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失分及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年的中考作文来看,失分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类:思想类失分、态度类失分、立意类失分、选材类失分、构思类失分、语言类失分、情感类失分。下面我就选取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虚情假意,胡编乱造
  
  感情真挚历来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我们要求抒写真情并不是说必须写真实的生活与情感经历,而是说我们所抒发、所描绘的感情必须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世界或情感体验。任何为人造情的文章都是没有说服力的、苍白的、一眼看穿的、让人生厌的;任何矫揉造作的文字都是不能打动读者的。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能使作文人见人爱。我们就要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的心弦,引发阅卷者的万千思绪,激发阅卷者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我们真诚待人,因为“文如其人”,也需要我们用心感悟生活,学会融情于文。那么如何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呢?
  1、尽量叙述亲身经历。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往往越真实,越能感动人,所以要尽量从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很丰富,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适当地加工和组合,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经验的有心人,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让生活气息融进作文。
  2、合理模拟相应的情景。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就必须对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体现出真情实感呢?可以肯定地说,能。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事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二是要模拟相应的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想想,如果我在那个时候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一位考生写了一个哑女在母爱光环的映照下,打开自己的心扉,用手势向母亲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的心,就写得很感人。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3、倾注令人动容的诚挚真情。抒情要做到恰如其分,所抒情感必须符合生活的本质,做到“情动于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中有生活”指的就是作文中要包含来自生活的诚挚感情,这是任何矫情、虚构所不能实现的。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所以我们首先要选择好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即运用情景交融法增大情感的容量,或運用托物抒情法深化情感的意蕴,或运用融理于情法强化感情的内涵,或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格增强抒情的力度。
  
  二、语言乏味,没有灵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是文章的基本功,也是评判一篇作文的重要项目。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文采,读起来如风行水上,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同样的,朴实真挚的语言也能博得阅卷者的青睐。
  好的语言应该追求准确,一词一句恰到好处地表达我们的写作意图。学过的词要大胆试用,要善于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使文章增色,还要巧妙引用学过的名篇名段名句,甚至诗歌。这些都会如夜空中的星星般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可是,中考作文可能是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交待不清、描述不准、赘言太多、语言生硬、呆板不灵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失分作文中大量存在,极大地削减了作文表情达意的功效。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如果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出来,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
  那么,怎样使作文语言有“灵动”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善用修辞,展现语言的魅力。修辞是语言中的味精,语言有了修辞,才鲜活,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加强修辞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仿写、续写、改写的方法,让学生能娴熟到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某种修辞,使自己的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并且还要让学生知晓运用各种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比如运用比喻,能使文章生动形象,满文生辉;善用排比,就能强化文章的气势;巧引诗词佳句、名言警句,既展示了考生的宽广的阅读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文章增光添彩。
  2、讲究句式,使文章灵活多变。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各有各的特色:整句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毛病。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的恰当运用,会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活泼流畅,表达效果得以加强。
  3、寓理于形,使文章意蕴丰富。寓理于形,就是借形象包孕抽象,既可以使语言生动浅显,又可借“形象大于思想”而扩展了文章的意蕴。比起纯粹的说理在表达效果上好多了。
  4、语言朴实,诚挚感人。文章的语言质朴纯净,虽没有华丽的辞采,但却有一颗真心,一腔真情,一种真意,在不假修饰的叙述中能给人情真意切的感染。习作时,不妨用真挚感人的语言来叙说。
  总之,坚持一个“真”字,实在是写作训练之本。用心收藏并细心地感悟事件中的细节,就能发现里面隐藏的真挚情感;联系自我实际进行思考,文章就会有灿烂美丽的个性;坚持品读美文,积淀你的文化底蕴,在考场作文时展示自己的阅读广度,展示自己的阅读深度,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让你的文章增光添彩吧!
  
  王敏,中学教师,现居浙江乐清。
其他文献
备课设计艺术是指教师备课设计中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它是课堂讲授艺术的基础。讲求备课设计的艺术性。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的备课设计有一定的深度,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备好课。    一、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吃透教材内容,抓住讲授的重点,就应该注意从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仅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善用赏识评改,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评改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环节。我在评改中,总是用赏识的目光去评改。  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当然是参差不齐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总是注意每篇作文中的“珍珠
曾经,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某大学与学生对话时,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借力。同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治愈学生的“厌写症”,改变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米下锅”的通病,也需要“借力”,即借“仿写”之力。以笔者拙见,教师与其一开始便滔滔不绝地讲授作文习法,布置大量作文,篇篇训练辛苦讲评,不如从小人手,从句子语段人手,以那些已经成形,并具有写作中某些典型特征的示范语段为现成写作蓝本,
登载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三)里的《地球上的王家庄》,是毕飞宇先生发表于2002年《上海文学》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曾被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排行榜列为当年短篇小说的榜首。 对于这个小说,有人说,它更像是一部童话,它最大的特质在于文字本身随着故事的展开,越来越具有飞翔的姿态,直到最后获得了文字与故事相互协调的狂欢。在我看看来,它不仅具有童话的灵动与轻巧
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个诗人以他曲折坎坷困顿潦倒的人生经历、质朴准确深邃凝炼的现实笔触和雄浑阔大沉郁顿挫的作品风格在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最深刻的人文烙印,他就是被后人誉为“诗圣”的杜甫。  纵观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从少年求仕离家到病死湘江舟中的三十多年中,一直流寓他乡,大半世都在漂零中渡过,思念家乡故园和亲人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多有出现。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冀北,初闻涕泪
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文言文的具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实则包含许多内容。首先,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是文字上浅易还是内容上浅易?从人教版教材来看,最短的文言文为《论语》十则里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只有10个字,但是这一则算得上浅易吗?课下的注解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而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温
《陪夜的女人》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将它处理为一种类似好人好事的表扬稿,而且做好事的女主人公——守夜的女人,虽然有着不洁的过去,但其本质依然是善良的。所以这个题材可以写得让人很乐观——虽然亲人与邻人对将死的老人不无厌烦,但是多少也受到了这种善良的感召,人性终究是善良的。可是我们读完这篇小说后感到的却是莫名的压抑、寒冷,黑夜中将死的老人凄厉的嚎叫总是挥之不去,而守夜的女人和老人则仿佛被全世界遗弃——两
新课程理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通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实现。“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须根据这三个维度去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此,就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设定来谈《故乡》的“闺土”这一悲剧人物,由此启示学生认识到建立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闰土”的悲剧形象    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教法也不尽相同。叙事性的作品如小说、戏剧丑记叙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我们来看实际的教学现状:  教学《道士塔》,先揪出千古罪人王道士,历数他和相关官员的罪状后,结合本地文物保护的现状,着力讨论现在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教学《我与地坛》,说了母爱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大部分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代替完成的,即“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提出问题多是在教师的问题解决之后,往往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