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自控力不同,大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过大,部分学生甚至无法获得学位。基于罗尔斯补偿最少受惠成员的公平原则,通过加强班级管理,增强班级的整体学习效果,显得尤为必要。班级管理责任制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管理模式,通过提高班干部服务班级的能力达到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目的,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管理方式,选拔、培养、监督好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核心思想在于责任与参验。该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细化制度得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或减轻或消失。该模式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可复制等特点而广泛适用。
关键词: 高校班级管理 责任制 理论基础 制度设计
当代大学校园已经迎来了“90后”,根据一些调查显示①,“90后”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追求公正、平等、自由,蔑视传统权威,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少了恒心、毅力、责任感与奋斗精神。于是部分学生将挑战校规、班规等同于追求自由,将不认真听讲等同于蔑视传统权威,这样既可以逃脱责任,又可以找到道德支点以自我安慰。在抱怨声中,部分學生逐渐养成逃课、沉迷于虚拟世界等不良习惯;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大学并不是自我提升之道而是自我毁灭之道,因为他们不仅荒废了四年美好年华,而且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将会伴随一生并且危害一生。教师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于教师及时发现并矫正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使学习阶段真正成为人生进步最快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职业能力最关键的时期,因而高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责任重大。
一、高校班级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种基层的、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管理实践。它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最低端环节,直接作用于学生;管理效果也会直接、具体地通过学生的出勤、及格率等指标表现出来;管理者(班主任)并不具备传统管理者所具备的权力,管理对象差异大、思维敏捷且富有批判精神,因而管理效果很难尽如人意。所以,当前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高校教师如果仅仅运用经验型的策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应该提高管理的理论水平与知识含量。
(一)公平的差异原则:班级管理伦理支点
罗尔斯认为,公平具有两条正义原则:第一条是平等地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原则,第二条是补偿最少受惠成员的原则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已经充分享受到公平的第一原则,但是第一原则的充分保障并不能使大学生取得基本均等的结果。同一个大学班级的学生在进校阶段的水平相对平均,在享有相同的第一条公平原则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习效果差异明显,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有些获得了相当好的工作,有些考上了研究生;有些同学由于大学阶段不努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些甚至连学位证都难以获得。这种差异使得第二条公平原则的存在显得尤为必要。虽然同学们平等地分配到了权利与义务,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存在差异,进而使行使权利与义务带来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偿,是促进班级公平的重要举措。当然,要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进行补偿,不能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补偿,而是找出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完善学习条件,使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的、最基础的学习效果,如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挂科、顺利毕业、毕业后都有工作机会,等等。
(二)责任与参验:班级管理着力点
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采取直接管理的方式。班主任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解、分析与帮助;对自控力差的学生进行实时干预,通过苦口婆心式的循循善诱引导其转变;直接管理的成功者通常被学生视为大哥或知心大姐式的老师。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这种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本很高。班主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对班主任的要求相当高。需要班主任具有相当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尤其是引导不同个性学生的能力。第三,无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班级管理水平。一两个、甚至一大批尽职尽责的优秀班主任无法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为如果要促进整体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大部分班主任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事实上无法通过榜样的宣传使每个班主任都具有优秀班主任所具备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相反,优秀的、称职的班主任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很多。事实上,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班级管理的地位相当低,一方面是学校为班级管理所支付的管理成本低,学校支付给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报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忽视政策会大大限制班主任的精力投入③。另一方面,目前的班主任大多数由专任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由于教研与科研的压力而没有精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辅导员由于无法在本班学生和全院学生之间做到公平,从而很难平衡两种角色。因此,通过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普遍大幅度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与水平,是当前大学班级管理的迫切需要。
责任制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间接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提高班干部服务班级的能力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管理方式,选拔、培养、监督好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核心思想在于责任与问责。所谓的责任,就是要明确每一个学期的班级目标,即每个学期班干部要完成的任务、要承担的责任。参验④的管理思想源于韩非,他认为君主应该将大臣的承诺与具体的贡献进行对比,以检验大臣的能力与忠心,行不及言与行胜于言都将被追究责任,只有行轨于言才能获得奖赏。参验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以每个学期的最后结果来检验班干部围绕班级目标所做的承诺,根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考核班干部。
二、高校班级责任制的制度设计
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是要通过责任与参验提高班干部的服务能力,进而增强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使最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之间的结果公平。基于这一出发点,我在所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
(一)召开班会商定学年目标
每个学年开始时,班主任主持班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体同学根据每学年的特点商量学年目标。有些目标是班主任的硬性目标,如出勤率、及格率、四六级通过率,等等;有一些目标是同学们基于自由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目标,如大一熟悉老师、学校及周边环境,大二社会兼职,大三考研与职业规划技能发展,等等,学生交往与个性发展等。这些目标就是该学年要完成的任务,也是班干部们的责任。
(二)班委会的组成与班长竞选
班干部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需要有一个有灵魂、团结的班委会,因而应该改变原来的班干部普选模式,实行班干部任命制。班干部的任命者是班长,班长为了完成任务,按照班主任制度的一些基本的担任班干部的条件,挑选出一个团结的班委员。班长要获得这一权利,必须通过竞选,由全体同学投票产生。在班长竞选时,候选人围绕目标进行竞选演讲,表达自己的实现目标的做法,以及为班级服务的一些设想,来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获胜者有权通过协商的方式组建班委会管理班级。为了防止班长在用人上的不成熟,要设立一些担任班干部的条件,如不能挂科、坚持早晚自习,等等。
(三)明确每个班干部的职责
虽然班长是完成班级目标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班长也需要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而班长需要与班干部共同商量,将全班目标分解成每个班干部的职责任,每个班干部根据自己所承担的职责设定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需要将具体的分工情况及拟采取的工作方式通过寝室张贴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公布,这既是班干部管理班级的依据,又是同学们监督班干部的依据。
(四)监督与引导
班主任应每个月召开一次班委员,了解班级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每个班干部具体工作情况。有些情况需要班干部每个星期都要汇报,如出勤率,等等。定期找学生了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听取同学们对班干部服务水平的评价,找出问题,提高水平。对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应与班干部共同商量解决,还要提供相应的指导。
(五)奖惩
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如果班干部们的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班主任就要对班长和工作出色的班干部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与奖励。如果不能完成预定工作,就要进行批评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
三、實施后的效果与问题
通过一年的实践,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效果
1.挂科的现象大幅减少
由于以前是采取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在精力不足时,管理效果较差,从而导致大一时挂科现象比较严重,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后,挂科现象减少了80%。
2.出勤率大幅提升
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后,班级的出勤率相对于以往,相对于其他班级,明显要高。目前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级现在是大三,通常而言,大三的出勤率会大幅下降,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后,出勤率能稳定在95%左右,缺勤者往往是由于有其他事由请假,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无故旷课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存在个别同学某堂课无故旷课的情况,大面积无故旷课,某同学长期无故旷课等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基本消失。
3.班级活动丰富多彩
班干部通过制订并落实班级活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活跃了班级气氛,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锻炼了班干部,也锻炼了每个同学。
4.同学们有目标、能行动
每个同学都会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并真正行动起来,而且行动并不是个体行动,班干部们会收集大家的目标,为大家提供服务,组织相同目标者集体行动。比如过四级如何通过共同学习携手通过四级,过六级者如何群策群力,考研、考公务员者如何信息共享,等等。当目标有了交集,大家的行动就有了动力。
(二)问题
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层面与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在实践中得到的反映,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完善执行提供依据。
1.学生与班干部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接受并理解这一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尝试属于个别的管理创新,学生与班干部很难理解这种管理制度的精神与精髓,在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到班干部的积极性和班级管理效果。有些学生虽然接受,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管理模式。
2.该模式过于依赖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学生干部毕竟只是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方面的原因,很难真正承担起管理者的职责,并且一个班级内很难有足够多的合格的班干部。
3.该模式会加剧重要学生干部与不守纪律学生之间的矛盾。一个班级内部有一些规则的破坏者,这些破坏者往往会无视班干部的权威,有的甚至会故意挑衅班干部,这会让班干部左右为难。
4.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不够。由于采取间接管理的模式,班主任与同学甚至班干部的沟通不够,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往往只会与班长的沟通较多,因而不能全面了解班集体的情况。
四、总结
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是基于提高所有学生尤其是自控力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计的,以加强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作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而且在于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可复制等特点而广泛适用。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相信的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这一管理模式的认识会越来越到位,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会不断提高,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会更加深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会不断透彻,管理效果会越来越好。再加上班主任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一定能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王宁军.“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②王丽琴.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教育与现代化[J].2005,(1).
③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2版):47.
④韩非子·孤愤.
关键词: 高校班级管理 责任制 理论基础 制度设计
当代大学校园已经迎来了“90后”,根据一些调查显示①,“90后”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追求公正、平等、自由,蔑视传统权威,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少了恒心、毅力、责任感与奋斗精神。于是部分学生将挑战校规、班规等同于追求自由,将不认真听讲等同于蔑视传统权威,这样既可以逃脱责任,又可以找到道德支点以自我安慰。在抱怨声中,部分學生逐渐养成逃课、沉迷于虚拟世界等不良习惯;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大学并不是自我提升之道而是自我毁灭之道,因为他们不仅荒废了四年美好年华,而且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将会伴随一生并且危害一生。教师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于教师及时发现并矫正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使学习阶段真正成为人生进步最快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职业能力最关键的时期,因而高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责任重大。
一、高校班级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种基层的、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管理实践。它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最低端环节,直接作用于学生;管理效果也会直接、具体地通过学生的出勤、及格率等指标表现出来;管理者(班主任)并不具备传统管理者所具备的权力,管理对象差异大、思维敏捷且富有批判精神,因而管理效果很难尽如人意。所以,当前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高校教师如果仅仅运用经验型的策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应该提高管理的理论水平与知识含量。
(一)公平的差异原则:班级管理伦理支点
罗尔斯认为,公平具有两条正义原则:第一条是平等地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原则,第二条是补偿最少受惠成员的原则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已经充分享受到公平的第一原则,但是第一原则的充分保障并不能使大学生取得基本均等的结果。同一个大学班级的学生在进校阶段的水平相对平均,在享有相同的第一条公平原则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习效果差异明显,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有些获得了相当好的工作,有些考上了研究生;有些同学由于大学阶段不努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些甚至连学位证都难以获得。这种差异使得第二条公平原则的存在显得尤为必要。虽然同学们平等地分配到了权利与义务,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存在差异,进而使行使权利与义务带来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偿,是促进班级公平的重要举措。当然,要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进行补偿,不能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补偿,而是找出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完善学习条件,使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的、最基础的学习效果,如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挂科、顺利毕业、毕业后都有工作机会,等等。
(二)责任与参验:班级管理着力点
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采取直接管理的方式。班主任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解、分析与帮助;对自控力差的学生进行实时干预,通过苦口婆心式的循循善诱引导其转变;直接管理的成功者通常被学生视为大哥或知心大姐式的老师。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这种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本很高。班主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对班主任的要求相当高。需要班主任具有相当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尤其是引导不同个性学生的能力。第三,无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班级管理水平。一两个、甚至一大批尽职尽责的优秀班主任无法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为如果要促进整体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大部分班主任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事实上无法通过榜样的宣传使每个班主任都具有优秀班主任所具备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相反,优秀的、称职的班主任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很多。事实上,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班级管理的地位相当低,一方面是学校为班级管理所支付的管理成本低,学校支付给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报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忽视政策会大大限制班主任的精力投入③。另一方面,目前的班主任大多数由专任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由于教研与科研的压力而没有精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辅导员由于无法在本班学生和全院学生之间做到公平,从而很难平衡两种角色。因此,通过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普遍大幅度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与水平,是当前大学班级管理的迫切需要。
责任制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间接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提高班干部服务班级的能力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管理方式,选拔、培养、监督好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核心思想在于责任与问责。所谓的责任,就是要明确每一个学期的班级目标,即每个学期班干部要完成的任务、要承担的责任。参验④的管理思想源于韩非,他认为君主应该将大臣的承诺与具体的贡献进行对比,以检验大臣的能力与忠心,行不及言与行胜于言都将被追究责任,只有行轨于言才能获得奖赏。参验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以每个学期的最后结果来检验班干部围绕班级目标所做的承诺,根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考核班干部。
二、高校班级责任制的制度设计
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是要通过责任与参验提高班干部的服务能力,进而增强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使最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之间的结果公平。基于这一出发点,我在所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
(一)召开班会商定学年目标
每个学年开始时,班主任主持班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体同学根据每学年的特点商量学年目标。有些目标是班主任的硬性目标,如出勤率、及格率、四六级通过率,等等;有一些目标是同学们基于自由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目标,如大一熟悉老师、学校及周边环境,大二社会兼职,大三考研与职业规划技能发展,等等,学生交往与个性发展等。这些目标就是该学年要完成的任务,也是班干部们的责任。
(二)班委会的组成与班长竞选
班干部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需要有一个有灵魂、团结的班委会,因而应该改变原来的班干部普选模式,实行班干部任命制。班干部的任命者是班长,班长为了完成任务,按照班主任制度的一些基本的担任班干部的条件,挑选出一个团结的班委员。班长要获得这一权利,必须通过竞选,由全体同学投票产生。在班长竞选时,候选人围绕目标进行竞选演讲,表达自己的实现目标的做法,以及为班级服务的一些设想,来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获胜者有权通过协商的方式组建班委会管理班级。为了防止班长在用人上的不成熟,要设立一些担任班干部的条件,如不能挂科、坚持早晚自习,等等。
(三)明确每个班干部的职责
虽然班长是完成班级目标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班长也需要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而班长需要与班干部共同商量,将全班目标分解成每个班干部的职责任,每个班干部根据自己所承担的职责设定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需要将具体的分工情况及拟采取的工作方式通过寝室张贴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公布,这既是班干部管理班级的依据,又是同学们监督班干部的依据。
(四)监督与引导
班主任应每个月召开一次班委员,了解班级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每个班干部具体工作情况。有些情况需要班干部每个星期都要汇报,如出勤率,等等。定期找学生了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听取同学们对班干部服务水平的评价,找出问题,提高水平。对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应与班干部共同商量解决,还要提供相应的指导。
(五)奖惩
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如果班干部们的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班主任就要对班长和工作出色的班干部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与奖励。如果不能完成预定工作,就要进行批评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
三、實施后的效果与问题
通过一年的实践,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效果
1.挂科的现象大幅减少
由于以前是采取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在精力不足时,管理效果较差,从而导致大一时挂科现象比较严重,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后,挂科现象减少了80%。
2.出勤率大幅提升
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后,班级的出勤率相对于以往,相对于其他班级,明显要高。目前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级现在是大三,通常而言,大三的出勤率会大幅下降,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后,出勤率能稳定在95%左右,缺勤者往往是由于有其他事由请假,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无故旷课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存在个别同学某堂课无故旷课的情况,大面积无故旷课,某同学长期无故旷课等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基本消失。
3.班级活动丰富多彩
班干部通过制订并落实班级活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活跃了班级气氛,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锻炼了班干部,也锻炼了每个同学。
4.同学们有目标、能行动
每个同学都会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并真正行动起来,而且行动并不是个体行动,班干部们会收集大家的目标,为大家提供服务,组织相同目标者集体行动。比如过四级如何通过共同学习携手通过四级,过六级者如何群策群力,考研、考公务员者如何信息共享,等等。当目标有了交集,大家的行动就有了动力。
(二)问题
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层面与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在实践中得到的反映,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完善执行提供依据。
1.学生与班干部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接受并理解这一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尝试属于个别的管理创新,学生与班干部很难理解这种管理制度的精神与精髓,在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到班干部的积极性和班级管理效果。有些学生虽然接受,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管理模式。
2.该模式过于依赖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学生干部毕竟只是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方面的原因,很难真正承担起管理者的职责,并且一个班级内很难有足够多的合格的班干部。
3.该模式会加剧重要学生干部与不守纪律学生之间的矛盾。一个班级内部有一些规则的破坏者,这些破坏者往往会无视班干部的权威,有的甚至会故意挑衅班干部,这会让班干部左右为难。
4.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不够。由于采取间接管理的模式,班主任与同学甚至班干部的沟通不够,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往往只会与班长的沟通较多,因而不能全面了解班集体的情况。
四、总结
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是基于提高所有学生尤其是自控力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计的,以加强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作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而且在于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可复制等特点而广泛适用。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相信的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这一管理模式的认识会越来越到位,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会不断提高,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会更加深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会不断透彻,管理效果会越来越好。再加上班主任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一定能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王宁军.“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②王丽琴.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教育与现代化[J].2005,(1).
③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2版):47.
④韩非子·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