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经费问题等因素制约其的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同样如此。面临着无法躲避的诸多评估,新设专业存在多处“硬伤”需要“医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新设专业 评估 “硬伤” “治疗”方案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应的评估和认证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10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接受多方评估和自我评估,新建本科院校责无旁贷,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同样肩负着这一“重任”。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成,基础依旧是专科的底子,师资同样是原有的师资,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与此同时,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体现时代性,新建本科院校每年都会增设专业,这就造成了大批新设专业“未经风雨,却早已伤痕累累”,导致了面临多方评估时,底气不足,“硬伤”一片。
一、专业定位与规划中的“硬伤”
专业定位与规划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针,影响着后期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实施,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其专业定位往往并不明确,专业设置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对某些人才迫切需求的具象体现。例如,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增设的目的更多在于本专业招生情况良好,存在生源潜力。具体到专业设置的定位则是学生到校之后再仔细考虑的事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亦是参考其他院校匆匆忙忙赶制出来的“速成品”,经不住推敲。面临评估时,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加班加点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成了重要任务之一,本末倒置,劳心劳力,最终拿去评估的方案与原有方案大相径庭,评估的效力对此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中的“硬伤”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新建专业尤其重要。
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其师资基础,此类院校中的新建专业师资力量尤其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有效地开展本专业科研工作;(2)学科梯队出现“断层”,结构不合理;(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无法吸引和稳定专业人才;(4)符合岗位资格的专业教师较少;(5)专业科研力量薄弱,等等。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此专业高水平专业学术带头人的院校数量极少,更多是借用教育学或心理学等学科学术带头人帮忙带领,高职称人才更是匮乏;此外,部分院校出现借用音乐系、美术系或中文等教师帮忙代课,讲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此类教师大多采用闭门自修、现学现卖的方式,自身压力也较大。专业科研成果较少,无法达到评估标准和要求。
三、教学条件中的“硬伤”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其效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不依赖任何教学条件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专业教学条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课程、活动等实施的前提。
新设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室建设环节薄弱,实验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实验仪器的缺乏导致实验项目及课程的正常进行;(2)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3)专业图书资料匮乏,等等。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大部分院校的学前实验室停留在琴房、舞蹈房的建设方面,专业的学前教育实训室及其仪器设备缺乏;专业实习基地的真正使用率较低,学生缺乏真正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以衡水学院为例,学前教育实验室目前仅有琴房和舞蹈房,琴房内只有20架电子琴,学生的琴法课需借用音乐系电钢教室完成;实习基地数量不少,但真正投入使用的次数极少,从2007年至今,仅组织过学生见习一次、参观一次。专业图书仅局限在教育系资料室,图书馆有关藏书较少。
四、“治疗”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规划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已是大势所趋,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已不再是空谈。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上专业。在专业设置之初,院系领导应全面考核本校资源和师资情况,立足全局,借鉴其他院校,并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规划,进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体现本专业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因人、因时的实施,课程开设合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专业特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师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关键,亦是改善新设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培养人才,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避免评估过程中出现临时找人代替的现象。
首先,专业增设之初应有专业教师的参与,避免外行人制定本专业关键材料;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专业学术带头人,避免“群龙无首”,带动本专业迅速步入正轨,快速发展。
其次,注重教师后期专业培训,促使转型教师的彻底专业化;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三)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首先,加大教育教学实验设备的购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增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积极建设实习基地,并真正地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避免空有其名无实效的现象。
最后,购买专业图书资料。书籍是学生成长所需养料的来源,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和使用,有利于师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应未雨绸缪,将事情做在各项评估活动之前,避免临时抱佛脚、到处“打补丁”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2]李杰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观念创新探讨——以邵阳学院为个案[J].邵阳学院学报,2010,1.
[3]张彦通.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
[4]任映红.西昌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2009,4.
该论文系科研成果:衡水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衡水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景探究,编号:2008040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新设专业 评估 “硬伤” “治疗”方案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应的评估和认证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10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接受多方评估和自我评估,新建本科院校责无旁贷,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同样肩负着这一“重任”。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成,基础依旧是专科的底子,师资同样是原有的师资,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与此同时,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体现时代性,新建本科院校每年都会增设专业,这就造成了大批新设专业“未经风雨,却早已伤痕累累”,导致了面临多方评估时,底气不足,“硬伤”一片。
一、专业定位与规划中的“硬伤”
专业定位与规划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针,影响着后期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实施,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其专业定位往往并不明确,专业设置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对某些人才迫切需求的具象体现。例如,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增设的目的更多在于本专业招生情况良好,存在生源潜力。具体到专业设置的定位则是学生到校之后再仔细考虑的事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亦是参考其他院校匆匆忙忙赶制出来的“速成品”,经不住推敲。面临评估时,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加班加点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成了重要任务之一,本末倒置,劳心劳力,最终拿去评估的方案与原有方案大相径庭,评估的效力对此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中的“硬伤”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新建专业尤其重要。
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其师资基础,此类院校中的新建专业师资力量尤其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有效地开展本专业科研工作;(2)学科梯队出现“断层”,结构不合理;(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无法吸引和稳定专业人才;(4)符合岗位资格的专业教师较少;(5)专业科研力量薄弱,等等。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此专业高水平专业学术带头人的院校数量极少,更多是借用教育学或心理学等学科学术带头人帮忙带领,高职称人才更是匮乏;此外,部分院校出现借用音乐系、美术系或中文等教师帮忙代课,讲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此类教师大多采用闭门自修、现学现卖的方式,自身压力也较大。专业科研成果较少,无法达到评估标准和要求。
三、教学条件中的“硬伤”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其效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不依赖任何教学条件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专业教学条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课程、活动等实施的前提。
新设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室建设环节薄弱,实验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实验仪器的缺乏导致实验项目及课程的正常进行;(2)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3)专业图书资料匮乏,等等。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大部分院校的学前实验室停留在琴房、舞蹈房的建设方面,专业的学前教育实训室及其仪器设备缺乏;专业实习基地的真正使用率较低,学生缺乏真正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以衡水学院为例,学前教育实验室目前仅有琴房和舞蹈房,琴房内只有20架电子琴,学生的琴法课需借用音乐系电钢教室完成;实习基地数量不少,但真正投入使用的次数极少,从2007年至今,仅组织过学生见习一次、参观一次。专业图书仅局限在教育系资料室,图书馆有关藏书较少。
四、“治疗”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规划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已是大势所趋,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已不再是空谈。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上专业。在专业设置之初,院系领导应全面考核本校资源和师资情况,立足全局,借鉴其他院校,并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规划,进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体现本专业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因人、因时的实施,课程开设合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专业特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师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关键,亦是改善新设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培养人才,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避免评估过程中出现临时找人代替的现象。
首先,专业增设之初应有专业教师的参与,避免外行人制定本专业关键材料;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专业学术带头人,避免“群龙无首”,带动本专业迅速步入正轨,快速发展。
其次,注重教师后期专业培训,促使转型教师的彻底专业化;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三)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首先,加大教育教学实验设备的购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增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积极建设实习基地,并真正地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避免空有其名无实效的现象。
最后,购买专业图书资料。书籍是学生成长所需养料的来源,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和使用,有利于师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应未雨绸缪,将事情做在各项评估活动之前,避免临时抱佛脚、到处“打补丁”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2]李杰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观念创新探讨——以邵阳学院为个案[J].邵阳学院学报,2010,1.
[3]张彦通.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
[4]任映红.西昌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2009,4.
该论文系科研成果:衡水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衡水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景探究,编号:20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