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难形势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连续多年扩招,加之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必须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其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源及在国外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由早期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职业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著名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萨伯发展了金斯伯格、施恩等人的理论,提出个人生涯发展的五个时期(成长、探索、建立、稳定、衰退),标志着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职业规划教育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整个美国都在推广和实施“生涯教育”。国外生涯规划教育从幼儿园抓起,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高等学校中广泛应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职业规划已被列为必修课,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2.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在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在关注阶段或起步阶段,有关理论研究处于一般层面。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严重缺乏;二是难觅合适的教材;三是以零散的讲座为主,缺乏教育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国内大多数大学对职业规划教育仍处在关注阶段,少数大学刚刚起步。如复旦大学2006~2007学年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成为全国首家把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高校。
  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由于国内各大学对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较陌生。笔者曾在67位大一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67名学生中,了解职业生涯的规划仅有10人,占14.9%;有3~5年职业发展计划的有20人,占29.9%;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有26人,占39.2%。上述数据一方面说明当前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部分大学生3~5年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方向是否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值得我们思量。在大一新生中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使之建立在科学评估和对自己、对环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职业生涯活动伴随了我们大半生,甚至更长远,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可能实现完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一生的幸福和满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规划与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说制定科学、合理、务实的职业规划有助于成功。俗话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所以,职业规划的意义不在于控制变化,而在于预知变化,因应变化,使职业发展之舟顺利前行!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因
  
  1.大学连续多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群体迅速扩大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2006年招生540万人,比上年增长35.5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
  随着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多年的扩招,现已迎来毕业生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2.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1)大学教育转型滞后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教育已由为社会、企业培养精英的单一功能转型为既为社会、企业培养精英,更为社会、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双重功能,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大学主观认识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客观上从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手段等均无法满足和实现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教育转型滞后,造成大量应用型人才岗位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大量大学生又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的尴尬局面。
  (2)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少大学在制定招生计划的过程中,对社会人才需求没有做出客观的预测,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导致人才培养的“一窝蜂”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一致性,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適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3.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职业目标不明确
  据了解,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我国,大学生不仅缺少生涯教育,而且相当数量大学生,过日子没目标,没有追求,将近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自己蹉跎了大好光阴。此时再想重新认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已经为时太晚,导致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就业心态浮躁,呈现出在人才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和流动的无序性。
  (2)就业过程频繁跳槽,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
  由于大学生在就业之初的1~2年内就业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导致他们在实现真正就业历程中频繁跳槽,盲目的频繁跳槽不仅延长了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历程,且给企业用工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企业在反思自己以往用工中存在的问题后,改变用工方式。如在浙江永康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在招工时,要求招工对象具有1~2年的工作经历。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节省培训经费,另一方面也可大大降低跳槽频率。企业用工方式的改变,更加剧了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进入高峰期的问题,也有大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在当前就业难形势下,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良策之一。
  1.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观
  “自我实现”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真正含义是当人们获得了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以后,就要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即在与环境积极协调和适应的前提下,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做到这一点,个人必须超越自我,用马斯洛的理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无一例外都献身于他们自身以外的事业,某种他们自己以外的东西。”
  自我实现被理解为“事业有成”,而事业有成必须以正确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为前提。因此,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为了成就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大学生有必要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通过规划采取实际的具体行动。
  2.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做充分的、全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将来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意向,并提升自己的生涯自主意识和责任,为今后的事业做全面、长远的打算。
  3.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和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4.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包括学校培养质量、专业与社会需求和来自学生的变量,如个人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技巧、性别、生源地与家庭背景,以及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是否到位等。其中,属于大学生本人能够控制的主要是个人素质、就业能力与技巧。个人素质、就业能力对不同的职业有其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其次围绕职业目标和理想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就业能力,打造自身特有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便在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先人一筹。
  5.减少就业的高流动性与无序性,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逐渐明确,大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激发,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紧密联系。在大学学习及实践过程中,学生围绕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有重点、有目的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差异化培养,从而适应就业市场及企业多元化的需求,达到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减少盲目就业,减少频繁跳槽,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职业规划不但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意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以及行动方式,使得他们主动走出“象牙塔”,回归到从生活、生产、社会中去学习的“正道”,同时使他们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自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近年来,景德镇市昌江区教育局开展了“知市情、爱家乡”的教育活动,通过编写和运用《瓷都三字经》,以活动为平台,以三字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市情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背景与基本情况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使它当之无愧成为一座历史文
期刊
初一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注意把好语音、词汇、句型和课文几个“关”:    一、语音关(金钥匙——仿说)    掌握语音,过好“语音关”对于学好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音知识又体现在字母、音标、单词、拼读规则、重音、停顿、句子、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等各个方面。  初一英语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基础,把语音各方面的知识分散在各个单元、课文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
期刊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这种单一、机械的评价模式,无法达到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的要求。2005年以来,上犹县城区小学大胆地推出学生“新三好”评比标准(即: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通过实践,“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理念已成为共识,一套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初步形成。    一、抓学习教育,促师生思想素质提高    1.营造浓厚氛围。在校园文化环境建
期刊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课改经历了三个阶段:激情冲动——茫然困惑——理性反思。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实践也表明,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大教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有预设的一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为全世界读者奉献的一篇绝妙的幽默讽刺作品,每每讲到此文,教师的表情就会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细胞会抖动起来。几天中,人们都会沉浸在“别里科夫”所营造的滑稽、荒唐、可笑的氛围中。尽管这是一篇有些年头的老课文了,其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已被无数学者、教师咀嚼得过烂了,但在此,我还是想结合教学实践,就该作品的主题人物作一点
期刊
如何进行生动、有效的作文教学,这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本人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单一的“列举学生范文——讲评——总结”的“作文讲评”模式,试着把作文教学课堂变成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舞台,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让作文回归本真,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评改主题 
期刊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每所学校必须重视,这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一、以地域文化为支撑,确立校园文化起点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发展依靠什么来支撑?当然离不开学校传承下来的文化。但是,对一所新组建的学校而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何况学校没有自动生成的校园文化,也没法照搬、移植、强加,它需要管理者带领教职工有意识地去挖掘,去建设。在这种情况下,
期刊
一、导语    近几年,由于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许多学校和家长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尤其普遍。本次调查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进行的,希望能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一些启示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问卷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样本主体是江西省吉安县某农村中学
期刊
《预言》具有朋显的“自叙传”色彩。何其芳曾经宣称:“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情感。”诗人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精细入微地抒写自己的忧郁与欢情,整本诗集都或明或暗地隐现着自己的身影。他强调关注自我,注意心灵潮汐的起伏,精准地把握瞬间即逝的微妙情绪。诗人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的原来就是
期刊
Blended Learning,也就是混合式学习,是近几年来在教育界广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模式。本人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发现基于Blended Learning理念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电脑美术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Blended Learning的基本理念    对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国内外专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它的基本理念是将不同的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