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技巧与风格的养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画家的绘画技术与作品风格,和其习性、生活阅历以及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任何时候都不只是单纯的形式问题。风格的养成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文章阐述了传统绘画技术的当代发展,提出画家技术的成熟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前提,分析探讨了绘画技术的发展中个人风格的形成,并在笔性与心性、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画家的表现风格、个人风格与绘画技术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绘画技术;风格;传承;文化
  一、传统绘画技术的当代发展
  (一)文化上
  绘画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采取不同技巧展示描绘内容神韵和意趣的一种方式,而神韵和意趣的凸显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然而,从工笔山水到写意花鸟,都是受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文化因素而产生的。
  一种文化一旦生成,就相对稳定。它往往会与其他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实现生命的延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较为丰富,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其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意境效果。
  (二)技术上
  当今艺术市场正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和新的发展要求,但在传承与现代发展相矛盾的环境下,是抛开传统内容,还是超越传统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所谓艺术创新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现有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上,尝试创造和发展,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二、绘画技术与风格形成的关系
  绘画技术的成熟包括丰富的色彩语言和精湛的造型技艺,在画坛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传统的绘画技法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但不管如何改变都需要画家自身绘画技术的不断成熟,这样画家才能更好地融入自身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画家的绘画技术是需要长时间练习和磨砺达成的。如基础临摹,通过对名师作品的不断临摹,掌握其表现技巧,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再比如现实写生,借助对自然中生动形象的生物或场景的描绘,锻炼自身技能的同时,培养艺术品德,为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多数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都会融入对画面的理解。每一位画家都要树立独树一帜的风格,画家技术的成熟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前提。
  三、绘画技术的发展中个人风格的形成
  “风格”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是用来指人在品格、风度等方面表现的综合特点,后来被赋予了文艺学的概念,用以形容文章的写作特色。唐代后在一些书籍中才出现“绘画风格”的字样,用以描述绘画作品。近现代,“风格”一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内。
  风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等特点。第一,独特性的凸显关键点在于艺术家自身具有的创作个性。第二,稳定性指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艺术家某一阶段内绘画作品呈现的风格会保持稳定状态。艺术家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内保持不变,且稳定性具有相对特征,随着技法的纯熟,艺术家也会发展其他风格。第三,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迥异,表现内容丰富,观者的审美观念又存在差别,这些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画家风格的确定,需要一个慢慢积累转化的过程,包括文化的积淀与艺术的探索,作品风格体现了艺术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方式,以及对如何经营画面的思考。莫奈的“干草堆”系列组画是在同一场景下长时间地研究草垛所呈现的色彩的微妙变化。莫奈敏锐地观察并捕捉了这种光与色的变化,寻找到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和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风格不单纯地局限在形式上,会随着艺术家的思想、心性而有所改变。艺术家们在不同成长阶段内的情感及感触是不同的,在绘画作品创作中,会因为情感等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表现效果。由此可知,在风格形成过程中,生活积累及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是没有新旧之分的,而是人的真诚体现。在研究俄罗斯美术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列宾、苏里科夫等写实和历史类题材创作大师们,在作品创作中投入了较多真情实感,作品冲击力得以凸显,深受人们喜爱。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至今依然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没有投入情感的画家们,即使在绘画技术上有所提升,但仍无法保证作品能够打动人心,无法使观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经历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如未经历过战乱的画家难以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及情感变化,即使通过对先辈们作品的深入研究和临摹,仍无法将战争的场面很好地表现出来,最终导致整幅作品虽然在写实,但情感表述不到位。对于老艺术家来说,作品语言与生活投入是相协调的;而现代画家在创作中,更多地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过于强调个性化特征,虽然画作也体现了情感特征,但多是通过色彩表达实现的,与老艺术家们存在较大差异。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现代画家的风格,只是为了更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
  从艺术本性角度展开分析可知,个性其实是共性的一部分,但就目前绘画艺术发展中,部分艺术家过于注重个性特征,作品已经逐渐脱离共性,以一种区别于日常的方式展现出来。可艺术本就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个性提取中,艺术家无法做到超脱世俗,仍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提炼,这样才能在保证绘画作品个性化特征的同时,凸显绘画作品的情感,形成符合自身的风格特征。
  四、笔性与心性
  笔墨具有当代性的特征。在绘画创作中,笔墨是绘画语言的重要载体,是将画家的生活感悟及情感变化直观体现出来的关键,能够直接反映出画家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增强,人们的思想和心态相应发生改变。在绘画作品创作中,画家的笔墨色彩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并逐渐呈现出时代特征,相应的绘画语言也会具有时代性特征,以凸显绘画作品的价值和代表性。
  总之,笔性与心性构架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无序为有序开辟道路,有序为无序创造价值以及美感。而这一特征,为现代艺术家们发展及创作思路的完善和升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并逐漸将笔墨与情感表达融合起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五、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画家的表现风格
  画家若想在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具有唯一性特征,研究西方美术史可以发现,印象派在西方美术风格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德加、莫奈、凡·高等,他们不再拘束于传统,而是走向大自然,探索光和形的魅力,同时融入自我主观因素,营造强烈的画面效果,深深影响了后辈,使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风格。
  因此,在同一时期内,即使是受到同样艺术氛围的熏陶,艺术家们由于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性情品格等的不同,在绘画创作中体现的风格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的画面效果带给人们的震撼感也将有所不同。
  六、个人风格与绘画技术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特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构建了完善的绘画体系和脉络。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传统一直贯穿其中,虽然可能随着现代发展形势的转变,传统体现性不足,但这并不阻碍传统的渗透和提炼应用。且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绘画风格的基础得到奠定,让人们通过对传统的感悟及自身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促进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绘画风格的形成对于绘画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也带来了较大助力。绘画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西方绘画的学习从基本的绘画技法起步,例如光学、透视学、解剖学的运用,然后用来表现看到的客观事物,在事物与技法的发展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七、结语
  绘画风格及绘画技术的养成与画家内心情感与精神寄托有直接关系,只有不断完成内心情感的丰富、生活阅历的提升、精神层次的升华,才能创作出更具个性化风格的绘画作品,进而展现自身内涵,凸显自身情感,深化绘画作品的价值。为此,有必要加大对传统的探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构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参考文献:
  [1]张永生.莫奈[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20.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梁占岩,心性轨迹[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4]张道森.美术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运城幼兒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现阶段来看,高校美术教育领域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充分融入,学生未能获得实用性美术技能,因而错失很多创新创業机会。重视创新创业元素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方向,旨在培育实用性人才,为艺术市场输送专业的人才。文章首先对创新创业与美术教育融合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项融合实践策略,以期深化创新创业与美术教育的融合程
期刊
摘 要: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创作是指在公众视野下进行的艺术品展示及艺术行为表达的创作活动。在社会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准也随之日益提升,然而谈到公共艺术,国人的欣赏角度却往往停留在追随与延续西方的雕塑、装置及行为艺术上,显然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在公共艺术表达上的认同感。这样的曲解源于国内公共艺术本体研究与发展的逻辑缺失,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当代与西方文化的对冲中产生的割裂与
期刊
摘 要: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声”与“情”充分融合表现艺术内涵,它需要歌唱者放松自如地投入全部精力表现出来。声乐艺术的创作不仅需要声音美,最重要的是需要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及思想。这样,延伸出的二次创作也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品的深层次内涵,通过声音表达出作品内在的深层情感。文章从三大方面思考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声乐艺术;歌唱技巧;情感表现  要想使声乐艺术真正感染听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多大学设立了摄影类的相关课程。文章从高校摄影教学现状谈起,分析了古典印象工艺内容在高校摄影课程中存在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提出了适配课程内容的工作室建设的相应需求,从而使数码摄影与古典印相工艺的技术有效融合,优化摄影学科建设,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高效的美育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古典印相工艺;摄影教学;摄影课程
期刊
摘 要: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渐渐被公众所熟知。中国的音乐剧大多是靠引入外来的作品并进行本土化的演绎,这也导致了中国音乐剧公演艺术形式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中国音乐剧公演艺术形式的发展视角,分析了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音乐剧的公演传播媒介运行模式,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的策略。  关键词:都市音乐剧;艺术形式;发展趋势  自19世纪中期音乐剧出现之后,其就以独特的视听效果与
期刊
摘 要:声乐学习是音乐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音乐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声乐技能,忽视了自身审美意识的提升,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形成自身风格。文章基于目前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的现状,阐述审美意识的内涵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意识;高校  声乐是将声音
期刊
摘 要:研究表明,湘西高椅古村木雕受到时代的变迁,其延承与发展面临着现代工艺冲击、單一的保存渠道和传承人才缺失的窘境。文章力主探讨置身于近代布景下,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古乡高椅古村的文明生态木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从文明创意产业的视点出发,文章提出在树立文明品牌、扩大销售渠道、树立承继者维护和训练制度三个方面来维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树立一定的范式,促进相关民间艺术及非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音乐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音乐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长,在声乐表演、技巧、情感等方面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声乐艺术中,声乐技巧相关技能和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声乐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引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尽量让演唱者将作品的内涵等进行充分表现。文章从声乐技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出发,对声乐技巧在声
期刊
摘 要:文章提出地方高校舞蹈编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革新,首先体现在紧抓“地方性”,不放“对标一流”,优化教学内容的常规课堂;其次,梳理舞蹈人才产出导向,优化舞蹈编创技法的实践平台,在深度上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教学因素;最后,建构高度的审美标准,优化舞蹈编创人才的专业认知,是地方高校舞蹈编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中,平衡舞蹈知识与实践、实习之间关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舞蹈编创;人才产出;审美标准  传统的舞
期刊
摘 要:古筝的音色优美,作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弹拨乐器,相较于其他弹拨乐器,其在演奏中的音域也更为宽广。古筝通过演奏者丰富的演奏技巧,在音乐的表述上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而流行音乐作为当代社会人们对于音乐的潮流追求,在受众人群上来说更加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若是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筝与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演奏,除了可以开拓出全新的音乐风格,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古筝向更广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