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年代的记忆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张延先生原任石家庄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学养深厚,文学功底、文论修养、学术水平,令人称赏。每部书,每篇作品,都充溢着严谨不苟的学者精神,独具慧眼,富于创见,令读者折服。出版专著、散文集、小说集和文集多部,集教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入选大中型辞书多部。1995年退休。
  时光在岁月的年轮中飞逝而过,时代的发展走上历史的快车道。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以前那种书信交往渐渐少了,情感交流渐渐淡了。那种承载着写信的快意、收信的期盼者们,却常常唤回写信时代的美好记忆。
  农历腊月,很意外地收到一封来信,写信者是大学时的同学L君。前几天刚通过电话,想不到马上又来了信,把一些往事、评价和经历,都淋漓尽致地倾泻在纸上。这符合他的性格:外表克制收敛,内心热情奔放。L君上大学时,不爱说话,喜欢斜躺在床铺上看书。也喜欢动手写作,而且以写为乐,文才胜于口才。在抗震救灾前线时,大概余震震出了他的灵感,在农村的防震棚里竟创作出一个独幕话剧,并先后在农村临时搭建的舞台和分校礼堂演出,受到一致好评。L君的来信,实在是用心写的,充满着独特的个性和文化睿智。写了分别45年后电话交流时的心情,回忆了我们不平坦的人生之路,批判了极左路线的疯狂和对我们大学生活的愚弄。信中还对我做了过誉的评价:乐观、热情、向上的正能量;学者风范、仁者胸怀,等等。字体流畅娴熟,娟秀中透着遒劲,洋溢着才子风情的洒丽文辞、郁郁芊芊的书卷之气和满纸烟云的古典风情。来信令我眼前一亮,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记得自己第一次写信,是参加工作之后写给同学的。那是1951年春,我上中学时因自费米增加而失学,随之参加了教育工作。但我学习的愿望没有泯灭,信中除问候祝福外,希望从同学那里获得课程安排、进度等相关信息,甚至理科作业的具体要求,作为我自学的参考。同学们很同情我,满足了我的所有要求,并在信中鼓励我积极进取。从那时起,我知道如果远方有求助、牵挂,用信沟通是极好的方式。之后,到外地或求学或工作,写信的圈子扩大了、拓宽了,内容也渐多、信渐长了。喜欢把自己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远方的朋友、亲人。每逢佳节,常常独伏一隅,来感受写信、阅信带来的知足与幸福。在信中犹如畅游神州大地,思绪纵横驰骋。又觉得身飘五湖四海,心迹遍及大江南北。生活中的疲惫倦怠在遐想中消失,写信阅信常常成为节假日习惯性的期待。马年春节前夕,收到一份厚礼——故乡的“菜中珍品”,即刻致电道谢。然而话已完,意却未尽,禁不住提笔写了一封信。信中写了感激、历史、回忆、思念,甚至写了在夕阳旅程中,要学会忘记忧愁,懂得品味幸福,知道珍重健康是智慧的清醒,等等。这封信是写给Z贤弟的,足用了十张信纸,这是一封平凡的信,却当作文学创作对待的:谋篇布局、前后照应、词语修饰等,信中引用了史料、古语、名言警句等,行文中有叙述、描述、抒情和议论。把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情趣寄给贤弟,既是对收信者的感谢和尊重,也是对写信年代的补偿和回眸。
  那时我们都爱写信,尤其是知识分子普遍爱写信。觉得写信是一种更为深沉含蓄、更能展示个性、倾诉情感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刚参加工作时,离家在外,独处异乡,写信成了一种寄托。一轮明月,一缕乡愁,淡淡的长信,浓浓的情怀,是多年来难报三春晖的一声问候,承载着太多的愿望、极大的深情。成家前后,与另一半也有过一番鸿雁传书的经历,其中不乏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句,也有相聚相别的喜悦与忧伤。老年之后,退休在家,偶翻旧书还能忆起当年写信或读信的乐趣,仍然感受到当年信纸上的点点余温和馨香。那时候,信是那么重要,那么不可缺少,另一个原因是生活平板直线,单调乏味,缺少乐趣,信成为一种寄托、一种向往、一份倾诉、一份安慰。人们找不到更为典雅、更为合适的方式,来慰藉当时被压抑的精神世界。于是,怀着饱满而隐衷的激情,在寂寞而无声的夜晚,在宁静的阅览室、随意的宿舍认真的写信、激动的阅信,灵感如涓涓细流不断涌出,化作一泓清水浸洇在纸页上。
  信,是收藏生活的神奇宝库。童心未泯的少年时代,指点江山的青年时代,承担重任的中年时代,甚至走进夕阳之旅的暮年时代。那些牵心动腑的如烟往事,那些悲欢离合的流金岁月,都会在信中依然闪亮。无论平凡的光阴、火红的年代、荒唐的时期,人生的经历或蹉跎或顺达,都会在昔日的書信中钩沉出来。一个人留不住童年,留不住青春,也留不住自己,但信却能留住美好的记忆、留下片断的历史。我写过一篇散文,主要内容是叙述我和M姑的亲情与友情,就是以昔日的四封信为中心,展示了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文革”年代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留下了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留下了对那个时代极为宝贵的情感记忆。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必须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焕发光彩,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珍爱。信,经过时间的浸润,更有令人心醉的魅力,这是一份记录时代与生活的藏品,是一笔对人生来说不可重复的精神财富。
  时序流转,白驹过隙。彼时的信在恍惚中远去,我们不能挽留岁月,无力阻止科学发展。时代变了,生活变了,作为交流载体的“鱼雁”“锦书”“尺牍”,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个写信的年代过去了。很少有人写信,也少了写信的心情,那等待来信而望穿秋水的心境,那静候佳音而翘首引领的期盼,也都荡然无存。如此种种,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甚至浑然不知中离我们而去了。
  电话交流,总感觉不如写信。即使努力记忆,也是支离破碎,句不成章,经片刻的喜悦之后,便无从印证和把握。我认为浓缩人生沧桑、苦辣酸甜的信,所承受的厚重和情感,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式。这让那些怀旧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走进夕阳之旅的老年人群,平添了些许的怅惘和无奈。
  信,没有失去,只是年长和寡,知音寥寥。偶尔写信寄出,突然收到来函,只能在“偶尔”和“突然”中,享受重新踏上昔日的印痕。
其他文献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复古与创新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似乎二者大相径庭,水火不容。其实,二者经常是互为表里,互相启示,互相生发,从而推动着文化的进程和艺术的进程。人类文化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复古的呐喊声中走到了今天。著名国画家段朝林的艺术就是在复古与创新的交替转换中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段朝林也正是在这种交替转换,互相生发的语境和艺术语言中寻找到了其本体精神的归宿和安身立命之所。  就文化而言,复古与
期刊
仇占国 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人,1940年生,一级美术师,人物画家,兼画花鸟山水。曾以优异成绩结业于中国美院举办的美术函授班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人物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老子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画院特聘画师,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高级警官。曾在北京军区文化部、兰州军区报社和地方公安杂志社,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和美术创作及部队美术组织、辅导工作。坚持艺术的唯美主义;探索中与西、
期刊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北京老字号品牌面临老化问题。同时,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老(字号)品牌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让独特品牌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冰洋汽水曾是“老北京”人街头巷尾的记忆。经历了往日辉煌、合资浪潮、停产沉寂、再次回归。2011年北冰洋汽水全新上线至今,人们心中期待的“盛景”并未复现,而是埋没在琳琅满目的饮料产品中。如
期刊
四季輪回中,最是期盼明媚的春天。尤其是位于天之中——河南驻马店的春暖花开时节。  放眼“千山花草碧,万树杏花飞”的天中大地,我敢说,这里的春天,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看那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蕾,一个个绽放成甜甜的笑靥,搅得令人情动 ,情愫四溢。天中的春天,如梦,似霞,更像一双无形的手在不经意间流写的一首美丽的诗篇......
期刊
《诗经》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其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西汉初年以治《诗经》著称的著名经学家韩婴著有《韩诗外传》,该书虽不是解释《诗经》的著作,但书中的每一则故事或每一条议论之后都引《诗经》,用以印证故事或议论。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建立在管理学以及传播学基础上的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其文化渊
期刊
无论在何种社会,不同的变革过程总是关乎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持续发展。站在2017年的起点回头看过去的一年,互联网构建的及时连接关系以一种快速发酵式的方式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管对于企业组织,还是个人而言,我们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今天面对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新媒体环境在使品牌活动变得更富动态、创造性与可变性的同时,也为公司与个人的品牌新体验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一、数字技术带来的
期刊
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现代化品牌构建具有引导和提升作用。中国本土品牌若能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自身与国外品牌的差异点和创新点,打造自身品牌独特竞争力。  中国化妆品市场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外资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的竞争中,本土化妆品品牌一度因为品牌运作能力和经验不足处于劣势。相宜本草作为“汉方本草”品牌营销的佼佼者,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品
期刊
无论是在最近的数字营销趋势里,还是在一次行业活动的主题演讲中,如果我们想在线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会一直被灌输“内容为王”以及“务必要像出版商一样思考”这些无往不胜的大道理。  听到这些,我们很容易点头附和,然后撸起袖子,准备一头扎进内容营销业务中大干一场。当然,一开始你会感觉非常棒,会忍不住放声大喊:“我们正在创造内容”!然后不停地发布博客、视频、播客、电子书以及大数据图标各种形式的内容。最后你
期刊
史:段先生您好!欢迎您再次来到《公关世界》杂志社接受采访。2017年本刊第九期刊登了我对您的访谈录,题目是《收藏历史,鉴古惠今》,及您研制的《古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刊出后读者反映良好。今天,您又为广大读者带来什么有趣的话题呢?  段:非常感谢《公关世界》杂志社的盛情邀请及广大读者的垂青,今天,我们谈谈当今中国收藏界热议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吧。  众所周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
期刊
趙允 河北辛集人。逸云斋主。早年跟随家乡名师学习传统山水。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受教于杨鉴民,关尚卿等老师。201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  多年来一直研习传统绘画,自明清入手,上溯宋元的历代古画。创作追求应物会心,注重感悟传统和自然中探寻艺术,从事山水创作二十余年,专攻山水,兼善人物小品。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职业画家协会会员。北京浩天书画院院士。石齐艺术研究会画家。2003年创办金谷画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