让儿童的天性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叩开求索的大门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儿童就是通过问来叩开求索大门的。下雨了,他们会问:“小雨点是从哪里来的呢?”天晴了,他们会问:“彩虹上可以滑滑梯吗?”夏天的傍晚,他们对着提着小灯笼的萤火虫好奇;冬天的早晨,他们冲着结满冰花的窗户发呆……儿童的脑海里,总是充满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性,首先就要允许儿童问。只有弄懂儿童想知道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首先以学生为本,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索欲望。“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于老师亲切地笑问。“为什么是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于老师安排了初读环节。可以想象,有了这一设“疑”环节,学生初读时定会兴趣盎然。
  二、想——激起思想的浪花
  好想,也是儿童的天性。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只有儿童通过主动思维生成的知识结构,才是真正牢固的。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性,注重儿童的想是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难点在于: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文章对于樟树的外形和特点花了很大篇幅,对于宋庆龄的品质却是只字未提。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后者呢?教学伊始,教者深入思考:宋庆龄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仅仅通过课文,学生是无法领会到她身上“拒虫”的可贵品质的;课堂上,补充宋庆龄生平,时间有限,无法让大部分学生理解。到头来,可能还是会灌输……几个方案否定后,笔者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如下处理:1、课前要求学生自主搜集宋庆龄的资料,小故事更好(生动的情节更利于学生理解);2、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资料展示及汇报,再交流对宋庆龄的初步认识;3、课堂上PPT展示宋庆龄生平,教者深情描述。最后将画面定格:樟树的背景上,年轻的宋庆龄身着黑衣微笑着端坐。片刻过后,平静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宋庆龄为妇女、儿童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教者让学生充分认识宋庆龄,以此激起他们的主动思考,并通过主动思考,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搜集、展示、讨论、静思等环节,将课堂推向深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玩——演艺生命的精彩
  好玩,亦是儿童的天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师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因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很多语文教师怕教作文,因为作文不像语文,它无本可依;很多学生也怕写作文,因为作文无法参考,总是不知如何下笔。可李吉林老师的学生们,他们爱写作文。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就发表了那批孩子二年级时的文章。看来他们不仅爱写,还会写,能写,写得好。这些都是源自于李老师先进的理念。她带着学生去野外,在大自然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孩子们看、听、闻,他们奔跑、跳跃、欢笑。李老师说,在那样的情境中,绝不像在上课,而是在玩,在快乐地有滋有味地玩。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他们的所见所想;她带着学生去“过节”,过原本就有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过“南瓜节”“丰收节”“读书节”等自创节日。在“节日”里,学生跑到果园里摘果子,来到市场上选南瓜,飞进书堆里当蜜蜂……学生有得吃、有得闹、有得疯。在这样的主题大单元活动中,孩子亲自上阵,他们是厨师、是农民、是诗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是文化,更是体验、欢笑。这些“玩”的经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激情,更润色了他们生动的文字。反思我们的作文课堂,多的是讲授,多的是灌输。难怪蒙台梭利会说,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而勉强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与劳苦。
  卢梭早就指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儿童好问、好想、好玩。语文课堂上就让他们尽情地问,尽情地想,尽情地玩,飞扬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思维,那样,定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有一句俗语,叫做“良师益友”,是指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通过什么达到“惺惺相惜”呢?自然是语言,是教学中的沟通之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课堂语言的拿捏就很考验教师的功夫。太难,则学生理解不了,太易,则学生听来无趣,达不到效果。可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是一门艺术;将知识、思想融入通俗的语言中,传递给学生,则是一种境界。  一、诙谐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诙谐,即幽默与风趣,是重要的语言风格,
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学习所得为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南通市城中小学特级教师陈萍执教了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她关注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学得合标、扎实、有趣、得法,实现了“关注教——关注学”的美丽转身。  一、紧扣课标教出体裁特点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上出年段目标和体裁特点。课标对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情境铺垫,蓄情夺势”“自主参与,感知体验”以及“迁移外化,融情于己”的情感教学三部曲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并以此来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情境铺垫,蓄情夺势  1.设境铺垫情感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