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趣”巧解诗句品析题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中蕴含了无穷无尽的趣味,其中包含理趣、情趣、景趣等诸多趣味,中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少不了对这“三趣”的考查。
  一、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我们可以缘事或借物去探索寻求其中的哲理。
  例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细加琢磨,不难发现:该诗句通过梅花与雪花在颜色与芳香上的比较,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人或事物各有千秋。
  再如曾巩的《城雨》:“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请问诗中末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试想一番暴风雨过后,色彩艳丽的桃花与李花皆被风吹雨打去,惟有朴素的小草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后反显得更加郁郁青青,这就告诉人们:朴素的东西往往比华丽的更具生命力。
  二、体验情趣
  古诗多数是抒情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不管哪一类,只要我们综观全局、通盘考虑,从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意象意境,辨别题材类型等三个角度入手,细加揣摩,就不难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搏。
  1、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作家的为人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心境;而披文入情,则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怀,即作者的内心、用心。例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上给出的信息是绿荷“有恨”从而“背西风”,前两句的落日烟柳之景为绿荷之“恨”作了很好的铺垫,绿荷在责怪西风的无情,吹弯了它们婀娜的身姿。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实乃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应是一种芳时不再、善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就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了哀愁。
  2、把握意象意境。
  诗人要抒情往往会借助某种意象、创设某种意境藉以表达,那么该意象就附着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该意境也是诗人某种心境的写照。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该诗所描绘的意象是“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景象每每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者,诗人通过故园的渺远、归思的悠长、漫漫的长夜、绵绵的秋雨和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创设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寓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3、辨别题材类型。
  根据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观点,古诗词划分为七大题材类型,即咏史怀古、送别悼亡、爱情怨女、思乡怀人、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七大类。每一题材类型都抒发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十不离八九。
  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谢亭送别
  许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从题材类型上看,许诗是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愁;王诗是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赏析景趣
  古人诗篇多半要写景状物,藉此来抒情言志。对于写景诗句的考查主要有再现描写的景象图、借景抒了什么情、写景的技巧特点等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单纯的写景技巧特点作一番论述。古人写景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堆叠景物的,而是有选择、有章法地选景绘景,其技巧主要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调配、远近仰俯不同视角、调动五官感受景物的形、色、味、声等几方面。
  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关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诗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荡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至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声衬静口口相传的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远景与近景的完美结合;“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更是一幅色彩缤纷、清新明快的秋景图。诸如此类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举不胜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诗中的“三趣”值得我们反复回味,那就让我们泛舟于星光点点的诗海中,去追寻那醉人的星辉,撷取那碧涧的红叶,浸润那干枯的心田。
其他文献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批语都很在乎,他们觉得批
期刊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推进新课改,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
期刊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内在规律,弄清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心理,以便及时加以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功能。当前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心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无能为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校正学生对作业的不良态度和习惯,改革
期刊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当谈及二战中的苏联时,一直用着赞赏和景仰的笔调。只是在讲授之余,根据多年对苏联二战中正反两方面表现近乎执着的关注,笔者认为它反面的一些表现,也特别有必要在课外之余与历史爱好者浅谈浅谈,发表一点一家之言。  二战中,苏联遭受了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国的疯狂进攻,损失巨大,死伤2700多万人(仅次于中国),物质损失也很惊人,可是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苏联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作
期刊
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这一学科,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中学的生物教学和今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涉及因素很多,但就中学教师来说,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
期刊
农村初中学生的见识较少,知识面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太浓厚,再加上多数家长外出打工,不能辅导也不会管理孩子,甚至有的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完全依靠学校的老师或任其孩子自由地学习,这使得农村初中学生与城里学生差距较大。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近二十年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谈谈本人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的
期刊
小学数学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删去了较为陈旧的或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趣味性、连贯性、层次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思想。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寻找最佳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才能走出一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要
期刊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心理上的催化剂,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关键在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如我在教《年、月、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
期刊
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我认为采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它可让学生学得愉快,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语文学习课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是教学改革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的:  一、保持良好的教态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过于威严,就会给学生一种敬而远之、不敢接近的印象,而在学生中失去亲
期刊
我在教学中,学生反馈的信息是“物理难学”。如果我们能够多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如何培养观察力呢?  1、认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常善于观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历史上,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重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