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
  
  
其他文献
观看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感触很多,受到的启发也很多。反观平常的教学,的确存在很多弊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比比皆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转的课枯燥无味,热热闹闹的课改课却甚是作秀,等等。01年搞课改以来,大家下意识地都会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以三维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但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还是老一套,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不出来,更谈不上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宗旨。确切地说,这一宗旨应该是为
期刊
一到周末,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大型服务类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喜欢看孟非对整个节目的掌控,特约嘉宾对男女嘉宾分析,黄菡温柔体贴的“圆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开放式教学,如果能集他们三人智慧于一体,那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轻松的、幽默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正是由于这些思考,我一直在学习着,反思着,实践着……  研究开放式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也已全面展开。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亦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其中,中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中外名著成为中学生阅读的热门。然而,热点是热点,热门归热门,真正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推行新课改的这一方案的实施?让我们的学生走近名著,笔者愚见:  
期刊
课外练笔是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书写质量的提升、现代汉语语感的增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与思想素质的培养。因此,重视有效的课外练笔对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实际的课外练笔过程中,这一有效的自学活动常常收益甚微,甚至留于形式:随笔篇幅短小,草草了事;选材陈旧,老生常谈;练笔没有针对性,无的放矢;遣词造句随随便便
期刊
语文的积累真的可以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歌唱、相声、话剧、猜词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非常妥帖。可谓是说学逗唱皆成文章。也可能是笔者对这些东西比较热衷的缘故,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谈一谈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传统艺术与语文知识积累的结合。   一、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语文的知识内容   1.文言词语。古典戏曲的唱词类似于古典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戏曲唱
期刊
在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是常见题型。各类辅导书上讲的相应解题技巧往往是“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方法技巧看似简单,但学生此题得分往往较低,除了长期阅读,增强理解能力以外,对解题方法技巧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翻译关键成分   关键词是指理解一个句子最关键的成分,往往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成分,或者含义丰富的修饰成分。这些关键词往往形象、含蓄、深奥
期刊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上海师大附中曾经对八个班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学生更喜欢激情飞扬的课,“幽默感、亲和力、感情”是他们最认同的三大因素。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气场要强大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
期刊
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看,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张在写作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思想表达,注重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是设计者关注的重心。但在如何培养想象力的策略上,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实施方案,没有落实想象力培养的操作环节。所以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本身缺乏独立的训练系统,带有极强的被动性。   作文训练作为单元中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在整体中起到呼应和补充的作用,就无法使
期刊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好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方面曾作过一些摸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未必成熟的心得。为了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作好这项工作,因而不计浅疏,撰成小文,谨问学于同行同道倘能起到引玉的作用,那我就幸甚莫名了。   一、把握好学生说话的心理   高中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高中生答问发言十分被动勉强,常常“闭口不谈”、“启而
期刊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认真设计情感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研读感悟、人格熏陶等,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语文情感活动推进到“春风化雨”的境界。而这种培养也 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乐于钻研,勤于动手,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