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在实践中的优化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采用,这个看似简单却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导学案是学生“先学”的抓手,为此本文从实践层面对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先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导学案和“先学”的措施。
  关键词:先学;优化;微课;导学案;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10-3
  “先学后教”是指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先自学教材、教辅等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即教师只教学生学不会的、学不透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它主要由课前自学(预学)—质疑讨论(问学)—展示交流(互学)—检测反馈(思学)四个学习单元组成。其特点是“三先三后”: 学生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教师根据学情研究学法在先,研究教法在后;学生暴露学习问题在先,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在后。目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采用,彰显了它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然而,这个看似简单却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如,学生的“先学”显得无奈、无趣,缺乏主动性、探究性;教师的“后教”显得无力、无方,缺乏针对性、灵动性。为此,“先学后教”教学模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优化,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同行关注此问题。
  1 导学案的优化
  1.1 导学案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校为减轻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负担,征订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导学案》《固学案》作为学生教辅用书,使用这类《导学案》存在的主要缺陷是:1)按教学章节的内容编写,而高中物理绝大部分章节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即这类《导学案》没有细化到每一课时;2)虽然每一章有章首情景导航栏目,但对每一节而言缺少必要的情景导航和问题导入,即未给学生的“先学”提供必要的情景和思维起点;3)由于其发行的广泛性,对于某一特定学校一类学生其内容要求、能力要求针对性不够强;4)与使用的教材相配套,尚未构建针对学生“先学”的配套学习资源库,几乎没有提供与其他教学资源的链接。
  1.2 导学案的优化措施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导学案是按照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要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并通过“先学后教”实现学与教的最佳结合。因此,编制科学、实用、符合学情的导学案是实施“先学后教”的前提。基于上述对导学案的认识,我们在编写、使用导学案采取了如下优化措施:
  1)实施的头一年,我们使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导学案》,针对其存在的主要缺陷进行优化:一是课时化,将按教学章节内容编写的《导学案》分解到每一课时,使学生每一节课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对应的学习任务;二是问题化,每一课时的预学区尽量做到都有情景导航和问题导入,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三是适宜化,依据学情,对《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要求。
  2)实施一年后,经过总结反思,教研组老师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实施“先学后教”,我们完全可以凝聚教研组教师的力量与智慧,分工协作,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系列导学案,并规划将重要主题、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编写的导学案凸显了以下四个特色:
  问题探究——导学案的关键。以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把握问题的关键,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整理——导学案的重点。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阅读思考——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养成习惯,学会看书,学会思考,提升自学能力。提供一些配套学习资源以及链接。
  巩固练习——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2 “先学”的优化
  2.1 “先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先学”的一般做法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先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预学区中的有关问题,如《电势差》预学区中的有关问题见表1:
  这种填空式的“先学”是目前“先学后教”较为普遍的操作方式。假如是“先学后教”实施之初,为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找出和识记重点、关键字词,这种做法无可厚非。随着“先学后教”实施不断推进,若“先学”一直沿用这种做法,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那么学生在“浅层学习”上不断重复,除了显得单调、无趣外,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者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阻碍了学生的“相异构想”,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自学”形同“自缚”,束缚着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先学”很无奈。
  2.2 “先学”的优化措施
  1)指导学生不断学会学习。“先学后教”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收获了知识。追求知识点落实的填空式的“先学”,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照本宣科模式,背离了“先学后教”的核心价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是较好地实施“先学后教”的前提,又是较好地实施“先学后教”的必然结果。如,“先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通过略读掌握知识的层次结构和整体框架;通过细读掌握知识的前后联系; 通过反复研读理解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识。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电势差这一主题先学是通过两个维度展开的,纵向是要求学生通过“三问”:是什么(定义和定义式)?为什么(物理意义)?怎么样?(内涵与外延——包含单位、标量还是矢量、过程量还是状态量、决定因素等)让学生建构电势差这一概念,横向是要求学生通过电势差与电势、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比较与区别,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电势差这一概念。如此的“先学”必将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梳理与归纳知识,学会构建思维导图,学会优化认知结构。即促进学生不断学会学习。   2)指导学生分类进行“先学”。物理课有其自身的课型结构,如,概念教学、规律教学、模型建立教学、模型拓展教学、方法(认知策略)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究实验教学、器件探究教学等课型,如《电势差》这一节内容按电势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这三个主题,分别对应着概念学习、规律学习、器件探究学习,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先学”方法和程度要求,教师要分类给予指导。例如,在物理规律(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学习中,要求学生厘清“五个问题”:研究的对象是谁?有何适用条件?是对物理事实的归纳总结还是理论推导(如何推导)?内容与表达式是什么?主要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带着以上“五个问题”阅读课本,沿着有清晰思维的方向进行物理规律的“先学”,让学生去追溯物理规律的建立与形成过程,不断地丰富物理规律内涵与外延,从而增强 “先学”的成效。如此的“先学”,方式上有章可循,思维上又有各自的构建空间。只有当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和课型结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进行“先学”时,才是学会学习的真正体现!
  3)借助网络服务平台,让学生利用“微课”“先学”。物理的学习常常涉及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动态过程、微小量的放大等内容,对于涉及这些内容的“先学”,需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准确、立体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起点,若这时学生还是依靠传统“导学案”和教材进行“先学”,那么,学生“先学”的成效将大打折扣。而近几年来出现的“微课”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微课”是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课题展开的、利用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形式的解说与演示,即“微课”是教师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的配套学习资源。让学生利用“微课”“先学”,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观看视频的解说与演示,阅读思考有关内容。带着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在线检测,及时反馈“先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互动交流、答疑。我们曾对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这一主题的“先学”做过对比实验,对六组平行班级组“先学”后的及时检测进行分类统计,表明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利用“微课”“先学”的效果明显好于仅依靠 “导学案”和教材进行的“先学”。
  4)记录“先学”中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唤起回忆,激起想象,暴露‘迷思’,产生疑问”是先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让学生记下“先学”中的疑惑点和思维障碍点,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增强了问题解决的指向性,对于班级全体学生而言则可分享更多的“相异构想”,丰富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的教学资源。
  3 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真正有意义。当今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方法与措施。“先学后教”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好它、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我们在策略、方法与措施层面,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类型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应用性,在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和就业技能方面形成特色[1]。该文以《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为例,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使其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也为地方本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核心专业课,是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对于培养学生编程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编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8-0153-0
摘 要: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它是人脑对科学事物的相互关联和关系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及科学思维由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主要内容构成。在物理教学中,抽象概念和规律的学习需要经历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是物理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介绍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构建结构不良模型等多种策略,提升科学思维培育的有效性,以期解决教学
摘要:景区自动清扫车,可在夜间等时段完成景区道路清扫任务。车体启动运行后,运行电机和清扫电机开始工作,车沿道路向前行驶。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湿度值后,控制器根据设定开启喷水阀门。车体运动靠角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共同采集数据,结合GPS定位,共同確定运动路径。温度及烟感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如发现有高温浓烟点,通过GSM短信将GPS定位数据发向控制中心进行报警。车体上安装了太阳能采集板
摘 要:工程教育不仅对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文章以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浮沉子和简易密度计为例,试图把工程教育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浮沉子;简易密度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12-0061-2  ST
摘 要:课堂学习研究是香港教育学院卢敏玲教授等创立的备课模式。该模式结合了日本授业研究和大陆的教研备课模式的优点,以变易理论为依据,通过识别、确定、设计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针对学习内容的真正发生,对香港中小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和较好的效果。文章以高中物理“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学为例,探索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研究,切实提升和改进中学物理课堂实践活动。  关键词:课堂学习研究;变易理论;案例研
作者简介:黄国雄,湖南省株洲市二中特级教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物理课标组核心成员,国家高中物理教材(司南版)副主编。已在美国、日本等国外刊物及国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名师”,曾获“徐特立教育奖”。    一
作者简介:林明华,男,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福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国培专家”,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赶进度、快节奏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部分学科功能丧失。教师应当意识到违背规律的教学所带来的危害,避免做教育的人自己却在反教育!文章倡导回归物理教学常态,适当放慢教学脚步;
在“追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由来”一文(刊于今年第三期)中,笔者曾写道“包括拉普拉斯、茹可夫斯基……等众多力学家在内,都花了许多时间来争论:‘这个法则究竟是一个数学定理,还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经验法则或常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创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解决。由于涉及到空间的几何性质,且囿于学科壁垒,当年的大家们无由解惑,抱憾绵绵。本文在回顾伽俐略用几何法对运动
摘 要:实验探究是培育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伪探究”“粗探究”并不鲜见。老师可以从导入实验、课堂实验组织形式、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前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实验后的交流讨论等方面优化实验教学,防止探究的“虚化”,实现“真探究”“精探究”。  关键词:实验;探究;探究式教学;感应电流;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