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昂山素季当选了。
2012年4月1日,被监禁将近15年的昂山素季获得仰光选区85%的选票,当选为联邦议会人民院(相当于下议院)议员。昂山素季参加的是去年3月缅甸新政府成立以来首次联邦和地方议会小部分议席的补选。当天,共有来自17个政党的150名候选人及7名独立候选人竞选37个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席、6个联邦议会民族院(相当于上议院)、2个省邦议席。
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3日公布了此次补选的全部结果: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下称民盟)赢得全部45个议席中的43席, 执政党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下称巩发党)和少数民族政党掸族民主党瓜分了剩下的两席。
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分别有330名和168名民选代表,以及110名和56名军方代表。补选结束后,民盟在国会所占席位仍无法与军方和执政党相抗衡, 但是缅甸国内和国际社会都为此补选结果感到欢欣鼓舞。
“虽然45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缅甸政治权力平衡也不会改变,但选举本身意义重大。把反对党纳入国会是很重要的一步,昂山素季将有机会参与法律制定过程,并影响立法结果。”独立咨询公司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东南亚项目主任德拉-吉阿库玛(Jim Della-Giacoma)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次补选也显然为军政府长期统治下备感挫折的民众带去了改变。被缅甸工商联聘为经济顾问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赖福尔(Lex Rieffel)告诉《财经》记者:“我去年数次访问缅甸。这次到缅甸,我强烈感受到缅甸人在自由表达意见上的改变,他们似乎对未来抱着更大的希望。”
不过,缅甸的未来是否有希望还取决于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对补选结束后缅甸政局发展的判断。这些国家是否取消执行了近20年的、针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将决定缅甸未来是否能慢慢走上经济发展之路,追赶其他东盟国家的脚步。
目前,国际社会的反应大多审慎而正面。4月2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本次选举是缅甸民主化过程的“重要一步”,而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更是在柬埔寨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承诺, 将于4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东盟-欧盟会议上呼吁欧盟解除对缅甸的禁运。
“如果其他国家支持本次选举结果,那么缅甸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将会有很大改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法莱利(Nicholas Farrelly)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评价称。
而昂山素季在庆祝当选的演讲中表示:“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吴登盛的渐进式改革
缅甸在2010年11月举行了多党制全国选举,但昂山素季并未参选。当年3月,因为拒绝开除正在服刑期的成员,民盟决定不再进行政党重新登记,因而丧失了选举资格,而服刑中的民盟领袖昂山素季更是号召缅甸选民抵制选举。
当时,吴登盛领导的巩发党最终赢得了两院多数席位,但巩发党候选人多有浓厚的军队背景,吴登盛本人就曾担任缅甸国防军三角军区司令及国防部军务署署长,因参选退出现役前的最高军衔为上将。加之宪法明确规定两院25%的席位由军队任命,不开放选举,其“紧急状态条款”又保障了军队随时接管国家政权的权力,缅甸民众及在野党普遍认为,那场选举并未铺平缅甸走向正常国家的道路。因此,昂山素季及其所属的民盟在补选中大获全胜,给不少致力于缅甸民主进程的人士带去了信心。
德拉-吉阿库玛认为,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昂山素季能够在每一个议案中寻找空间,就不同议题与在野党,甚至是行事越来越有弹性的军方议员合作,形成不同的政治联盟,一票一票地推动重要法案(例如,集会结社法案)的立法工作。他继而表示,军方确实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控制权,但在国会里的军方议员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弹性,甚至可能在释放政治犯等敏感问题上妥协。
法莱利的看法更为乐观。在他看来,宪法改革,特别是革除军方保留议席条款,对现政府也是有利的。一旦执政党和总统认为没有25%的保留席位也能控制政局,他们也可能推动相应的改革。
不过,鉴于巩发党和民盟之间议席的差距,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缅甸问题高级研究员马蒂森(David Scoot Mathieson)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提醒西方国家不要对本次补选的影响做过高估计。他说,修宪、改革法律体系、惩治贪污腐败、推动经济成长都将是缅甸未来立法机构和政府面对的挑战,而这些挑战都需要至少花费数年的时间来解决。
缅甸民主化进程向哪个方向发展,既取决于缅甸民主的象征——昂山素季,更依赖于现任总统吴登盛和其他执政党领袖推动改革的决心。
实际上,昂山素季本次得以参选,也得益于吴登盛做出的让步。2011年8月19日,吴登盛在总统府单独会晤了昂山素季。随后,缅甸议会专门为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民盟修改了2010年颁布的《政党注册法》,取消了后者参选的障碍。
近年来,吴登盛一直被认为是缅甸政治改革的主要推手,甚至被外界冠以了“缅甸戈尔巴乔夫”的绰号。2011年2月4日当选总统以来,吴登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措施:包括释放大批政治犯;放松对互联网的严格管制;保障新闻自由,允许媒体刊登批评政府的言论,允许媒体报道反对派人士;允许成立工会;允许民众普遍示威等内容。缅甸国会辩论环节也引入了电视直播。同年10月27日,缅甸政府又正式宣布解除对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网站的封锁,一度信息十分封闭的国家缅甸就此一步跨入了网络自由时代。
虽然吴登盛所属的巩发党在4月1日的补选中只获得了一个席位,但吴登盛仍公开赞扬这次选举获得成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在赞扬此次选举的同时,表示向吴登盛的勇气和远见致意。
吴登盛在今年1月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许多改革步骤计划已久,而改革的推动力来自缅甸民众对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渴望。他说,20年禁运伤害了缅甸民众的权利,如果国际社会想看到民主在缅甸发展成长,就应该解除针对缅甸的禁运以资鼓励。
开放不易
美国自1997年开始全面禁止美国资金在缅甸进行新的投资,接着,美国在2003年禁止进口缅甸产品,2008年冻结缅甸政府官员在美资产。这一连串措施使美国成为最严厉的对缅甸禁运的国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2009年9月,美国政府在重新检讨其缅甸战略目标后决定,一方面维持禁运、支持缅甸国内的反对党,一方面扩大人道主义援助规模,并寻求与缅甸高级官员会谈的机会。
在奥巴马政府逐步调整对缅政策过程中,吴登盛与昂山素季的合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吴登盛的改革思路,及其与昂山素季交往中体现的诚恳态度,让后者深受感动。而昂山素季再度进入缅甸政坛,不仅帮助吴登盛巩固了国内的支持率,也让缅甸政府迅速改善了和美国的关系。
2011年底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美缅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希拉里在与吴登盛会面时表示,美国将制定路线图,逐步减少或取消针对缅甸的经济封锁、旅游限制和进出口限制,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并将其提升到大使级别。访问期间,希拉里还向昂山素季转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封亲笔信。为肯定这次选举,美国政府4月4日宣布将解除针对缅甸的部分禁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会和政府尚无法就解除对缅经济制裁和禁运达成全面共识。今年1月访问缅甸的民主党议员克劳利(Joe Crowley)就坚持美国应该等到缅甸军政府和少数民族武装间的战火完全停息,释放政治犯,军政府不再强势主导政局时再解除禁运。克劳利等议员的态度为美缅关系的改善设置了不少障碍。
针对对缅制裁和禁运问题,欧盟内部也充满了分歧。欧盟近日充分肯定了4月1日的缅甸补选,并表示将在4月底讨论解除部分对缅禁运问题。法新社报道称,法国等国家认为欧盟应该即刻解除大部分禁运措施,但缅甸前宗主国英国和部分北欧国家则认为解禁应该视其民主进程逐步推行。
亚洲自由选举联盟的项目协调人戴斯(Bidhayak Das)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解除禁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真正的民主也需要经历一个繁复的发展过程。选举只是民主的一部分,真正的民主要求一个国家能切实保护人权、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并不应再有政治犯。但4月1日的选举有助于缅甸逐步解除针对自己的各种禁运措施。
此外,美缅关系的改善发生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借南海问题在东盟国家和中国间制造摩擦的背景下。因此,部分分析人士担心美缅交好是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手段。
针对此疑虑,希拉里出访期间,白宫多次声明访问并非针对中国,且美国愿意就缅甸局势与中国磋商;而缅甸看似也不愿在中美间作二中择一的决定。
法莱利强调,缅甸希望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邻国改善关系,同时也希望能和西方国家进一步交往,缅甸希望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成为和其他东盟国家一样的正常国家。
2012年4月1日,被监禁将近15年的昂山素季获得仰光选区85%的选票,当选为联邦议会人民院(相当于下议院)议员。昂山素季参加的是去年3月缅甸新政府成立以来首次联邦和地方议会小部分议席的补选。当天,共有来自17个政党的150名候选人及7名独立候选人竞选37个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席、6个联邦议会民族院(相当于上议院)、2个省邦议席。
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3日公布了此次补选的全部结果: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下称民盟)赢得全部45个议席中的43席, 执政党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下称巩发党)和少数民族政党掸族民主党瓜分了剩下的两席。
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分别有330名和168名民选代表,以及110名和56名军方代表。补选结束后,民盟在国会所占席位仍无法与军方和执政党相抗衡, 但是缅甸国内和国际社会都为此补选结果感到欢欣鼓舞。
“虽然45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缅甸政治权力平衡也不会改变,但选举本身意义重大。把反对党纳入国会是很重要的一步,昂山素季将有机会参与法律制定过程,并影响立法结果。”独立咨询公司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东南亚项目主任德拉-吉阿库玛(Jim Della-Giacoma)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次补选也显然为军政府长期统治下备感挫折的民众带去了改变。被缅甸工商联聘为经济顾问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赖福尔(Lex Rieffel)告诉《财经》记者:“我去年数次访问缅甸。这次到缅甸,我强烈感受到缅甸人在自由表达意见上的改变,他们似乎对未来抱着更大的希望。”
不过,缅甸的未来是否有希望还取决于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对补选结束后缅甸政局发展的判断。这些国家是否取消执行了近20年的、针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将决定缅甸未来是否能慢慢走上经济发展之路,追赶其他东盟国家的脚步。
目前,国际社会的反应大多审慎而正面。4月2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本次选举是缅甸民主化过程的“重要一步”,而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更是在柬埔寨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承诺, 将于4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东盟-欧盟会议上呼吁欧盟解除对缅甸的禁运。
“如果其他国家支持本次选举结果,那么缅甸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将会有很大改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法莱利(Nicholas Farrelly)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评价称。
而昂山素季在庆祝当选的演讲中表示:“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吴登盛的渐进式改革
缅甸在2010年11月举行了多党制全国选举,但昂山素季并未参选。当年3月,因为拒绝开除正在服刑期的成员,民盟决定不再进行政党重新登记,因而丧失了选举资格,而服刑中的民盟领袖昂山素季更是号召缅甸选民抵制选举。
当时,吴登盛领导的巩发党最终赢得了两院多数席位,但巩发党候选人多有浓厚的军队背景,吴登盛本人就曾担任缅甸国防军三角军区司令及国防部军务署署长,因参选退出现役前的最高军衔为上将。加之宪法明确规定两院25%的席位由军队任命,不开放选举,其“紧急状态条款”又保障了军队随时接管国家政权的权力,缅甸民众及在野党普遍认为,那场选举并未铺平缅甸走向正常国家的道路。因此,昂山素季及其所属的民盟在补选中大获全胜,给不少致力于缅甸民主进程的人士带去了信心。
德拉-吉阿库玛认为,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昂山素季能够在每一个议案中寻找空间,就不同议题与在野党,甚至是行事越来越有弹性的军方议员合作,形成不同的政治联盟,一票一票地推动重要法案(例如,集会结社法案)的立法工作。他继而表示,军方确实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控制权,但在国会里的军方议员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弹性,甚至可能在释放政治犯等敏感问题上妥协。
法莱利的看法更为乐观。在他看来,宪法改革,特别是革除军方保留议席条款,对现政府也是有利的。一旦执政党和总统认为没有25%的保留席位也能控制政局,他们也可能推动相应的改革。
不过,鉴于巩发党和民盟之间议席的差距,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缅甸问题高级研究员马蒂森(David Scoot Mathieson)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提醒西方国家不要对本次补选的影响做过高估计。他说,修宪、改革法律体系、惩治贪污腐败、推动经济成长都将是缅甸未来立法机构和政府面对的挑战,而这些挑战都需要至少花费数年的时间来解决。
缅甸民主化进程向哪个方向发展,既取决于缅甸民主的象征——昂山素季,更依赖于现任总统吴登盛和其他执政党领袖推动改革的决心。
实际上,昂山素季本次得以参选,也得益于吴登盛做出的让步。2011年8月19日,吴登盛在总统府单独会晤了昂山素季。随后,缅甸议会专门为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民盟修改了2010年颁布的《政党注册法》,取消了后者参选的障碍。
近年来,吴登盛一直被认为是缅甸政治改革的主要推手,甚至被外界冠以了“缅甸戈尔巴乔夫”的绰号。2011年2月4日当选总统以来,吴登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措施:包括释放大批政治犯;放松对互联网的严格管制;保障新闻自由,允许媒体刊登批评政府的言论,允许媒体报道反对派人士;允许成立工会;允许民众普遍示威等内容。缅甸国会辩论环节也引入了电视直播。同年10月27日,缅甸政府又正式宣布解除对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网站的封锁,一度信息十分封闭的国家缅甸就此一步跨入了网络自由时代。
虽然吴登盛所属的巩发党在4月1日的补选中只获得了一个席位,但吴登盛仍公开赞扬这次选举获得成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在赞扬此次选举的同时,表示向吴登盛的勇气和远见致意。
吴登盛在今年1月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许多改革步骤计划已久,而改革的推动力来自缅甸民众对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渴望。他说,20年禁运伤害了缅甸民众的权利,如果国际社会想看到民主在缅甸发展成长,就应该解除针对缅甸的禁运以资鼓励。
开放不易
美国自1997年开始全面禁止美国资金在缅甸进行新的投资,接着,美国在2003年禁止进口缅甸产品,2008年冻结缅甸政府官员在美资产。这一连串措施使美国成为最严厉的对缅甸禁运的国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2009年9月,美国政府在重新检讨其缅甸战略目标后决定,一方面维持禁运、支持缅甸国内的反对党,一方面扩大人道主义援助规模,并寻求与缅甸高级官员会谈的机会。
在奥巴马政府逐步调整对缅政策过程中,吴登盛与昂山素季的合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吴登盛的改革思路,及其与昂山素季交往中体现的诚恳态度,让后者深受感动。而昂山素季再度进入缅甸政坛,不仅帮助吴登盛巩固了国内的支持率,也让缅甸政府迅速改善了和美国的关系。
2011年底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美缅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希拉里在与吴登盛会面时表示,美国将制定路线图,逐步减少或取消针对缅甸的经济封锁、旅游限制和进出口限制,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并将其提升到大使级别。访问期间,希拉里还向昂山素季转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封亲笔信。为肯定这次选举,美国政府4月4日宣布将解除针对缅甸的部分禁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会和政府尚无法就解除对缅经济制裁和禁运达成全面共识。今年1月访问缅甸的民主党议员克劳利(Joe Crowley)就坚持美国应该等到缅甸军政府和少数民族武装间的战火完全停息,释放政治犯,军政府不再强势主导政局时再解除禁运。克劳利等议员的态度为美缅关系的改善设置了不少障碍。
针对对缅制裁和禁运问题,欧盟内部也充满了分歧。欧盟近日充分肯定了4月1日的缅甸补选,并表示将在4月底讨论解除部分对缅禁运问题。法新社报道称,法国等国家认为欧盟应该即刻解除大部分禁运措施,但缅甸前宗主国英国和部分北欧国家则认为解禁应该视其民主进程逐步推行。
亚洲自由选举联盟的项目协调人戴斯(Bidhayak Das)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解除禁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真正的民主也需要经历一个繁复的发展过程。选举只是民主的一部分,真正的民主要求一个国家能切实保护人权、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并不应再有政治犯。但4月1日的选举有助于缅甸逐步解除针对自己的各种禁运措施。
此外,美缅关系的改善发生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借南海问题在东盟国家和中国间制造摩擦的背景下。因此,部分分析人士担心美缅交好是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手段。
针对此疑虑,希拉里出访期间,白宫多次声明访问并非针对中国,且美国愿意就缅甸局势与中国磋商;而缅甸看似也不愿在中美间作二中择一的决定。
法莱利强调,缅甸希望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邻国改善关系,同时也希望能和西方国家进一步交往,缅甸希望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成为和其他东盟国家一样的正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