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是阅读文章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不是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涉及,就是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涉及,甚至在“古诗词鉴赏”中也会涉及。2010年高考中,既有对文章整体性的思路考查,也有对文章局部作用的考查。下面以例述之。
一、明确方法,有效分析
1.辨明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这需要好好把握。
(1)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2)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
(3)说明文: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4)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散文:景、物、人、 情、理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语句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
3.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晰,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
4.作必要概括。
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开头句和结尾句入手进行分析。
二、审清题型,准确答题
(例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2010年高考江苏卷《谈静》)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本题考查文章整体行文思路能力,一般从每段的头、尾一句话入手。文章第一段开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第一段结尾:“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第三段开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沉寂,也决不至于烦闷”;第四段开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抓住这些句子,便可大致理清思路。
(例2)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0年四川卷《自然(节选)》)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能力。这句话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例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本题中间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例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2010年福建卷《春风》)
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本题考查了末尾的作用。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还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三、总结规律,掌握步骤
明确常见设问模式,审清是考查理清思路还是分析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回归文本的方向,抓重点词句,确定答案范围,对照原文,分析归纳切入准确,答题规范,由果推因,抓点分层。
具体解题思路:①确认指定段句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句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③答题格式: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结构(包括表现手法)。一般结构的常见作用(见下表):
开头句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句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一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与文章主体内容形成正衬或交衬,充实内容,拓展文意。
结尾句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实战演练
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王清铭
(1)现代城市生活使人远离自然,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村落枝头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2)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像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空间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重实用,感情淡薄。
(3)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4)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
(有删改)
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2)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有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这道题,其实是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分析。关键是找出作为自然的“秋”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句,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句话在中间,所以从上下文去找。第一段首句:现代城市生活使人远离自然,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中间句: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第二段首尾句:现代人讲究实用;重实用,感情淡薄。第四段末句: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找寻原因。)
(作者:宋东辉,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一、明确方法,有效分析
1.辨明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这需要好好把握。
(1)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2)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
(3)说明文: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4)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散文:景、物、人、 情、理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语句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
3.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晰,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
4.作必要概括。
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开头句和结尾句入手进行分析。
二、审清题型,准确答题
(例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2010年高考江苏卷《谈静》)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本题考查文章整体行文思路能力,一般从每段的头、尾一句话入手。文章第一段开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第一段结尾:“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第三段开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沉寂,也决不至于烦闷”;第四段开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抓住这些句子,便可大致理清思路。
(例2)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0年四川卷《自然(节选)》)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能力。这句话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例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本题中间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例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2010年福建卷《春风》)
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本题考查了末尾的作用。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还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三、总结规律,掌握步骤
明确常见设问模式,审清是考查理清思路还是分析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回归文本的方向,抓重点词句,确定答案范围,对照原文,分析归纳切入准确,答题规范,由果推因,抓点分层。
具体解题思路:①确认指定段句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句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③答题格式: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结构(包括表现手法)。一般结构的常见作用(见下表):
开头句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句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一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与文章主体内容形成正衬或交衬,充实内容,拓展文意。
结尾句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实战演练
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王清铭
(1)现代城市生活使人远离自然,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村落枝头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2)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像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空间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重实用,感情淡薄。
(3)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4)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
(有删改)
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2)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有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这道题,其实是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分析。关键是找出作为自然的“秋”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句,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句话在中间,所以从上下文去找。第一段首句:现代城市生活使人远离自然,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中间句: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第二段首尾句:现代人讲究实用;重实用,感情淡薄。第四段末句: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关心身外之物,忽略细微感受。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找寻原因。)
(作者:宋东辉,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