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的忧伤与欢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她曾经明确地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正是基于这种对小说体式的理解,萧红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里的一朵奇葩。
  萧红是一位“早醒而忧郁的”作家,痛苦的生命经验、令人心痛的爱情经历都曾带给她无尽的伤痛,浅水湾所埋下的是她疼痛的心和不甘的灵魂。同时,不幸的人生经历也使她较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人生的苦难,并且成为她洞视下层民众悲剧命运的起点。因此,萧红美丽而灵动的文字中充满着爱的失落与无奈,乃至苦难无尽的人生。
  《家族以外的人》写于1936年9月,当年她的感情生活正濒于危机,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肉体上病魔的折磨,使她告别鲁迅,开始扶桑之旅。然而,在日本的生活并未使她的心境得以好转,尤其是在东京得知鲁迅先生病逝的噩耗后,更是陷入极度的孤寂之中。童年生活一直是萧红创作的源泉之一,《家族以外的人》就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一个名叫“花子”的七岁小女孩在与有二伯的相处中的个人体验和深切感受。
  小说有着明显的自传性因素,表现了底层劳苦大众蚂蚁般的悲惨命运,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个人独特的体验与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结合。作者独特的童年和多年的乡居生活,使她从小就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善良和精神美质,也帮助她贴近劳苦大众,亲近生活。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将主人公的自我体验与她所看到的人和事、人物与环境都交织在一起,从而使文本对往事的回忆具有了多义性。它既是对“我”童年生活的书写,也是时代及人性的刻画。一方面,小说通过“我”的亲身体验来重回故园,以童年的叙述视角讲述孩子们的故事。同时,“我”又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有二伯的际遇和凄苦。另一方面,文章既有着对往昔童年生活回忆的温情与感伤,又有对有二伯遭受欺弄,以及寄食者生涯的深切悲悯。因此,《家族以外的人》作为多义性的文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本文的关注点则在于作者的叙述方式:作者以独特的诗化表述,呈现了主人公记忆中美好的场景和感受,将幼年的“我”对有二伯悲惨遭遇形象地体现,在美好与悲凉的对比中,写尽生命内质里的寂寞苍凉。
  在《家族以外的人》中,作者是通过儿童的视角以感觉的敏锐与意象的流动来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在文学上,意象是诗歌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将诗人的内心体验与某一具体的客观物象相对应的方式来暗示或隐喻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而在其它类型的文体中运用意象则可以造成叙述的诗化,使叙述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因此,全文具有一种纯美如诗的格调。由于“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文章也就带有了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叙述中不时出现的抒情,实际上就凸显了“我”的感知与体验。这样,文章就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的视野之中。
  萧红以“我”的视角对有二伯的辛酸苦辣和悲剧人生遭遇的边界性探索,标识出自己的独特写作特色,儿童眼中的悲惨人生更对比出无奈的心酸,使诗意的中心伫立起生命的苍凉。
  抒情、意象这些诗化手法非常贴切地将“我”感伤而又困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从中可以感悟到叙述者难以言明的复杂心绪和对于有二伯的痛苦遭遇的同情,而全文对“我”的心灵世界的表现也借此獲得了广度与深度。
  萧红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是因为朝着这个温暖的方向久久地憧憬和追求,所以,当“我”看着四周“纯白而闪光的房顶”时就更加贴近了生活和大地,呼吸到劳苦大众的刚健质朴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作为幽微灵秀的女儿,其作品的清新、童真、本色,完全是属于她自己的。
其他文献
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大撤退”,有人说是“被撤退”,有人说是“大换血”,笔者觉得还是说“调整”恰当些。  一、鲁迅作品选入课本有其时代原因  鲁迅,曾经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浓厚,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幟。鲁迅锐眼发现历史是写满“吃人”的流水簿子,他骂军阀,骂帮闲文人,骂假洋鬼子,骂阿Q们,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他的
期刊
翻开泛黄的扉页,循着熟悉的自己,触摸岁月的痕迹,静静聆听岁月的足音在心里回荡,一阵又一阵惊起沉睡已久的回忆。读着,读着,眼里烟雾腾起,潸然泪下。  感恩,一个谁都懂,却不知要怎么去做的词。在过去的日志里,并且忘记了这个简简单单的词“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一首《感恩的心》唱出无数人的心声。感恩一滴水,感恩一朵花,感恩一只鸟儿,感恩万物,不需要任何理由。  常懷一颗感恩的心,
期刊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力量,如何管理好班级,保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身心愉悦、积极健康、勤奋向上的环境里发奋求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面对现在的生源现实,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要有一个使人向上、向善的班风。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学习与
期刊
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活动的焦点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即研究教和学的互动方面。作文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和动力、外因的刺激与反应、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焦急感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习动机、动力、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  从作文的本质看,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的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深刻的理解,其中,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做法,我自己颇有感触。本文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下除了重视结果外,更重视过程。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热爱祖国语言,并能正确应用汉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听说读写是最好的措施。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阅读、思考、发言、或讨论等学
期刊
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我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低谷,改变误区,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动些脑子,下些功夫,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教师要有广泛的综合素质,
期刊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材是知识之森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在走入茫茫森林时,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满载而归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探索,对课文的梳理我更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切入点,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万绿丛中我只取“一点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
期刊
《时间》一文认为,当秦国提出以城换璧时,“此时的赵国国君如果明白自己国家的处境,可断然拒绝或以外交辞令婉拒秦的无理要求。果如此,‘完璧歸赵’事件就可以不发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及
期刊
教育学中把人的表达能力分为体态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到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这几种能力,现在把我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一、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应清楚影响口头表达的原因有:  1.口头表達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说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作过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
期刊
2012年备考在教师紧张有序的引领下已进入二轮复习的攻坚阶段。备战高考是一项长期复杂又极具科学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有灵巧的方法,清晰的思路,正所谓“高考有渡巧作舟”。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制约高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二轮备考的学情  经过一轮复习对知识的梳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但适时迁移,灵活应对语境的能力不够;文言文翻译,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写作仍是学生容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