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预设实际就是教师在授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俗称教案,它是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经验的融合。“教学生成”,顾名思义也就是“教学成果”,它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萌生出来的新兴理念。课堂是否高效往往取决于学生从课堂上是否有所得,是否能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自信心。一个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互动,如若忽视教学预设,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因为教师对课堂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提前设想及找出应对措施,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提前估算是整个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没有课堂的生成则无法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把关注点设立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预设,进而促进课堂的生成。
优质的教学预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师若要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教学预设是关键。如何能有效地利用预设促进生成,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设计教学预设的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设计空白,生成新智
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空白效应”,指的是教师在讲课时给学生留下一段空白供学生自由发挥,从而使学生达到或超越预期学习效果的现象。因此,在设计预设时留空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萌生新的想法。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升与毫升”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容器,如1L容量的水壶、500ml容量的饮料瓶子、100ml容量的药瓶,再准备足量的水,教师将1L的水装满水壶,然后分别倒进饮料瓶子与药瓶中,请学生观察,1L的水可将除水壶外其余两种容器装满几次。结束容器进制的讲授之后,教师紧接着可抛出这样的问题:1升纯净水的重量约为1千克,若换做同样容量其他液体是否会与水的重量相同?此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思考,研究等量的不同液体质量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在课后的探索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所涉及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在这节课的空白预设里,学生了解到容积与质量彼此间的异同,对本课的重点理解得更透彻了。
二、设计弹性,生成实基
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不尽相同,对教师所提问题会有不同的反应。基于此,教师在做课前预设时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的不同反应,进而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提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重点是让学生对其面积公式——面积(S)等于底(a)乘以高(h)进行理解与运用,学生必须先对公式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个因素有关?”这时,做了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与底边长度有关。”但并没有提前做功课的学生可能出来“捣乱”说:“与两条斜边有关系。”更有甚者可能会回答:“与斜边上的角度大小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有各自对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些看法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发现问题的正解。因此,教师在预设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考虑自己在提问之后会得到学生怎样的回答,提前设计好化解方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平行四边形的运用解题上,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弹性设计,一方面是考验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另一方面则是考量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于课堂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预设,进而生成有效的引导。
三、补救原设,挽回生成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明都已经尽可能地在做预设了,却总是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人非圣贤,就算是人人称赞的预设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随时灵活调整预设方案,为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空间尽最大的努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平行与相交”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同学们所知道的线。”大概是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开放,教师没有在问题后面添加补充说明作正确的引导,所以学生的回答太过于生活化,电话线、耳机线、网线等,更有学生回答为“三八线”。这些生活中的各种线都不是本节数学课中所要讲授的线。此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突发情况灵活进行改变,即顺势过渡作引导:“同学们说的都对,那关于数学方面的线有哪些呢?”这时,学生也有可能一时之间没能从中转变思维,教师可再做提示补充:“比如说直线、射线及线段等等。”除此之外,教师可边做语音提示,边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答案,进一步引入主题,让学生对直线、射线以及线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最后可请学生再将数学中的线与生活中的线做总结,比较彼此的不同,从而将原本脱题的讨论进行有效补救,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放弃原设,创造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就算是教学经验再丰富的教师都有可能会招架不住。因此,如若学生的讨论或是回复已经严重偏离了教师原先的预设,教师可视情况而考虑放弃原有设定转向学生创造的方向,捕捉有效的切入点,创造生成新的设计,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堂中,教师给了全班40人不同颜色的小卡纸,分别是灰色(代表1角)、绿色(代表2角)、紫色(代表5角)、青色(代表1元),当纸张发下去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手中的“人民币”,私自把手中的“1元”人民币画成了“10元”,教师原本意图让学生根据随机发放的“钱”找同伴,因为一个学生的“任性”造钱行为,教师放弃了原有的设定,而是走到讲台前说:“有一个幸运的同学在老师这里获得了10元的奖励,现在暂停找同伴,让这位幸运儿请客吃冰棍,大家准备好手中的零钱……”教师的原设是让学生离开座位去找同伴,但是手拿“10元”的学生并没有同伴,因此,教师放弃了原来的预设改成由手拿“10元”学生请客。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需要人民币,教师的临时创设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放弃原设,懂得变通。
综上所述,教学生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准。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不容忽视,要时刻牢记学生是独立发展中的人。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如若想要看到精彩的课堂生成,就一定要在课堂预设上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良好的課堂预设要求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了解学生,优质的课堂生成则需要做到尊重学生,创造资源。因此,教师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做课堂预设时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富有创造性地开发生活资源,根据其特点量身打造课堂预设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成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优质的教学预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师若要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教学预设是关键。如何能有效地利用预设促进生成,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设计教学预设的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设计空白,生成新智
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空白效应”,指的是教师在讲课时给学生留下一段空白供学生自由发挥,从而使学生达到或超越预期学习效果的现象。因此,在设计预设时留空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萌生新的想法。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升与毫升”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容器,如1L容量的水壶、500ml容量的饮料瓶子、100ml容量的药瓶,再准备足量的水,教师将1L的水装满水壶,然后分别倒进饮料瓶子与药瓶中,请学生观察,1L的水可将除水壶外其余两种容器装满几次。结束容器进制的讲授之后,教师紧接着可抛出这样的问题:1升纯净水的重量约为1千克,若换做同样容量其他液体是否会与水的重量相同?此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思考,研究等量的不同液体质量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在课后的探索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所涉及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在这节课的空白预设里,学生了解到容积与质量彼此间的异同,对本课的重点理解得更透彻了。
二、设计弹性,生成实基
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不尽相同,对教师所提问题会有不同的反应。基于此,教师在做课前预设时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的不同反应,进而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提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重点是让学生对其面积公式——面积(S)等于底(a)乘以高(h)进行理解与运用,学生必须先对公式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个因素有关?”这时,做了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与底边长度有关。”但并没有提前做功课的学生可能出来“捣乱”说:“与两条斜边有关系。”更有甚者可能会回答:“与斜边上的角度大小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有各自对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些看法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发现问题的正解。因此,教师在预设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考虑自己在提问之后会得到学生怎样的回答,提前设计好化解方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平行四边形的运用解题上,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弹性设计,一方面是考验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另一方面则是考量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于课堂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预设,进而生成有效的引导。
三、补救原设,挽回生成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明都已经尽可能地在做预设了,却总是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人非圣贤,就算是人人称赞的预设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随时灵活调整预设方案,为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空间尽最大的努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平行与相交”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同学们所知道的线。”大概是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开放,教师没有在问题后面添加补充说明作正确的引导,所以学生的回答太过于生活化,电话线、耳机线、网线等,更有学生回答为“三八线”。这些生活中的各种线都不是本节数学课中所要讲授的线。此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突发情况灵活进行改变,即顺势过渡作引导:“同学们说的都对,那关于数学方面的线有哪些呢?”这时,学生也有可能一时之间没能从中转变思维,教师可再做提示补充:“比如说直线、射线及线段等等。”除此之外,教师可边做语音提示,边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答案,进一步引入主题,让学生对直线、射线以及线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最后可请学生再将数学中的线与生活中的线做总结,比较彼此的不同,从而将原本脱题的讨论进行有效补救,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放弃原设,创造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就算是教学经验再丰富的教师都有可能会招架不住。因此,如若学生的讨论或是回复已经严重偏离了教师原先的预设,教师可视情况而考虑放弃原有设定转向学生创造的方向,捕捉有效的切入点,创造生成新的设计,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堂中,教师给了全班40人不同颜色的小卡纸,分别是灰色(代表1角)、绿色(代表2角)、紫色(代表5角)、青色(代表1元),当纸张发下去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手中的“人民币”,私自把手中的“1元”人民币画成了“10元”,教师原本意图让学生根据随机发放的“钱”找同伴,因为一个学生的“任性”造钱行为,教师放弃了原有的设定,而是走到讲台前说:“有一个幸运的同学在老师这里获得了10元的奖励,现在暂停找同伴,让这位幸运儿请客吃冰棍,大家准备好手中的零钱……”教师的原设是让学生离开座位去找同伴,但是手拿“10元”的学生并没有同伴,因此,教师放弃了原来的预设改成由手拿“10元”学生请客。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需要人民币,教师的临时创设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放弃原设,懂得变通。
综上所述,教学生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准。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不容忽视,要时刻牢记学生是独立发展中的人。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如若想要看到精彩的课堂生成,就一定要在课堂预设上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良好的課堂预设要求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了解学生,优质的课堂生成则需要做到尊重学生,创造资源。因此,教师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做课堂预设时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富有创造性地开发生活资源,根据其特点量身打造课堂预设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成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