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条语文的鱼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伟忠,1990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在读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他作为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曾荣获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启东市“十佳园丁”等称号和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执教的《题西林壁》《恐龙》曾获得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获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题记:意大利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向往海,感叹自己不能像鱼一样,他说:“我没有腮,不能到海上去。”我也没有腮,但汲取着语文的丰厚滋养,畅游于语文的浩瀚海洋,我觉得,我就是一条语文的鱼。
  
  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1990年夏天,作为学校五年制大专班的优秀毕业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我走出了南通师范的校园。我是通师大专班的首任学生会主席,有着三年多组织学生活动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当时学校缺乏一位学生管理的老师,领导商量后决定让我留校。考虑到自己曾经立下的要成为小学教育名师的志向,我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启东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因为那里的学校是我心灵的牧场,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希望的田野。
  1993年冬,启东市委组织部想从教育系统引进人才。作为年仅23岁就已任校长助理的我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的优势。是执著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还是从事将来的机关工作?老校长的一席话使我明晰了人生的方向,找准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我前进的动力:你是一位很有潜质的好教师,如果在教育这个领域里坚持努力下去,一定会取得不菲的成绩……
  2003年,启东市委宣传部经多方面考察,决定借用我去市委文明办工作。我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器重,决意在小学教育上努力做出一番新成绩。我暗自下决心:既然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到底。
  有人说我不会把握机会,也有人笑我傻,但我相信自己的乐土在教育,自己应该在小学教育这片沃野上耕耘不辍。我经常笑着向大家解释:“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我来说更合适。”
  
  二次跨越,厚积薄发
  
  “教师始终是在以自我的整个气质影响学生、影响课堂。”
  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的数学。尽管我在师范时选修的是文科,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领导安排的任务。现在想来,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的数学教学实践,却让我从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身上,以及在自己数学课堂的摸索实践中学到了教学的严谨、思路的清晰、层次的分明和语言的精炼。这些基本素养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1991年,通师承办“全国五年制大专教育研讨会”,我执教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被拍成录像在大会上交流。
  1993年,江苏省举办全省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代表学校参加启东、南通的城镇组比赛。集训的两个月时间正值酷暑,躲进小楼,耐住寂寞,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苦练钢笔字、毛笔字等教学基本功,锤炼钢琴弹唱、竹笛演奏、美术字书写等特长技能……这段艰苦非凡的强化练习为我此后的教育生活增添了许多工作自信,实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跨越,由此坚定了一种自觉的教育追求。
  有一段时间,学校缺少美术教师,我便有机会教了整整两年的美术课。我尝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融进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策略,将文化与艺术有机整合,使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勃勃的生机,学生特别喜爱上我的美术课,这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为我的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奠定了实践基础。其间,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美术好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2001年~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期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沐泽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缕春风,聆听了袁振国、朱小曼、肖川、郑金洲、支玉恒、靳家彦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与孙双金、刘云生、景洪春等小语教育精英同窗,互相学习、共同切磋、一起发展。同时,我还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的课题,将语文阅读与审美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利用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重视朗读教学凸显审美形象,发掘内在美点揭示审美情趣,开辟审美通道启迪审美想象,设计审美议题 诱发审美体验,确定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注重适时提升尝试审美创造等途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训结束,经考核我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两年时间集中与分散的“国培”,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二次跨越,那是一种蜕变,一种洗礼,更是一种跃升。
  朗诵与主持是我的业余爱好。在教学工作之余,我还多次担任全市重要演出活动的主持工作,参与多个诗音舞的朗诵表演,还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录音带的录制……如今我课堂中的许多应对自如,就来自于一次次的舞台锻炼。
  我想,名师的成长因素是多元的。这些看似恬然的顺应,实际上成为一种力量的蓄积。正是这样的历程,使我才有可能更多地涉猎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门类,才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策划工作,才有可能以数学的眼光审视语文,以美学的视角透视课堂。课堂教学的自然、生动、诗意和灵动,正是建立在我日渐丰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
  
  三大会课,崭露头角
  
  “教学的成熟需要天长地久的艰辛历练,教育技艺的质的飞跃基于平日的量的累积。”
  2003年暑假,全国第七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在新疆哈密进行。经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带去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时注重诗的情趣和理趣,将诗与画,诗与情,诗与乐有机结合,给师生良好的艺术享受,获得了一等奖。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评价说:“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小伙,沉稳中透出机智,平和中蕴含激情,多元素的融合将古诗教得这般的生动有趣。”
  2006年11月,由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武汉进行。我代表江苏参赛,抽到的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鼎湖山听泉》,准备时间为一个多月。那段时间, 我的脚步匆匆又匆匆;那段时间,教案一稿又一稿地在案头垒起;那段时间,我办公室里的灯不知亮到深夜几点……不止一次拿着教案与众多老师和专家商量,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终于以“精彩的教学设计,精爽的教学风格”获得一等奖。一项比赛,一轮磨砺,一番辛苦,又一次的提高和成熟。
  2008年11月,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教学风格展示活动在通州进行。我执教的是《姥姥的剪纸》一课。在课前准备的17天时间里,我记下了1万多字的研课日志。我觉得,对一个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这次展示是我追求语文课堂“真善美”的有效实践,旨在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求真、崇善、尚美的途径。“求真”就是学得真知、掌握真能、洋溢真情、 凸显童真;“崇善”包括姥姥的与人为善、作者的善解人意、亲情的大爱至善;“尚美”就是关注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剪纸艺术美、音乐氛围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唱好“真”“善”“美”的同一首歌。
  
  四方之志,畅情遨游
  
  “名师,在不断实践中生存,在刻苦锻炼中成长,在不懈追求中成熟。”
  农村支教:2006年8月,启东市教育局提出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的倡议,我积极响应,身先士卒,成为启东市首批赴农村支教教师之一。从此,我忙碌地穿梭于惠和镇香格小学与市第一实验小学之间,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严寒酷暑,为了让被支教的乡村师生有更多的收获,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个星期,享受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成了我们最大的幸福,感受李老师的教学风格成了我们最深的期待……”农村学校教师的褒扬鞭策我奋进。
  听课学习:我因为分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进教师的课堂也就少了许多障碍。我有一个愿望,走进全校258位教师的课堂,要听语文课,还要听数学、英语、音体美、科学、信息、品德课,以寻得不同学科的教学共通之处,从非语文学科的课堂中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启示。虽然我还没有走完全程,但从已经听过的这些课来看,这项活动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
  名师打造:2006年6月,经过材料申报、论文答辩、现场上课等环节的严格考核,我入选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可以与李吉林、成尚荣、施建平、许新海、许友兰、袁炳飞等导师面对面地交流与学习, 我通过系统地阅读、努力地实践、不断地探索,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围绕着专著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博客更新等“忙并快乐着”。
  外出上课:应各地之邀,每年都有较多的外出上课、讲学的机会,这是向全国各地语文教育名家学习研究的好机会,也是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的好平台。近三年来,我先后到北京、青岛、南京、湖南等地公开教学20多次。
  面对如此博大纷繁的语文世界,我要做一条很努力的鱼,心怀梦想,执著追求,寻找心中希冀的梦。
其他文献
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语文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复习声母g k h以及它们与介母、韵母拼读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复习g k h的读音和在四线格中的写法,全班40个学生,39个学生热情高涨,可有一个坐在第一组倒数第二张桌子的一个小女孩,不管同学们读音如何响亮,挥手说出声母在四线格中写法的动作如何整齐,可她就是不动嘴、不动手。当老师复习到音节“ɡ—u—ā—ɡuā ɡ—u—ō—ɡuō h—u—ā —huā
期刊
一、 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    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教《在仙台》。在课堂上她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一段话,写一写看到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有何感受。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打开作文本,不禁吃了一惊。原来这篇作文从头到尾都细细地改过。所有不通的地方都改顺了,连用错的标点也都一一改正。当看到有些语句的下面加上了一串红圈圈时,我仿佛看到了老师鼓励与赞许的目光。唉,“步”字怎么又多加了
期刊
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什么总是不高呢?十几年来,不少人对此作了考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套路、实验的方案,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诚然,经过大家的努力,语文教学是前进了,然而毋庸讳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最近阅读书籍报刊,偶见有述及语文学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课内阅读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是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逐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让孩子渴望阅读,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自觉阅读。笔者针对本班53名孩子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形成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练习设计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思想理念,有三大特点:    一、 练习设计的综合性    练习设计的综合性指的是字词句篇的综合,听说读写的综合,三个维度的综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三上《练习3》的“处处留心”有一篇关于“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的短文,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还有说写练习:(1) 你知道下面几种植物是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的吗?想一想,再连线。(2) 请选择上
期刊
一、 找词连句说内容    1.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老师这里有4个词语来考考大家。出示:拜师学艺 没有动摇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2. 这4个词语分别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赶快用眼睛去找,用笔勾画出来。  指名学生读。  3.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那么,你们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变成一段完整的话吗?  4. 刚才我们把梅兰芳学
期刊
一、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
期刊
光阴荏苒,转瞬已过五十个春秋,岁逾古稀的我,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取出这帧珍藏半个世纪的照片,思绪又回到那难忘的时刻。  1959年,我在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担任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这所美丽的校园,曾是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所名小学之一,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荣膺过诸多荣誉,因此被省、市外办选为定点接待外宾学校。  9月初的一天,团市委学少部的同志来到一中心小学,找到校领导和我,交给我们
期刊
这学期,我专门从事学校“小学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我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体验着诸多的学科教学,范围涉及到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甚至是我们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实验部特有的“世界”课程。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越是手忙脚乱,越是要找到规律化解难题。整整一学期的多学科代课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且都对语文的教和学有所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 跨学科的“大语文之旅”    1. 音乐课,我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