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的孝悌观念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UNGKWOKK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伦理的精神本质是使得伦理现象存在的根基,总体上,一定时期流行的道德学体系都显现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向往并且内在的包含了其对人性的认识。孝悌观念作为流行并占据古代中国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其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是使得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诸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精神本质与重要原因,对孝悌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儒家;孝悌;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48-0028-02
  一、孝悌观念的基本含义
  孝悌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儒家伦理思想史的核心概念,是其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是使得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诸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精神本质与重要原因,是连接整个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礼制为政治基础的核心道德范畴。首先,从词源上考察,孝与悌原本是分离的两个概念,至于“孝”这一观念缘起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但是先有孝而后发展为儒家的孝悌观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孔子之前,周至春秋战国时孝的伦理蕴含还不是特别明显,带有原始朴素的特征,其内涵大致有两种:这就是尊祖敬宗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是说在周之春秋战国之际,孝这种德性主要表达的是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其关怀的对象是故去的先祖,施孝的主要方式便是祭祖而不是事父母 ,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使得“孝”兼有了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色彩,它既不是完全现实也不是完全虚构,这样“孝”在现实的意味上有所削弱,作为一种伦理的理念是一种未能自觉实现自己的混沌初始状态。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里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一种子对父的良好德性,与前人有所不同,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种以“孝”为实质,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关系,把“悌”也纳入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之内,“悌”的意思是敬兄长,由“孝”到“悌”的转化是伦理社会关系的过度,是伦理关系的泛化,把除家庭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也纳入考察范围之内,不论是子对父的“孝”还是兄弟同辈之间“悌”都体现着儒家仁爱理念的具体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孝道的规范系统
  “悌”这一观念的形成在整个观念系统中是处于派生意义上的,而“孝”这一概念是整个儒家道德规范系统的最核心的,因此以“孝道”来述说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合理的,儒家的孝道规范观念与规范是极其丰富而庞杂的,不同的人在解读经典时可能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例如,骆承烈先生认为孝道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养亲;(2)尊亲;(3)遵亲;(4)礼亲;(5)光亲。而葛荣晋先生以“孝”的双重性和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来概括孝的内容,其认为从负面看,孝有以下含义;(1)“无违”即孝;(2)父子相隐;(3)父母在,不远游;(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6)厚葬久丧;(7)“孝感”迷信和“愚孝”观念。从积极层面看:(1)赡养父母;(2)敬亲尊亲;(3)谏争即孝;(4)尊老;(5)将孝亲与济国救民结合起来。
  以上是两种通常比较流行的对儒家“孝道”规范系统的阐述,站在不同的立场,使用不同的方法标准来理解“孝道”各自有其合理性,但是都不是很全面,并没有充分述说“孝道”的实质内涵,而仅仅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不论是以正负价值为标准还是以“亲”为基核都只是对孝的片面阐释,更多的是以“孝”来解释自身,或扩充自身。其实儒家的“孝”并不是孤零零的教条学说,而是与“仁”同为人之为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理想。“孝”与“仁”是合而为一的,在实践“孝悌”及以上诸多德性条目时,对父母、兄弟是否怀着一颗仁爱、尊敬之心是至关重要的。谓之:“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在施行孝道的时候,是否含有“敬”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基本指标,光有外在的行为不足以说明这一行为的真正价值,其内心的动机才是使得这一行为真正具有德性价值,在这里,爱是一种最原始的情感,对象是伦理意义上的人,而敬则体现着对天然存在着的秩序的一种特殊情感,他是反省得来的,而不是直接就具有的心理状态。“敬”和“仁爱”的必须同时存在作为行为的动机才是德行的理想状态。
  因为“孝悌”这一最重要的德目被赋予了百德之基的伦理蕴含,所以一个人在世的须遵守的一切合乎德性的行为都能从中推衍出来,其大致包含了立身、事君、处世的基本所有规范。其中立身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基本德性,立身始于存身,在存身的基础上还要延续父母的血脉生命,如果能不辱没名声则是更加好的了,而事君以忠则是在延伸意义上讲的,其立论根据主要在于孝与忠在内在的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与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观念紧密相关,在这种家国体系下,天子是最大的家长,对天子的忠心也是孝道的体现,是一个人应当尽的基本义务。这样由“孝悌”演绎出来的一整套事无巨细的道德规范系统从家庭到社会基本涵盖了古代人们的所有家道德生活与政治生活。这样古代中国完全是一个伦理化的国家,人们在一套孝悌为核心的伦理、政治体系里生活,并有序的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
  三、孝悌的伦理精神本质
  伦理的精神本质是使得伦理现象存在的根基,总体上,一定时期流行的道德学体系都显现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向往并且内在的包含了其对人性的认识。
  儒家的“孝悌”学说以差等之爱为自己的重要本质精神,以维护现实的宗法等级观念下的社会秩序为现实目标。“‘差等’是指包括人类社会秩序在内的天地万物之间本有的软性差序,而不是人为的硬性隔阂。” 就是说这种差等之爱作为社会事实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因为其内在合理性它都不会随之而消失,他是反对无差别的兼相爱的,兼相爱是无视现实差异的。正如朱子“理一分殊”思想里蕴含着的道理,万物自有统一的道理,但是作为万物的各自的存在来说,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是其特殊性的体现,虽是有差别的爱,但是他并不以相反的态度来对待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而提倡“泛爱众”以实现仁爱。   再进一步,儒家思想以“孝”作为一个人良善的首要标志,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积极的,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人皆有四端,以致后来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阐述,都力图证明性善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始于良善的人性,也根本由这种人性所决定,无论物质生产多么丰饶、社会各项制度如何完备,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人性问题始终是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春秋战国時,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孔子从社会现象出发,认为礼崩乐坏、各国征伐是人性的败坏使然,却无视过去的社会秩序以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论性本善抑或是性本恶只是对人性一个侧面的描述,或是一种预设,有以偏概全的风险,父慈子孝、君臣和睦也许是良善的,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确合乎情理但不合现代精神的。在家庭与社会矛盾相互冲突的情景下,必须选择合乎法理的选择,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儒家孝悌观念的历史意义
  儒家的孝悌观念是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存在并运行发展的家庭道德核心概念,是使得中华文明能够永续存在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传统的“孝悌”之道是作为宗法观念下核心道德出现的,本身含有阶级性、时代性的局限,是一定时期内的产物,应当弃其糟粕,但是也应当看到,虽然支撑这一道德的社会结构、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社会已不可能像古代社会那样占据首要德性的地位,把“孝悌”泛化去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而应该让“孝悌”回到家庭本位,不能以“孝”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例如,一个好官不一定是孝子,一个孝子也不必然会成为一个清官,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道德义务也是多样的,作为一个好的公民或一个好的丈夫、妻子、朋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孝悌观念对现代性社会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孝悌观念的内化有利于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独立的个体,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在社会上生存与人交往的基本素养,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敬父母、不关爱兄弟的人是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所不能接受的,也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其次,孝悌观念在维系家庭和谐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家庭要想幸福,就必须重视孝悌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并且可以推己及人,不仅孝养自己家的老人而且孝敬全社会的长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再次,家庭是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孝悌观念都不可置疑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可以推动整个国家的形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培养人们重视并实践孝悌观念,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下的诸多社会问题。最后应辩证地看待“孝悌”观念,发扬其合理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成分并抛弃其糟粕部分,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性精神。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93.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9.
  [3]李毅.“差等大爱”或“差等推爱” ——以“西铭讨论”为中心重新检讨儒家仁爱理论[J].应用伦理研究,2018:85.
  作者简介:
  王二倍,男,汉族,甘肃陇南人,宝鸡文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了美对于塑造完整人格建设和谐美好国家的重要作用,要发挥美的作用也是由于当时大环境中实用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处在自然的极端状态和道德的极端状态的情况所决定。美通过了艺术载体影响着人的完整性,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游戏来认识和发挥美的作用。席勒的美学思想距离当代有几百年,但是放于今天仍然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书简》;美;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014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入手,运用文化多样性、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系统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失语;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30-02  
期刊
【摘要】目前,在我国发展进程当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升性。作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发展元素,同时,也是激发我国自有经济体系强盛的关键,文化产品的体现无处不在。其中,文创产品是设计界的主流方向。通过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体现设计师的综合审美、综合设计灵感,更可以对我国群众进行审美观以及价值观、意义观的综合体现。文创产品含有丰富的含义,可以有效激发我国群众自身的创意思维,完成产品的实践。因此,本文就贵州文创
期刊
【摘要】周大新是当代知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湖光山色》荣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以后,为了迎合文坛重视的神秘文化的全新潮流,周大新在宣传家乡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创作与文学神秘感的精确联系。本文从周大新乡土文化作品中的神秘性的体现角度出发,从神秘性的起源、象征意义、叙事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周大新乡土小说之中的神秘性。  【关键词】周大新;神秘因素;文本细读;乡土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吉祥纹中的万字纹,及万字纹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从万字纹的艺术符号的美学特征出发,本文通过对理论分析和阅读文献的方法,阐述了万字纹具有的线条美、重复美、寓意美等三种美,以及万字纹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万字纹;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40-0
期刊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升级进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品类型走进文创产品市场,这种自动化批量生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创产品的平均质量,对文创产品研发和用户情感体验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古代书画元素在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增强文创产品寓意的设计方法,总结相关工作经验,赋予文创产品全新价值的同时,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发展建议,增强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
期刊
【摘要】以经典名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中国现代经济及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启示,“国潮风”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红楼梦》文化当之无愧成为其中的经典。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著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启示作用,而《红楼梦》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文化资源“变现”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潮风”的逐渐兴起,人们利用《红楼梦》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綵衣堂彩绘图案包袱锦和祥瑞主题图案的设计特征进行整体的分析,将百年之前蕴藏在彩绘图案的艺术价值提炼出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而衍生出带有常熟地方特色的文化衍生品。在展现统图案的魅力的同时,可以推广常熟綵衣堂的文化旅游价值,更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綵衣堂彩绘;图案;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在进行标志创意设计中,为了突出差异性、创新性特征,必须将标志设计对象的题材、色彩、图形、文字等要素的创意表现形式、图形符号等作为设计元素。对地域特色元素的挖掘,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提炼最集中、最强烈、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元素,将最具有共识性的代表性元素作为标志设计的来源。  【关键词】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品牌定位;特色元素;符号转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
期刊
【摘要】宋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着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由特定的人群构成,对基层秩序的构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类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延伸中所形成的群体,主要代表着国家意识在基层社会的活动。另一类是以家族血缘为联系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主要是通过对家族治理来实现基层建设。在基层社会中,家族的存在不光缓和了国家与社会的矛盾,还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基层制度;宋;权力群体;家族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