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新解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osh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即便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国人,对《论语》开篇的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这句话的基本意思不难明白,但此中“学”“习”二字的真正意思,读懂的人未必很多。即便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理解也存在偏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在这里,朱熹把“学”解释为“仿效”,“习”为如鸟之练飞行,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实在过于简单含混,感觉不得要点。笔者以为,千百年来“学”“习”二字被误读太久,朱氏《论语集注》于此“亦有功焉”。
  相较而言,“习”字更好理解,其本义来自于鸟练习飞翔(即所谓“鸟数飞”),后引申为练习、实践、践行。虽然曾有人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但现在很少有人再作此解。关键在于“学”字,朱熹所解尤其模糊——如果“学”仅为仿效,岂不太容易了!倘若以此释义,“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为政篇》)就不大好理解了:如果是仿效先觉者而已,何须等到十五岁方志于学?何时不可学?正是由于朱子把“学”视为一般的仿效学习,故而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学”即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包括生活知识、社交知识和专业知识。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及各类《论语》今注今解中,基本上都是这样解讀的。
  “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狂人日记》)笔者在细读了《说文解字》“宦”字条内容,前后联系思考后,猛然发现《论语》之“学”与“习”字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七篇下“宀”部“宦”字条下写道:
  宦,仕也。“人”部曰:仕者,学也。《左传》:“宦三年矣。”服虔云:“宦,学也。”《曲礼》:“宦学事师。”注:“宦,仕也。”熊氏云:“宦谓学官事,学谓习六艺。二者俱是事师。”《襍(杂)记》:“宦于夫子。”《左传》:“妾为宦女。”按:仕者,习所事也。古仕、士、事通用,贯、宦通用。故《魏风》“三岁贯、女”,《鲁诗》作“宦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7年版)
  从段氏对“宦”字的注释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代“学”“宦”“仕”“士”“事”“师”这几个字是密切关联的。“宦”与“学”义近,“士”“仕”“事”“史”“使”意通。通观《论语》一书,以上诸字的含义基本遵从了这个事理逻辑。
  《论语》一书中“学”字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含义基本在“出仕”“君子”之道的范畴中。比如,同是《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如《为政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张学干禄”故事中,孔子所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上所列举,“学”皆与古之士子相关,且所学皆为儒家所讲求的“君子之道”。而《子张篇》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更是明白地告诉我们:“学”乃为“仕”,“仕”即为“学”。这里的“学”与“仕”恰恰属于词意相近的词汇组。这里的“学”显然并非简单的一般技能的学习,而主要是与出仕相关的学习,也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包括学习礼乐制度,“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等当时贵族子弟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故而朱熹在注解《学而篇》子夏的“贤贤易色……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时,就特地引述北宋“程门”高足游酢的话说:“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此中所谓的“务本”之“本”,就是儒家施政理事之大道。于此,我们就明白了孔门子弟“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非如通常理解的“学习好就可以当官”,而是学习为政之道,学成即用于政事,管理社会;反之亦是。
  所以,《论语》中“学”字的含义,乃是专指儒家士子学习从政出仕之必备知识、技能,而非泛指一般的学习。因而,与之相应,“习”字亦指践行儒家为政之理念。通观《论语》一书,大抵符合这个原则。如《学而篇》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中的“习”字也是指践行为政之道,否则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反思。故朱熹在注解此处时也说:“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先秦典籍之“师”乃专指教导贵族子弟从政能力者(后世之所谓“少师”“太师”,用的就是这层古意),所以此处的“习”亦特指儒道之传习。后来明代大儒王守仁(号阳明)将其著作命名为《传习录》即取义于此。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真正的含义和意义关联。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习”“说”“乐”几个字,都是专门针对门下儒生而言,是教导他们如何从政的重要理念。孔子的意思是说,学习了做官从政的本事之后,就要不断去实践,去做家臣、小城宰,乃至邦国相——总之是要去从政,而不能坐而论道,也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要有实践的平台,正所谓“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如此,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快乐。这里面的“朋”是指那些志同道合的士子,一起商讨从政方法,那才称得上君子。这也就是后来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反复论辩的“君子有党”观点的思想源头。(参看《欧阳修全集》卷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
  总之,《论语》是一部原始儒家之最原生态的著作,其文字最能反映当时的文化思想观念。说到底,《论语》一书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入世”之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子与弟子们所探讨的如何从政的方式方法、思想原则之体系。所使用的词汇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含义是稳定的,“学”“习”二字便是最为明显的例证。
其他文献
去年,华中科大一韩姓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的论文。原本小众的论文因标题中的“很烂”一词而出圈,被广大网友热议。面对公众的批评,韩教授辩护说:“‘很烂’不是脏话而是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很差’‘稀烂’‘纰漏百出’‘太不像话’之类,但又比后者更加准确、传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乍一看,韩教授所言似乎有理,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正如市井气息不是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9-nCoV肆虐期间,2020年1月24日,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野生动物的摊位上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证据确凿。  2017年,《中国青年报》曾对2001人进行了一项调查,55.4%的受访者认为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常见。22.3%的受访者曾食用过以野
期刊
“豪家多婢仆,门内颇骄奢。”(白居易《续古》)“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陆游《岁暮感怀》)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存在着役使奴仆的现象。奴仆主要从事杂役,也侍奉主人的日常生活,聽其任意驱使。奴仆阶层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无人身自由,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古代奴仆的名称较多,主要有“奴、仆、婢、僮(童)”等。这几个词既作为奴仆的主要名称,又引申用于其他相关方面,在古诗文中频频涉及。它们在来源
期刊
(一)  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  王蒙  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  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姣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  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
期刊
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就春秋时期与齐桓公、管仲、鲍叔相关的一则史料写一篇讨论发言稿,说说自己对哪个人“感触最深”,在班级读书会上和同学交流。这是一道人人有话可写,但要写好又很难的题目。如何才能写好这篇作文?笔者觉得需架好三级阶梯,拾级而上,方可成就佳作。  第一级阶梯:关注写作的形式和内容,明晰讨论发言稿的格式与要求。  发言稿最基本的要素有:题目(标题)、称呼、问候语、正文、致谢
期刊
(一)  习鲍叔精神,成自我价值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阅读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我感触颇深。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管仲的贤能辅佐,鲍叔的知人善任都让我受益良多,但我对鲍叔所具有的精神感触最深。  【夹评1】文章开篇抓住“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结合材料对三人最突出的品格特征进行概括,并开门见山,用“鲍叔精神”作为文章的“立骨之语
期刊
人类认识世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一个漫长而无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观念和理论。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谬误,有的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的。即使至今仍被认为是无瑕可击的,至多也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其正确性。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怀疑和挑战,是不会进步和完善的。  怀疑不一定正确,
期刊
《金蔷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圣彼得堡那边的芬兰湾去,那里有全俄国最美的霜。”  我倾心那属于他的远方,便不免怅恨于自己每天三点一线的拘囿。唯有找到或是创造出心灵的远方,方能逃出生活的逼仄,迈入精神的高蹈世界。  如今人们热衷于追求“诗与远方”,动不动就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有人错误地将远方定义为遥远的地方。殊不知,真正的远方存于细腻而有趣的心灵,它是少女李清照提鞋疾走笑容腼
期刊
生命中有这样一刻到来——时间追上我们。  我想说的是,从某个年纪开始,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时间牢牢制伏。我们必须考虑它,仿佛有个暴躁的幻象持一柄闪光的剑把我们赶出最初的天堂——所有人都曾经在那里活过,不受死亡的刺激。  那不存在时间的童年!一天、几小时就是永远。一个孩子的几小时里包含了多少个世纪?  我记得老家房子庭院里的那个角落,我一个人坐在大理石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上。遮阳篷被撑开来,周遭沉浸在昏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