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备课设计有深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设计艺术是指教师备课设计中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它是课堂讲授艺术的基础。讲求备课设计的艺术性。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的备课设计有一定的深度,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备好课。
  
  一、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吃透教材内容,抓住讲授的重点,就应该注意从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联系、比较中吃透教材,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理解语文知识。
  苏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例和以往人教版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专题思想、板块思想要成竹在胸,对于文言文文本内容的不足要有所准备。只有抓住教材的特点,从系统上把握,在宏观上调控,才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准确把握课文重点词句、段落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段落进行“重锤猛敲”,细细咀嚼,因为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教师能钻研得深一些、细一些,那么,通过教学,学生就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获得更多的启示,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在教《劝学》一课时,讲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靛”“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时,总觉得借助注解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把意思翻译出来太肤浅了。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明确“青、蓝”的比喻意义,即分别指学生的学问和教师的学问,然后要求他们乔清楚这两句话阐明的道理,即强凋学习的重要。于是,我抓住“重要”二字进行深入讲解:青之所以胜于蓝关键要先取之于蓝;如果不取,就“青”不了,不但“青”不了,“蓝”也蓝不了。冰也一样,然后又结合实际指出:学生的学问,一般谈不上超过他的老师。这句话就是强调要向老师学习,推而广之也可以说,只有向前人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提高。学习的重要性正是从学习的作用上体现出来的。然后。我还提醒同学们在用“青出于蓝”这个成语时要小心。我觉得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而且对全文以及它的运用都加深了认识。
  
  三、注重提炼。深入浅出
  
  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备课如同作画,要讲提炼,要讲重点,余一般,留骨干,剪旁枝,有取有舍,少而精才能容量大。备课也要讲提炼,它是一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过程。钱梦龙说:“备课应目标集中,结构简明。”比如,我在教《师说》这篇课文时,抓住文中的三处对比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结构简明的教学步骤有利于老师上课自由发挥,产生较好的讲授效果。
  
  四、备好学情,把握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只注重研究语文的教法和学法,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花大力气在教学设计、课堂传授等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只有蹲下身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会知道学生最需要我们教师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最喜欢教师给他们上什么样的语文课;只有注重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因材施教,教师才会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妙法,上出来的语文课才会堂堂有别、课课有异,才会不断促进自己探索教学方式和手段,改进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当然,研究备课设计艺术的目的在于教学实施,优化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的成功创造运用固然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关,但教师的人格特征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缺乏应有的形象,那么,设计再好的教法也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备课设计艺术,更应重视塑造自我高尚的形象,做一个正直无私、性格坚强、积极乐观、富于智慧的人。
  总之,备课设计艺术的形成有赖于备课的深度,只有深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只有深才能使讲解不至于照本宣科,不局限于对原作的具体再现。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充分意识到备课设计的艺术性是理智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教师对课文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
其他文献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
“《金米》是一部以油菜坡为背景的乡村题材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性的讽刺与嘲弄,以及同情和悲悯。”这是2007年12月第三届湖北文学奖评委会献给晓苏的颁奖词。2008年3月,这部短篇小说集又获得了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正如颁奖词中所说,《金米》这部小说集所收入的28篇短篇小说都是围绕鄂西北的农村油菜坡展开叙事的。在他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中,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社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
开发学生教学资源,旨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使学生真正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再者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探究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教学资源的策略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    开发学生的知识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
两年前,我带初三毕业班,暑期要提前上课。学校却只发了一本语文书。用惯了教参和教案,一时没有了,还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静下心来,深入钻研,认真备课。虽然好多是老课文。有的已教过八九遍,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一遍又一遍地读文本,广泛查阅资料,仔细地作笔记、写心得,竟有了不少新感受、新收获。吃透了教材,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现状,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生活化”越来越多地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育的外延即生活”作为一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更渗透在德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抓住宝贵的教育时机,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完善的源头活水,才能开创教育的春天。    走近明星——播种理智    “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意味着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生活者,因为生活是道德教
“陟罚臧否”、“斟酌损益”这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上书刘禅的表文《出师表》中的两句话,是给刘禅提建议的,意思是让刘禅在宫中、府中对臣民们奖励、惩罚、表扬、批评应该斟情酌理、掌握分寸,以达到全国上下团结,人心所向。这里面蓄含着深广的哲理。显然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  这两句话用在教师育人方面也是最恰当不过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很特殊,就是专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正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这个
考试是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考试又分别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功能。如果说升学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的话,那么在初三阶段多次出现的周测、月考、中段考、单元测验等等应属于形成性评价。从发展空间和现实价值的双重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教师更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师而言,这种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据此分析自己教学的优劣,查漏补缺,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
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回家情绪”,这或许源于作者心灵深处“家乡情绪”的缠绕和聚集,或许源于作者精神领域深处挥之不去的孤独漂泊之苦与身世落寞之悲,或许源于作者痛感的迷失精神家园与寻找理想出路。鲁迅的小说《故乡》也如此,其字里行间透露的“回家情绪”确乎是绕有意味的话题。    一、《故乡》中为什么会有“回家情绪”?    “回家情绪”是人类精神体验的文学传达,鲁迅的小说《故乡》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