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曾经这样说道,“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给我们的教学以启迪。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天地,教学一直遵循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被扼杀,与我们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心灵,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利用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认为古典诗歌教学中,通过朗读才能够走进诗歌,才能够领悟诗歌的内涵。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诵读要做到字正腔圆、流畅自然、富有感情,尤其要把握好节奏和感情,才能真正领悟到古典诗歌的韵律、艺术之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诵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快速融入诗词意境中,品味其中的魅力。
   例如,在吟诵八年级上册古诗《黄鹤楼》时,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该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则变得整饬归正,实写在楼中诗人的所见所感,在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引发诗人内心的乡愁之感,感情表达先放后收。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怀念家乡的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在文中“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一系列词语将诗人乡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最好用淡淡忧伤的语气,注意语速稍慢一些,最好能做到抑扬顿挫。学生通过朗读对古典诗词进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实现有效对接,感悟诗人内心的波涛起伏,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才算是真正开始。
   二、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古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体会与感悟诗词的色彩、音律、节奏和结构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一些零散的、互不相干的景物或意象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觉形象,去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书本上的图画放大,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鼓励他们展开联想,脱离诗文语句的限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师:诗人通过文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走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虽然瘦弱,但是非常有力。
   生:道路的两边是散落在树林中的人家,一座蜿蜒的小河缓缓流过,小桥旁边有袅袅的炊烟,就像家在远方。
   生:夜幕降临时分,成群的乌鸦归巢而来,叽叽喳喳地叫着,诗人心中产生一种悲凉之感,鸟儿尚且有家,自己的归期在何时?
   生:断肠人应该指的是诗人,生活的坎坷,社会的不公待遇,让世人远离尘世生活,只有一匹马伴着他四处流浪。
   生:西风吹过,树叶片片落下,作者的内心更加凄凉。
   生:叶落归根,人漂流在他乡,这种悲凉是无语言表,几乎潸然泪下。
   分析上述教学片段,可以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感受到了作者的彷徨、凄涼、思乡,学生仿佛也化身为了当事者,漫步于场景之中,与作者的情感实现交融,情感得到契合,那么再分析诗词的本质时就会容易得多。
   三、利用情境对话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设置情景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培养学生审美理解的方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情感体验,感知诗歌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
   情境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然后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例如八年级上册的《钱塘湖春行》,很多学生常年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很难感受到早春自然美景,要想让学生们真正领悟到诗词之美,需要学生的切身体会。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受诗词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展示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到钱塘湖早春之景中。另外,如果时间合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早春时节去公园、野外观察草坪、柳树的生长状态,切身体会早春时节的大自然景象,这样就会对早春景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个人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契合点,快速进入文本描绘的具体情境之中。
   在语文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认得出美,辨得出美,拥有“审美的眼睛”,进而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欣赏美、发现美。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的领悟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现阶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批注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错了没关系,只要大胆去批注、去表达就已经迈出很大的一步,再经过长期的练习,不断完善其身。在提升学生批注能力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针对所学习的不同语文内容进行多样的批注,加
期刊
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我觉得品味文学语言,也需要凝视、吟哦、涵泳,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领悟情境,体会情感。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
期刊
涵泳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有利于语言的积累。相较于一般的现代文,古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以“涵泳”的方式来教学无疑是促进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施的层面上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基础,设计涵泳的指导方案,引导学生通过涵泳解决存在的困难,层层深入文本,探寻文章的核心价值。  一、“读过去”重在一个“畅”字     “读过去”即读通顺,体现在能
期刊
一堂语文阅读课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能否找到一个切入点,由它来引带出众多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形成学生对文章全篇把握的效果呢?因此我以《范进中举》为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取了范进中举后的疯言“噫!好了!我中了!”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学生由此点深入体验、发现、感悟文章的众多知识点,而且兴趣盎然,犹如踏上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一、案例背景  一堂语文阅读课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这曾是许多语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也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课堂中出现了“为了提问而问,一问一答”的形式,琐碎而单一地提问题,使得课堂内容过于混乱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够浅尝辄止,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以主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学习知识,合作探究,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
期刊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智慧教室的建设使智慧自主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数字教育转向由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自主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初中语文“智慧自主”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初中语文学科“智慧自主”的特征,研究了支持“智慧自主”的数字化环境,探讨了初中语文智慧自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一、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改变教学模式,应用
期刊
语文教师应带着强烈的“任务群”意识,重新建构自己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创全新的语文课堂视域。要依托课文,又要摆脱“教课文”的惯性,努力将现有教材的文本内容优化为教授语文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抓手:以作者为中心,适当选读其他作品,以微角度切入学习任务;以文体为中心,适当整合同类作品,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做有目的的阅读迁移。   一、以微角度切入学习任务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的经典篇目,意象雄
期刊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促进其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品位的提升。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对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倡导少
期刊
片区组织教学大比武,所有的参赛选手同课异构《巍巍中山陵》,能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总结课堂经验,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精准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秘密。于永正曾经说过一句话:“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素质。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刺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