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观《红楼梦》全篇,薛宝琴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曹公却对其采用模糊化塑造,对其结局和定位未作过多说明。对此,诸多红学研究对其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众研究对宝琴的几点误读着手,探究宝琴形象在《红楼梦》中的归宿和形象地位。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琴形象 宝琴归宿 曹雪芹审美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无数多姿倾城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群女儿世界中出众的一个。宝琴在红楼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相貌、才情、个性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女子之所长,在其“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中堪称“惊艳绝伦”,接近完美。然而,统观《红楼梦》全篇,如此粉妆玉琢的女子,曹公却对其着墨不多,全然不似宝、黛、钗等浓墨重彩,也不似晴雯、妙玉、湘云等个性鲜明,可以说是模糊化塑造。对其结局和定位,曹公也未作过多说明。这些都导致宝琴成为“谜一般的人物”[1],也为诸多红学研究所误读。
一、宝琴的形象
对于薛宝琴这一形象历来有不同评价。冯育栋先生认为,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1]。清人陈其泰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认为“突然来一宝琴,是衬托宝钗文字,勿认真看作有一个宝琴”。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比如写宝琴,花了不少的功夫,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没有什么生气。”[2]
对于上述认为宝琴形象塑造显苍白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对其形象的误读。通读全篇,曹公对宝琴的怜爱,似乎显得过分而偏心。虽未过着笔墨,但宝琴的魅力已经近乎完美,这些完美的特性使得宝琴在红楼中注定不平凡,更加显露出曹公在其身上倾注的个人理想。
1.超凡脱俗的容颜
曹公对于宝琴容貌的描绘,可谓独具匠心。从宝琴出场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公就并未对其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勾画其气质神韵,彰显出宝琴的独特风姿。宝琴出场来得不同凡响。有了钗、黛等人的“高起点”,宝琴一来却可以轻轻松松倾倒贾府上下,其魅力较于其他姑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四十九回:宝琴尚未现身,宝玉便急不可耐地赞叹:
“你们还不快看人去!……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足见,宝琴的相貌已远超大观园内钗、黛等众人。众丫鬟中,晴雯是最漂亮的,灵巧风流,也是最傲气的,心比天高。可是,她见到薛宝琴也是称赞,说宝琴等“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旋即,如玫瑰花般带刺儿的探春也不吝言辞:“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湘云更是称:“这一件衣裳也支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公精细描摹的许多各具特色、独具风韵的美貌女儿中,宝钗、黛玉本就是人间极品,“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但“琴姑娘”一来,钗、黛的黯然失色,宝玉的“形容不出”四个字是真正将宝琴的美刻画到了极致,无法用语言表达。由此,曹公并没有拘束限定宝琴美的层面,这就更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想象出了一千个最美的宝琴。这样的再创造,升华出各自心中的人物全貌,宝琴的形象便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意蕴。
除此之外,贾母等人的偏爱也为宝琴的出众添上一些证明。贾母欢喜得不让宝琴住进大观园,留在自己身边一块儿住。看天上下雪珠儿了,又把连宝玉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拿给她,并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极是偏爱。第五十回里,曹公又为这位绝代佳人的美营造了一片超脱的意境:
“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这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图》。’贾母摇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自始至终不曾这么赞扬钗、黛或是任一位女性,但宝琴的确担得起这样的称赞。白雪红梅,粉妆玉砌,明艳洁莹,自然天成。这样浑然天成的境界将宝琴的美又上升至了一个圣洁的高度。
2.聪颖敏捷的才情
薛宝琴“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脂砚斋有如下评论:“凡野史中所云才貌双全佳人者,细细通审之,只得一个粗知笔墨之女子耳。此书凡云知书识字者,便是上等才女,不信时只看她通部行为及诗词诙谐皆可知。”
在大观园里,宝钗温润优雅,黛玉风流柔婉,湘云豪放豁达。三个人在大观园诗坛,各有输赢,不分轩轾。别的女子甘当陪衬。自宝琴一入大观园,三人雄踞地位便被打破。曹公在此处竭力表现宝琴的才华横溢。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初展才气,她与钗、黛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这次联诗单凭捷才而论,宝琴已压倒钗黛,联诗到最后,湘云也在和宝琴的对抢中才穷力尽。联诗70句当中,宝琴占13句,黛玉11句,宝钗只5句。而其中,宝琴也不乏诸多佳句,“绮袖笼金貂”的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的豪壮,“伏象千峰凸”的雄伟,届气势不凡[7]。随后她吟咏的《红梅花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技压李纹、岫烟,被公推为三首之最。“宝玉见其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就连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才情表示佩服,“斟酒齐贺之”。众人猜灯谜时,宝琴又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慧,猜出了李琦的“萤”字谜,为众人佩服。
曹公将玲珑巧思给了宝琴,使其愈发臻于完美,足见宝琴在曹公心中的地位。
3.开阔深远的见识
宝琴胜于大观园众姐妹的还有她的胸怀阅历、才情气度。这也是宝琴与在众女儿中显得不平凡的最独特的一点。无论是沉稳大气的宝钗还是灵巧多思的黛玉,大观园里的女子终归是养于深闺、不谙世事。即使像黛玉一般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她也不可能真正像个男子一样四处闯荡、阅世深刻,所获学识不免是从书本或他人传授而得的,总有所局限;抑或是宝钗,拾得大体,懂得持家待人甚至是官场的道理,但仍旧不可能有涉世的阅历。 但宝琴不同。薛宝琴自小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因而雍容大度,落落大方。这是自小养在深闺的黛玉和宝钗所不具有的。宝琴所作的诸多气势不凡的词句,也都是作惯了庭院诗的钗黛所不能比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宝琴作为闺中少女得以历览名胜,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其见多识广,已经远远超过宝玉和“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
第五十二回,宝琴向大家讲述当年遇到真真国女儿的情景,还提到了一首“比我们中国人还强”的五言律诗,着实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满足了好奇心。
从这一方面,宝琴不得不说是打开大观园中女儿眼界的启蒙者,让这些女儿好奇地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小说在宝琴的到来之后,陡然冒出诸多西洋器物,这些西洋器物如此集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样一带而过,而是联结着晴雯等重要人物的命运,不仅为小说在传统文化背景之外设置了几分西洋风景,在故事结构上,也与宝琴的出现形成了呼应[5]。
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着实有其精心独到之处,颇有通过宝琴的眼睛统观红楼的效果。
二、宝琴的归宿
宝琴的个人形象臻于完美,然其最终的归宿曹公却未加细述,甚至留下了一些惹人猜疑、引人遐思的困惑。
1.宝琴的婚姻结局
薛姨妈吐露,宝琴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自此,文中便常有宝琴与“梅”相称的情况。第五十回“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宝琴立于梅花之旁;再者,七十六回的柳絮词暗示人物性格与后文家族命运,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第五十一回宝琴所作《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以及宝琴所填之词中明确写道“明月梅花一梦”仿佛都暗示着其婚姻之变。
这一点,红学研究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人认为,《梅花观怀古》等诗与前文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一样,暗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宝琴的婚姻之变是必然的,与梅翰林之子鸳盟难谐,最终“不在梅边在柳边”,在贾府落难之时,为柳湘莲“拾画”所救,结为连理[6]。但笔者对于此类看法存在疑义,认为宝琴最终还是嫁与梅翰林之子。“在柳边”一说是对宝琴的又一误读。
首先,《梅花观怀古》一诗源于《牡丹亭》情节。“不在梅边在柳边”一句,指的应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题在自画像上的最后一句诗。有人将《梅花观怀古》暗示的人物命运视作薛宝琴,这一点好像也在理,但细细思量,曹公并没有此种意图。《红楼梦》里关于宝琴的婚姻,提到她和梅翰林之子定了亲,又说:“梅翰林放了外任,一时半会回不来,难以完婚。”而小说也提到薛蝌之所以带着妹妹薛宝琴来都投奔薛姨妈,就是为了妹妹薛宝琴完婚的。这一点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文中此种迹象表明,梅家也许是有悔婚之意,因而,他们投奔的其实是投奔贾府,希望借助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梅家施压。
这一点,从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可以窥得一丝端倪。文中对此有三段描述:“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为的是赶着送给宫中的元春。但贾母非要把宝琴画进去,且是“第一要紧”、非画不可,恐怕不止是因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了。首先,贾母将宝琴添到画上也在理,但同时必须添到画上的还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且“一笔别错”,这一点恐怕有背后的深意。宝琴与梅翰林之子的婚姻还有一段时间,而薛蝌却早早以“成亲”为名依附了贾家。应该说,自薛姨妈被迫送薛宝钗进京待选而后依附贾家,薛家已经开始败落了,宝琴的出现可能暗示着薛家真正败落了。薛家将宝琴送过来,也许正是试图依仗贾府与梅家博弈,借此引起梅家的重视,不敢退婚。贾母要将宝琴画入画上,也是在向元春传递薛家举家依附贾家和帮助宝琴完婚的信息。
而此后,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等跟随贾政出去应酬,回来,和王夫人有一段对话:“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此时,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这就是这一句“这是梅翰林送的”。彼时,宝琴进京聘嫁,寄住贾府,却不闻梅家与之有所往来。此时可以看出,梅家与贾府(薛家)已结识甚笃。这表明,梅翰林已经被调回了京城,已经开始和贾政等走动了,甚至和贾宝玉也有交往。于是,薛宝钗在第五十六回对邢岫烟说的“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的话就有所呼应,梅翰林家又回到京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宝琴也应不多时便可完婚,而紧接着,薛蝌与邢岫烟的婚姻也可提上日程。若说还有什么婚姻变故,则怕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刘心武所言宝琴嫁给柳湘莲也是说不通的。柳湘莲在尤三姐死后剃发出家,还俗并与宝琴成亲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以柳湘莲的人品,是极为痴情专一的。此生爱定了尤三姐,又亲闻尤三姐因自己而死,是断不会与宝琴在一起的。所以,宝琴的婚姻归宿应当还是圆满地嫁与了梅翰林之子,这也符合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设定。 2.宝琴与十二钗册
四大家族的女子皆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又副册中。而其中有一个特殊,便是宝琴。以曹公对于宝琴的青睐及其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而言,宝琴是足以有资格与钗、黛等人相提并论的。而十二钗中恰恰是没有宝琴的。对此,三百年间,红学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宝琴未在十二钗册中更加印证了这一人物形象及归宿的完美感。
首先,关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入选标准,曹公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已经呈现。警幻仙姑把贾宝玉引进了“薄命司”,恰恰金陵十二钗等都是“薄命之人”。这是曹公对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人选范围的最主要的限定。反之,非薄命的人,是进入不到这钗册中的。而何谓“最薄命”,应当是指金陵省中十二个“冠首”和“紧要者”,副册则次之,又副册则更次之。所谓“冠首”就是指高贵,而“紧要”,恐怕就是指悲惨程度与其本来的地位造成的“反差”。对于正、副、又副册的区分,文中也有证明:“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也就是说,这正、副和又副册的人选,是以出身来做区别的。所谓上中下等,应该对应的就是贵族大户人家、乡绅之家和奴婢。正册的十二个人无一不是贵族大户人家,最不济的妙玉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秦可卿虽然出身寒门,但其父毕竟是工部营缮郎,且之后嫁入贾府成为贾府长房长孙媳妇,死后贾珍贾蓉给她买了诰命身份;而副册列举的香菱,小说中第一回也有证,香菱之父甄士隐乃“乡宦”人家,即乡绅人家;而又副册列举的晴雯、袭人等,则无疑就是奴婢之辈了。
从宝琴的形象分析可知,宝琴的地位、容貌、才学等皆不凡,是绝不可能在十二金钗中未点全的副册之中的。而宝琴未入正册,唯一的理由即宝琴并非薄命之人,也即证明宝琴在八十回以后的人生命运都是圆满幸福的,这一点与上述宝琴之婚姻归宿相证。
三、宝琴的定位
梁归智先生曾提出问题:“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3]当代一些学者曾质疑:“薛宝琴在曹雪芹笔下终成了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既称美貌,又似多才的薛小妹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独特的性格 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不起什么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曹公对于宝琴的塑造,其实真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在缺失中营造完美,在完美中构筑缺失。曹公对于宝琴的形象和归宿的安排成了红楼梦中清丽独特的风景。
1.宝琴的象征意义
由宝琴的阅历可知,宝琴身上有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这就使得宝琴虽寄住贾府,但与大观园群芳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颇有“旁观者”的意味。
宝琴是在大观园最热闹兴盛的时候到来的,一直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时仍然存在。可以说,她是观察整部红楼梦的眼,是观察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眼;在以后的日子里,宝琴又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众姊妹和贾老太君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安排宝琴这一人物,又让她在前八十回的后半部方出场,让她见证了诸钗零落、贾府衰败[5]。“除夕祭宗祠”一事中,贾府隐隐有衰败之象。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没落的走向,如黛、钗等人,她们生活在贾府之内,与贾府这传统之根一脉传承,即便有所触动,有所察觉,也与宝琴的不同。宝琴开阔的视野与身上带有的西方文化色彩,让她可以跳出传统文化之外更冷静、理性的态度感知这一切,冷眼旁观,并不介入[8]。
宝琴就好比身离贾府的局外人,将整篇红楼中看不真切的部分审视得透彻清晰。宝琴于贾府,与于红楼,她的到来的象征意味是十分强的。
2.曹公的审美理想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雪芹从封建贵族社会的上层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没落,也亲身经历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回忆着昔日的繁华生活,目睹着眼前的悲戚景象,心里万分悲凉。因此,这曲伤金悼玉的《红楼梦》必然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其红楼悲剧蕴含着曹雪芹深邃博大的情怀。尽管大观园里那些美丽女性高超的才情、高尚的气节、高贵的品质,染上了理想的色彩,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基调恰恰体现在曹雪芹亲手把这些理想毁灭;使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世界,成为美丽女儿们头上笼罩着的愁云惨雾、凄风苦雨,让她们在浊世人间遍尝仇和恨,经历春愁秋悲,风刀霜剑[4]。
曹公在塑造这些悲剧的女性时,也在创生了一个新的希望——薛宝琴。他通过薛宝琴极尽完美、圆满的人生在悲剧的缺失中营造了完美,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于宝琴的美好,“白雪红梅”的意境尤为贴切。在落雪的纯白和梅花的高洁中,宝琴的美远远高于《红楼梦》中的各种画面,臻于梦幻。在她的身上,大观园群芳的韵味和红楼世界的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曹公对于美的最高追求——至真、至纯、至美,成为红楼世界里最大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宝琴应该是曹公完美理想的典型体现,只有她才担得起“极致美”的塑造。
曹公运用隔帘花影、雾里看花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红梅”。薛宝琴之丰神灵秀、完美无缺在红楼世界里是不可或缺,值得深刻探究的。这是《红楼梦》中的又一高度。
参考文献:
[1]冯育栋.谜一般的人物——薛宝琴[J].红楼梦学刊,1988(1).
[2]周五纯.借一月照万川——《红楼梦》结构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1989(3).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47-151.
[4]李青云.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7).
[5]朱江玮.试论薛宝琴的文化审美意义.红楼梦学刊,2008(3).
[6]焦健.论《梅花观怀古》与宝琴的命运——兼论《红楼梦》原书的几处删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4期.
[7]刘佳晨.薛宝琴形象及其在《红楼梦》结构中的地位初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8]刘谦功.试析《红楼梦》中薛宝琴形象的异质性.红楼梦学刊,2013(03).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琴形象 宝琴归宿 曹雪芹审美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无数多姿倾城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群女儿世界中出众的一个。宝琴在红楼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相貌、才情、个性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女子之所长,在其“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中堪称“惊艳绝伦”,接近完美。然而,统观《红楼梦》全篇,如此粉妆玉琢的女子,曹公却对其着墨不多,全然不似宝、黛、钗等浓墨重彩,也不似晴雯、妙玉、湘云等个性鲜明,可以说是模糊化塑造。对其结局和定位,曹公也未作过多说明。这些都导致宝琴成为“谜一般的人物”[1],也为诸多红学研究所误读。
一、宝琴的形象
对于薛宝琴这一形象历来有不同评价。冯育栋先生认为,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1]。清人陈其泰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认为“突然来一宝琴,是衬托宝钗文字,勿认真看作有一个宝琴”。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比如写宝琴,花了不少的功夫,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没有什么生气。”[2]
对于上述认为宝琴形象塑造显苍白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对其形象的误读。通读全篇,曹公对宝琴的怜爱,似乎显得过分而偏心。虽未过着笔墨,但宝琴的魅力已经近乎完美,这些完美的特性使得宝琴在红楼中注定不平凡,更加显露出曹公在其身上倾注的个人理想。
1.超凡脱俗的容颜
曹公对于宝琴容貌的描绘,可谓独具匠心。从宝琴出场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公就并未对其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勾画其气质神韵,彰显出宝琴的独特风姿。宝琴出场来得不同凡响。有了钗、黛等人的“高起点”,宝琴一来却可以轻轻松松倾倒贾府上下,其魅力较于其他姑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四十九回:宝琴尚未现身,宝玉便急不可耐地赞叹:
“你们还不快看人去!……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足见,宝琴的相貌已远超大观园内钗、黛等众人。众丫鬟中,晴雯是最漂亮的,灵巧风流,也是最傲气的,心比天高。可是,她见到薛宝琴也是称赞,说宝琴等“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旋即,如玫瑰花般带刺儿的探春也不吝言辞:“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湘云更是称:“这一件衣裳也支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公精细描摹的许多各具特色、独具风韵的美貌女儿中,宝钗、黛玉本就是人间极品,“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但“琴姑娘”一来,钗、黛的黯然失色,宝玉的“形容不出”四个字是真正将宝琴的美刻画到了极致,无法用语言表达。由此,曹公并没有拘束限定宝琴美的层面,这就更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想象出了一千个最美的宝琴。这样的再创造,升华出各自心中的人物全貌,宝琴的形象便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意蕴。
除此之外,贾母等人的偏爱也为宝琴的出众添上一些证明。贾母欢喜得不让宝琴住进大观园,留在自己身边一块儿住。看天上下雪珠儿了,又把连宝玉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拿给她,并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极是偏爱。第五十回里,曹公又为这位绝代佳人的美营造了一片超脱的意境:
“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这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图》。’贾母摇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自始至终不曾这么赞扬钗、黛或是任一位女性,但宝琴的确担得起这样的称赞。白雪红梅,粉妆玉砌,明艳洁莹,自然天成。这样浑然天成的境界将宝琴的美又上升至了一个圣洁的高度。
2.聪颖敏捷的才情
薛宝琴“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脂砚斋有如下评论:“凡野史中所云才貌双全佳人者,细细通审之,只得一个粗知笔墨之女子耳。此书凡云知书识字者,便是上等才女,不信时只看她通部行为及诗词诙谐皆可知。”
在大观园里,宝钗温润优雅,黛玉风流柔婉,湘云豪放豁达。三个人在大观园诗坛,各有输赢,不分轩轾。别的女子甘当陪衬。自宝琴一入大观园,三人雄踞地位便被打破。曹公在此处竭力表现宝琴的才华横溢。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初展才气,她与钗、黛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这次联诗单凭捷才而论,宝琴已压倒钗黛,联诗到最后,湘云也在和宝琴的对抢中才穷力尽。联诗70句当中,宝琴占13句,黛玉11句,宝钗只5句。而其中,宝琴也不乏诸多佳句,“绮袖笼金貂”的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的豪壮,“伏象千峰凸”的雄伟,届气势不凡[7]。随后她吟咏的《红梅花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技压李纹、岫烟,被公推为三首之最。“宝玉见其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就连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才情表示佩服,“斟酒齐贺之”。众人猜灯谜时,宝琴又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慧,猜出了李琦的“萤”字谜,为众人佩服。
曹公将玲珑巧思给了宝琴,使其愈发臻于完美,足见宝琴在曹公心中的地位。
3.开阔深远的见识
宝琴胜于大观园众姐妹的还有她的胸怀阅历、才情气度。这也是宝琴与在众女儿中显得不平凡的最独特的一点。无论是沉稳大气的宝钗还是灵巧多思的黛玉,大观园里的女子终归是养于深闺、不谙世事。即使像黛玉一般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她也不可能真正像个男子一样四处闯荡、阅世深刻,所获学识不免是从书本或他人传授而得的,总有所局限;抑或是宝钗,拾得大体,懂得持家待人甚至是官场的道理,但仍旧不可能有涉世的阅历。 但宝琴不同。薛宝琴自小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因而雍容大度,落落大方。这是自小养在深闺的黛玉和宝钗所不具有的。宝琴所作的诸多气势不凡的词句,也都是作惯了庭院诗的钗黛所不能比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宝琴作为闺中少女得以历览名胜,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其见多识广,已经远远超过宝玉和“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
第五十二回,宝琴向大家讲述当年遇到真真国女儿的情景,还提到了一首“比我们中国人还强”的五言律诗,着实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满足了好奇心。
从这一方面,宝琴不得不说是打开大观园中女儿眼界的启蒙者,让这些女儿好奇地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小说在宝琴的到来之后,陡然冒出诸多西洋器物,这些西洋器物如此集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样一带而过,而是联结着晴雯等重要人物的命运,不仅为小说在传统文化背景之外设置了几分西洋风景,在故事结构上,也与宝琴的出现形成了呼应[5]。
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着实有其精心独到之处,颇有通过宝琴的眼睛统观红楼的效果。
二、宝琴的归宿
宝琴的个人形象臻于完美,然其最终的归宿曹公却未加细述,甚至留下了一些惹人猜疑、引人遐思的困惑。
1.宝琴的婚姻结局
薛姨妈吐露,宝琴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自此,文中便常有宝琴与“梅”相称的情况。第五十回“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宝琴立于梅花之旁;再者,七十六回的柳絮词暗示人物性格与后文家族命运,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第五十一回宝琴所作《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以及宝琴所填之词中明确写道“明月梅花一梦”仿佛都暗示着其婚姻之变。
这一点,红学研究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人认为,《梅花观怀古》等诗与前文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一样,暗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宝琴的婚姻之变是必然的,与梅翰林之子鸳盟难谐,最终“不在梅边在柳边”,在贾府落难之时,为柳湘莲“拾画”所救,结为连理[6]。但笔者对于此类看法存在疑义,认为宝琴最终还是嫁与梅翰林之子。“在柳边”一说是对宝琴的又一误读。
首先,《梅花观怀古》一诗源于《牡丹亭》情节。“不在梅边在柳边”一句,指的应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题在自画像上的最后一句诗。有人将《梅花观怀古》暗示的人物命运视作薛宝琴,这一点好像也在理,但细细思量,曹公并没有此种意图。《红楼梦》里关于宝琴的婚姻,提到她和梅翰林之子定了亲,又说:“梅翰林放了外任,一时半会回不来,难以完婚。”而小说也提到薛蝌之所以带着妹妹薛宝琴来都投奔薛姨妈,就是为了妹妹薛宝琴完婚的。这一点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文中此种迹象表明,梅家也许是有悔婚之意,因而,他们投奔的其实是投奔贾府,希望借助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梅家施压。
这一点,从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可以窥得一丝端倪。文中对此有三段描述:“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为的是赶着送给宫中的元春。但贾母非要把宝琴画进去,且是“第一要紧”、非画不可,恐怕不止是因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了。首先,贾母将宝琴添到画上也在理,但同时必须添到画上的还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且“一笔别错”,这一点恐怕有背后的深意。宝琴与梅翰林之子的婚姻还有一段时间,而薛蝌却早早以“成亲”为名依附了贾家。应该说,自薛姨妈被迫送薛宝钗进京待选而后依附贾家,薛家已经开始败落了,宝琴的出现可能暗示着薛家真正败落了。薛家将宝琴送过来,也许正是试图依仗贾府与梅家博弈,借此引起梅家的重视,不敢退婚。贾母要将宝琴画入画上,也是在向元春传递薛家举家依附贾家和帮助宝琴完婚的信息。
而此后,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等跟随贾政出去应酬,回来,和王夫人有一段对话:“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此时,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这就是这一句“这是梅翰林送的”。彼时,宝琴进京聘嫁,寄住贾府,却不闻梅家与之有所往来。此时可以看出,梅家与贾府(薛家)已结识甚笃。这表明,梅翰林已经被调回了京城,已经开始和贾政等走动了,甚至和贾宝玉也有交往。于是,薛宝钗在第五十六回对邢岫烟说的“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的话就有所呼应,梅翰林家又回到京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宝琴也应不多时便可完婚,而紧接着,薛蝌与邢岫烟的婚姻也可提上日程。若说还有什么婚姻变故,则怕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刘心武所言宝琴嫁给柳湘莲也是说不通的。柳湘莲在尤三姐死后剃发出家,还俗并与宝琴成亲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以柳湘莲的人品,是极为痴情专一的。此生爱定了尤三姐,又亲闻尤三姐因自己而死,是断不会与宝琴在一起的。所以,宝琴的婚姻归宿应当还是圆满地嫁与了梅翰林之子,这也符合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设定。 2.宝琴与十二钗册
四大家族的女子皆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又副册中。而其中有一个特殊,便是宝琴。以曹公对于宝琴的青睐及其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而言,宝琴是足以有资格与钗、黛等人相提并论的。而十二钗中恰恰是没有宝琴的。对此,三百年间,红学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宝琴未在十二钗册中更加印证了这一人物形象及归宿的完美感。
首先,关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入选标准,曹公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已经呈现。警幻仙姑把贾宝玉引进了“薄命司”,恰恰金陵十二钗等都是“薄命之人”。这是曹公对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人选范围的最主要的限定。反之,非薄命的人,是进入不到这钗册中的。而何谓“最薄命”,应当是指金陵省中十二个“冠首”和“紧要者”,副册则次之,又副册则更次之。所谓“冠首”就是指高贵,而“紧要”,恐怕就是指悲惨程度与其本来的地位造成的“反差”。对于正、副、又副册的区分,文中也有证明:“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也就是说,这正、副和又副册的人选,是以出身来做区别的。所谓上中下等,应该对应的就是贵族大户人家、乡绅之家和奴婢。正册的十二个人无一不是贵族大户人家,最不济的妙玉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秦可卿虽然出身寒门,但其父毕竟是工部营缮郎,且之后嫁入贾府成为贾府长房长孙媳妇,死后贾珍贾蓉给她买了诰命身份;而副册列举的香菱,小说中第一回也有证,香菱之父甄士隐乃“乡宦”人家,即乡绅人家;而又副册列举的晴雯、袭人等,则无疑就是奴婢之辈了。
从宝琴的形象分析可知,宝琴的地位、容貌、才学等皆不凡,是绝不可能在十二金钗中未点全的副册之中的。而宝琴未入正册,唯一的理由即宝琴并非薄命之人,也即证明宝琴在八十回以后的人生命运都是圆满幸福的,这一点与上述宝琴之婚姻归宿相证。
三、宝琴的定位
梁归智先生曾提出问题:“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3]当代一些学者曾质疑:“薛宝琴在曹雪芹笔下终成了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既称美貌,又似多才的薛小妹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独特的性格 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不起什么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曹公对于宝琴的塑造,其实真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在缺失中营造完美,在完美中构筑缺失。曹公对于宝琴的形象和归宿的安排成了红楼梦中清丽独特的风景。
1.宝琴的象征意义
由宝琴的阅历可知,宝琴身上有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这就使得宝琴虽寄住贾府,但与大观园群芳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颇有“旁观者”的意味。
宝琴是在大观园最热闹兴盛的时候到来的,一直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时仍然存在。可以说,她是观察整部红楼梦的眼,是观察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眼;在以后的日子里,宝琴又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众姊妹和贾老太君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安排宝琴这一人物,又让她在前八十回的后半部方出场,让她见证了诸钗零落、贾府衰败[5]。“除夕祭宗祠”一事中,贾府隐隐有衰败之象。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没落的走向,如黛、钗等人,她们生活在贾府之内,与贾府这传统之根一脉传承,即便有所触动,有所察觉,也与宝琴的不同。宝琴开阔的视野与身上带有的西方文化色彩,让她可以跳出传统文化之外更冷静、理性的态度感知这一切,冷眼旁观,并不介入[8]。
宝琴就好比身离贾府的局外人,将整篇红楼中看不真切的部分审视得透彻清晰。宝琴于贾府,与于红楼,她的到来的象征意味是十分强的。
2.曹公的审美理想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雪芹从封建贵族社会的上层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没落,也亲身经历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回忆着昔日的繁华生活,目睹着眼前的悲戚景象,心里万分悲凉。因此,这曲伤金悼玉的《红楼梦》必然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其红楼悲剧蕴含着曹雪芹深邃博大的情怀。尽管大观园里那些美丽女性高超的才情、高尚的气节、高贵的品质,染上了理想的色彩,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基调恰恰体现在曹雪芹亲手把这些理想毁灭;使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世界,成为美丽女儿们头上笼罩着的愁云惨雾、凄风苦雨,让她们在浊世人间遍尝仇和恨,经历春愁秋悲,风刀霜剑[4]。
曹公在塑造这些悲剧的女性时,也在创生了一个新的希望——薛宝琴。他通过薛宝琴极尽完美、圆满的人生在悲剧的缺失中营造了完美,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于宝琴的美好,“白雪红梅”的意境尤为贴切。在落雪的纯白和梅花的高洁中,宝琴的美远远高于《红楼梦》中的各种画面,臻于梦幻。在她的身上,大观园群芳的韵味和红楼世界的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曹公对于美的最高追求——至真、至纯、至美,成为红楼世界里最大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宝琴应该是曹公完美理想的典型体现,只有她才担得起“极致美”的塑造。
曹公运用隔帘花影、雾里看花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红梅”。薛宝琴之丰神灵秀、完美无缺在红楼世界里是不可或缺,值得深刻探究的。这是《红楼梦》中的又一高度。
参考文献:
[1]冯育栋.谜一般的人物——薛宝琴[J].红楼梦学刊,1988(1).
[2]周五纯.借一月照万川——《红楼梦》结构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1989(3).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47-151.
[4]李青云.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7).
[5]朱江玮.试论薛宝琴的文化审美意义.红楼梦学刊,2008(3).
[6]焦健.论《梅花观怀古》与宝琴的命运——兼论《红楼梦》原书的几处删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4期.
[7]刘佳晨.薛宝琴形象及其在《红楼梦》结构中的地位初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8]刘谦功.试析《红楼梦》中薛宝琴形象的异质性.红楼梦学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