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求意,得意观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我觉得品味文学语言,也需要凝视、吟哦、涵泳,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领悟情境,体会情感。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散文教学的要旨,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精准的语言,体会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感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觉得解读散文的着眼点是散文的语言,可以因言求意,得意观言。
  那么到底怎样因言求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聆听优秀教师讲课和观看名师教学视频,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
  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诚然,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散文往往是表达作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感,也就是那时、那地、那一刻的情感。所以,同一位作家写的各篇散文,因为情感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就要抓住那一篇的语言形式。
  郑桂华老师在教《安塞腰鼓》时,就抓住了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词语,比如“野气”“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整齐”“壮观”“雄壮”,等等。郑老师还抓住了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还有感叹句,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地反复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雄壮气势和作者热烈的赞颂之情。
  郑老师在教《散步》时,抓住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她根据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通过比较归纳,郑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就这样,郑老师抓住《散步》的语言形式,巧妙引出全篇的教学。
  二、从表达情感的语言入手
   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內容。”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提取那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理解文章的主旨。肖培东在教《春酒》时,机智地抓住串起全文情感脉络的几句话:“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他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上几句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读出蕴含其中的意味,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读着读着,
  学生与作者渐渐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从细腻描写的语言入手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会在他的文学经验里。“文学性的散文”,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所以,教学散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并且品读细节描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丁卫军老师教《背影》,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父亲车站买橘的描写时,比较修改后的文段和原文的不同,从品味遣词造句的细微处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几个精准的动词:“攀”“缩”“微倾”,又如恰当的修饰词:“蹒跚”“慢慢”“肥胖”,再如表达色彩和质地的:“黑布”“黑布”“深青布”,还有两个状语:“两手”“两脚”。通过品读这些细节,学生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当时艰难的处境和凄凉的心境,而且体会到父亲买橘的那一刻全然忘却了自己,为了儿子而全力付出的那一份浓浓的、深深的父爱!
  所以,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章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容易忽略处,值得玩味处,特别是寄寓作者情感的词语、修辞和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涵泳,深入文句之中,反复地去体会,细细地揣摩,领会作者在特定处境中的特定情感,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合兴初级中学(215626)
其他文献
托尔斯泰认为:“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语文课堂的对话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启迪学生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然而笔者在教学与调研中发现,部分课堂看似热闹,然而细思冥想,不少对话浮于表面,非但不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相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对话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  伪对话现象。课堂上部分教师掌控提问,以师生的问答为主要形式,集中表现为
期刊
中国的古代诗文几乎都有“山水”的烙印,难道古代文人很悠闲,有大量的时间去游山逛水吗?其实不然,不少文人都是将他的无奈苦闷、志向乃至隐逸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山水”亦成了他们精神的家园。  《答谢中书书》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黑暗的时期,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以期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陶弘景,曾经担任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期刊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让他们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强调它的“实践性”。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把文言文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实践过程,变成一个训练过程。学生在训练中理解文意,积累字词,培养语言,习得言语,文言文学习的品质得以改善,言语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这个实践过程,训练过程落实到具体
期刊
《谈读书》是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文章。作为文艺随笔《谈读书》的教学常常让不少教师喜忧参半,文章对读书有许多精辟论述,贴近学生生活,似乎有很多宝藏可以挖掘。但在具体教什么、怎么教时却又让人颇费思量。  纵观当前的课堂实践,《谈读书》的教学分化为两个极端:一是把此文当作议论文来教。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培根的读书观点,然后让学生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来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等
期刊
新课改在强调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和新课改的教育要求相适应,运用更多高效、新型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
期刊
微写作顾名思义是指语言比较简练、篇幅比较短小的写作方式。相较于常规写作方式,微写作的灵活性更强,可以做到即时、个性、创意的表达,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僵化,比较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见微知著,写出赏心悦目的精彩作文,提高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苏教版文言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新课标指导下的南通市近几年语文中考,关于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和分值,应该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以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为主要的考查形式,同时将重要的文言虚词放在句子中去考查考生的掌握情况。  一、近几年南通中考文言虚词初析  2014年关于文言虚词继续保
期刊
屈原《卜居》中言:“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言旨在说明人各有长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正视“尺长寸短”的客观性存在,并利用一定的方式,让尺长者能凸显出其优势,也要让寸短者发挥其作用,使得尺和寸各得其所。  一、要认可学生的差异  除了语文能力的差异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它
期刊
随着中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用互文性材料推进深度阅读是近年来较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互文性文本选用过量(文本量多而杂);解读过度(文本难度大而深);运用失当(文本没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基本流程:   1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现阶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批注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错了没关系,只要大胆去批注、去表达就已经迈出很大的一步,再经过长期的练习,不断完善其身。在提升学生批注能力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针对所学习的不同语文内容进行多样的批注,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