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hahawoti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三、如何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2.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4.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 ,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本文通过相关案例阐述只有在英语教学中介入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效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渗透;英语教学;学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英语是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母语,既承载着西方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不同,人类进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的。从狭义上说,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是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总结文章特色之类,
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注重培养,使他们懂得与人交际的礼貌、方法与技巧,在社会生活中能文明得体地表达与沟通。在教学中,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收集资料,做好知识储备  口语交际得以进行的必备条件是交际双方应该具备必要的知识、信息,所以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应指导学生做好所缺知识的准备。如:口语交际《夸家乡》这一课要求学生夸
摘 要:要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方法教学,通过一系列创新方案的实施,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达到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目标,即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优化  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开展,因而,教师应当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美术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教师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成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课堂的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也是学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特征。真正要让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问也”的程度,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是不能奏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言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对朗读的指导起“引路人”的作
我国的中学英语教材一直在改革中前进,就其变化的频率和发展的速度来讲,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学科。目前,教材的多样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形势喜人。教材中的练习也随之变化、发展,体现了教材的意图和目的,进步之大,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其个性。如何把素质教育与减负落到实处,并且做到减负不减质,就自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写道: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真正在“学”的学生是从真实生活中有所发现,然后把这发现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人。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可是什么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持续学习下去呢?  从最初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到初中生对知识的习以为常,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