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吧
我必须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众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选手,在节目结束后推出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水平?换个说法,这些节目把全国下至K歌达人、PUB驻唱,中至乐队玩家、科班出身,上至选秀大咖、唱片歌手的人都拉出来溜了一遍又一遍,在最终催生出来的名利之外,有多少成果属于作品本身?有多少空间属于创作本身?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上又有多少?在选秀中他们技惊四座、震撼全场,人气旺到爆棚,其翻唱的歌曲瞬间唱烂各条大街,但为什么一旦到自己出作品的时候,大多数作品却沦为毫无人文思想,不知所云的口水歌?他们在纷纷签约和接下大量商演之后,到底还有没有创作演绎非口水歌的自由和能力?
这当然是各人的路径选择,比如庾澄庆就主张音乐技术性、享乐性至上,即揉杂各门各派的音乐编曲技法,创作让人快乐、自由的歌,管它什么思想、人文、责任、深沉,更不问社会、政治,无须批判或自省,词写得再烂俗,或纯粹耍个性、玩另类,都可以接受,只要好听就成。那些唱功了得,又有台风和观众缘的选手,通过一场场比赛收获到的,首先是最实际的签约、演出机会,各种活动都有经纪人为他们联络、筹备,其次是收获群众基础,即粉丝。再平淡乏味、粗制滥造的作品,在粉丝群体中都有市场。整首歌听下来你不知道歌手要表达什么,就像一个人成天说着别人的废话,你听不到他内心真正的声音,只有高低起伏的人声、器乐,无数爱来爱去的平庸、浅薄,日复一日地占据着我们的耳朵。
如此现象,已非一两年,从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选秀至今,各地方卫视及央视主办的选秀节目少说也有几十种,从这些节目里脱颖而出的冠、亚、季军,有几人在“作品”这个事情上交出了满意成绩?这绝不能以某某人出了多少唱片、EP、单曲的数量来证明,我们强调的是作品的可流传性,且这些作品须具备思想和艺术价值。那么多人都在翻唱别人的歌曲,唱摇滚的时候非常摇滚,唱情歌的时候无比深情,但一旦到自己出作品时,其水平与他们翻唱的作品相差甚远。笔者曾一度疑惑,难道选秀就只能是翻唱大赛吗?即使那些尝试着拿出自己原创歌曲的人,弹着吉它吟唱的内容也多是小情小爱,活在不关心这世界的狭窄自我之中。难怪夜叉乐队有首说唱金属作品《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吧》,专门抨击这种现象。
所有高质量的选秀节目都在强调“回归音乐本身”,结果绝大多数仍然是翻唱。有些节目能够突破的,只是编曲和因这编曲而改变的演唱细节,这已是翻唱水平中的上乘,能给作品二次生命,让经典更加经典。无可否认,笔者也被打动过,即使90%以上都是或伤心或快乐的情歌。能够去讲生活、生命的歌曲,已很少见,至于呈现思想意义上的有关乎社会政治批判与反思内容的,近似于无。就连《无地自容》这么具有思想冲击力的摇滚乐,也仅仅被唱成了“情怀”而已。这就像黄贯中唱《海阔天空》,我们感动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个时代里关于青春与自由的情怀,而非内容本身。我们今天的选手,享受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便利,却不再有前人的勤奋、刻苦,大多以营利为首要目的,不再种树,即使种了,也难长高。
名利场难有音乐信仰
倘若抛弃对思想层面的苛求,我相当欣赏几位以选秀出道成名的歌手,比如张靓颖、谭维维、萧敬腾、杨宗纬、吴莫愁、梁博、熊汝霖,还有堪称《中国好声音》技术标竿的金池、姚贝娜、平安、张赫宣,连并未成名的摇滚乐青年90后隋佶辰也令我钦佩。但是,他们里面除了梁博一直在坚持音乐的思想性而选择尽可能的沉默、熊汝霖总是不得志地想通过成熟技法表达态度而不得,其余无一人不滚入趁热打铁、无关思想的行列。参加选秀,不必说任何音乐梦想,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四个字“我要成名”,这在如今的社会并不难办到,有没有原创,唱功好不好,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有的人光是讲悲催的故事也能一举成名。但接下来呢?
“接下来”,音乐作品惨不忍睹,歌手却迷醉其中,无法自拔。按别人的要求,唱别人写的歌,已是他们最好的运气,更多的则是马不停蹄地实时消费人气,迅速在商演中捞金,频繁制造话题、绯闻。一个个看上去忙得一塌糊涂,可也只是经纪公司的赚钱机器,再好的嗓子也疲软,再高的才气也被掏空,他们在大量无意义的综艺节目里做游戏,在娱乐八卦里做访谈,似乎不需要产生有灵魂有生命的音乐作品,就能一直这样保持着明星的光彩,汪峰就有《名利场》、《有意思吗》痛斥之。别说这些选秀明星,就连已经有成名作的歌手,也纷纷参与综艺节目,除了一二十年始终唱那些陈腔滥调外,也做翻唱达人,而且为了不忘词,总会在现场准备提词器。所有人一窝峰地混迹在大众娱乐中,如同KTV点歌翻唱,却美其名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一败再败的选秀达人屡败屡战地参赛,人气低落、无人问津的成名歌手纷纷回锅炒人气,至于翻唱的歌曲,也多是早就为人熟知,也被其他选手在各节目唱了不知多少遍的。我们从中快乐,从中怀旧,从中觉得他可以那我也可以,而有思想、有态度的原创,早就被抛到九宵云外。别说是原创,就连翻唱并不大众的摇滚乐,也被视为冒险。打安全牌的人纷纷投众人所好,都唱爱情歌曲,都唱网上歌曲下载量排行靠前的歌和KTV点唱率颇高的歌。“歌手”二字的人格价值,在大众娱乐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唱歌也就只是让人放松、有点看头,如此而已。原本一直在创作的人,选秀以后反而停顿了创作,因为自有公司为你安排一切;原本就只在翻唱的人,选秀以后更无创作可言。
这个市场看似相当繁荣,一分半钟就能让你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何况那么多电视台都在以“音乐”之名,聚集各方利益角色,各取所需,各投所好,机会遍地开花。可是,这样的繁荣表象掩饰着的是这个国家优秀音乐作品严重稀缺的本质,反而刺激着众人心浮气躁地参赛争取成名,似乎只有成名了才有谈作品的资格,一旦成名就必有大量曾经可望不可及的资源向你靠近,最不成问题的就是钱,钱买得来一切,包括最优秀的作品。人人都争当明星,学形体,学打扮,学说话,学炒作,唯独不学创作,嘴里唱着废话连篇的口水歌,强颜欢笑地讨好着所有人,包装得光鲜亮丽,可脑子里空空如也。别说这些根基浅薄的年轻人,就连诸多大腕们,纵然身怀绝技,但这么多年下来,早已忘记了最初的音乐信仰。真正以创作为生命的,堪称凤毛麟角。 作品才有说话的权利
虽说唱片早已是赔本买卖,但若想对后世产生影响,必须要出好作品。我很敬佩汪峰,他首先是思想者,其次才是音乐人。他也成名得利,但名正言顺,是因有实力的保证——层出不穷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上乘之作,也有平庸之作和败作,但他一直在坚持创作,沉得下心,静得住气。要知道,若换成别人,单凭《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就能唱一辈子,吃一辈子,混一辈子。但在汪峰眼中,这两首歌并不出色,他的实力更多体现在《晚安北京》、《信仰在空中飘扬》,还有我个人相当欣赏其创作勇气的《李建国》、《失败者》、《风暴来临》、《妈妈》、《我爱你生活》、《再见二十世纪》、《雨中的回忆》、《抵押灵魂》、《一百万吨的信念》等歌曲,以及被禁的、成了积压之稿的作品。他的创作从未中断,无论在成名前,还是在财源滚滚成名以后,他永远坚持自己在作品数量与质量上的追求。
鼓励创作,是针对所有希望以音乐为业的人,而且不分地下地上,不分名家草根。有相当多我特别敬仰的堪称音乐家的人,比如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他们有自己也无法超越的前期作品,但后来单就“作品”来说,他们的成绩无疑是下滑的,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现场演出占据的比重远远大于创作,作品数量的稀少与他们才华的出众形成巨大反差。我对“几年磨一剑”这个说法并不认同,那只是惰性的代名词。创作必须形成习惯,跟弹吉它、打鼓一样,要天天练,至少不能停顿得太久,就像嗓子太久不唱就会失去韧性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创作不是靠灵感,灵感是创作中最不靠谱的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创作必然是大量平庸之中有精品,精品的出现与平庸之作的连续创作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与独立音乐人比较起来,更多音乐人只是与民工、白领、教师一样普通的谋生职业,能够以此为业活得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许多技术一流的音乐人,却成天做着帮人录音、编曲或者伴奏乐队的事,天天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也就变成特别没谱的事情。以唱歌为生的人,宣传自己作品的时间远远大于创作本身,何况严格算起来,如今的歌手,大多只是演绎者,很难谈得上有“自己的作品”。至于狂热地投入选秀比赛的人,如果一开始就直奔名利而去,反而忘记了只有作品才有说话的权利,那么最多也就是凑凑热闹,被围观一阵以后空守孤独。心中无物,就表达不出个所以然,没有思想根基的作品,也只能浮于情感与技巧的层面,进入不了人的灵魂。
有人当唱歌是敲门砖,有人当唱歌是逗你玩,有人当唱歌是我开心就好,但真正把唱歌当成是生命的,其实没几个。一切逆境之中,唱歌仍然继续;风头正劲之时,更不忘唱歌的初衷。说到底,唱歌是为了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思想、立场,不能没有自我而沦为发声的机器。除非真的想就此娱乐至死,否则,创作吧,这会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我必须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众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选手,在节目结束后推出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水平?换个说法,这些节目把全国下至K歌达人、PUB驻唱,中至乐队玩家、科班出身,上至选秀大咖、唱片歌手的人都拉出来溜了一遍又一遍,在最终催生出来的名利之外,有多少成果属于作品本身?有多少空间属于创作本身?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上又有多少?在选秀中他们技惊四座、震撼全场,人气旺到爆棚,其翻唱的歌曲瞬间唱烂各条大街,但为什么一旦到自己出作品的时候,大多数作品却沦为毫无人文思想,不知所云的口水歌?他们在纷纷签约和接下大量商演之后,到底还有没有创作演绎非口水歌的自由和能力?
这当然是各人的路径选择,比如庾澄庆就主张音乐技术性、享乐性至上,即揉杂各门各派的音乐编曲技法,创作让人快乐、自由的歌,管它什么思想、人文、责任、深沉,更不问社会、政治,无须批判或自省,词写得再烂俗,或纯粹耍个性、玩另类,都可以接受,只要好听就成。那些唱功了得,又有台风和观众缘的选手,通过一场场比赛收获到的,首先是最实际的签约、演出机会,各种活动都有经纪人为他们联络、筹备,其次是收获群众基础,即粉丝。再平淡乏味、粗制滥造的作品,在粉丝群体中都有市场。整首歌听下来你不知道歌手要表达什么,就像一个人成天说着别人的废话,你听不到他内心真正的声音,只有高低起伏的人声、器乐,无数爱来爱去的平庸、浅薄,日复一日地占据着我们的耳朵。
如此现象,已非一两年,从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选秀至今,各地方卫视及央视主办的选秀节目少说也有几十种,从这些节目里脱颖而出的冠、亚、季军,有几人在“作品”这个事情上交出了满意成绩?这绝不能以某某人出了多少唱片、EP、单曲的数量来证明,我们强调的是作品的可流传性,且这些作品须具备思想和艺术价值。那么多人都在翻唱别人的歌曲,唱摇滚的时候非常摇滚,唱情歌的时候无比深情,但一旦到自己出作品时,其水平与他们翻唱的作品相差甚远。笔者曾一度疑惑,难道选秀就只能是翻唱大赛吗?即使那些尝试着拿出自己原创歌曲的人,弹着吉它吟唱的内容也多是小情小爱,活在不关心这世界的狭窄自我之中。难怪夜叉乐队有首说唱金属作品《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吧》,专门抨击这种现象。
所有高质量的选秀节目都在强调“回归音乐本身”,结果绝大多数仍然是翻唱。有些节目能够突破的,只是编曲和因这编曲而改变的演唱细节,这已是翻唱水平中的上乘,能给作品二次生命,让经典更加经典。无可否认,笔者也被打动过,即使90%以上都是或伤心或快乐的情歌。能够去讲生活、生命的歌曲,已很少见,至于呈现思想意义上的有关乎社会政治批判与反思内容的,近似于无。就连《无地自容》这么具有思想冲击力的摇滚乐,也仅仅被唱成了“情怀”而已。这就像黄贯中唱《海阔天空》,我们感动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个时代里关于青春与自由的情怀,而非内容本身。我们今天的选手,享受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便利,却不再有前人的勤奋、刻苦,大多以营利为首要目的,不再种树,即使种了,也难长高。
名利场难有音乐信仰
倘若抛弃对思想层面的苛求,我相当欣赏几位以选秀出道成名的歌手,比如张靓颖、谭维维、萧敬腾、杨宗纬、吴莫愁、梁博、熊汝霖,还有堪称《中国好声音》技术标竿的金池、姚贝娜、平安、张赫宣,连并未成名的摇滚乐青年90后隋佶辰也令我钦佩。但是,他们里面除了梁博一直在坚持音乐的思想性而选择尽可能的沉默、熊汝霖总是不得志地想通过成熟技法表达态度而不得,其余无一人不滚入趁热打铁、无关思想的行列。参加选秀,不必说任何音乐梦想,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四个字“我要成名”,这在如今的社会并不难办到,有没有原创,唱功好不好,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有的人光是讲悲催的故事也能一举成名。但接下来呢?
“接下来”,音乐作品惨不忍睹,歌手却迷醉其中,无法自拔。按别人的要求,唱别人写的歌,已是他们最好的运气,更多的则是马不停蹄地实时消费人气,迅速在商演中捞金,频繁制造话题、绯闻。一个个看上去忙得一塌糊涂,可也只是经纪公司的赚钱机器,再好的嗓子也疲软,再高的才气也被掏空,他们在大量无意义的综艺节目里做游戏,在娱乐八卦里做访谈,似乎不需要产生有灵魂有生命的音乐作品,就能一直这样保持着明星的光彩,汪峰就有《名利场》、《有意思吗》痛斥之。别说这些选秀明星,就连已经有成名作的歌手,也纷纷参与综艺节目,除了一二十年始终唱那些陈腔滥调外,也做翻唱达人,而且为了不忘词,总会在现场准备提词器。所有人一窝峰地混迹在大众娱乐中,如同KTV点歌翻唱,却美其名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一败再败的选秀达人屡败屡战地参赛,人气低落、无人问津的成名歌手纷纷回锅炒人气,至于翻唱的歌曲,也多是早就为人熟知,也被其他选手在各节目唱了不知多少遍的。我们从中快乐,从中怀旧,从中觉得他可以那我也可以,而有思想、有态度的原创,早就被抛到九宵云外。别说是原创,就连翻唱并不大众的摇滚乐,也被视为冒险。打安全牌的人纷纷投众人所好,都唱爱情歌曲,都唱网上歌曲下载量排行靠前的歌和KTV点唱率颇高的歌。“歌手”二字的人格价值,在大众娱乐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唱歌也就只是让人放松、有点看头,如此而已。原本一直在创作的人,选秀以后反而停顿了创作,因为自有公司为你安排一切;原本就只在翻唱的人,选秀以后更无创作可言。
这个市场看似相当繁荣,一分半钟就能让你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何况那么多电视台都在以“音乐”之名,聚集各方利益角色,各取所需,各投所好,机会遍地开花。可是,这样的繁荣表象掩饰着的是这个国家优秀音乐作品严重稀缺的本质,反而刺激着众人心浮气躁地参赛争取成名,似乎只有成名了才有谈作品的资格,一旦成名就必有大量曾经可望不可及的资源向你靠近,最不成问题的就是钱,钱买得来一切,包括最优秀的作品。人人都争当明星,学形体,学打扮,学说话,学炒作,唯独不学创作,嘴里唱着废话连篇的口水歌,强颜欢笑地讨好着所有人,包装得光鲜亮丽,可脑子里空空如也。别说这些根基浅薄的年轻人,就连诸多大腕们,纵然身怀绝技,但这么多年下来,早已忘记了最初的音乐信仰。真正以创作为生命的,堪称凤毛麟角。 作品才有说话的权利
虽说唱片早已是赔本买卖,但若想对后世产生影响,必须要出好作品。我很敬佩汪峰,他首先是思想者,其次才是音乐人。他也成名得利,但名正言顺,是因有实力的保证——层出不穷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上乘之作,也有平庸之作和败作,但他一直在坚持创作,沉得下心,静得住气。要知道,若换成别人,单凭《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就能唱一辈子,吃一辈子,混一辈子。但在汪峰眼中,这两首歌并不出色,他的实力更多体现在《晚安北京》、《信仰在空中飘扬》,还有我个人相当欣赏其创作勇气的《李建国》、《失败者》、《风暴来临》、《妈妈》、《我爱你生活》、《再见二十世纪》、《雨中的回忆》、《抵押灵魂》、《一百万吨的信念》等歌曲,以及被禁的、成了积压之稿的作品。他的创作从未中断,无论在成名前,还是在财源滚滚成名以后,他永远坚持自己在作品数量与质量上的追求。
鼓励创作,是针对所有希望以音乐为业的人,而且不分地下地上,不分名家草根。有相当多我特别敬仰的堪称音乐家的人,比如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他们有自己也无法超越的前期作品,但后来单就“作品”来说,他们的成绩无疑是下滑的,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现场演出占据的比重远远大于创作,作品数量的稀少与他们才华的出众形成巨大反差。我对“几年磨一剑”这个说法并不认同,那只是惰性的代名词。创作必须形成习惯,跟弹吉它、打鼓一样,要天天练,至少不能停顿得太久,就像嗓子太久不唱就会失去韧性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创作不是靠灵感,灵感是创作中最不靠谱的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创作必然是大量平庸之中有精品,精品的出现与平庸之作的连续创作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与独立音乐人比较起来,更多音乐人只是与民工、白领、教师一样普通的谋生职业,能够以此为业活得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许多技术一流的音乐人,却成天做着帮人录音、编曲或者伴奏乐队的事,天天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也就变成特别没谱的事情。以唱歌为生的人,宣传自己作品的时间远远大于创作本身,何况严格算起来,如今的歌手,大多只是演绎者,很难谈得上有“自己的作品”。至于狂热地投入选秀比赛的人,如果一开始就直奔名利而去,反而忘记了只有作品才有说话的权利,那么最多也就是凑凑热闹,被围观一阵以后空守孤独。心中无物,就表达不出个所以然,没有思想根基的作品,也只能浮于情感与技巧的层面,进入不了人的灵魂。
有人当唱歌是敲门砖,有人当唱歌是逗你玩,有人当唱歌是我开心就好,但真正把唱歌当成是生命的,其实没几个。一切逆境之中,唱歌仍然继续;风头正劲之时,更不忘唱歌的初衷。说到底,唱歌是为了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思想、立场,不能没有自我而沦为发声的机器。除非真的想就此娱乐至死,否则,创作吧,这会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