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和对照组(仅仅采取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以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意志、行为、思维等诸多方面不协调,且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常常会影响机体的功能。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思考能力下降、表情淡漠、行为能力下降等阴性症状[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都有严重影响,为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抗精神药物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现将66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患者年龄平均(29.8±6.7)岁;病程平均(6.9±3.1)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患者年龄平均(28.9±6.4)岁;病程平均(6.3±2.9)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仅采取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指导患者自己整理床铺,保持病床的整洁,自己穿衣、洗漱,衣着应整洁,自己摆放整齐生活用品。同时应鼓励患者自己做室内卫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1.2.2加强文体娱乐训练。应定期组织一些劳动技能训练,比如指导患者进行花草树木种植活动,让患者进厨房帮忙洗菜、洗碗等。每天指导患者在一个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做体操运动、眼保健操,也可以定期组织患者集体观看新闻联播、喜剧电影等,或者在疗区组织一些歌唱节目或者音乐欣赏活动。若患者表现优秀应给予一定奖励。平时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猜谜、下棋、拔河等趣味性的活动。丰富患者的娱乐生活,提高生活兴趣。
1.2.3健康知识的教育。应定期组织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或者播放一些电视录像,利用图书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明确自己的价值,消除患者的自卑、消极情绪。
1.2.4心理指导。每个星期都应进行一次心理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应包括婚育、工作、人际关系的处理、用药等,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
1.3 观察指标
应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OSIE评分、ADL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P <0.05),如表2所示。
3.讨 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能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而且存在人格改变,给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临床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病情,也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态心理,帮助患者适应社会,重归社会,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提出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本组患者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建立自信。通过加强文体娱乐训练有利于丰富患者的生活,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而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指导,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鼓励患者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OSIE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顾秀华等[3]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冬琴,叶立军.代币疗法对住院综合症的疗效观察IJ].临临床护理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12(l):20一2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8.
[3]顾秀华.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3,21(2):121一123.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意志、行为、思维等诸多方面不协调,且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常常会影响机体的功能。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思考能力下降、表情淡漠、行为能力下降等阴性症状[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都有严重影响,为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抗精神药物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现将66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患者年龄平均(29.8±6.7)岁;病程平均(6.9±3.1)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患者年龄平均(28.9±6.4)岁;病程平均(6.3±2.9)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仅采取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指导患者自己整理床铺,保持病床的整洁,自己穿衣、洗漱,衣着应整洁,自己摆放整齐生活用品。同时应鼓励患者自己做室内卫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1.2.2加强文体娱乐训练。应定期组织一些劳动技能训练,比如指导患者进行花草树木种植活动,让患者进厨房帮忙洗菜、洗碗等。每天指导患者在一个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做体操运动、眼保健操,也可以定期组织患者集体观看新闻联播、喜剧电影等,或者在疗区组织一些歌唱节目或者音乐欣赏活动。若患者表现优秀应给予一定奖励。平时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猜谜、下棋、拔河等趣味性的活动。丰富患者的娱乐生活,提高生活兴趣。
1.2.3健康知识的教育。应定期组织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或者播放一些电视录像,利用图书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明确自己的价值,消除患者的自卑、消极情绪。
1.2.4心理指导。每个星期都应进行一次心理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应包括婚育、工作、人际关系的处理、用药等,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
1.3 观察指标
应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OSIE评分、ADL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P <0.05),如表2所示。
3.讨 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能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而且存在人格改变,给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临床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病情,也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态心理,帮助患者适应社会,重归社会,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提出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本组患者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建立自信。通过加强文体娱乐训练有利于丰富患者的生活,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而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指导,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鼓励患者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OSIE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顾秀华等[3]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冬琴,叶立军.代币疗法对住院综合症的疗效观察IJ].临临床护理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12(l):20一2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8.
[3]顾秀华.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3,21(2):121一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