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窑青瓷墓志罐制瓷工艺与志文探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所藏青瓷墓志罐是越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器型完好,志文清晰。本文拟从墓志罐的制作工艺,结合志文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传递的生活价值观,谈谈笔者对该器价值的一些思考。
  这个越窑青瓷墓志罐烧制于唐咸通五年(864),罐体方形,底座为浅盘形,五曲花口,圈足。通体青釉,高27、口径12×12厘米。志文二十一行,三百十九字,有界栏,四面阴刻之文,自右至左,刻写极为工整,书法刚劲有力,墓主生卒年代明确,内容丰富(见图),兹录全文如下:
  大唐渭州隴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祖讳洗,公讳道,府君讳少文,望贵著族,世代名家,因居税苗编籍,今乃明州慈溪县人也。府君携儒素饰,躬节俭,求己务捿宿于衡茅之下,禀志气则云霄之上。降生于公,神爽气和,调逸风雅。恂恂乡党,怡怡弟兄。唯好林园,靡采名利,能以周终,蓄不继富,府君之德焉。时咸通四年遘疾,十一月十八日终于家,春秋八十有一。至五年十二月七日葬于千金乡高平里铜山南源,秦山北面之礼也。府君娶郭氏为夫人,淑质芳姿,表结贞素,内则恭于四德,外则温和六亲,是姊妹之所规,为乡邻之规范。谢师佐英明,饰用子分罔亏,怀恻感恩,厚礼酬赙议矣。有长子讳约儒,二子伯郊,三子名叔齐,四子名叔启。陵谷不据,变易岂尝,见请斯文铭志于石,曰:“将知禀时,间生奇玮。嗟乎明哲,俄从逝水。人有生灭,物有盛衰。芳香不泯,踪迹渐遗。林园养性,高尚不视。死乖人世,终掩泉扄。于岗之中,岩岫回邪。”
  越窑青瓷久负盛名,该墓志罐烧制的年代属于中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走向第二个繁荣时期,赏析这个青瓷墓志罐可以让现代人一睹越窑精品瓷器的风采,感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韵味。
  一、观器研物——看唐代制瓷工艺
  唐中期以后越窑迎来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大量新器型出现,造型丰富多样,在胎釉质量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并出现了称之为“秘色瓷”的越窑顶级产品。这一时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较高,主要器型有碗、盘、碟、盏、杯、壶、罐、盆、钵、盒、水盂、灯盏、碾轮、盂、海棠杯、熏、茶匙、枕、穿带扁壶、净瓶、灯、盘口壶(罂)等。从产品的种类看,当时烧制的瓷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因此是大批量生产的。
  瓷墓志的主要使用年代是在九世纪初到十世纪七十年代(802—977)之间,这一时期也是越窑的兴盛期。目前所见最早的方形墓志罐是唐开成三年(838),本馆所藏墓志罐烧制于864年,属于出土墓志罐最多的时期。大多数瓷墓志罐都是专门制作的随葬明器,因为不属于大批量生产,瓷墓志罐的造型特别多变,几乎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件。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所藏墓志罐,罐体上口呈四方形,底座为浅盘形,罐体与底座连接部分为圆形,因此罐体的制作应当是在拉坯成型的基础上,经敲打制作而呈现方体,罐体与底座应当是分段制作各自成型后通过胎体粘结,最后施釉烧制而成。
  该罐器型少见,制作规整,胎质细腻坚致,施釉均匀,釉呈青色,釉层丰腴,具有玉质感。根据越窑遗址的考古研究,这个时期瓷器的烧制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是使用匣钵装烧。匣钵装烧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装烧量,同时使器物不再受明火烧烤,受温更加均匀,免受落砂之伤,釉面更加莹润。
  瓷器的烧制过程中,釉料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当烧制过程中,含氧量较高,还原不充分,釉色泛黄,反之则泛绿。这一时期,不少器物釉色泛黄,呈青黄色。该馆所藏之罐,通体青绿,因此烧制过程中还原较为充分,颇为难得。
  二、从渭州到明州——看唐代的税制改革
  墓志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大唐渭州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祖讳洗/公讳道/府君讳少文/望贵著族/世代名家/因居税苗编籍/今乃明州慈溪县人也”短短四十八字,却道尽了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生活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
  墓志主人李少文卒于咸通四年,即公元863年,此时距安史之乱的平定恰好是100年。此公享年81岁,原籍渭州陇西,属望贵著族、世代名家,“因居税苗编籍,今乃明州慈溪县人也”,用现代白话文讲,就是根据税法规定,编入居住地户籍,现在是明州慈溪县人。
  因税入籍,这涉及中唐时期一项重要的税收制度改革,即两税法的颁布。唐德宗于建中元年(780)正式下诏推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而均征之……”“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正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渭州陇西人士李府君入籍明州慈溪。
  唐初的税制称为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但是由于土地兼并,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十分困难。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账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了扩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负担,唐朝统治者对税制进行了改革。经过代宗时期的一系列财政措施,德宗终于在建中元年(780)正式颁布两税法。
  两税法中有不少现代税收思想的影子。“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纳税主体不分主户(本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现居地登入户籍纳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这些均体现了税收当中的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制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两税法中已经有了要公平纳税的理念。
  现代财政的预算制度,其本质就是量出为入,“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国家预算制度的先河。“租、庸、杂徭悉省”,仅征“居人之税”和“田亩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则是开创了我国简化税种,简化缴费程序,以税改费的历史先河。此外,两税法还开辟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   两税法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实施,中间历经演变,但一年两税(夏秋两季征税)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才被废止,约实行了800年之久,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赋税制度的中枢,为随后宋元明清王朝的赋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墓志主人生活年代距今已一千多年,今人读志文难免生疑,引导今人疑而探究,这也是文物的欣赏价值所在。
  三、唯好林园,靡采名利——看儒家的养生之道
  志文记载,李府君“春秋八十有一”,这在当时已是非常长寿,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人的卫生水平和营养状况,又有几个能活到超过七十岁呢?从志文可以看出,这与墓主人“靡采名利”“唯好林园”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古人以“能以周终”来言其高寿。
  八十一年里,墓主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他世代名家,望贵著族,却“携儒素饰、躬节俭,求己务栖宿于衡茅之下,禀志气则云霄之上”。可见其修身甚严,生活中力行节约勤俭,不求居住于高堂华屋,但求要有凌云之志。“恂恂乡党,怡怡兄弟”,对邻里恭谨温顺,与兄弟和睦相处,此府君与人相处的态度,处处散发着儒者之风。“府君娶郭氏为夫人,淑质芳姿,表结贞素,内则恭于四德,外则温和六亲,是姊妹之所规,为乡邻之规范。”可见其娶妻贤淑,家庭生活和美。“谢师佐英明,饰用子分罔亏,怀恻感恩,厚礼酬赙议矣。”可见其尊师重教。
  墓主人是一个节俭、温和的平凡男人,是一个被历史和尘土轻轻一拂就会掩埋得干干净净的小人物。因为他太普通,太平凡了,除了他的家人,谁也不会记得他。也许时间过久了,家人也把他淡忘了,随之对其仅有的记忆也埋藏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随着墓志罐的重见天日,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再次被现代人认识。
  “德者寿”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该志文应该是“情志说”的演绎。读此墓志,我们看不到墓主人的世俗意义上的显赫成就,但是主人公的高寿,鉴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营养状况,可以看成是他战胜当时生存困境的巨大成就。这一成就,从墓志的撰写者来看,离不开墓志主人的优良品性。
  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可见“情志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
  一个墓志罐随着主人的下葬深埋地下千年,當它因为某些原因重见天日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文物赏析,是今人与文物的对话,本馆所藏青瓷墓志罐是欣赏越窑青瓷技艺的佳品,其上所撰志文,字里行间又流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儒家思想的精华,从中还可以窥见到一段社会变迁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墓志的发展和越窑青瓷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有生灭,物有盛衰。”是自然之规律,无人能改,无人能破。然浪费光阴是人之过。于学业者,勤学刻苦,内外兼修;于事业者,业精于勤,宽容大度;于成功者,不沾沾自喜,应汲汲前行。“蓄不继富”君子救济困乏者,而不是增益富贵者,这种对待财富的态度也值得今人借鉴。
  “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这是乾隆皇帝感叹越窑瓷器存世之少。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越窑青瓷得以大量出土。这篇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志文留在“捩翠融青”之称的越瓷之上,其珍其贵,莫可言状。
其他文献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評“
期刊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载体,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价值的拓展和传递是极为重要的。新的时代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文物应当更好地呈现自身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需求相契合,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物利用;文物保护;创新策略;文化传播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文化的内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文
期刊
摘要:博物馆对外展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科学技术进步,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需求下,博物馆对外展览应融合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成为创新推进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工具。这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对外展览;文化传播;数字化  博物馆对外展览是以博物馆
期刊
朱汝珍(1870—1942)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22岁考入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殿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诰授光禄大夫、南书房行走、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回国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编修《德宗实录》。民国十
期刊
北宋官窑及传世哥窑目前研究现状,仍应以故宫编写的《官窑瓷器》一书为准。耿宝昌专家在前言中曾提到,北宋官窑是否存在、在哪仍然是个谜。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  哥窑和北宋官窑一样,是目前宋瓷中最后两个没有发现窑址的名窑,也是没有窑址发现的残器作对比的名窑,属于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北宋官窑仅在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有一条简单记载
期刊
摘要:敖汉地区先后出现过史前文化、青铜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期间受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经过长期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带有敖汉地区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记录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相应文化特征,成为多种文化共现的标识。  关键词:民族;馆藏文物;文化融合;地域特征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鲜明的文化特征,与吸收先进的或外来的
期刊
本文通过对五彩瓷的起源及明清五彩瓷用彩方面的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广义上的五彩可看作两类:一为釉上五彩,它是由宋金时期的红彩、红绿彩发展而来的,金代磁州窑及定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可看作早期釉上五彩的雏形。后期,经元代釉上五彩及明早期洪武的釉上红彩最终演化而成。它在已烧成的洁白瓷胎上绘制红、黄、绿等色彩为主的釉上彩图案,再入窑经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二为釉下青花釉上
期刊
黑瓷在陶瓷史上往往被忽略,除了宋代茶文化常使用外,黑釉瓷器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虽然,黑釉不如粉彩、斗彩绚丽;不如青瓷、白瓷有名气,但是黑色瓷器同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必不可少的一分子。黑釉: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
期刊
五彩指的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它是釉上彩中的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因彩在釉上,用手抚摸,有凸起的感觉,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二三种颜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较早实物为明成化年制,至嘉靖蓬勃发展,并开始
期刊
● 颜真卿生平及书学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入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安史之乱”护国有功,封为鲁郡开国公。永泰二年(766)遭受权相排斥,屡遭贬官。自永泰初年以来,一改之前常态,开始寄情于山水,沉湎于诗文,依托于佛道,以求内心的解脱。建中四年(783),奉命宣慰李希烈被囚禁,至贞元元年(785)遇难,享年七十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