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脑平衡发展,打造创新人才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口市卫生学校
  【摘要】医学专业知识相对复杂难懂,又缺乏可视性,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全脑理论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发右脑,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左右脑平衡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学工作。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全脑学习;创新人才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用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负责理解、记忆、语言、分类、逻辑、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美术、音乐、想象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左脑是逻辑脑、分析脑,右脑是灵感脑、创新脑。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需要共同协调,平衡使用,才是开发大脑最高的境界。人类在孩童时期是左右脑并用的,从上学开始,学校传统文化课教育模式、成绩考核方式都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注重开发左脑功能,右脑开发相对较少,左右脑发育明显不平衡。科学研究,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办法,着力开发学生右脑功能,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1]。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多病因论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有整体医疗观念,不能只见病不见人,不仅要掌握治疗、护理的专业技术(左脑为主),还要懂得人际沟通的技巧,懂得心理疏导的方法,有维持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的能力(右脑为主)。因此,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不能“唯技术”论,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重要意义,必须左右脑协调发展才能适应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医学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整体医疗和整体护理的要求,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把全脑理论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左右脑平衡发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务工作。
  一、运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有研究显示,人脑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脑电波为α波,这时大脑能更加快速地收集信息,思维顺畅,直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是促进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谆谆教导式教学方式,运用幽默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不仅自己要充满激情,同时要会“煽情”,通过互动教学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振,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双方都处于良好情绪状态,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进而激活右腦,进入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2]。
  例如,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历来是较难理解的内容,尤其是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特别容易混淆,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师可以这样讲解,把房室传导阻滞看成是一对夫妻,婚姻出现了危机,P波代表老婆,QRS波群代表老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公经常晚归,但每天还是回家(P-R间期持续﹥0.20s,但是每个P波后面还是有QRS波群);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老公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了就不回来了(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老公晚上回家时间固定(P-R间期相等),但是经常不回家(QRS波群规律性漏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公老婆离婚了,各玩各的,互不干涉(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时间关系)。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在会心一笑(激活右脑)的同时,牢牢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幽默的教学风格会对学生的性格及思考问题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学会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未来医务工作中良好医患护患关系的建立产生积极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增强医学理论知识的形象性、可视性
  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于图像信息的记忆远远优于对文字信息的记忆。从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岩壁上绘画开始,对图形的记忆能力就已深深烙在我们的基因里并世代相传,我们对图形的记忆(右脑为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需要训练来掌握的;而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记忆(左脑为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反复训练强化提高的。人们在学习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辅助教学,使得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的、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更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医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相对抽象,人体脏器的正常生理过程、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作用的规律等因为不具有可视性,用语言描述起来冗长复杂,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这时辅以适当的图片、动画展示,动员左右脑共同参与,把对文字的抽象记忆(左脑)和对图形的形象记忆(右脑)结合起来,则会极大地提升记忆效果[3]。比如教师在讲授肾脏的工作原理时,用几张动图展示肾脏的结构、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会大大提高知识的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和想象,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鉴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没有临床实际经验之前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多层次多角度讲解,通过联想和类比,发挥“统觉”的作用,把枯燥难学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4]。例如,在讲授新生儿硬肿症时,强调中重度患儿复温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步复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横向类比来理解,启发学生回忆冬天去澡堂洗澡经常看到有人“晕堂子”,因为冬天相对体表温度较低,如果洗澡水温度较高,短时间内使得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集中于皮肤表面,导致内脏缺血,引发大脑缺氧,出现头晕,恶心等表现;同理,中重度新生儿硬肿症,因为外周循环中血液淤积,本来就有脏器灌注不足,如果复温速度过快,周围循环血容量突然增加,会进一步加重内脏尤其是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导致病情恶化。通过类比推理(左脑)和联想想象(右脑),学生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把知识学活。   四、运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点的多维度链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思维导图是运用线条、颜色、图形、关键词等信息将大脑中抽象的、无序的知识形象化、条理化,将大脑的放射性自然思考方式变得可视化,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的线性知识呈现方式改为多层次立体呈现。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为:关键词→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用图形(符号)代替文字,用关键词代替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疾病分类整理,动手绘制个性化思维导图。比如腹痛(关键词)有急性和慢性(一级分支),急性腹痛分为腹部疾病和胸部疾病(二级分支),腹部疾病有腹腔脏器炎症、穿孔、蒂扭转、结石、梗阻等(三级级分支)……以此类推。
  思维导图顺应了人脑的学习过程,将图形与文字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左右脑的功能,将左右脑不同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大脑处理信息更加简单和有效,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鼓励学生学习时使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这样就能使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增强自信,还有助于激发创造思维[5]。
  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多管齐下,实现立体化记忆,最大限度挖掘大脑潜能
  心理学实验显示,记忆过程如果能调动多器官参与,产生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一器官的参与。因此,教师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动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五官感觉协助记忆,多维立体记忆不但记得快,而且记得牢。我们都知道医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如果学生临床见过甚至治疗过、护理过某疾病,对该病的临床症状、体征会终生难忘。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应尽力营造见习、实习的实地场景,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例如在讲授糖尿病时,对于重要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病人面部潮红,深大呼吸,并且可以带一个烂苹果到课堂上,让学生现场闻酮味;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时,教师可以模仿支气管哮喘的哮鸣音,让学生发yi音,互相触摸胸部体会语颤,通过多感官联动带动左右脑参与,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医务工作者需要终生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比教会学生多少医学知识重要得多。法国著名学者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宋代伟大教育家朱熹也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新时代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当个教书匠 ,而是要懂得脑科学,研究方法论,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真正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医护人才而服务[6]。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全脑记忆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8(02):31-32.
  [2]曾海蕓.幽默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30):11-12.
  [3]陈静琦,朱必胜,侯开连.右脑记忆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02):154-155,163.
  [4]王锦.联想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35.
  [5]颜艳艳,冉纯洁.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9(14):168-169.
  [6]王华斌.全脑学习[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和第5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借助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分析、推理、反思的过程,感受列表整理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成果、实际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并加强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课中,我们要注重数学的理性和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促深度理解;动手实践和数学思考相结合,促深度感悟;探究活动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相结合,促深度体验,真正促进学
【摘要】英语是中学教育的主学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尝试从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促进他们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学校本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  目前我国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外出培训或专家讲座和学校的教研活动。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或讲座的内容大多无法
【摘要】乡镇中小学教师群体是奋战在国家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辛勤劳动者,然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却不尽如人意,其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文章立足于乡镇中小学校,以吕梁市A镇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实证调查、专业发展、心理发展等角度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乡镇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旨在增强乡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自我认同;职业认同  教师的生存状态关乎一个国家教育的可
【摘要】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就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预情、学法、困惑、体验等。让我们从关注学生开始,到关注学生结束。在这个不断反复关注的过程中,让他们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生本学习;预情;学法;困惑;体验  “生本学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创建积
【摘 要】从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模式来看,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通识之争和学术之争阶段,改革无章可循,动力不足,而且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新时期教育部大学英语教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大学英语“1 2 1”学习模式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 改革 个性化 多元化 社会化  课程设置改革的理论基础在于相关理论分析、学生需求分析、教师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新模式要符
【摘要】 教师可以通过“突破个体,促进团队共长;打通时空,长程序列建构;拓展内涵,活动走向综合”等策略,实现学科教学与班级生活的通化,挖掘育人价值。  【关键词】通化育人价值;学科教学;班级生活  学校几年前就提出“综合融通,创造校园新生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融通起来,达到两者互促共长的目的。于是,从一年级接这个班开始,我就尝试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在提升学生个体语文素养
【摘要】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安全教育的成效。文章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采用“安全主播”的形式,探索深化大班幼儿安全行为的新途径,最终提高幼儿学会判断、学会决策、学会应对等能力,为未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安全主播;安全行为;大班幼儿  安全主播是指由大班幼儿主持为主的、播报有关安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长篇小说,被后人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文章在简单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主题、艺术风格、选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该作品成为美国“现代经典”的成功原因。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代美国文学 现代经典 原因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出版在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出版之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
【摘要】文章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双轨制”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中有关师资团队的组建、运行模型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架构、评价体系的建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双轨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实践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