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锋 戴绿色眼镜看世界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环保人士,那么你看到的这个世界是非常不堪的—空气是肮脏的,垃圾是乱倒的,花草树木是乱种的,鸟被抓起来,污水乱排……,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到任何一个地方,我能一眼发现起码十个问题。』
  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的公益环境就如一潭搅浑了的水,时隔已久,沙石慢慢沉淀,上层的清水依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媒体人做公益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都取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人多出身文人,文人的性格比较敏感,更容易发现社会的问题。加上媒体人自身的职业优势,在公益这个充分体现社会责任的行业,他们如鱼得水。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以文字为武器,而只有少数人选择站出来,愤而起之,冯永锋就是其中之一。
  校长冯永锋
  冯永锋至今不能忘记自己2006年8月去兰州时看到的情景:黄河两岸,十几个排污口触目惊心,直接将污水排入黄河,两岸居民直接把厕所架在黄河上面,垃圾也直接倒到黄河里。“当地也在做一些改变,比如说有些地方搞得灯红酒绿的,也在黄河上搞一些旅游,比如皮划艇或者羊皮筏子,但是离它50米之外,很多人都在排放污水。”
  冯永锋的家乡在福建北部,那里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有一年他去四川参加活动,往窗外一看,发现“森林怎么碎了”,像得了皮肤病一样,森林布满斑斑驳驳的缺口。“当时就想,森林破碎了,大型的动物是不可能生存的”,作为记者的他后来又采访了保护区,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种种事件促使他开始思考,当时他起草了一个概念叫“直面环境污染”。他开始游说一些机构,最后“地球村”接受了他的挂靠。“2007年年底,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个词太吓人了,‘直面环境污染’,改个温和点儿的,改来改去,改成了‘自然大学’,可以欣赏自然界美好的东西,也可以去披露一些东西,当时暗中还寄托着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人给关起来,然后颠倒次序,不是先让大家去工作,或者先让大家去认识社会正常的生态系统,而是把人隔绝起来,去告诉他们一套完全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的或者虚假的东西,等你一毕业出来之后,才发现世界不是这样子,能力也需要在一定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训练,对社会也要重新开始认识,这样的人出来,就非常悲惨。”冯永锋说。
  正是因为如此,冯永锋创办的自然大学采取了先让大家去自然界认识,反过来再去琢磨的方式。一手创办自然大学的冯永锋,显然是担任了一个校长的角色,但是他的学生不仅仅自然大学的那些学生,而是整个社会。“一个环保人士或环保团队,如果你所倡导的东西没被纳入法律里,那你还需要努力。”他把NGO比喻为一根针,一根弱小的但能牵动人们疼痛神经的针,他希望用这根针构成足够的促进或者优化的效果,从而使整个体系被盘活。
  所以这个“校长”并没有计划让自己的自然大学成为多大规模的王国。“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永远是只有一小群人在做。环保并非需要全部人来做,就好比这个社会有做包子的人,有吃包子的人。每个领域都是这样,不能因为一时间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就要求所有的人加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存在这样的。目前为止,中国公益界出现的问题是,环境问题显现的时候,中国正常的环保系统没法担当,很多问题没法解决。这时候公众需要一些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是需要一定的数量,是需要一定的人数来从业,但这个从业人数不是很大,也不可能包括到全社会。社会中会有各种层次的—有些人会成为志愿者,有些人会成为捐款人,还有很多人会成为默默的支持者,99%的人都是潜伏的,偶尔有一两个朋友会进入这个频道,会发力,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屏障或者共同意识。”
  2007年3月,冯永锋开始做“城市乐水行动”,慢慢地做到年底,乐水行动演变为自然大学水学院,之后又根据需求扩建了鸟学院、植物学院等,影响力正在慢慢地扩大。从刚开始一直没有筹到资金,到后来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上门来,甚至一些民间环保者也慕名找到他寻求帮助。
  护林行动
  河南南阳的李鹏就是这样找到冯永锋的。
  李鹏早期是个药材商人,靠倒卖药材赚了几百万,成了政府眼中的宝贝,虽然不算太有钱,但至少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大款。2002年的时候,他发现森林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挣钱办法,于是就在当地承包了一个村子的一大片林地,之后村长就追着他,说“你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放,你就把我们其他林地都包了吧”。就这样,李鹏包下了10万亩林地。
  隐患就在此刻埋下,因为村民对于林权是很在意的,一旦有机会的时候,这种积怨就会爆发。签约的十年之后,村民开始表示不满,认为李鹏与村长属于“偷偷摸摸地签约”,没有征得村民同意,属于非法签约。
  李鹏当时想的是养林投资,还没有觉悟到环保的层面,“他想的是钱投进去马上能砍树,卖树得到的钱再办个锯木厂,锯木厂办完了再办家具厂,家具厂办完了之后办卖家具的公司,这样,依靠树,所有的东西都一个人挣了,成为一个几十亿的大老板。”冯永锋说,那时李鹏为了这个构想,把财产全部耗光了。
  而就在这时却出现了偷树的现象,整个南阳和驻马店一带偷树成风。气愤之下的李鹏责怪政府不作为,不停上访,给县委书记写信,甚至找人去全国人大门口抗议。这件事情一直僵持到2007年年底,“县里就很生气,当时要开奥运会了,他总这样闹,县委书记决定把他抓起来,他们内部有一些人就告诉他躲起来,一个人到这个情况下,已经陷入僵局了,他换了一个手机,一旦他手机打开,依靠定位就能抓住他,他就躲到了南阳一个小地方,不敢出来。”
  李鹏想到了冯永锋,通过绿色和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向他求救。冯永锋赶去当地一看,偷树情况确实很严重。
  “我说这样,你先向县委书记道歉。做任何事情就是八个字:增加盟友,减少敌人。你现在跟全社会树敌,未来是很可怕的。”他给李鹏出招儿,一次不行就几次,第三次道歉的时候,县委书记终于接受了。
  与此同时,冯永锋通过媒体身份写了一篇关于李鹏和偷树的报道。慢慢地,李鹏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机了,政府不再追究他闹事的问题。   然后,冯永锋就开始动员李鹏组建农民互利会,如果大部分人不愿意参与的话,起码可以让受害的村民参与。“你知道当地偷树偷到什么程度吗?你去采访一个老头,他晚上就睡在树底下看着,当有一天晚上,老头有事儿跑回家去,回来一看树就没了,这很恐怖。”
  组建了互利会之后,冯永锋认为这可能还不够,“你光靠村民不停地举报,不停地巡逻,这可能还是不够。一定要跟外部资源尽量合作,当时‘达尔问’正好成立了,有一个项目,于是就给李鹏2万块钱的支持,钱是少,但是他慢慢会建立一个体系,然后就会有媒体报道。这件事就会慢慢掰过来,2010年搞了一次偷树大打击,把当地林业局参与偷树的员工全部换掉了,虽然偷树现象还存在,但数据上明显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冯永锋认为,“外部环境还是很险恶,战斗还没有结束”。2012年7月,互利会副会长带人开着摩托车去追赶偷树者的时候,掉下了山崖,其中一个摔成了高位截瘫,还有一个长期昏迷。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像李鹏这样的商人,从开始的初衷就不是保护自然环境,而是出于自私的商业目的,这样的人“不干净”,但是冯永锋认为,“只要他正常去经商,经商得来的钱能够使环保做得更好的话,你为什么不能帮他一下呢?”
  最近,李鹏又受到了偷树者的威胁,再次离家出走躲了起来。“那天他给我发短信,说想找陈光标。我说找陈光标干什么?他说找他给我点儿钱。我说你还是想办法先躲一躲吧。”
  “这件事情你说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没法说。”采访中冯永锋不停地抓自己的头发,抓得乱糟糟的,我问他有没有压力,他说没有,但是隐约还是感觉到他有点担心。
  这个急于从经济发展中证明自己实力的国家,正在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无论是大片被砍伐的森林还是日益污浊的空气,都在提示我们,路漫漫其修远,而环保者永远在路上。
  〔对话冯永锋〕
  站出来的少数人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有何不同之处?
  冯永锋:很多环保组织做活动做得太差,主要有几个缺点:第一,开放性不够,做活动比较隐秘;第二,持续性不够,一年只做一次;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宽阔度不够,比如自然之友,永远只有观鸟组、登山组和植物组,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出现别的东西。
  我觉得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多样的,绝对不能只是这几个组。应该有多样的东西,没有门槛,才可能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进来,所以自然大学有六个学院:山川、草木、鸟兽,环境健康、垃圾和乡土,任何一个要关注环境的人,把这六个学院的活动往那儿一放,一定有一个他能够参与的。这时候如果还说他没有时间参与,那一定是他不想参与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活动,我不收你钱。自然大学早期的设计都是零成本启动,低成本运行。这样的话才可能让项目活下去。一开始设计的时候,筹资很难弄,为什么难?不是因为社会不给你钱,而是因为社会看不到你在做的事情。
  NGO的事情是应接不暇的,因为中国各地频繁发生很多伤害环境的事件,一方面你要自主地去发现,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接应别人的举报。
  记者:刚才你说到刚开始的时候筹资很困难,现在自然大学和达尔问的筹资情况怎样?
  冯永锋:现在好多了,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到我们。其实很多人的心理不健康,一见到资助方就跟见到老爷似的,我们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帮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NGO的理念就是平等,你不可能让我去跟你怎么做,所以从一开始我们机构的气度就很昂扬,该骂谁就骂谁,该怎么不合适就不合适。
  心态不健康,就会情绪化。其实很多因素都是能力不足,或者他自身也受到很多局限,比如说没有决策资格,那你要理解他。我觉得这个过程最好的就是信任。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人会去做公益,比如像王克勤、邓飞等,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媒体背景对于做公益有什么优势?
  冯永锋:我曾经跟邓飞交流过,我说我们俩的网站都很简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媒体工作,对社会生态系统才会有点了解,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不会那么迷茫,没有那么多内心的障碍,就不会出现很多没有必要的混乱,比如管理混乱、组织混乱,包括很多NGO做网站的时候也会乱成一团,他不知道自己机构是干什么的,网站有50个频道,到他的网站都找不到东西,完全是乱的。
  第二,媒体人在中国出身都是文人,文人的性格会比较敏感,比较脆弱,他更容易反思这个社会的问题。中国整体来说,对自然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文人关注自然的不多。但一旦感应到了之后,显示出的力量就会很大。绝大部分人会起反应,但反应的方式一般就是写写文章,然后有一小部分人会出来,愤而起之。
其他文献
李安新作“少年Pi奇幻漂流”,向不可能挑战,把一个人人都说没有可能拍成电影的故事搬上银幕,令3D电影的层次提升,全球极度赞赏,运用3D,毫不滥纵。  虽然讲沉船,也讲漂流,马上把詹姆斯·卡梅隆的“铁达尼号”和“阿凡达”比了下去,卡梅隆那两出,显出了俗气。李安也用3D拍电影,不是赶时髦,因为原著小说讲述一个性灵的故事,他觉得画面需要多一个Dimension,表现精神超越,这出电影的3D特技,故此用得
期刊
冯仑,这位话痨、导演、思想家,拒绝重复任何时期的自己。迥异于他人的选择背后,都能找到其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蛛丝马迹。  “企业家不冒险,还叫企业家吗?”这是冯仑近期走红的金句。  眼下的同行们正在为“商业地产”和“房地产”两块业务孰轻孰重而举棋不定,冯仑“最重要的作品”万通集团,却已用最新推出的立体城市计划,超越了这个圈子现阶段的认知。2011年,冯仑辞任万通集团董事长,转任万通集团立体之城投资
期刊
他前瞻性眼光,赢得国际风投大佬的青睐。他有钱了,他不安分了,他深度参与阿拉善生态协会的活动,思考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股票交易系统,他做了中国第一个移动互联网站掌门网,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手机联网游戏。依照王维嘉这个斯坦福的博士性格,“我现在做的事是我喜欢的,但是成就感还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我希望可以做出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个小学时就喜欢拆装收音机的
期刊
中国大陆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先后涌现了中山温泉、深高等高尔夫球场,而参与早期高尔夫球场设计、建造、管理的也几乎全部是外籍机构和外籍人士。此后,随着高尔夫运动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本土的优秀人才纷纷投身于高尔夫产业,本土精英为主的高尔夫管理、建造和设计公司也不断涌现,形成与国际品牌公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以球场管理而论,外资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可以说平分秋色
期刊
『成功感是外向的,幸福感是内向的。』将人生不同面拎得分外清晰的洪为民,在从成功感到幸福感的跨越中,也异常享受。  1985年,洪为民正在香港读大学。那一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赶出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理由是不切实际地创新。大学毕业后,洪为民在香港IT外企任高管,属下的经理跟他谈创新,“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走”。洪为民完全认同。乔布斯的外号中,有一个叫“最伟大的小偷”,洪为民认为这并非贬义,而
期刊
因阿拉善生态协会,国人记住那个被会员吆喝着关进『笼子』里的首任会长刘晓光。这是商界大佬刘晓光的意外收获。  这个总是面带微笑的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官至北京市计委副主任。临危受命,他将众多亏损企业,以15年的时间,整装上路。他的生意从高速公路、地铁到自来水、盖房子,无所不包;业务包括处理北京80%以上的污水;京津高速、北京地铁4号线等城市基建以及房地产和金融业,拥有5家上市公司。  由仕入商,显
期刊
粉丝的暴涨,盛大的掌声,把他从钱的中心,推至爱的舞台中央。他在微博时代,重新找回曾经失去的巨大的幸福感。  薛蛮子总是笑眯眯的,在成为微博红人之前,他的狂狷是少有人知。刚来美国打工,赚到7000美金,买了辆汽车,幸福得忘乎所以,想到了官已不小的父亲,也买不了一辆汽车;赚了100万美金,他在心里调侃自个,“老子怎么可以挣100万美金哪?”第三次是他投资的UT斯达康上市,赚到了1亿美金。此后,“他就变
期刊
投身公益前,他们或是身家不菲的企业家,或是声名远播的媒体人,或是某领域的知名专家。转身公益后,他们是中国公益事业最积极的行动者。他们以个人的声望,整合社会资源,快乐行善。“以前做记者是监督强权,现在去做公益是扶助弱者,不是逃避,是迂回。”在“老兵回家”项目发起人孙春龙看来,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不管是尝试推倒一堵墙或者帮扶一个鸡蛋,其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生存环境的日益趋好。在互联网时代,募集善款、民主
期刊
在这个可以公开大谈肉体和欲望,谈论灵魂却变成隐私和羞耻的年代,他坚持,要做触及灵魂的思考,要直面人生尖锐的问题。  采访约在午饭后。这天的午饭,谢有顺是和80后作家李傻傻一起吃的,谈论的话题和文学没有多大关系。和作家们的饭局,已经多年不谈文学了。他有些感慨地说:倒是和诗人在一起,还会为了某个诗歌观念争得面红耳赤,还会有喝酒、流泪甚至吵架的场面出现。  如果你还没有自杀  谢有顺自谦酒量不好,对吵架
期刊
『我们的一小步,是推动年轻人前进的一大步。』在帮助后辈的过程中,这位愈发显得慈眉善目的『光头哥』,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次超越。  袁岳永远笑眯眯的,刮得铮亮的光头已成为他的品牌形象。尽管“袁岳”二字代表了多重身份的社会活动家出现在各大场合,袁岳本人却显得颇为内敛:不张扬、自己永远不是主角,坚信事业就该滚雪球式成长,不会一步登天,但可聚沙成塔,实现超越。  商界提及袁岳,最出名的身份,莫过于零点研究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