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拜读了邢桂轮先生的《回望编辑生涯》(以下简称《回望》)一书。掩卷回味,我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虽然书名只涉及“编辑”工作,但它对我的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帮助。
邢桂轮先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开封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四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廿载执教,荣膺乡贤;廿载执编,奉献千万”(邢桂轮先生语)。邢先生从事了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奉调从事编辑工作,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编辑《教学通讯》(文科版)和《中学生学习报》,后来接手主编《传奇文学选刊》,也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邢桂轮先生的事业伊始,就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望》这本书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语文教学参考价值,主要取决于此。
在编辑《教学通讯》(文科版)期间,邢桂轮先生为了提高刊物的文章质量,南下北上,“从师万里行,访友人文渊”,走访了一大批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像苏步青、周谷城、张志公、施蛰存、刘国正、姜亮夫、高文等人,向他们请教、约稿。书中在记述这项工作的同时,展示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大师风采,记录了自己亲耳聆听或者在编辑他们的文章时读到的宏言谠论。他们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汉语是独特的,学汉语要走自己的路,要创新,但创新离不开传统。”“强调背诵是符合学习文言文的规律的。”高文教授在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说道,“要熟读成诵,认真揣摩”,“要从字、词、句入手讲清课文,不要架空分析”,“要从古代诗歌中学习形象思维,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一个青年教师,能背诵四十篇古文,四五十篇诗和四五十篇词,就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些精辟的观点,现在不是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吗?
邢桂轮先生曾经登门拜访了一大批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家,请他们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意图。书中翔实地记录了他和作家们零距离接触的所见所感。《回望》的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课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例如《雷雨》的作者曹禺先生告诉他,“《雷雨》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那一段生活,这个戏包含着反封建的东西在里面,主要是妇女解放的问题”,“周朴园是当时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不仅有地主的一套,还加上买办的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我写的这个戏是拿繁漪、侍萍、四凤这三个妇女的命运作对比”。曹禺先生指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曹禺先生还说,“剧中人物的话是我对生活语言加工提炼而成的”,“现在写文章有个毛病,在遣词造句上卖弄字词文采,在词句上卖弄不是好的方法。刚学习写文章时,词汇是很少的,应该用新词语表达思想感情,但不要卖弄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曹禺先生对邢桂轮先生说的这番话,不仅使我在教学《雷雨》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还给了我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很大的启发。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邢桂轮先生还接触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漪、章熊、钱梦龙、苏灵扬、朱绍禹、叶苍岑等语文教育专家,《回望》精选了这些专家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时明确大方向,少走许多弯路。例如,当前我们都知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却很茫然。读《回望》一书,就能发现,于漪先生早就对此有了成熟的经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她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识别”,二是“再现”,三是“探疑”,四是“储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详述)。于漪先生指出:“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产生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她的做法和主张,提纲挈领,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抓住了根本,我们即可因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
主编《传奇文学选刊》是邢桂轮先生编辑生涯的高峰。邢桂轮先生在回顾自己与王蒙、刘绍棠、蒋子龙、冯骥才、贾平凹、苏顺刚、从维熙等传奇文学作家交往的同时,还精要介绍了他们的优秀作品。这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当代传奇文学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广阔空间。《传奇文学选刊》的办刊思想端正,所选作品质量上乘,作家们凭着他们的爱心、匠心、灵气和灵感,“以非常之法、非常之式写非常之人、非常之事”,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故事情节迷离闪烁,扣人心弦,叙事语言精练,文采斐然,是一份“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文学类刊物,可以走进中学生的课堂,师生同读,也可以走进青少年的家庭,父子传看。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回望》提供的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直接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例如,书中介绍了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品《王铁嘴卖针》。王铁嘴能说会道,卖针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唱出不同的卖针歌,半天才卖出去两包针。他问原因,原来农民已经摆脱了纳底做鞋、缝缝补补的手工劳动,繁荣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华美的服装鞋帽,无需自己去做。富裕了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围住王铁嘴听他唱卖针歌,只是为了欣赏他那一口好嗓音,对他过时的商品则完全没有兴趣。我以这个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学习“小题材反映大主题”的写作方法,让他们也来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作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家的家电从无到有,从低档到高档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就读的学校校容校貌和基础设施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家乡的用水方式由原来的水井担水到使用压水机再到自来水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从小到大所玩的玩具的变化……我从中挑选了《水的见证》和《越玩越新鲜》两篇文章投到《安徽青年报》,不久就被采用发表了。
邢桂轮先生在《回望》中收录的他为《传奇文学选刊》所写的卷首语以及为校友会、同学会起草的贺信、邀请函等,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是我们撰写这类应用文的典范作品。仅以其中的一篇河南大学1956级校友聚会邀请信为例(局部摘录):
×××同学:
写下您的姓名,记起了您青春的面容,看见您四十年前定格在湖光塔影旁的旧照,感受到您当年洋溢在绿树红瓦间的火样热情。在这里,展现了您的勤奋、才华;在这里,留下了您的初恋、伤痛。……曾记否?毕业前夕,彻夜长谈,依依不舍;送行途中,把手呜咽,泪光莹莹。从此一别多年,音信杳然,天各一方,灵犀暗通。……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风雨历程,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白发满头的媪翁。岁月流逝,老来怀旧,多么盼望再次相聚一堂,共话沧桑,畅叙离情。……归来吧,看看母校的新面貌,快归来吧,会会多年不见朝思暮想的同窗好友,快快归来吧,莫错过这此生仅有的一次重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借鉴、模仿,激励他们学好语文,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语文,不也正是我们的职责吗?
读邢桂轮先生的《回望》,我被字里行间蕴含的纯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打动。邢先生是一个“不愿见官、完全不懂官场ABC”的人,不求闻达,甘于在忙碌而又平凡的工作中享受人生。他在“事业高于一切”“人格与刊格”“成由俭约败由奢”“赞大写的人”等章节中提出的办刊和处事为人原则,完全可以借鉴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经济大潮纷涌、社会心态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像梁漱溟、马寅初那样有一些风骨,有一些节操,不论是来自最高领导的批判,还是面对东南西北的风吹雨打,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邢桂轮语)。这些话,使我联想到,面对应试教育体制和一些学校领导急功近利“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坚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虽然阻力和困难重重,但是那些视风骨、节操为生命的语文教师,一定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邢桂轮先生采访过的那些专家、学者、作家和他的同事、同学以及他本人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这样的人生,正是我追求的人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能够像邢桂轮先生那样坦然和踏实,也就非常满足了。
史焕章,语文教师,现居安徽界首。本文编校:覃少平
邢桂轮先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开封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四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廿载执教,荣膺乡贤;廿载执编,奉献千万”(邢桂轮先生语)。邢先生从事了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奉调从事编辑工作,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编辑《教学通讯》(文科版)和《中学生学习报》,后来接手主编《传奇文学选刊》,也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邢桂轮先生的事业伊始,就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望》这本书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语文教学参考价值,主要取决于此。
在编辑《教学通讯》(文科版)期间,邢桂轮先生为了提高刊物的文章质量,南下北上,“从师万里行,访友人文渊”,走访了一大批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像苏步青、周谷城、张志公、施蛰存、刘国正、姜亮夫、高文等人,向他们请教、约稿。书中在记述这项工作的同时,展示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大师风采,记录了自己亲耳聆听或者在编辑他们的文章时读到的宏言谠论。他们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汉语是独特的,学汉语要走自己的路,要创新,但创新离不开传统。”“强调背诵是符合学习文言文的规律的。”高文教授在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说道,“要熟读成诵,认真揣摩”,“要从字、词、句入手讲清课文,不要架空分析”,“要从古代诗歌中学习形象思维,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一个青年教师,能背诵四十篇古文,四五十篇诗和四五十篇词,就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些精辟的观点,现在不是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吗?
邢桂轮先生曾经登门拜访了一大批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家,请他们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意图。书中翔实地记录了他和作家们零距离接触的所见所感。《回望》的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课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例如《雷雨》的作者曹禺先生告诉他,“《雷雨》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那一段生活,这个戏包含着反封建的东西在里面,主要是妇女解放的问题”,“周朴园是当时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不仅有地主的一套,还加上买办的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我写的这个戏是拿繁漪、侍萍、四凤这三个妇女的命运作对比”。曹禺先生指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先生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曹禺先生还说,“剧中人物的话是我对生活语言加工提炼而成的”,“现在写文章有个毛病,在遣词造句上卖弄字词文采,在词句上卖弄不是好的方法。刚学习写文章时,词汇是很少的,应该用新词语表达思想感情,但不要卖弄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曹禺先生对邢桂轮先生说的这番话,不仅使我在教学《雷雨》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还给了我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很大的启发。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邢桂轮先生还接触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漪、章熊、钱梦龙、苏灵扬、朱绍禹、叶苍岑等语文教育专家,《回望》精选了这些专家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时明确大方向,少走许多弯路。例如,当前我们都知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却很茫然。读《回望》一书,就能发现,于漪先生早就对此有了成熟的经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她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识别”,二是“再现”,三是“探疑”,四是“储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详述)。于漪先生指出:“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产生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她的做法和主张,提纲挈领,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抓住了根本,我们即可因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
主编《传奇文学选刊》是邢桂轮先生编辑生涯的高峰。邢桂轮先生在回顾自己与王蒙、刘绍棠、蒋子龙、冯骥才、贾平凹、苏顺刚、从维熙等传奇文学作家交往的同时,还精要介绍了他们的优秀作品。这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当代传奇文学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广阔空间。《传奇文学选刊》的办刊思想端正,所选作品质量上乘,作家们凭着他们的爱心、匠心、灵气和灵感,“以非常之法、非常之式写非常之人、非常之事”,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故事情节迷离闪烁,扣人心弦,叙事语言精练,文采斐然,是一份“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文学类刊物,可以走进中学生的课堂,师生同读,也可以走进青少年的家庭,父子传看。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回望》提供的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直接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例如,书中介绍了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品《王铁嘴卖针》。王铁嘴能说会道,卖针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唱出不同的卖针歌,半天才卖出去两包针。他问原因,原来农民已经摆脱了纳底做鞋、缝缝补补的手工劳动,繁荣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华美的服装鞋帽,无需自己去做。富裕了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围住王铁嘴听他唱卖针歌,只是为了欣赏他那一口好嗓音,对他过时的商品则完全没有兴趣。我以这个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学习“小题材反映大主题”的写作方法,让他们也来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作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家的家电从无到有,从低档到高档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就读的学校校容校貌和基础设施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家乡的用水方式由原来的水井担水到使用压水机再到自来水的变化;有的学生写了自己从小到大所玩的玩具的变化……我从中挑选了《水的见证》和《越玩越新鲜》两篇文章投到《安徽青年报》,不久就被采用发表了。
邢桂轮先生在《回望》中收录的他为《传奇文学选刊》所写的卷首语以及为校友会、同学会起草的贺信、邀请函等,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是我们撰写这类应用文的典范作品。仅以其中的一篇河南大学1956级校友聚会邀请信为例(局部摘录):
×××同学:
写下您的姓名,记起了您青春的面容,看见您四十年前定格在湖光塔影旁的旧照,感受到您当年洋溢在绿树红瓦间的火样热情。在这里,展现了您的勤奋、才华;在这里,留下了您的初恋、伤痛。……曾记否?毕业前夕,彻夜长谈,依依不舍;送行途中,把手呜咽,泪光莹莹。从此一别多年,音信杳然,天各一方,灵犀暗通。……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风雨历程,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白发满头的媪翁。岁月流逝,老来怀旧,多么盼望再次相聚一堂,共话沧桑,畅叙离情。……归来吧,看看母校的新面貌,快归来吧,会会多年不见朝思暮想的同窗好友,快快归来吧,莫错过这此生仅有的一次重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借鉴、模仿,激励他们学好语文,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语文,不也正是我们的职责吗?
读邢桂轮先生的《回望》,我被字里行间蕴含的纯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打动。邢先生是一个“不愿见官、完全不懂官场ABC”的人,不求闻达,甘于在忙碌而又平凡的工作中享受人生。他在“事业高于一切”“人格与刊格”“成由俭约败由奢”“赞大写的人”等章节中提出的办刊和处事为人原则,完全可以借鉴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经济大潮纷涌、社会心态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像梁漱溟、马寅初那样有一些风骨,有一些节操,不论是来自最高领导的批判,还是面对东南西北的风吹雨打,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邢桂轮语)。这些话,使我联想到,面对应试教育体制和一些学校领导急功近利“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坚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虽然阻力和困难重重,但是那些视风骨、节操为生命的语文教师,一定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邢桂轮先生采访过的那些专家、学者、作家和他的同事、同学以及他本人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这样的人生,正是我追求的人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能够像邢桂轮先生那样坦然和踏实,也就非常满足了。
史焕章,语文教师,现居安徽界首。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