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怪”的生成与多重用法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程度副词“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怪”由最初的形容词,经过后期的演变,其含义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最终发展形成程度副词。“怪”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程度副词;怪;生成;运用
  关于程度副词“怪”的用法,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怪”的解释如下:1.动词,责怪、责备。可带“过”,必须要带名词宾语或兼语。如:这要怪她;不能怪小张,是老王忘记通知你了;这可怪不上我。2.形容词,奇怪、不正常。如:怪人;怪事;怪现象。3.副词,表示有相当高的程度,用于口语,后面必须用“的”。如:(1)怪+形+的,怪不容易的。(2)怪+动+的,动词主要是表示心理状态的,怪惦记他的。(3)怪+不+形/动+的,说去又不去了,这样怪不好的。[1]“怪”一开始是形容词,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才逐渐有了程度的含义,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
  一、“怪”的起源和发展
  (一)形容词
  “怪”的本义是“奇异、罕见”,在《说文解字》中隶属“心”部,“怪,异也,从心,圣声”。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怪”最初是形容词,是奇异的、不常见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用例。例如:
  (1)岱畎丝,枲,鈆,松,怪石。(《尚书·禹贡》)
  (2)丧服凶器不入宫,潜服贼器不入宫,奇服怪民不入宫。(《周礼·天官冢宰》)
  (3)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怪”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历代都有用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口语中普遍使用的形容词之一。历代用做形容词的例子如下:
  (1)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刘安《淮南子》)
  (2)初谓州兵潜以扑盗耳,俄闻清啸相呼,或歌或叹,刀盾矛槊,嚣隘闾巷,怪状奇形,甚可畏惧,乃知非人也。比自府廨,出于州南之东门,扃键无阻。(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3)暮春天景物撩人兴,更见景留情。怪的是满路花生,一攒攒绿杨红杏,一双紫燕黄莺,一对蜂、一对蝶……(《倩女幽魂》)
  (4)羚牛有个怪脾气,就是爱走自己熟悉的老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二)动词和名词
  “怪”除了用作形容词之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和名词的用法。作为动词,意思是责备、责怪;作为名词,意思是奇怪的人或物。这两种用法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很难分出先后,两种用法几乎是并行存在。例子如下:
  (1)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春秋《国语》)
  (2)太子殆哉!君赐之奇,奇生怪,怪生无常,无常不立。(春秋《国语》)这里(7)中的“怪”是动词,是责怪的意思;(8)中的“怪”意思是奇怪的事。这个时期“怪”仍以用作形容词居多。
  (三)副词
  “怪”由动词的用法发展为连动式,两个动词连用,由于感到奇怪而发问就是用的连动式。例如:
  (1)仲叔怪而问之(《后汉书卷五三》)
  “怪”和“问”两个动词连用。之后逐渐动词“怪”的意义弱化,词的意义重点落在了“怪”后面的动词上,“怪”的意义逐渐虚化充当状语的作用。张谊生先生提出:“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性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灵,从而导致副词的产生。”[2] “怪”先经历了结构关系的改变,从连动结构变为状中结构,“怪”起到状语的作用,和乐土《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把它定为状态副词,表示实施者在动作时有惊异之状。例如:
  (2)高祖怪问之(《史记卷八 本纪第八》)
  “怪”经常处于谓语动词前,起到修饰谓语的作用,逐渐“怪”的实在意义逐步虚化,经过一段时期最终“怪”发展成为表程度的副词。“怪”作为程度副词最初出现在两宋时期。例如:
  (3)王彪之,年少未官。尝独坐斋中,前有竹。忽闻有叹声,彪之畅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北宋《太平广记》)
  这里的“怪似其母” 的“怪”,联系上下文理解为程度副词会更加合理些。自此“怪”的程度义不断发展,大约到了明代成为一个真正的程度副词。例如:
  (4)你矮坐着怕怎么?你坐着,咱娘儿们好说话。你摸在旁里只管站着,不怕我心影么?不知怎么,我乍见了你就怪喜欢的。(《醒世姻缘传》)
  这里“怪喜欢的”是指喜欢的程度很高,和“很喜欢”意思差不多。可见,这时的“怪”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程度义的程度副词。
  二、“怪”的多重用法
  (一)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程度副词“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除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之外,还能修饰述宾词组和兼语词组。
  1、修饰述宾词组。马真先生认为“怪也能修饰少量述宾结构,主要是由动词“有”充任述语的述宾结构,如怪有意思的、怪有诗意的、怪有眼光的。”[3]除了这种結构外,其他类型的述宾结构也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1)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想起来怪惭愧人的。
  (2)这孩子从小孤苦伶仃,怪可怜人的。
  这类述宾词组的宾语多是致使宾语,例如急人、气人、吓人、喜人等,其他类型的述宾结构除了“有诗意”、“有办法”、“有你的”、“有意思”这类由“有”充任述语的外,还有“是路子”、“费力气”、“讨厌人”、“吸引人”、“知道冷暖”等等。
  2、修饰兼语词组。表示心理感受的兼语结构也能成为“怪”直接修饰的成分:
  (1)邻居家的孩子怪招人喜欢的。
  (2)那个地方太危险看,你还是别去了,怪让人不放心的。
  (二)方言中的用法   “怪”在方言中运用的最为普遍,以济宁方言为例,“怪”在济宁方言中的基本用法是程度副词“怪”修饰单、双音节形容词和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
  1、“怪”表示两种意义:其一,重音在“怪”上表示反讽、不满的语气;其二,重音在怪字后的“A”上,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1)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还不觉悟,脸皮还怪厚来。(话说到这种程度他还不反省,脸皮挺厚的。)
  (2)家里都忙死了,你不来搭把手,还玩得怪恣来。
  重音在“怪”上,表示反讽的语气,体现了说话人不满的态度。
  (3)恁别看他父母不识字,他学习还怪好来。(他父母不识字,他学习挺好。)
  (4)这件衣服还怪好看来,你待哪买的?(这件衣服挺好看,你在哪里买的?)
  上述(3)(4)两个句子的重音在后,表示程度的加深,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
  2、在济宁方言中“怪”可以加后缀构成“怪A的哄/上来”结构,也可以重叠构成“怪A怪A的”结构。如:
  (1)走了一天的路,还怪累的哄/上来。(走了一天,还挺累的。)
  (2)这个小孩了不得,从小就怪精怪精的。(这个小孩不简单,从小就很聪明。)
  3、“怪”在表示否定意义时要放在否定副词“不”或“没”之前。
  (1)我这么帮他,他还不知情,还怪不识好歹来。(我这么帮他,他还不领情,真是好坏不分。)
  (2)别人都摊上奖状了,就他没有,还怪没面子来。(别人都获得了奖状,就他没有,挺没面子的。)
  综上所述,程度副词“怪”是由形容词发展而来的,动词“怪”结构关系的变化促使“怪”逐步虚化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怪”在明清时期逐步达到成熟。“怪”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方言中应用普遍且具有多种用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G].商务印书馆,1984.
  [2]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1).
  [3]马真.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J].汉语学习,1991.
  [4]刘双.程度副词“怪”的语法化过程[J].现代语文,2008,(10).
  作者简介:姜业雨(1990-),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寫作学。
其他文献
【摘要】:写作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進行写作活动的现实的人,而素质则是指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培养和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一要弄清楚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承认并接受客体对主体素质的影响;二要注重写作主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阅读,让写作主体的素质不断得到锻炼和培养,不断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素质;实践;阅读  一、写作主客
期刊
【摘要】:西班牙学者弗雷德里克肖姆将翻译理论与电影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了一种综合的分析模式来研究影响影视翻译的因素,并总结出了包含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十个编码在内的表意符号理论。该理论不再拘泥于影视文本,更关注文本以外的因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与赏析。  【关键词】:影视翻译;编码;表意符号理论  一、引言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电影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西方影视大量涌入国内,受到
期刊
【摘要】:老舍是文化伦理型的作家,在创作中,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熟稔,但又不失清明;对现代革命、新鲜事物又始终持审慎的态度。文章主要以短篇代表作《黑白李》、《断魂枪》为例,分析老舍创作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人物形象;传统文化;现代革命  一、眷恋与固守传统文化中的清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文学创作与其他作家往往从“阶级”的角度分析社会与人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翻译活动应运而生。中国两千多年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其一是东汉至宋代早期的佛经翻译;其二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其三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翻译出版机构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第三次带来的影响最为深远,原因在于清末民初中国涌现出大批翻译出版机构,使翻译实现了其价值,同时西方先进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弥补了当时中国在科学文化领域的空白。本
期刊
【摘要】:文化云主要通过大数据,将各种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分享到每一个网民手中。文化云发展到今天,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这种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发展也愈渐成熟,让网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受接收到一个城市的百分之八十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云的资源分享作用,了解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并对文化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文化
期刊
André Lefevere的文章里,作者列举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个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从题目,注解和措辞等方面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总结出每个译本给有其特点。  详细说明了翻译要做到人人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每个人对于原文本不同的理解,以及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还有译者本身自己的所处时代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都对译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1.译者对于原文本的理解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期刊
【摘要】:淮北方言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推的理论”,即:“1推2,2推3,3推1;4不动”。文章借助方言实际语用材料来质疑“推的理论”,以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语言观来指导方言研究。  【关键词】:淮北方言;推的理论;文献典故;区域实际。  淮北方言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推的理论”,即“1推2,2推3,3推1;4不动”。如果用国际音标五度标调法衡量:“普通话的第①声,相当于淮北的话第②声;普通话的第②声
期刊
【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以模因论作为基础出发点,从网络流行词语的幽默性来探讨网络流行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模因论  一、引言  1.1 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
期刊
一、东南亚文学的发展  东南亚文学是东方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东南亚地处中印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文化受到中印两大文化的影响。近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来的西方文化,又由于地理、民族的差异,东南亚文化存在着多元性、多样性。东南亚文学便是在这样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多元化东南亚文化背景下的东南亚文学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孕育萌动期(3世纪前后——13世纪前后),传统成型期
期刊
【摘要】:李可染的山水画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其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李家山水”。他在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画,不但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而且也有对西方绘画因素的吸收和改造。无论是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讲,还是从对外来绘画的吸收来说,李可染在改造中国山水画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李可染的积墨法,来自于黄宾虹,并与素描画法相结合,最终形成其面貌。李可染先生跟齐白石、黄宾虹两位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