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万事开端的好坏,往往预示着其成功与否,课堂导入一节课的开端,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筆者扼要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课堂导入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新策略来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导入 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导入是新课开始开端,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方法,来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造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行为[1]。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有利于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整合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课堂导入方式单一、模糊知识类型,课堂导入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类型等方面选择相应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不足之处
(一)情境素材简单罗列,导入功能受限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简单的罗列教学素材,播放教学视频,比如教师在讲解氯的性质时,由于氯气有毒,常常会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氯气颜色,密度等物理性质,接着讲解化学性质时,又会播放视频。导入素材过于流于表面,没有考虑学生的前概念,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引用过多的负面素材,忽视学生正面情感体验
针对化学学科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常常会为了讲述化合物的某一性质时展示我们生产生活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化合物的性质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的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引用由于某一厂房由于漏雨,造成库存200公斤金属钠遇水剧烈爆炸这一新闻,让学生叹为观止。但是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误解,使钠对我们生活中的危害深入人心,使学生们觉得化学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学科,尤其在做实验可能会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引入环节要选用正面例子,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导入环节繁杂,教学节奏把握不当
导入环节虽然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三至五分钟, 导入设计要合理,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教学节奏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环节,在追求创新时要考虑导入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遵循一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语言要表述准确,提出的问题要确切,演示实验时要规范,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科学的知识,形成严谨的思维。
(二)相关性原则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要联系学生的前概念,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导入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趣味性原则
导入方式要有艺术性,引人注目,语言要风趣幽默,可以选用寓趣味、情节、知识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化学史导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科学史真实动态地记载了知识的尝试与修正的过程,符合当代知识观对于知识生成过程的解读[2]。通过利于科学家的故事、化学发展的历程、化学史料等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先辈们探索求知的历程,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比如,在学习氯的相关知识时,给学生讲述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的过程中发现和确认氯气的历程,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情境,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由此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
(二)社会素材导入,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标倡导生活化教育,因此教师可以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和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等素材来替换;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生活中的信息转化为教学材料[3]。比如,在学习“胶体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展示三角洲图片,解释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江海口处与海水相遇,发生凝聚而形成的引出胶体的概念;或者用生活中常见的盐卤点豆腐的事实引出胶体的聚沉。通过运用社会中常见的素材,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实验导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辅助,精彩的化学世界,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教师在讲解新课时,根据知识特点,选取合适的演示实验、实验视频 、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来探索物质的性质,直观的实验现象,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比如,硫酸的性质时,可以为学生演示“黑面包”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浓硫酸的脱水性。
四、总结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指导,选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人文性地课堂导入方法,通过有趣丰富的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化学素养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黄静.化学师范生“课堂导入”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大学化学,2021,36(04):257-263.
[2]孙磊,宋锐,孙国辉,郑长龙. 以化学史为真实情境的有机合成教学——以水杨酸、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03):13-19.
[3]何双安.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 化学教育,2013,34(04):20-22+25.
作者简介:朱雪芳(1997-), 女, 汉,河南郸城县人, 2020级化学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杨晓军,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导入 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导入是新课开始开端,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方法,来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造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行为[1]。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有利于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整合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课堂导入方式单一、模糊知识类型,课堂导入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类型等方面选择相应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不足之处
(一)情境素材简单罗列,导入功能受限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简单的罗列教学素材,播放教学视频,比如教师在讲解氯的性质时,由于氯气有毒,常常会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氯气颜色,密度等物理性质,接着讲解化学性质时,又会播放视频。导入素材过于流于表面,没有考虑学生的前概念,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引用过多的负面素材,忽视学生正面情感体验
针对化学学科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常常会为了讲述化合物的某一性质时展示我们生产生活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化合物的性质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的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引用由于某一厂房由于漏雨,造成库存200公斤金属钠遇水剧烈爆炸这一新闻,让学生叹为观止。但是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误解,使钠对我们生活中的危害深入人心,使学生们觉得化学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学科,尤其在做实验可能会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引入环节要选用正面例子,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导入环节繁杂,教学节奏把握不当
导入环节虽然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三至五分钟, 导入设计要合理,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教学节奏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环节,在追求创新时要考虑导入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遵循一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语言要表述准确,提出的问题要确切,演示实验时要规范,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科学的知识,形成严谨的思维。
(二)相关性原则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要联系学生的前概念,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导入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趣味性原则
导入方式要有艺术性,引人注目,语言要风趣幽默,可以选用寓趣味、情节、知识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化学史导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科学史真实动态地记载了知识的尝试与修正的过程,符合当代知识观对于知识生成过程的解读[2]。通过利于科学家的故事、化学发展的历程、化学史料等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先辈们探索求知的历程,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比如,在学习氯的相关知识时,给学生讲述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的过程中发现和确认氯气的历程,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情境,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由此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
(二)社会素材导入,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标倡导生活化教育,因此教师可以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和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等素材来替换;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生活中的信息转化为教学材料[3]。比如,在学习“胶体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展示三角洲图片,解释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江海口处与海水相遇,发生凝聚而形成的引出胶体的概念;或者用生活中常见的盐卤点豆腐的事实引出胶体的聚沉。通过运用社会中常见的素材,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实验导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辅助,精彩的化学世界,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教师在讲解新课时,根据知识特点,选取合适的演示实验、实验视频 、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来探索物质的性质,直观的实验现象,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比如,硫酸的性质时,可以为学生演示“黑面包”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浓硫酸的脱水性。
四、总结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指导,选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人文性地课堂导入方法,通过有趣丰富的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化学素养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黄静.化学师范生“课堂导入”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大学化学,2021,36(04):257-263.
[2]孙磊,宋锐,孙国辉,郑长龙. 以化学史为真实情境的有机合成教学——以水杨酸、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03):13-19.
[3]何双安.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 化学教育,2013,34(04):20-22+25.
作者简介:朱雪芳(1997-), 女, 汉,河南郸城县人, 2020级化学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杨晓军,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