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人类的知识有60%来自视觉,即主要是通过阅读。所以,市场经济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要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不仅是基础教学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也要对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认识阅读意义,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1.文本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阅读影响和改变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学生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内涵丰富、趣味高雅、品德高尚的人。3.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和前提。那些老是抱怨写作没素材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读得太少。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归根结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让学生明白只有长期地持之以恒地积累,“阅读”才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阅读。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放开手脚,多启发,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时遇到些困难也会自然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
二、制订渐进的阅读计划,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凡事预则立”。每学期期初,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打算读哪类文章,哪些书,什么时间阅读等。还要准备一本摘抄、感想本。这样可促使每个学生每天坚持阅读,经常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如在阅读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读、查、思、画、批、议”等自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随着思考,不时圈点勾画,做到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疑、有所获。教师要有意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各种阅读活动严格进行阅读训练,持之以恒,就会促进良好阅读习惯形成。
三、明确阅读要求,教授阅读方法
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切忌走马观花式的肤浅浏览,否则,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课文文体,可提出相应的要求。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扫除阅读障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查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或意图;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较高要求是: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能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同时对不同文体的要求也不同。这样,带着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去阅读,有目的、讲效率,学生便能有处下手,学有所得,从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传授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单元为单位,在每单元第一课前讲授阅读方法,并在单元课文学习中实践这种方法。如:如何整体感知课文?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如何理清文章思路?如何提炼文章主旨?怎样欣赏小说?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略读、速读?什么是比较性阅读?什么是评价性阅读?什么是创造性阅读?等等。当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四、开列阅读书目,开展阅读活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阅读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每一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教师要对必读的书目设置一定的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集体讨论,还要展出读书心得、评论等。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征文、编排校园剧、自编自演课本剧、知识竞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要进行必要的表扬。举办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五、建构阅读激励机制,开拓阅读崭新领域
为鼓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建构阅读激励与评价机制。一方面,不但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自制、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论做什么都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有始有终。我们采用以下激励机制:1.积分制,根据每月一次的信息反馈表,给学生记入平时成绩,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评比的依据;2.成绩评定制。对阅读欣赏的成绩等级评分,归入“素质报告单”一项;3.荣誉奖励制,通过各种比赛,评出“书博士”、“故事王”、“演说家”、“小老师”等荣誉。从而激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获得读书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要整合课程,开拓阅读的崭新领域。各种媒体,如录音带、收音机、计算机,是借以阅读的好帮手;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资源库和网络,并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更是给阅读插上了翅膀,使阅读的方式变得机动灵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兴趣,提高了效果。
六、重视阅读训练过程,避免阅读不良倾向
在阅读训练中必须逐步强化并最终形成从宏观上感知全文的整体阅读意识,从总体上把握内涵,高屋建瓴,俯视全局,树立文章的架构观念与“色彩”观念,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从而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在阅读能力训练中我们还要避免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具体表现在诵读不足,分析综合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总的说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能自得。实施素质教育,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总之,面对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相对不足的实际,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落实,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不断使学生活跃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一、认识阅读意义,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1.文本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阅读影响和改变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学生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内涵丰富、趣味高雅、品德高尚的人。3.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和前提。那些老是抱怨写作没素材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读得太少。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归根结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让学生明白只有长期地持之以恒地积累,“阅读”才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阅读。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放开手脚,多启发,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时遇到些困难也会自然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
二、制订渐进的阅读计划,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凡事预则立”。每学期期初,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打算读哪类文章,哪些书,什么时间阅读等。还要准备一本摘抄、感想本。这样可促使每个学生每天坚持阅读,经常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如在阅读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读、查、思、画、批、议”等自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随着思考,不时圈点勾画,做到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疑、有所获。教师要有意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各种阅读活动严格进行阅读训练,持之以恒,就会促进良好阅读习惯形成。
三、明确阅读要求,教授阅读方法
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切忌走马观花式的肤浅浏览,否则,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课文文体,可提出相应的要求。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扫除阅读障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查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或意图;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较高要求是: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能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同时对不同文体的要求也不同。这样,带着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去阅读,有目的、讲效率,学生便能有处下手,学有所得,从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传授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单元为单位,在每单元第一课前讲授阅读方法,并在单元课文学习中实践这种方法。如:如何整体感知课文?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如何理清文章思路?如何提炼文章主旨?怎样欣赏小说?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略读、速读?什么是比较性阅读?什么是评价性阅读?什么是创造性阅读?等等。当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四、开列阅读书目,开展阅读活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阅读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每一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教师要对必读的书目设置一定的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集体讨论,还要展出读书心得、评论等。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征文、编排校园剧、自编自演课本剧、知识竞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要进行必要的表扬。举办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五、建构阅读激励机制,开拓阅读崭新领域
为鼓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建构阅读激励与评价机制。一方面,不但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自制、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论做什么都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有始有终。我们采用以下激励机制:1.积分制,根据每月一次的信息反馈表,给学生记入平时成绩,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评比的依据;2.成绩评定制。对阅读欣赏的成绩等级评分,归入“素质报告单”一项;3.荣誉奖励制,通过各种比赛,评出“书博士”、“故事王”、“演说家”、“小老师”等荣誉。从而激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获得读书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要整合课程,开拓阅读的崭新领域。各种媒体,如录音带、收音机、计算机,是借以阅读的好帮手;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资源库和网络,并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更是给阅读插上了翅膀,使阅读的方式变得机动灵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兴趣,提高了效果。
六、重视阅读训练过程,避免阅读不良倾向
在阅读训练中必须逐步强化并最终形成从宏观上感知全文的整体阅读意识,从总体上把握内涵,高屋建瓴,俯视全局,树立文章的架构观念与“色彩”观念,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从而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在阅读能力训练中我们还要避免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具体表现在诵读不足,分析综合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总的说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能自得。实施素质教育,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总之,面对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相对不足的实际,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落实,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不断使学生活跃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