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创新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h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汲取精华,从政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优势;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在要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丰富内涵及其创新性,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模式;创新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7-0016-05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从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中吸取营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把握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认知,进一步了解和挖掘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民主政治的文明成果,从政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优势。有助于展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
  民主政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古希腊为人类在政治生活方面提供了直接民主制的政治形态,其民主精神经久不衰,至今仍值得人们思考的是:(1)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和雅典社会的政治意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发展的。古希腊不仅独创了直接民主制的系列制度,同时也抽象出了如民主、自由、正义、法治、宪法和公民等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2)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至善、正义、中庸等观念渗透在政治生活之中,强调政治生活是人本身的发展。(3)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旺,为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又为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呈现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繁荣景象。(4)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中,已有了和谐的内涵。“在希腊人的民主观念里,政治是一种自然的社会活动,无法将其与生活的其他部分完全分离开来……政治生活不仅是人本身的一种扩展。而且与人本身完全和谐。”(5)村长由选举产生,实现村落自治。雅典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天才创造,已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希腊哲学的多种样式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在人类政治史上,共和主义起源于古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是混合政体。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元老院、执政官和人民大会这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不同的政治主体通过合法体制协议对话,和谐地融合于政治制度中。体现了共和精神。罗马政治学家认为。关心公共利益是人的天赋,对美德的最好运用在于管理国家。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把共和国解释为“人民的事业”。强调法律源于正义和自然,公道和正义是成文法的目的,正义是使每个人取得他的权利的一个固定而永恒的力量。政府和统治者必须遵从道义和法律。
  “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政治思维融合于神学体系中。然而政治文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各个时代汲取着人类的智慧,中世纪同样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一,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开创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通过立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先例。以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其二,12世纪后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城市共和国,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城市共和的政权组织形式对民主制度和现代城市、城镇自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三,如何使民主在较大的国家中实行,中世纪作出了贡献。代议实践首先产生于教会,上一级教会召开会议的时候,下级教会通常推举代表出席。这一做法被运用于政治过程,产生了等级会议,以后演化为近代的代议制度。其四,中世纪普及了自然法的观念。成为法律至上即法治原则的思想基础。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新的生产力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环境。政治思维摆脱了神学的枷锁,用人的眼光观察解释社会政治现象,把国家与法放到了现实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类政治形态实现了从古代民主制向现代民主制的伟大转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维大多受法学世界观的影响,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主权、自由、平等、幸福、天赋人权、博爱、民主、分权与制衡等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法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代议制民主共和国被认为是最好的政体,其原则为:公共利益原则;理性、公正、自由原则;代议与民主制结合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资产阶级创立的“民主共和国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立的基础仍然是私有制。因而有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将揭开人类社会更高阶段的文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实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以新型民主为核心,把人民当作历史和社会的主体,保障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主体地位及其政治权利,实现了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主导格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优势,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中国政治发展的丰富经验,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阶级性与普适价值。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民主政治的历史起点,阶级性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不同历史形态的民主政治,体现着不同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本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实行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不仅具有阶级性,又存在着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具有民主的共性和普适价值,以民主为主旨,包含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等思想、制度和行为的不断延续、发展,每一历史形态的政治文明都为下一历史形态的政治文明“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第二,民族性与世界性。人类具体的政治活 动脱离不了民族,民主政治是在一定的民族内创造、积累、发展的。任何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史,从而构成各不相同的文明传统。具体的民主政治都存在特定民族的人们的物质、政治、精神活动之中,受到特定的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的影响。然而一切民族都是世界的,任何民族和国家独有的政治文明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当今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人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文明的世界性意味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和彼此借鉴人类对政治生活规律的认知,共享人类的政治智慧果实。这一特征意味着我们发展民主政治既要符合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又必须善于吸收和借鉴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文明成果,把握人类进步和政治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差异性与和合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民主政治模式之间的差别很大,彼此在接触时容易产生冲突和碰撞。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政治文明不仅具有差异性,而且具有和合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元政治文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的文明,生生不息、永葆政治智慧的活力。和合标示着创新,又意味着各种不同的政治文明并行不悖,共同发展。互动互补,相得益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具有创新性。在博采众长中发展自己,在求同存异、互补双赢中创造人类文明更完美的境界。
  第四,主体性与客体性。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明显地体现在民主政治中的政治理想、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情感等内容直接被人类主体所“脑化”而依附于人身上。政治文明的客体性体现在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政治、法律等制度及其载体与设施是人类政治思想与观念的“物质的附属物”。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基佐指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政治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内在的和道德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对自我和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产物,体现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文明发展进程。同时是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是当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及其创新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权利和关系、政治文化和理念、政党政治与社团、政治行为和运作规则、政治生态等方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显现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透明与清廉的特征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吸收和继承人类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民主政治具有的普适价值,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制度形态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效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治要素的内容、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制度文明积累,使人类政治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是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全体居民群众平等地、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国家和政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它们构成了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框架,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基础。其特色在于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
  第二,人民享有切实的民主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政治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容。最广大人民享有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更高程度的社会平等,政治权利体系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而使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更充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的实现与保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民主与基层自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着对社会主义理念与民主的普适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它集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之大成,体现了民主政治具有的普适价值,内涵着对社会主义理念与作为民主政治价值体现的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和谐与宽容、透明与清廉的追求,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政治理性、政治智慧和天下为公的开阔襟怀,注重公民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民主政治具有的内在价值在于它是人的尊严的体现,这是和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本质要求相一致的。
  第四,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现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党之上的;民主原则应用得越彻底,政党就越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变迁,主导和控制利益对立关系的力量,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吸收并同化于政治体系之中,以形成共识和团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味着党内民主的不断扩大,党与人民及其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主导性动力。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心是实现政府与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味着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能够及时通达公共权力系统,作为公共权力系统的政府以服务公共利益为宗旨,对社会、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有效和负责的回应,服务型的责任政府是实现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公民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将变得日益重要,权力的结构更合乎现代民主的要求,在保持社会稳定、秩序与民主、自由以及社会活力、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平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良性共治。
  第六,政治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谐的政治生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向着协调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方向发展,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深化,从而使社会政治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民主政治获得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断演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优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推进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实现社会主义理念与民主的普适价值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对传统政治思想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已显现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等理念和特征。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正是在思想解放和意识形态创新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
  第三,民主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政治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所积累的基础之上,经济建设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基础,文化建设为其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其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民主政治建设又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它们是互相促进、彼此制约、互为条件和协调发展的。
  第四,贯彻科学发展观,追求人—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是政治系统协调统一和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平衡、协调的过程。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系统内部,而是朝着把社会、自然乃至宇宙吸纳于其广阔视域的现代政治发展。自觉地站在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政治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寻求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最佳效果,实现和谐发展。
  第五,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和稳妥推进。渐进改革和有序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路径选择。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政治体制改革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六,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
  第七,民主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成长相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紧张关系凸显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把民主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建设结合起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是现代国家成长的现实基础。通过长期的摸索,逐步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第八,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之一,拓展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意味着政治关系更加融洽,人民民主更加扩大,政治制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第九,完善选举民主,逐步扩大直接选举和自治的范围。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标志和特征,选举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民主形式是选举民主,这意味着只有公民选举产生的公共权力才具有合法性。选举民主是人民主权原则、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利的实现形式,是民主秩序的构建方式,贯穿着现代民主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在扩大,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将“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最终实现人大代表普遍的直接选举。
  第十,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发展多层次的协商民主。中国协商民主从基本政治制度到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政治关系,包括国家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内部的关系。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从国家、政党、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发展国家形态的协商民主,推进政府治理与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二是完善政党形态的协商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不仅仅是一种执政方式,也是一种和谐的政治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和谐的政治生活方式,将从精英层面扩展到大众层面。三是推进公民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把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公民教育,推进公民社会成长。发展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的经验,展示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刘龙伏)
其他文献
摘要:政治修辞情景是政治主体需要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时所要求的合法性的环境。它是政治修辞的源泉和基础,或者说是政治修辞的动力所在,它表明政治修辞主体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修辞活动。政治修辞情景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政治修辞情景具有修辞性;政治修辞情景要求合适的政治话语反应;政治修辞情景具有客观性;政治修辞情景产生后要么成熟,要么衰败。9·11事件是美国“反恐战争”政治修辞的情景,它也具有修辞性,
期刊
摘要:本文对行为经济学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影响做了分析。并进行了一项局部调研和一项实验。文章认为,尽管存在着看起来是“非理性”的种种行为,但并不否认人们的行为从趋势来看是理性的,以理性为基础建立经济学模型仍然是合适的和必要的。与此同时,理性的定义以及理性模型的构建也要做出调整,以更好地模拟现实经济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理性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行为经济学并没有改变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但是为现代
期刊
相对于城市经济史研究而言。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特别是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007年,中华书局推出彭南生教授的新著《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读全书。感触良多。  1 资料翔实,分析透彻。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对乡村手工业经济成分如何界定,大多各持观点,或一概以农村
期刊
2007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社会史学家严昌洪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一书,可谓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过程的专门史。作者从探究社会生活及变迁的视角出发,将全书分为12章,以专题的形式对20世纪百年来的服饰潮流、饮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丧祭制度、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俗等逐
期刊
摘要:老舍和池莉都以表现市民世界闻名于文坛,两个人在创作伊始都把自己归入市民行列,坚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自己所熟悉的文化为背景,展现市民世界,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老舍和池莉在创作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二人基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如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待享乐的态度、商业活动的描写等方面,展现二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造成的作品创作上的差异。  关键词:地域文化;市民世界;老舍;池莉
期刊
摘要:农业大省,不论是传统农业大省,还是新型农业大省,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的基本单元。尽管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所谓“农业大省”正是发展中农业大国的一种特有标志。农业大省,既不同于那种基本由农业主导甚至农业“一柱擎天”的传统农业省份。也不同于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的工业大省,往往是工业和农业并举、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兼有,对于支撑全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
期刊
聂绀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他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杂文八大家”之首,他的杂文旁征博引恣肆汪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批判,被公认为是鲁迅杂文的最好的继承者。他的旧体诗善于从世俗生活中寻觅诗意,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将旧体诗从日渐僵化的内容与形式中解放出来,自成一格。人称“聂体”。此外,他在小说、新诗创作乃至古典文学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可谓文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系统结构分析方法,解析了土地征收征用纠纷解决机制的几个重要影响要素的层次关系,揭示了影响土地征收征用纠纷解决实际效果的根本因素是体制不完善和手段单一。然后,围绕如何合理有效地建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纠纷解决机制,考察了西方两大法系关于土地征收征用的相关制度和方式,并总结出几点值得关注与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和考察,建设性地提出了建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法律
期刊
摘要:清代是历史以来中央集权统治在云南最为深入的时期。也是云南边疆内地化及其导致的民族社会变迁最剧烈的时期,各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随山区、半山区的深入开发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态灾难在不同层面上纷纷呈现。各民族地区水利工程兴修及疏浚中呈现的程度严重的泥沙淤塞现象,反映了灾难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云南内地化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山地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是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清代;云南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真实性”。建国初期文艺批评将其热情倾注于“真实性”之上,从根子上说。是要求作家“写本质”,即写出“阶级性”来。国家对阶级关系的认定成了是否合乎“真实”的唯一标准。在对现实生活中无法为阶级性所驯化的情感的处置上,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不仅依据阶级的等级将道德情感进行等级化,更进一步将情感、欲望进行分置。任何情感及欲望都必须为阶级性所驯化。纳入阶级结构之中。直至把非阶级性的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