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新课改纲要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改革以前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体会。
一、备课
传统教学思维往往把教学设计仅仅看作是备教材,而备教材又往往变成备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所规定的路线。接下来的教学就是按教材预先设好的进程来进行,甚至进行到什么地方都预先规定好了,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背离的。
集体备课制是对于这种传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有效改进方式。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备简案,淡化了形式上求全的要求,拒绝那种程式化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积极开发课堂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自主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关注和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及学习方式。
二、教学过程
曾经有幅漫画形象地对比出了中外教育现状:在外国,同样的人走进学校,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而在国内,是各种性格的人走进学校,走出的是一模一样的人。其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雷同。这种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力求排斥一切干扰,无形之中杜绝了创新的可能。教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式,而是由人设定的一个活动,是人创造性的开展。教师要关注的不仅是教学过程本身,更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观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养成良好的德行,学生所得到的,远比教师教的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点拨和督促,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教师必须让出自己的主角地位给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节课教师只精讲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材料,让学生对材料异同点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闪出可贵的创新火花。
2.观点质疑争论。即对课本中教师、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鉴赏,努力阐明理由,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论中自己去发现、去更新。
3.学科融合。抓住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促进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并非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指导性的主体,教师的讲析是必要的,但要少而精,讲到“点”上。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恰当地启发诱导、答疑解难等等。教师指导性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必须做到:
1.积极旁观,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因材施教,考虑怎样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指导作用。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
3.教师之间要团结,协调一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需要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评价
以考试为轴心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弊端已经为人共知,新课程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在现有资质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评价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补偿,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为了使教学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应注意:
1.及时评价。通过观察,及时提示、鼓励,通过评价进行表扬、肯定或者纠正改进。
2.个人自评和合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中获得发展。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评定过程本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另外,在相互评价的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从中得到发展。这样,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也在进行新的学习。
一、备课
传统教学思维往往把教学设计仅仅看作是备教材,而备教材又往往变成备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所规定的路线。接下来的教学就是按教材预先设好的进程来进行,甚至进行到什么地方都预先规定好了,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背离的。
集体备课制是对于这种传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有效改进方式。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备简案,淡化了形式上求全的要求,拒绝那种程式化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积极开发课堂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自主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关注和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及学习方式。
二、教学过程
曾经有幅漫画形象地对比出了中外教育现状:在外国,同样的人走进学校,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而在国内,是各种性格的人走进学校,走出的是一模一样的人。其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雷同。这种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力求排斥一切干扰,无形之中杜绝了创新的可能。教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式,而是由人设定的一个活动,是人创造性的开展。教师要关注的不仅是教学过程本身,更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观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养成良好的德行,学生所得到的,远比教师教的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点拨和督促,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教师必须让出自己的主角地位给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节课教师只精讲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材料,让学生对材料异同点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闪出可贵的创新火花。
2.观点质疑争论。即对课本中教师、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鉴赏,努力阐明理由,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论中自己去发现、去更新。
3.学科融合。抓住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促进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并非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指导性的主体,教师的讲析是必要的,但要少而精,讲到“点”上。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恰当地启发诱导、答疑解难等等。教师指导性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必须做到:
1.积极旁观,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因材施教,考虑怎样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指导作用。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
3.教师之间要团结,协调一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需要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评价
以考试为轴心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弊端已经为人共知,新课程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在现有资质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评价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补偿,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为了使教学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应注意:
1.及时评价。通过观察,及时提示、鼓励,通过评价进行表扬、肯定或者纠正改进。
2.个人自评和合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中获得发展。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评定过程本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另外,在相互评价的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从中得到发展。这样,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也在进行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