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游准绳之内,魂栖法度之外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特殊门类,于隋唐时期就已独立成科,其发展历程与建筑史息息相关。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画逐渐兴盛,界画的艺术地位日渐式微,世人论画常有“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的说法。有人说清代界画是中国古代界画发展史上的绝响,如今界画似乎已行至山穷水尽处。实际上当代界画正借助城市山水的形式悄然发展。当代界画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核心构成元素和程式规则,内容从传统的亭台楼阁过渡到现代建筑和工业产物。艺术家们更致力于将主观感觉融会于客观事物,使“界画”这一原本注重写实的画匠技法逐渐转变为“形而上”的绘画手段,衍生出多条发展思路,从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
  关键词:界画;城市山水;情感基调;构成
  界画身处十三科末流,也许因为它是一门游走于“规矩准绳”的艺术,不强调画家的自我创造性,降低了对笔墨的要求,与文人画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1]的主流思想相违背。当代界画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核心构成元素和程式规则,内容从传统的亭台楼阁过渡到现代建筑和工业产物。艺术家们更致力于将主观感觉融会于客观事物,使“界画”这一原本注重写实的画匠技法逐渐转变为“形而上”的绘画手段,为界画这一古老且独特的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衍生出多条发展思路,从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
  一、界划与建筑画
  关于界画的定义,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美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根据内容来界定,即以建筑为题材的绘画;另一种是根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来定义,即用界尺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表面上看,前者是广义,后者是狭义,实际上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早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就已有“界画”[2]一词。而在《中国美术辞典》中,界画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国画技法名,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界有隔开之意,画通“划”;二指中国画的一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的“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3]。
  我国现存最原始的建筑图画可追溯至良渚古国(古代传说中由创世神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创立的国家,是迄今为止能够追溯到的中华第一古国)时期,于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刻画在陶器上的干栏式房屋建筑图形(如图1)。而我国形成界画的时间大致是在春秋战国至秦代,据《太平御览》载:“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4]在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出土的春秋末期土漆器上也发现了建筑描绘图(如图2)。这说明界画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建筑史息息相关的。早期界画前身是建筑工程制图,它与从人物画独立出来的山水画也有密切联系。
  二、界画发展历程
  界画的真正独立在隋代,以展子虔、董伯仁为代表。《历代名画记》评价二人为:“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5]255“楼台人物,旷绝古今”[5]260。后界画兴盛于唐朝,在两宋时期达到鼎盛。
  唐代界画以描绘皇家宫殿、仙界宫阙为主,风格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反映当时流行的贵族式审美趣味。代表人物有李思训、李昭道、阎立德、阎立本、尹继昭等,其中“二閻”不仅擅长绘画,也精通建筑学,昭陵工程就是由他们精心设计的。
  五代界画家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据《图画见闻志》载:“蜀后主尝令(赵忠义)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作地架一座,垂昂叠,向背无失。蜀主命匠氏较之,无一差者,其精妙如此。”[6]可以看出当时界画极端追求精确写实的美学时尚。五代继承唐时界画风格,也出现了偏向文人喜好的清新雅致风格。
  宋代是界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市民文化和建筑业的繁荣促进了界画发展,使其结合了市井与文人审美观,并受到了皇室的推崇。有郭忠恕(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画家)、张择端、王士元、支选、任安、刘松年、赵伯驹、李嵩等名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郭忠恕,《德隅斋画品》如此评价他:“屋木楼阁,自成一家,最为独妙。”[7]但在宋元之后,界画的艺术地位日渐式微。《明画录》写道:“有明以来,以此擅长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笔,目界画者都鄙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者。”[8]界画最初形态便是作为建筑工程草图,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工匠性的烙印,这就令历代崇扬文人画者皆鄙视界画。
  元代汤在《画鉴》中为界画正名:“世俗论画者,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故人以界画为易事。不知高下、低昂、方圆、曲直、远近、凹凸、巧拙、纤丽,梓人匠氏有不能尽其妙者,况笔墨规尺,运思于缣楮之上,求合其法度准绳,此为至难。”[9]虽然界画地位衰微,已是既成事实,但其所具备的美学功能仍不能被否定。界画家往往被禁锢于众多规矩之中,譬如房屋分布、结构组合,皆需经过精心安排、耐心描绘,从而符合现实合理性。但高超的界画家总能戴着“镣铐”跳舞,通过得当的布局和精妙的比例令观者叹服,将“界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清代的“二袁”(袁江、袁耀)所作的界画是中国古代界画发展史上的绝响,且大多清代界画与宋元界画的“对景写生”不同,是将历代界画中各种不同的建筑形象掺杂揉捏在一起,导致了生动性的减损。而到了当代,界画似乎更是“销声匿迹”。其实界画早已借助另一种形式悄然发展,即城市山水。
  三、直线的情感基调
  本文中的界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使用界画的方法绘制的中国画;二是指中国画里的建筑画。前者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用界尺画出的机械性直线;后者则不局限于平滑均匀的线条,许多画家为了保留生动性,选择徒手画直线,甚至特意使用曲线,使墨线具备书写变化的自由和浪漫。这类富有韵律和美感的线条更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其美学价值早已被历代画论诠释得非常清楚。那么,由工具辅助画出的直线是否一定就是死气沉沉、毫无价值?存在即合理,笔者认为机械性直线在形式和属性上有其独特的美感。关于这点,在立体主义和抽象画里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观点,一些当代界画家们(城市山水)也许就是受到它们的启发。   直线是由点沿着同一方向连续移动所形成,是无限运动最简洁的形态。与曲线给人流动的舒适感和优美感不同,直线具有延伸的紧张感和力量感,视觉表现上更有冲击力。同时它通过粗细长短、方向角度、轻重浓淡的变化,能分别给人不同的感受。其中水平线代表平稳和辽阔,垂直线意味崇高、静穆,倾斜线则给人失衡感和危机感。这些特点在油画中被广泛运用,它们组合所形成的韵律,为现代艺术家所钟爱。但直到印象主义时期,直线都只是作为表现轮廓和结构的附属元素,服务于空间塑造、物体描绘,其美学价值和语言形式到现代主义的塞尚时期才开始被发掘释放。
  立体派画家的作品虽然相对保有具象性,但他们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已经受到了塞尚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画面弱化了描述性、表现性的部分,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直线去重构作品,从而追求有几何化趋势的结构美。立体主义的出现,是抽象画两大流派(热抽象与冷抽象)诞生的直接原因。
  热抽象油画的代表人物是瓦西里·康定斯基(如图3)。他认为:“在一幅画中,假如将一根线条从表示什么东西的愿望中解放出来,其自身就作为一样东西起作用,它的内在回声就不会被任何附属性的角色所削弱,且会获得充足的内在活力。”[10]他重视线条的自身特性,其画面特征是流动且情绪化的。色彩搭配自由浪漫,点线面的空间排布也十分随性。
  冷抽象油画中的代表人物是蒙德里安(如图4),他注重在画面中消除自我,排除一切主观情绪。他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形,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11]他认为横线和竖线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式最基本的要素,并希望用这些几何形和单纯的色块,维持外在和内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平衡。笔者认为这种消除自我的纯粹表达与那藏在中国界画里的“无我之境”,具有某种共通的意味(尽管蒙德里安似乎非常厌恶“自然”),二者都有着使人内心平静的能量。
  美国学者阿恩海姆认为中国画的空间是靠重叠方式实现的,他还提出画中所有的感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运用的例子,无论是力的平衡,或是形状的功能,亦或是色彩的表现,都表现了元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在当代界画的创作中,不仅仅是解放线条本身,同时也要利用各种元素的情感基调,通过对线的概括和提炼,掌控画面节奏和韵律。最重要的是不满足于对轮廓外形的工整描摹,而是尝试多维度地发掘画面的深度与广度。
  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12]这里的“上帝”其实和中国人常说的“造化”相通。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纯粹的直线,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现代建筑和工业时代使直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长年累月下来,我们习惯了这些本不属于自然界的直线,它们的存在也完全融入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与温情的自然界不一样,这些机械性直线自带一种工业社会的疏离感和冷漠性,反映一部分当代人的潜在心理状态。
  四、当代界画的多方向表达
  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批以城市工业元素展现新中国建设面貌的作品,以李可染、张仃等北方画家和傅抱石、钱松、宋文治等南方画家为主导,充满鲜明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都市景观开始走进山水画,城市山水画概念初步形成。之后园林题材也走进人们的视野,以郑力(如图5)、张谷旻(如图6)为代表。一些画家还以写意国画的方式来表现国内外建筑,这种创新形式收到了令人惊喜的画面效果。如聂危谷的作品(如图7-9),完全以建筑为主角,摈弃了直线表达,将写意性的线条、色彩与异域风情的建筑相融合,达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奏,画面色墨相衬、流光溢彩、酣畅淋漓,营造出气势恢宏、辉煌绚丽之胜境。
  同样擅长城市山水的还有毛冬华(如图10-11)、洪健(如图12-13)等名家,与聂危谷的热烈浓郁不同,他们作品中的用色用线较为含蓄内敛,更多地体现出城市生活或乡村郊野的静谧,抒发了画家独特的个人思绪。
  除了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当代界画也可以借助形式化、符号化来表达多样性的内容。
  巫鸿在《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與再现》中说:“传统的中国画家在组织画面时,可能更多依靠的是一些特殊的图像。他们的作品中既没有运用几何性的平行空间、线性空间、抽象空间和统一空间等概念,也没有运用阿尔贝蒂在画布上复制空间时所采用的‘透视线’。”[13]这句话反向点出了当代界画一个可行的突破点。比如叶的花鸟画通过线与面的排布运营,营造出多视向的空间。他的《时空·领域》(如图14),画面里至少有三重空间,具象所在的平面空间、通过交叉线穿入形成的线性空间以及色彩块面组成的立体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体现了画家对空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和探索。而何曦(如图15)则喜欢通过绘制玻璃进行空间分割和构成,表现多材质的质感,并在画面中放置某种隐喻的表达。
  画家们在围绕线条特征进行意境营造的同时,也很注重画面物象形状的构造与布局,选择不同主题的具象内容,加之不同的用色风格和渲染方式,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自我表达。同时,这类绘画可以实现超现实主义的运用,代表画家还有徐累、高茜、秦艾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往往是通过拼贴、分解、融合等手段将多种看似无关的元素结合编织在一起,不符合现实中的逻辑关系,其非常规的矛盾和冲突却能构成巧妙的荒谬感和戏剧性,借此表达作者的隐喻主旨或理性之外的自我意识。
  带写意性的建筑题材画不局限于工整与精致,被如今的艺术家们演绎出自由奔放之类的个性。而“界画”这一手段在中国绘画中代表着平稳均衡的气质,今人需避免陷入过分追求细节与制作性过强的“泥潭”,其艺术目标应从对外在的单纯描绘转移到对内在需求的协调满足上。当代界画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核心构成元素和程式规则,内容从传统的亭台楼阁过渡到现代建筑及工业产物,甚至不再表现事物的真实形象,而是将主观感觉融会于客观事物,或是通过横平竖直的表达构成形式感。随着多视向空间等新视觉语言的引入,“界画”从过去注重写实的画匠技法逐渐转变为“形而上”的绘画手段。这就注定界画在未来会被赋予哲学意蕴,当代界画家们在对自然本质的深入研究中,开始追寻不同的现实,在笔墨语言中形成一个个看似封闭的空间,构造新的自我世界。
  参考文献:
  [1]倪瓒.倪瓒集[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12.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
  [3]沈柔坚.中国美术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5.
  [4]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604.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86.
  [7]李.德隅斋画品[M].北京:中华书局,1985:2.
  [8]徐沁.明画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4.
  [9]汤.画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75.
  [10]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2.
  [11]刘梦.线条动之成画而为之广告——探寻动画广告中线条形式的创意表达[J].美与时代(上),2013(6):118-120.
  [12]张跃明.建筑与文化[M].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17:250.
  [13]巫鸿,著.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M].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
  作者简介:吴加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育课程“美术鉴赏”,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效。该课程的主要建设举措有配置精良师资、建构立体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尤其是精心引入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思政资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开展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形成审美性的“思品课”、普式性的专业课、情感性的文化课等课程特色,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关键词:美育;教学改
期刊
摘 要:哈萨克民间达斯坦与鄂尔多斯史诗的文本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但在其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又存在相似性,这种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相似性透露出他们曾经拥有相同的文学传统。单从文本出发,在阿肯手里的哈萨克民间达斯坦更偏向于取悦观众,无论是复杂的叙事结构还是高明的艺术手法,都服务于弹唱者,以便牢牢吸引住观众。鄂尔多斯史诗则完全将自己局限在程式之中,史诗的演唱者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而是将演唱的重心放在了
期刊
摘 要: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新书《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版了,细细品来,心中便洒满了金铁霖教授学术思想的光辉。他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学和艺术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美好艺术,才有可能通过有力的传播走向世界,并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们独辟蹊径,跨过了种种藩篱、摆脱了道道羁绊,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丰富理论。他总是有的放矢地向古今
期刊
摘 要:从袁枚《马嵬》诗可以看出婚姻离别、悲伤情感,分阶层寓意,虽然君主爱情与百姓爱情有相通之处,但是悲伤的情感滋味大不相同。君主爱情是施恩,百姓的情缘是互通,如果遭遇棒打鸳鸯,贫困百姓的挥泪哀别实在超过君主的痛苦离别。  关键词:袁枚;马嵬;家庭情感;地位差异  歌咏爱情是古往今来文学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男女双方相结合、永不衰竭的精神追求。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爱情方式,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精神需求,
期刊
摘 要:在文章创作方面,刘勰十分重视创作主体先天的“才”与后天的“学”。《事类》篇属于《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关注创作主体各方面的条件对于文章写作的影响。《事类》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对文章写作的影响:刘勰眼中的创作主体与客体;创作主体的才学;对创作主体提出为文的原则,以及关注创作主体原因。  关键字:刘勰;创作主体;文心雕龙;事类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
期刊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探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大多描写小人物悲惨处境,或是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所有人都感兴趣,不论庸人还是天才,在他的笔下都散发着光芒。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撕裂事物表象的平静冷酷,他的作品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显露出的人性更柔软、更有温度。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人性;魔鬼;小人物;生命  “人”是所有伟大作
期刊
摘 要:从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对译介俄苏文学的极度热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该走什么道路”和“中国文学该走什么道路”两个问题上的探索,当时的报刊杂志,无论何种倾向,都无一例外地投身于译介俄苏文学的狂热浪潮中。以俄苏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的这种“形成性”的影响,即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也从不讳言。  关键词:小说月报;俄苏文学;文学期刊;文学观念;译介;扬弃  在中国现当代
期刊
摘 要:1982年,铁凝发表成名作《哦,香雪》,该作品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曾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85年由侯豫立改编、王玉琦绘制的《哦,香雪》连环画是其出色的改编作品。连环画充分把握住了原作的诗化风格,并借助原作中隐含的绘画元素,在风景描绘与人物肖像刻画上力图还原小说的诗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关键词:铁凝;《哦,香雪》;连环画改编
期刊
摘 要:20世纪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拓宽了尼采关于身体觉醒的理论,而后克尔凯郭尔在《论诱惑》中对美学阶段的身体进行了解读。结合鲍德里亚身体消费的观点,将诱惑显现为身体的感性行为,具有美学和诱导真理的作用,在社会场域中凸显后现代的解构特征,形成了身体、精神、信仰的三重诱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导演将诱惑进行了分层解读,分为程父住院的身体诱惑与吕受益之死的精神诱惑,以及程勇如耶稣般拯救世人的
期刊
摘 要:从17世纪欧洲声乐的发展开始,“呼吸”就作为歌唱的动力与学科基础一直存在,许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对“呼吸”三方法及横膈膜法做出过“精准”的陈述与展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以歌唱的“气息”来替换。拟用马腊费奥迪博士关于“呼吸”的批判及“语言”基础的建构,结合“现象学”的思维,进行歌唱动力基础的反思及“语言”基础建构的再思考。  关键词:呼吸;气息;现象学;歌唱基础  一、歌唱動力“呼吸”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