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一流大学“搬”到中国来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七八岁离开家乡进入大学,除去短暂的一年青岛之行,几十年来,几乎全部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大学。起初是在河北大学求学;后来在河南大学深造读研,并毕业后留校工作;而后又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出版工作。可以说,我的前半生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又是科学人文知识的集散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批发市场”,“商品”(知识)天天有出有入,按照各自的供求,有序地流动着,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常学常新,常新又必须常学,从而无止境地循环运动。
  近年来,无论是作为一名20世纪80年代末就获得过教育学硕士的学子,还是作为一位长期在大学出版社工作的编辑,接触和了解到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和出版机构。这不仅让我耳目一新,而且也对国内的大学做了进一步的思考,觉得同为大学,实际上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差别。欧美的一些大学能够持续数百年的发展,中国虽然也有号称的千年学府和书院,但到目前为止,要么是一些供人瞻仰的遗迹,要么原有的学府或书院在性质上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连续的传承性和欧美一流大学这些名校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记得,美国知名高等教育家阿尔特巴赫曾谈到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困惑,指出“每个国家都希望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但并不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也不了解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能够消除这个困惑。它们具有悠久历史和学术声誉,已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清楚地表明,它们之所以每个时期都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精英人才,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和知名高等学府的楷模,正是因为它们都表现出悠久的历史传承、执着的大学理念、稳固的学术自治、不断的创新发展以及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我后来和同事李广良先生一起构思着:能不能把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的读者对接起来,达到由己及人、由外到内的一次互通共融。
  在我们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单中惠教授探讨这个构思时,我们之间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指导的几个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博士论文已经写好,很快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他们也正想着找一家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学术成果。
  听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出版人的我们喜出望外。但是,在没有见到具体书稿之前,我们还是心存疑虑的,因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博士学位论文往往是高深、晦涩、难读的印记。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世界一流大学名校介绍给一般读者,这样的书稿是否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我们心里没有底。虽然“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牛津大学史》《剑桥大学史》《哈佛大学史》《耶鲁大学史》)这个选题思路不错,但书稿如何能够被读者所接受?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于是,我们给单教授说,我们先看看书稿再说吧。四位博研生,四部书稿,共计120多万字,好家伙呀。我们浏览了全部书稿,在整个书稿看完后,我们心里算是有了底气:可以出版。
  我们知道,中世纪时,欧洲教会是一统天下的。所介绍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名校的前期,都是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学校本身就是教会学院,以培养牧师为第一要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能够审时度势地把神学转化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学轨道上来,这就是他们能够长盛不衰发展的根本原因。
  “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以历史研究和问题研究结合的取向,系统研究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单中惠教授撰写的总序《揭示世界一流大学的奥秘》放在每部书的前面,作为每部书的导读。他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卓越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根本条件、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启迪。通过这篇文章,无疑为深刻理解和正确阅读“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系统工程,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百舸争流,各具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复制和照搬的。牛津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文理并重的学科、精英人才的培养、卓越的科研成果而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类智慧之光的聚合点”。剑桥大学“此乃启智与求知之地”的校训鲜明地指出了其办学理念,对自然科学无止境地探索,使它成了“自然科学的摇篮”,从而培养出了众多的自然科学大师。由于哈佛大学具有“先有哈佛大学,后有美国”的特殊地位,它是精英教育的典范,是培养工商巨子、政坛领袖、科学巨人和文化名人的基地,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哈佛大学是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对“光明和真知”的执着追求精神铸就了耶鲁大学的灵魂,致力于本科教育和着力培养领袖人物的教学理念,使耶鲁大学成为了“总统的摇篮”。总之,这四所大学在自己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相继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这标志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因此,出版“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认真借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丰富经验,对于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各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名校风格和发展历程体现了她们自己的理念和精神。尽管清朝末年筹建的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的前身),是以哈佛和耶鲁这两所大学为蓝本,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还只能是上海交大,只能取哈佛和耶鲁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所以说,大学的独立个性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无法被抄袭的。对世界一流大学名校的学习和借鉴上,只能吸取其合理的精华部分。我们策划和编辑出版“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也就在这里。
  “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是一套具有独立学术见解的系列学术著作,在文字论述的同时还附有不少插图,以做到图文并茂。在每部书的最后,还附有这所大学的大事记、各学院名录、历任校长名录、毕业的英国首相或美国总统、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以做到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该丛书自在2012年8月上海书市推出后,受到了大学领导和教师以及读者的关注。例如,澳门中华教育会刘羡冰副会长为此专门在《澳门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世界第一流大学梦》的短文。
  通过策划和编辑出版“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除了出版了几位博士的学术成果,也实现了我们作为出版人的一个出版构想。当然更值得高兴的是,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世界一流大学名校的窗口。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刘绪源《“杨红樱现象”的回顾与思考》(《博览群书》2009年第3期)在回顾了近几年关于杨红樱作品引发的种种争论后,对于此间暴露出的当下文学批评被纳入到商业运转中的现象作当头棒喝,其中观点确实有振聋发聩、醒人耳目处。刘文对于杨红樱作品的评价是很明确的,即这是“商业童书”,而且从出版界在对童书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对于杨红樱的肯定评价中发现了“书业‘托拉斯’的雏形已在蠢蠢欲动”,看到商业童书正在“迅速攫取出
《孔二先生——孔子的平凡世界》恰如其书名一样平实,像是于万千神话和戏说当中为我们刨出了一个卸了妆的孔老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夫子。点睛之句“世间无圣人,唯有真仲尼”,仿佛作者所炼之丹药,净水送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通彻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娓娓道来孔二先生的生平,以及追随他的主要弟子们的故事,白描了儒家思想创始集团的台前幕后,让我们得以洞窥《论语》巨著的创作花絮。研究《论语》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此书
画画这个东西,会的人很多,画得好的极少,画得好上加好的,可以说是少而又少,邢先生当然算是少而又少的。  丰子恺大师与邢振龄先生的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他们别开了中国画的新天地。他们画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但又是以小见大。画的是活的人生,活的社会,所以他们画的是历史,是历史的画,是与历史永存的。  “晨起舞墨夜读书,错将花甲当花季。”这是邢振龄先生写的诗,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邢振龄先生很勤奋:
编者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迅速展开,中国思想界迎来“解冻的日子”。35年过去了,重读这段记述历史的文字,回望暖意与春寒的交锋,仍会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特别是在没有中央发出通知要各报必须转载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如此地齐声呼应,一唱百
即使是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儿类图书中,《赶象人》也显得十分特殊,由于罕见的丰富性和多重性,以至于很难用惯常的题材分类对它进行概括。少儿读物,最常见的失误就是低估读者的智力、知识与能力。我们常常感慨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论想象,他们是看星球大战长大的一代;论激烈,电子游戏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对抗赛也是小菜一碟;论离奇,有什么能比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更让人着迷?离奇故事、紧张情节都
一  先师严群(1907-1985),字孟群,号不党(取“君子群而不党”之义),福建侯官人,是严几道先生(复)的侄孙。先生幼时即甚受几道先生钟爱,认为可成大器。七岁即开始人私塾读《四书》、《五经》。人中学后,因阅读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受其影响,遂立志终身致力于哲学研究。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继人燕大研究院深造,于1934年获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就读。先
当代学者谈论经济史,总会提到郭沫若的名字。郭沫若在1930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山之作。可那是现代人的看法。当时另有一个学者名气比他大得多,开始这方面工作也更早,他就是陶希圣。  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写于1935年,他认为,“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又过了十余年,顾颉刚在抗
编者按  今年11月7日,是《中国青年报》复刊35周年,在这里,我们刊出毛浩先生的讲演稿,一方面回顾中青报35年的历史足迹,另一方面,对如何办好全媒体时代的纸媒引以思考。  各位新同事: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个交流。我是1984年到报社的,那个时候——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青报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我有幸躬逢其盛。后来又历经报社20多年的变迁,作为一个次老报人——川总、春龙他们是复刊后的第一
在《无土时代》中,赵本夫以匪夷所思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都市生活中的现代神话:  在木城这个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一夜之间竟长出了361块麦田。茁壮的麦苗迎风飘拂,拔节生长,扬花抽穗。当金灿灿的麦穗压弯了头时,新麦的香味溢满了木城,全城的人看到身边的麦田个个都欣喜若狂,像过节一样。同样也是一夜之间,人们纷纷拥向麦田,这城里稀罕的麦子就被人们抢收得精光。  这个神话无疑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思和理想
编者按:自本期始,我刊将开设“哈佛随笔”专栏。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为哈佛大学英语系高级研究学者的郭英剑教授记述哈佛大学中“人与书”的故事。  2013年1月18日中午12点半,国航CA981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将我带向美国波士顿。我此次行程的目的是到哈佛大学英语系做高级研究学者。  众所周知,哈佛是美国的顶尖高校。于我个人而言,无论是在我所从事的美国文学、比较文学等领域,还是我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