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环保人士,那么你看到的这个世界是非常不堪的—空气是肮脏的,垃圾是乱倒的,花草树木是乱种的,鸟被抓起来,污水乱排……,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到任何一个地方,我能一眼发现起码十个问题。』
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的公益环境就如一潭搅浑了的水,时隔已久,沙石慢慢沉淀,上层的清水依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媒体人做公益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都取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人多出身文人,文人的性格比较敏感,更容易发现社会的问题。加上媒体人自身的职业优势,在公益这个充分体现社会责任的行业,他们如鱼得水。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以文字为武器,而只有少数人选择站出来,愤而起之,冯永锋就是其中之一。
校长冯永锋
冯永锋至今不能忘记自己2006年8月去兰州时看到的情景:黄河两岸,十几个排污口触目惊心,直接将污水排入黄河,两岸居民直接把厕所架在黄河上面,垃圾也直接倒到黄河里。“当地也在做一些改变,比如说有些地方搞得灯红酒绿的,也在黄河上搞一些旅游,比如皮划艇或者羊皮筏子,但是离它50米之外,很多人都在排放污水。”
冯永锋的家乡在福建北部,那里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有一年他去四川参加活动,往窗外一看,发现“森林怎么碎了”,像得了皮肤病一样,森林布满斑斑驳驳的缺口。“当时就想,森林破碎了,大型的动物是不可能生存的”,作为记者的他后来又采访了保护区,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种种事件促使他开始思考,当时他起草了一个概念叫“直面环境污染”。他开始游说一些机构,最后“地球村”接受了他的挂靠。“2007年年底,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个词太吓人了,‘直面环境污染’,改个温和点儿的,改来改去,改成了‘自然大学’,可以欣赏自然界美好的东西,也可以去披露一些东西,当时暗中还寄托着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人给关起来,然后颠倒次序,不是先让大家去工作,或者先让大家去认识社会正常的生态系统,而是把人隔绝起来,去告诉他们一套完全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的或者虚假的东西,等你一毕业出来之后,才发现世界不是这样子,能力也需要在一定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训练,对社会也要重新开始认识,这样的人出来,就非常悲惨。”冯永锋说。
正是因为如此,冯永锋创办的自然大学采取了先让大家去自然界认识,反过来再去琢磨的方式。一手创办自然大学的冯永锋,显然是担任了一个校长的角色,但是他的学生不仅仅自然大学的那些学生,而是整个社会。“一个环保人士或环保团队,如果你所倡导的东西没被纳入法律里,那你还需要努力。”他把NGO比喻为一根针,一根弱小的但能牵动人们疼痛神经的针,他希望用这根针构成足够的促进或者优化的效果,从而使整个体系被盘活。
所以这个“校长”并没有计划让自己的自然大学成为多大规模的王国。“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永远是只有一小群人在做。环保并非需要全部人来做,就好比这个社会有做包子的人,有吃包子的人。每个领域都是这样,不能因为一时间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就要求所有的人加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存在这样的。目前为止,中国公益界出现的问题是,环境问题显现的时候,中国正常的环保系统没法担当,很多问题没法解决。这时候公众需要一些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是需要一定的数量,是需要一定的人数来从业,但这个从业人数不是很大,也不可能包括到全社会。社会中会有各种层次的—有些人会成为志愿者,有些人会成为捐款人,还有很多人会成为默默的支持者,99%的人都是潜伏的,偶尔有一两个朋友会进入这个频道,会发力,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屏障或者共同意识。”
2007年3月,冯永锋开始做“城市乐水行动”,慢慢地做到年底,乐水行动演变为自然大学水学院,之后又根据需求扩建了鸟学院、植物学院等,影响力正在慢慢地扩大。从刚开始一直没有筹到资金,到后来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上门来,甚至一些民间环保者也慕名找到他寻求帮助。
护林行动
河南南阳的李鹏就是这样找到冯永锋的。
李鹏早期是个药材商人,靠倒卖药材赚了几百万,成了政府眼中的宝贝,虽然不算太有钱,但至少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大款。2002年的时候,他发现森林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挣钱办法,于是就在当地承包了一个村子的一大片林地,之后村长就追着他,说“你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放,你就把我们其他林地都包了吧”。就这样,李鹏包下了10万亩林地。
隐患就在此刻埋下,因为村民对于林权是很在意的,一旦有机会的时候,这种积怨就会爆发。签约的十年之后,村民开始表示不满,认为李鹏与村长属于“偷偷摸摸地签约”,没有征得村民同意,属于非法签约。
李鹏当时想的是养林投资,还没有觉悟到环保的层面,“他想的是钱投进去马上能砍树,卖树得到的钱再办个锯木厂,锯木厂办完了再办家具厂,家具厂办完了之后办卖家具的公司,这样,依靠树,所有的东西都一个人挣了,成为一个几十亿的大老板。”冯永锋说,那时李鹏为了这个构想,把财产全部耗光了。
而就在这时却出现了偷树的现象,整个南阳和驻马店一带偷树成风。气愤之下的李鹏责怪政府不作为,不停上访,给县委书记写信,甚至找人去全国人大门口抗议。这件事情一直僵持到2007年年底,“县里就很生气,当时要开奥运会了,他总这样闹,县委书记决定把他抓起来,他们内部有一些人就告诉他躲起来,一个人到这个情况下,已经陷入僵局了,他换了一个手机,一旦他手机打开,依靠定位就能抓住他,他就躲到了南阳一个小地方,不敢出来。”
李鹏想到了冯永锋,通过绿色和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向他求救。冯永锋赶去当地一看,偷树情况确实很严重。
“我说这样,你先向县委书记道歉。做任何事情就是八个字:增加盟友,减少敌人。你现在跟全社会树敌,未来是很可怕的。”他给李鹏出招儿,一次不行就几次,第三次道歉的时候,县委书记终于接受了。
与此同时,冯永锋通过媒体身份写了一篇关于李鹏和偷树的报道。慢慢地,李鹏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机了,政府不再追究他闹事的问题。 然后,冯永锋就开始动员李鹏组建农民互利会,如果大部分人不愿意参与的话,起码可以让受害的村民参与。“你知道当地偷树偷到什么程度吗?你去采访一个老头,他晚上就睡在树底下看着,当有一天晚上,老头有事儿跑回家去,回来一看树就没了,这很恐怖。”
组建了互利会之后,冯永锋认为这可能还不够,“你光靠村民不停地举报,不停地巡逻,这可能还是不够。一定要跟外部资源尽量合作,当时‘达尔问’正好成立了,有一个项目,于是就给李鹏2万块钱的支持,钱是少,但是他慢慢会建立一个体系,然后就会有媒体报道。这件事就会慢慢掰过来,2010年搞了一次偷树大打击,把当地林业局参与偷树的员工全部换掉了,虽然偷树现象还存在,但数据上明显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冯永锋认为,“外部环境还是很险恶,战斗还没有结束”。2012年7月,互利会副会长带人开着摩托车去追赶偷树者的时候,掉下了山崖,其中一个摔成了高位截瘫,还有一个长期昏迷。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像李鹏这样的商人,从开始的初衷就不是保护自然环境,而是出于自私的商业目的,这样的人“不干净”,但是冯永锋认为,“只要他正常去经商,经商得来的钱能够使环保做得更好的话,你为什么不能帮他一下呢?”
最近,李鹏又受到了偷树者的威胁,再次离家出走躲了起来。“那天他给我发短信,说想找陈光标。我说找陈光标干什么?他说找他给我点儿钱。我说你还是想办法先躲一躲吧。”
“这件事情你说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没法说。”采访中冯永锋不停地抓自己的头发,抓得乱糟糟的,我问他有没有压力,他说没有,但是隐约还是感觉到他有点担心。
这个急于从经济发展中证明自己实力的国家,正在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无论是大片被砍伐的森林还是日益污浊的空气,都在提示我们,路漫漫其修远,而环保者永远在路上。
〔对话冯永锋〕
站出来的少数人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有何不同之处?
冯永锋:很多环保组织做活动做得太差,主要有几个缺点:第一,开放性不够,做活动比较隐秘;第二,持续性不够,一年只做一次;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宽阔度不够,比如自然之友,永远只有观鸟组、登山组和植物组,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出现别的东西。
我觉得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多样的,绝对不能只是这几个组。应该有多样的东西,没有门槛,才可能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进来,所以自然大学有六个学院:山川、草木、鸟兽,环境健康、垃圾和乡土,任何一个要关注环境的人,把这六个学院的活动往那儿一放,一定有一个他能够参与的。这时候如果还说他没有时间参与,那一定是他不想参与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活动,我不收你钱。自然大学早期的设计都是零成本启动,低成本运行。这样的话才可能让项目活下去。一开始设计的时候,筹资很难弄,为什么难?不是因为社会不给你钱,而是因为社会看不到你在做的事情。
NGO的事情是应接不暇的,因为中国各地频繁发生很多伤害环境的事件,一方面你要自主地去发现,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接应别人的举报。
记者:刚才你说到刚开始的时候筹资很困难,现在自然大学和达尔问的筹资情况怎样?
冯永锋:现在好多了,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到我们。其实很多人的心理不健康,一见到资助方就跟见到老爷似的,我们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帮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NGO的理念就是平等,你不可能让我去跟你怎么做,所以从一开始我们机构的气度就很昂扬,该骂谁就骂谁,该怎么不合适就不合适。
心态不健康,就会情绪化。其实很多因素都是能力不足,或者他自身也受到很多局限,比如说没有决策资格,那你要理解他。我觉得这个过程最好的就是信任。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人会去做公益,比如像王克勤、邓飞等,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媒体背景对于做公益有什么优势?
冯永锋:我曾经跟邓飞交流过,我说我们俩的网站都很简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媒体工作,对社会生态系统才会有点了解,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不会那么迷茫,没有那么多内心的障碍,就不会出现很多没有必要的混乱,比如管理混乱、组织混乱,包括很多NGO做网站的时候也会乱成一团,他不知道自己机构是干什么的,网站有50个频道,到他的网站都找不到东西,完全是乱的。
第二,媒体人在中国出身都是文人,文人的性格会比较敏感,比较脆弱,他更容易反思这个社会的问题。中国整体来说,对自然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文人关注自然的不多。但一旦感应到了之后,显示出的力量就会很大。绝大部分人会起反应,但反应的方式一般就是写写文章,然后有一小部分人会出来,愤而起之。
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的公益环境就如一潭搅浑了的水,时隔已久,沙石慢慢沉淀,上层的清水依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媒体人做公益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都取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人多出身文人,文人的性格比较敏感,更容易发现社会的问题。加上媒体人自身的职业优势,在公益这个充分体现社会责任的行业,他们如鱼得水。但是,大多数人选择以文字为武器,而只有少数人选择站出来,愤而起之,冯永锋就是其中之一。
校长冯永锋
冯永锋至今不能忘记自己2006年8月去兰州时看到的情景:黄河两岸,十几个排污口触目惊心,直接将污水排入黄河,两岸居民直接把厕所架在黄河上面,垃圾也直接倒到黄河里。“当地也在做一些改变,比如说有些地方搞得灯红酒绿的,也在黄河上搞一些旅游,比如皮划艇或者羊皮筏子,但是离它50米之外,很多人都在排放污水。”
冯永锋的家乡在福建北部,那里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有一年他去四川参加活动,往窗外一看,发现“森林怎么碎了”,像得了皮肤病一样,森林布满斑斑驳驳的缺口。“当时就想,森林破碎了,大型的动物是不可能生存的”,作为记者的他后来又采访了保护区,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种种事件促使他开始思考,当时他起草了一个概念叫“直面环境污染”。他开始游说一些机构,最后“地球村”接受了他的挂靠。“2007年年底,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个词太吓人了,‘直面环境污染’,改个温和点儿的,改来改去,改成了‘自然大学’,可以欣赏自然界美好的东西,也可以去披露一些东西,当时暗中还寄托着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人给关起来,然后颠倒次序,不是先让大家去工作,或者先让大家去认识社会正常的生态系统,而是把人隔绝起来,去告诉他们一套完全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的或者虚假的东西,等你一毕业出来之后,才发现世界不是这样子,能力也需要在一定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训练,对社会也要重新开始认识,这样的人出来,就非常悲惨。”冯永锋说。
正是因为如此,冯永锋创办的自然大学采取了先让大家去自然界认识,反过来再去琢磨的方式。一手创办自然大学的冯永锋,显然是担任了一个校长的角色,但是他的学生不仅仅自然大学的那些学生,而是整个社会。“一个环保人士或环保团队,如果你所倡导的东西没被纳入法律里,那你还需要努力。”他把NGO比喻为一根针,一根弱小的但能牵动人们疼痛神经的针,他希望用这根针构成足够的促进或者优化的效果,从而使整个体系被盘活。
所以这个“校长”并没有计划让自己的自然大学成为多大规模的王国。“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永远是只有一小群人在做。环保并非需要全部人来做,就好比这个社会有做包子的人,有吃包子的人。每个领域都是这样,不能因为一时间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就要求所有的人加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存在这样的。目前为止,中国公益界出现的问题是,环境问题显现的时候,中国正常的环保系统没法担当,很多问题没法解决。这时候公众需要一些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是需要一定的数量,是需要一定的人数来从业,但这个从业人数不是很大,也不可能包括到全社会。社会中会有各种层次的—有些人会成为志愿者,有些人会成为捐款人,还有很多人会成为默默的支持者,99%的人都是潜伏的,偶尔有一两个朋友会进入这个频道,会发力,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屏障或者共同意识。”
2007年3月,冯永锋开始做“城市乐水行动”,慢慢地做到年底,乐水行动演变为自然大学水学院,之后又根据需求扩建了鸟学院、植物学院等,影响力正在慢慢地扩大。从刚开始一直没有筹到资金,到后来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上门来,甚至一些民间环保者也慕名找到他寻求帮助。
护林行动
河南南阳的李鹏就是这样找到冯永锋的。
李鹏早期是个药材商人,靠倒卖药材赚了几百万,成了政府眼中的宝贝,虽然不算太有钱,但至少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大款。2002年的时候,他发现森林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挣钱办法,于是就在当地承包了一个村子的一大片林地,之后村长就追着他,说“你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放,你就把我们其他林地都包了吧”。就这样,李鹏包下了10万亩林地。
隐患就在此刻埋下,因为村民对于林权是很在意的,一旦有机会的时候,这种积怨就会爆发。签约的十年之后,村民开始表示不满,认为李鹏与村长属于“偷偷摸摸地签约”,没有征得村民同意,属于非法签约。
李鹏当时想的是养林投资,还没有觉悟到环保的层面,“他想的是钱投进去马上能砍树,卖树得到的钱再办个锯木厂,锯木厂办完了再办家具厂,家具厂办完了之后办卖家具的公司,这样,依靠树,所有的东西都一个人挣了,成为一个几十亿的大老板。”冯永锋说,那时李鹏为了这个构想,把财产全部耗光了。
而就在这时却出现了偷树的现象,整个南阳和驻马店一带偷树成风。气愤之下的李鹏责怪政府不作为,不停上访,给县委书记写信,甚至找人去全国人大门口抗议。这件事情一直僵持到2007年年底,“县里就很生气,当时要开奥运会了,他总这样闹,县委书记决定把他抓起来,他们内部有一些人就告诉他躲起来,一个人到这个情况下,已经陷入僵局了,他换了一个手机,一旦他手机打开,依靠定位就能抓住他,他就躲到了南阳一个小地方,不敢出来。”
李鹏想到了冯永锋,通过绿色和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向他求救。冯永锋赶去当地一看,偷树情况确实很严重。
“我说这样,你先向县委书记道歉。做任何事情就是八个字:增加盟友,减少敌人。你现在跟全社会树敌,未来是很可怕的。”他给李鹏出招儿,一次不行就几次,第三次道歉的时候,县委书记终于接受了。
与此同时,冯永锋通过媒体身份写了一篇关于李鹏和偷树的报道。慢慢地,李鹏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机了,政府不再追究他闹事的问题。 然后,冯永锋就开始动员李鹏组建农民互利会,如果大部分人不愿意参与的话,起码可以让受害的村民参与。“你知道当地偷树偷到什么程度吗?你去采访一个老头,他晚上就睡在树底下看着,当有一天晚上,老头有事儿跑回家去,回来一看树就没了,这很恐怖。”
组建了互利会之后,冯永锋认为这可能还不够,“你光靠村民不停地举报,不停地巡逻,这可能还是不够。一定要跟外部资源尽量合作,当时‘达尔问’正好成立了,有一个项目,于是就给李鹏2万块钱的支持,钱是少,但是他慢慢会建立一个体系,然后就会有媒体报道。这件事就会慢慢掰过来,2010年搞了一次偷树大打击,把当地林业局参与偷树的员工全部换掉了,虽然偷树现象还存在,但数据上明显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冯永锋认为,“外部环境还是很险恶,战斗还没有结束”。2012年7月,互利会副会长带人开着摩托车去追赶偷树者的时候,掉下了山崖,其中一个摔成了高位截瘫,还有一个长期昏迷。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像李鹏这样的商人,从开始的初衷就不是保护自然环境,而是出于自私的商业目的,这样的人“不干净”,但是冯永锋认为,“只要他正常去经商,经商得来的钱能够使环保做得更好的话,你为什么不能帮他一下呢?”
最近,李鹏又受到了偷树者的威胁,再次离家出走躲了起来。“那天他给我发短信,说想找陈光标。我说找陈光标干什么?他说找他给我点儿钱。我说你还是想办法先躲一躲吧。”
“这件事情你说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没法说。”采访中冯永锋不停地抓自己的头发,抓得乱糟糟的,我问他有没有压力,他说没有,但是隐约还是感觉到他有点担心。
这个急于从经济发展中证明自己实力的国家,正在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无论是大片被砍伐的森林还是日益污浊的空气,都在提示我们,路漫漫其修远,而环保者永远在路上。
〔对话冯永锋〕
站出来的少数人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有何不同之处?
冯永锋:很多环保组织做活动做得太差,主要有几个缺点:第一,开放性不够,做活动比较隐秘;第二,持续性不够,一年只做一次;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宽阔度不够,比如自然之友,永远只有观鸟组、登山组和植物组,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出现别的东西。
我觉得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多样的,绝对不能只是这几个组。应该有多样的东西,没有门槛,才可能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进来,所以自然大学有六个学院:山川、草木、鸟兽,环境健康、垃圾和乡土,任何一个要关注环境的人,把这六个学院的活动往那儿一放,一定有一个他能够参与的。这时候如果还说他没有时间参与,那一定是他不想参与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活动,我不收你钱。自然大学早期的设计都是零成本启动,低成本运行。这样的话才可能让项目活下去。一开始设计的时候,筹资很难弄,为什么难?不是因为社会不给你钱,而是因为社会看不到你在做的事情。
NGO的事情是应接不暇的,因为中国各地频繁发生很多伤害环境的事件,一方面你要自主地去发现,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接应别人的举报。
记者:刚才你说到刚开始的时候筹资很困难,现在自然大学和达尔问的筹资情况怎样?
冯永锋:现在好多了,有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找到我们。其实很多人的心理不健康,一见到资助方就跟见到老爷似的,我们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帮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NGO的理念就是平等,你不可能让我去跟你怎么做,所以从一开始我们机构的气度就很昂扬,该骂谁就骂谁,该怎么不合适就不合适。
心态不健康,就会情绪化。其实很多因素都是能力不足,或者他自身也受到很多局限,比如说没有决策资格,那你要理解他。我觉得这个过程最好的就是信任。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人会去做公益,比如像王克勤、邓飞等,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媒体背景对于做公益有什么优势?
冯永锋:我曾经跟邓飞交流过,我说我们俩的网站都很简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媒体工作,对社会生态系统才会有点了解,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不会那么迷茫,没有那么多内心的障碍,就不会出现很多没有必要的混乱,比如管理混乱、组织混乱,包括很多NGO做网站的时候也会乱成一团,他不知道自己机构是干什么的,网站有50个频道,到他的网站都找不到东西,完全是乱的。
第二,媒体人在中国出身都是文人,文人的性格会比较敏感,比较脆弱,他更容易反思这个社会的问题。中国整体来说,对自然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文人关注自然的不多。但一旦感应到了之后,显示出的力量就会很大。绝大部分人会起反应,但反应的方式一般就是写写文章,然后有一小部分人会出来,愤而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