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江流过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民族的心中都有一条河,自从洪水神话时代起,这种河的母亲情节就深深埋在他们的心中。当大地创造出石峰林立,壮丽的石林喀斯特地貌时,冥冥之中安排了巴江蜿蜒其中。这条弯弯曲曲的巴江河,紧贴着这片喀斯特丘陵,水浸润了石,便有了生机,流到大叠水,又经宜良县禄丰村,最终汇入南盘江。巴江因形似“巴”字而得名,在它的源头之一的黑龙潭上,一巨大石棚宛若一座石桥,为“巴”字点上了神韵的一点。撑一只小船穿石棚,顺水而过,巴江流过了千年万年,时光随水而去,沉淀在巴江两岸,造就了鱼米之地——巴江盆地。
  随水而居的人们是幸福的,巴江两岸,良田在目,农耕渔牧,自然成了石林的政治经济中心。沐着江风,烫一壶酒,美景历历,明清路南八景成了美谈。
  
  石器时代
  
  沧海桑田,对于地球来说,可能就象人们换另一种口味的咖啡一样简单。几千万年前石林地区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是古老的现在已经灭绝了的动物的王国。据古生物遗址推测,五六千万年前,爬行动物鳄、陆龟等,古脊椎动物原雷兽、大角雷兽、双棱脊齿兽等30属50种动物繁殖生长在石林盆地上。在1958年到1961年间,板桥供销社收购到大、小矣马伴古生物化石上万斤,此后石林被划为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其中“雷兽化石”还被送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石林也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石林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千万年前勃勃生机的画卷。
  100万年前,这里开始变为盆地并逐渐下沉,开始堆积沉积物,并开始有原始人在这里活动,他们打制出了欧洲在几十万年后才使用的石器技术——莫斯特文化。历史总是这么轻描淡写地就翻过了百万年,我想,石林这片独特的地貌,可能给了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更多的生活灵感吧。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逐水而居,在巴江两岸创造石器时代的文明。1961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明镇、斐文中等专家来石林考察时,在白石岭发现了一批旧石器,这些石器形态多样,原料多为矽质结核,燧石或玉髓,就地取材,多数是一次加工而成。器形以尖状器、刮削器为主,石器修理为单向单面修理,较为精细。同年3月,李炎贤前来考察,也采集了一批旧石器。1984年,昆明市文管会的胡绍锦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卫奇、黄尉文又进一步专程前来考察。2005年1月5日,县文馆所联合省考古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尉文教授对板桥旧石器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通过科学考证,断定这一旧石器遗址为距今80万年前的人类遗物,修正了原推断为距今4至5万年前的定论。从而,石林乃至昆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多万年。
  关于石器时代,随着乱石沟遗址、青山口遗址、小矣马伴遗址、山冲遗址、红土坡遗址、路美邑遗址等6处旧石器遗址和茂舍祖村的新石器遗址考证,一点一点勾画得越来越清晰。茂舍祖村的新石器遗址,还发现了陶片,质地为泥制红陶,根据陶片整理的情况,可以复原的器形有凸底浅盘和卷边小碗,是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典型器物。
  巴江流过,流过了石器时代,流过了青铜时代……流向了农耕文明,并流了纷呈出各种各样的现代文明。
  
  再见板桥
  
  说巴江穿板桥镇而过,不如说板桥镇是跨巴江而建的。
  巴江在两岸葱郁的树木下,向前流走。下午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作为板桥镇历史见证的500多年的大砂石桥,被当地的百姓晒满了刚割下的谷子,黄灿灿的。走过古桥,一条窄窄的古街,在有阳光的地方,许多老人靠在老房子的老木板上,很久很久才聊上一句天,正是农忙季节,年青人都到地里干活去了,只有小孩跑过的时候带来一阵喧笑。此情此景,把板桥的历史感渲染得十分浓郁。
  历史上,滇桂、滇黔两驿道穿石林而过,那时的板桥是一个交通往来频繁的较大驿站。在板桥的东南面盛产铜矿,当时由官方组织的采矿点就有30多个,宝源厂、太来厂、金马厂、羊圈厂、铜砂厂、母鸡厂等等林立,因矿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就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古镇。为了能及时地把采来的矿石运到板桥北部冶炼、运输和行人的方便,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3年),席大宾捐资修建了大砂石桥,把巴江两岸的虎街和马街连接了起来。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此桥又得以重修。大砂石桥是三孔拱桥,当洪水期时,河水分三股穿桥而过,有一定的卸洪能力。石桥的护栏是用长方形的砂石砌成的,也许当时建造时就只是为了单一地满足运输需要,没想到,在今天这座大砂桥的古朴风格,竟成了板桥的一个标志。
  1986年大砂石桥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离桥的不远处又新修了一座水泥桥“永胜桥”,是现在镇里过巴江的主要通道,老砂石桥上已不准机动车通过了。田里干活回来的村民,还依旧走着这座老石桥,他们说,“在老辈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这座大石桥上玩耍了”,现在的大砂石桥虽然转变了当年修建它时的初衷,但是不会抹去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一如历史的胎记。
  在有水的地方,用水与治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板桥镇青山村的马料河下游,还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的砂石双孔桥,金马桥。在很早的时候,板桥人就在巴江两岸的阿乌村与赵公庄之间,修建了永定坝。永定坝原为引水灌田之用,在嘉庆年间和道光年间两次重修,加高了坝基,开挖于河,即利于蓄水灌田,又利于洪水排浅,在坝的两侧还有两座水碾,至今还非常完整坚固。治水当然少不了大禹似的人物。相传,清康熙年间,冒水洞村人李乔在耕地时发现村北的箐洞中有一地下流泉,由于水位过低难以利用,李乔提出堵住石洞让流泉水位上升,这一工程令当时上下冒水洞、小戈丈相邻的三村都受益不浅。如今已将潭水开渠凿洞引蓄到小戈丈海子水库,沿岸的村田受灌溉的有2000多亩。当年李乔顶戴着铁锅、毛毡等涉洞阻堵,终于阻堵成功时,流泉水涌,他却精疲力竭,积劳而逝。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潭旁建盖龙王庙将其塑像奉祀庙内。
  板桥在采矿业的辉煌逝去之后,并没有被历史遗忘,由于巴江的眷顾,板桥镇一直是石林的农业大镇和粮烟大镇。板桥今年推广的云粳优13号和云粳优15号,由于良好的自然种植环境和香甜的口感在中国第二届农博会上一亮相,许多前来参观的人被蒸煮的香气所吸引,仅在展览期间就销售了4000公斤。近5年来,板桥的烤烟总产值已达13000余万元。同时,板桥也是石林较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乡镇集贸市场,曾有过“路南第二大城市”的美誉。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摆满了街子,人声熙攘。
  近年来的板桥,建设集镇供水设施,实现集镇自来水供给率100%;2000年,板桥被评为昆明市十大明星集镇建设工程之一,板桥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修缮了长1068米,宽10米的集镇老街道和过境公路板桥集镇段。这个现代的集镇还与农 户签订了责任书,保证人行道树的成活率和门前卫生,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大大改善了镇上的卫生情况。
  这个至今还在石林城镇轴带规划里处于重要地位的集镇,正一步步成为石林现代化城市的南片区,一个真正的明星小城镇。
  
  叠水之舞
  
  巴江流着流着,高兴了,来了两个优美的跳跃,于是世人有了欣赏大小叠水的福气。
  好山好水好景总是藏匿在自然的深处,也藏匿在我们内心深处,这需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与合适的人,和自然合适地沟通。导演觉得这飞流而下的大叠水,正是心中的神话,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神话》剧中,成龙穿越瀑布的场景。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觉得这里的水很是方便,于是他们依水而居,大叠水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生产用水,是家中的必需品。石林发展旅游业后,珠江第一瀑大叠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景观,是石林可贵的旅游资源。来来往往的游人们,说大叠水不仅装饰了自然,也装饰了自己的心。而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们,大叠水给他们带来了另一种生计,他们依托这一景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农家饭庄,紧挨着大叠水。由罗兴全和毛瑞芬,很年轻的小俩口经营着,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养猪,把农家乐做得很是地道,一年2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们的日子也很是滋味。说起来《太极》和《神话》剧组都是他们接待的,当时的他们就忙着做饭做菜招呼客人了,完全没有想起来剧组里有不少明星大腕呢,事后经人提醒才想起应该合个影,怪只怪这里的山水雕琢了他们朴实的性格。我想来这里的人,多少对他们有些羡慕吧,后花园里面竟有云南第一瀑这么个景致。
  在农家饭庄的旁边,有别的许多农家乐,其中也有小叠水村里的人开的。从名字可以推断,小叠水是大叠水的试跳,巴江的一小跳也另具姿态。
  当你仰望小叠水村中那千年古树万年青时,小叠水向你展现着它的深藏悠久的一面。远远望去的九棵树实为一体,这万年青盘枝错节嵌入石中,枝繁叶茂,古朴镌永,被本村人誉为树神。树下的石洞老牛洞,相传是老祖宗的居所,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出居住的痕迹来。相传小叠水原始的村名就叫老牛洞还流传着“老牛遇到饭(范)就要壮”之说,所以村中以范姓居多。小叠水的6座碾房和传说中不知深浅的留人塘,又给它增加了许多古朴和神秘。
  小叠水遇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遇上了新一轮的发展。巴江给小叠水带来了优势,再加上海拔只有1504米,是石林县的最低海拔,很少有霜雪年,十分适于农作物的生长,长久以来,小叠水的水果一直都有良好的口碑。这里的水果不仅品质好,而且比其它地方上市早,最多可抢占15天左右的商机。小叠水种植“血桃”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而且只有在这里,才能种出这个口味。通过村长范成科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里已发展了400多亩经济林果,并从今年起集体引进销售商,确保了农户的收入。近几年来,村里每年都要组织五六次培训,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小叠水历史以来,就有竹林环绕,天然林保护较好,这次再加上沼气的推广使用,更具备了生态环境优势。
  小叠水也沾了旅游业发展的光,随着人流量的增多,依托大小叠水自然风光和小叠水规模化的经济林果,可打造乡村生活体验观光旅游区,开展观光、购物、餐饮等项目。而在叠水电站区则可建立工业文化观光旅游区。
  小叠水新的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人回到村中来,也许象其它旅游搞得较好的村子一样,甚至还会有外来打工的人员。我们在欣赏巴江舞姿的时候,又多了一个角度。


  寻迹鹿阜
  
  在巴江中游,鹿阜作为长久以来石林的政治经济中心、县城所在地,把时光、繁荣、过往,层层叠叠累积起来。
  鹿阜把时光分隔得很好,老城,新城,不同的人,找寻不同的需要。古街是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在古街上的小小店铺也有自己的魅力,它们一字排开,做着自己的营生。上班的,上学的,遛早的老人,穿过民族图书馆,到东门街上吃上一碗面条米线,从这里开始一个一个的早晨;做水烟桶的一大早就光着个膀子,用传统的方式做着活计;在双眼井的旁边,有几间铁铺,摆着琳琅满目的货品;外来的游客来到老街,在阳光斑驳的老房子前发呆,有时只是为了寻找一种感觉。新城,则传递着一种生活品质。繁华、便利、热闹时时被彰显着,不管是在巴江商贸中心,双龙小街还是巴江沿岸的双龙公园。特别是在夜色的霓虹里,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鹿阜的夜市很是热闹,这从某一种程度上见证着这个城市发达的程度。
  在鹿阜这样特别的城里,听听它的老故事,很是滋味。县文管所的黄兴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路南八景之一的“鱼池云影”讲的就是鹿阜。很早的时候,县城不大,在城墙的外面都是沼泽地,一到夏天,满是盛开的荷花和水中白云的倒影,相映成趣。百姓们随时都可以跳到水中捉鱼去,曾有“三步两孔桥”的说法,这该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啊。
  关于鹿阜古镇的历史由来,在《康熙路南州志》里曾有对鹿阜得名的记载,相传有人逐鹿于此,人鹿忽不见,故名。因此也就相传,鹿阜山上有一石洞五色光烛天,成就了路南八景的另一景“鹿阜霞光”。从唐天宝元年(742年),黑爨之裔落蒙筑“撒吕城”桑,撒吕城的建设首开了石林城镇建设的先河。特别是明洪武年间大量屯兵涌入,带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7月,知州鲁厚建楼四座:东建启明楼,南建迎薰楼,西建长庚楼,北建拱极楼,并修建州署于鹿阜山;弘治元年(1488年)5月,知州龚浩始建土城,周长440余丈,高1.1丈,并开挖护城沟150余丈。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4月,在学地山西南麓修建文庙,知州周耿于同年建“黉学”即“庙学”,现在已是县一中所在地。
  到了民国时期,鹿阜镇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江南汉族民居建筑风格与本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民居建筑群。城四周有城墙、护城河等防御设施,城墙上耸立着城楼。相互交错的街道和巷道以石板铺就,呈丁字形排列,并修有水渠和水井,一幢幢四合院和“一颗印”的民居建筑群落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作为经济中心,鹿阜的集市也很有名。石林县的农村集市出现于明朝时期,到清康熙年间,有县城、板桥、古城三个集市。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有集市22个。鹿阜镇的集市,民国时期有“汉记”米店等工商业158户。向外卖出大米、肥猪、香油、白酒、草帽、草鞋、麻袋、乳饼、焦炭……后,又买进土布、食盐、红塘、煤油、火柴、宽布、有光纸等,还有从宜良、陆良、泸西、弥勒、罗平等县运来的桐油草纸、绵纸、陶器、竹具、黄烟、小杂货等商品。每逢街天,二三千人,八千公斤的粮食,一千多斤的蔬菜,两三百头大小牲畜在集市上往来买卖。
  在鹿阜城里信步走走,从北边的文庙,走到南边的武庙;从古老的东门街、经西门街、走过一个丁字形的网状格局,来到北边的西北街;我们还可以从鹿阜的古风 古貌,读出它的内涵来。
  鹿阜的文庙斗拱抬梁,造型宏伟,雕刻精致,是省内少有的古建筑群。它过去是庙学,现在是现代教育的中学,在历史上它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关节。1939年,云大附中迁到石林后,中共地下党员欧根、楚图南、张光年等到路南中学与石林本地的政治家杨一波一起,以教学为掩护开展抗日民主宣传活动。在1947年,地下县党委毕恒光指派赵佩兰就是以文庙为据点,创办了“盘江报”和“合力社”等刊物,广泛进行宣传,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革命干部到圭山参加边纵工作,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于清光绪四十年(1889年)修建,旧时为供祀关羽的武庙,现在的县文化馆,存留着十分有趣的“贪官县长许良安遗臭碑”一块。1943年11月23日,因县政府抓学生当兵激起学生抗议,县长许良安率政警队冲进路南中学,撕毁壁报,抓走中共党员教师张孝昌、进步学生刘桂五。在杨一波的组织和领导下,学生结对冲进县政府,抢回被抓教师,斗争持续了两个多月,许良安畏罪潜逃,省民政厅下令撤销其职务,路南掀起的“倒许运动”以胜利告终。闻一多先生把这一进步活动称为“路南的小五四运动”。修“遗臭碑”以纪念。
  当我们这样走着走着,被一幢幢特色民居所吸引时,不曾想就是某个名人的故居,正打开着一个个历史故事。现县文化馆门口的民居,正是政治家杨一波的故居。杨氏家族是鹿阜镇的一个大家族。杨氏是蒙古族的后裔,家族历史可上溯到元,祖先是普鲁海牙将军,后代改姓杨。其孙辈杨以成到贵州镇压起义时,英勇就义,当朝皇帝赐建祠堂,歌功颂德。在历史上,杨氏后代有文化也很有经济头脑,出了许多士绅和名人。在鹿阜还有曾经邀请龙云到石林的军事家杨立德;在石林留下“峭壁”、“磊落万古”等摩崖之作的教育家、书法家李映乙;曾任龙陵县县长,带领打了许多漂亮战役的军事家杨立声;建盖威远街龙云公馆的著名木匠王家珍等等,每个人都可圈可点。
  历史总是或多或少留下点什么,而也正是这样一页页地翻阅,才慢慢地积累起一个城镇的气质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新兴的鹿阜加快发展的时期,医药公司和百货公司成其标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阿诗玛雕塑和石林大酒店,显现着它的新一轮发展。而鹿阜可以说是石林县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坐标。
  巴江流过,串起了板桥、叠水和鹿阜;巴江流过,串起了远古和今天,石林的故事在巴江的滋养下鲜活而生动。处于滇中昆明、滇东曲靖、滇南开远三个重要城市的交汇面上的石林,是滇东南三个州市18个县市进人滇中的必经门户。南昆铁路过境,昆明至石林国内首列电动豪华旅游专列“石林号”的开通,“三高过境,一专串线”,即昆石、西石、石蒙三条高速公路和九石阿旅游专线所形成的现代交通网络,石林遇上了天时地利。针对喀斯特地质奇观和自然优势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积淀,石林做出了“石林两路经济带”的总体规划。即南北轴城镇经济轴带和东西轴九石阿经济带。用30年左右的时间,把石林县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特别是第三产业成效明显,具有旅游特色、石林特色、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在全国民族自治县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石林遇上了人和。
  石林的魅力也来源于不断发展的潜力。我们漫步在巴江畔的双龙公园,江风过处、和畅爽朗,一串互相拉着衣角,牵着小手的幼儿园小朋友,也在这里踏秋呢,巴江静静地流着,看着历史的更迭,看着石林的成长。
其他文献
中国最早开辟的国际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云南以后,出昆明,经人理、保山、腾冲,就来到了中同段的终点盈江。自古以来,盈江都是边陲要地、古道重镇,明代在盈江等地设立了八关九隘,住兵防守,护卫商旅。同时还设立了十崖宣抚使司和盏达副宦抚使司镇守于此。近600年来,盈江各族人民据守雄关,与各国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保障了祖国边疆的安宁。随着时代变迁,祖先的背影在亚热带丛林中缓缓离去,青石板的道
期刊
大地3亿年前的舞蹈,把石林变为一声惊叹,以一种神奇的姿态屹立并存留于心。从80万年前开始,这些奇秀石峰不再孤独,人类的祖先进入了石器时代,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生活散布在石峰之间,石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万年间,或奇、或惊,或美,世人带着不同找寻着、亲近着心中的石林,而世代石林人却从容地把它收纳入怀,不仅适应了喀斯特环境还把它融为自己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石中有我,我中有石。时光在雕琢着石林,而人们
期刊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2日至11月16日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总结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进
期刊
说起云南,就会想起石林。来到云南,如果不去石林一游,无疑会留下“不到长城”般的遗憾。的确,石林已成为云南这块红土高原上最显著的标志之一。2006年5月以来,由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云南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历时3个多月,终于落下帷幕。在当选的“云南十大名片”中,唯一的自然景观就是石林。石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在丘陵起伏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
期刊
一个艳阳的午后。清素街道的转弯处。遇见凝结千年的珍藏——剑川古城。  青石板街平静地延伸,引诱着好奇的脚步。巷子里。屋檐下的那些支撑了几个世纪的雕梁画栋。椽梁门窗里,穿越时空的凝练。隐约透着沧桑。却丝毫没有隐没它们的故事和传奇。将军第的那堂“千福”格子门。600多年历史的堂屋。栩栩如生的泥塑。还有93岁老人指尖的可爱布扎……每一个都是梦寐以求的珍品。不大的老城。错落的院落。深藏着无数的深邃和感动。
期刊
(一)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2006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时间扩展到全年  从2006年起,旅游节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上有了调整改革和创新——取消开幕式和开幕文艺晚会、宴会等活动,举办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扩展到全年。  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是由国家旅游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旅游节庆活动。为了进一步发挥节日的品牌效应,真正把旅游节办成人民群众和广大旅游者的节日,国家旅游
期刊
对于爱山的人来说,云南无疑是天堂,造物主在这里吹响了山脉集结号,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声名远播,高黎贡山、无量山秀外慧中……在三江并流区还巍巍挺立着一座老君山,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它连绵盘亘数百里,层层叠叠,时起时伏,这是云岭主脉在剑川、丽江、兰坪、维西等县区内的总称。      2008奥运年。热衷于寻根溯源的我们选中了位于剑川县境内的老君山主峰作为挑战目标。从昆明到剑川一路风光旖旎,群
期刊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与水为伴的傣家人,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无不包含着水的韵味,也因此化成了傣家人如水一般温柔的性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云南的傣家人,都有赛龙舟、赛龙船的传统。在西双版纳每年的傣历新年“泼水节”期间,澜沧江上必有盛大的龙舟赛。走到江边,炎热的折磨似乎要小很多,一艘艘龙舟已然排列整齐,等待出发。这龙舟与内地的很不
期刊
李雨霖 胡 莹 李 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问、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彝族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
期刊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关健时刻,我们迎来了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 五十年持续奋斗,几代人不-懈追求,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彝乡各族人民以昂扬斗志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让石林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十年殷殷真情,五十年亲切关怀,彝乡石林1725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洒满了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