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入境,妙笔出手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质是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一改往日单纯的知识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注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让情感教育贯串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感受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陶冶情操
  过去的语文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新课程改革要求彻底改变这种旧的模式。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文中去,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寻找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阅读是一种期待,让学生带着期待的感情去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丰富的心里体验。这种体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就会达到最高的审美意境。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包含了各种世俗人情,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一些特殊的人和事。阅读这些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初衷,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意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换位的方式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操。阅读文章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感情的互动与交流,作者完成了上一半,读者完成的是下一半。文学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绝不能单单只从字句上阅读,文本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思维空间。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吸引着学生运用自己的心理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去构建,再去创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最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一篇优美的作品,其真挚的感情的表达,通过文字外形化,这正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感悟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好学生,创设好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融入到作者的意境中去,愉悦地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中去,优化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对立的群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对学生极大的束缚。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积极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感知,一起体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敬畏无比,这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就变成了喜欢,学生也会产生崇拜的心理。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就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学生对学习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就得到了优化。
  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譬如,在教学《背影》时,由刘和刚的深情歌唱入题,看到画面中艰难而苍老的父亲,学生落泪了。教师知道学生此刻想到了他们自己的父亲,于是就适时地让他们想想自己享受到的父爱,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父亲。有的学生深情地说,自己父亲的袜子露着五个指头洞,却舍不得三元两块去换双袜子,可是给自己买衣服,却从来没有不舍得过;有的学生热泪盈眶地谈到,父亲知道自己爱吃水饺,晚上很晚回来,还给自己包饺子。有的父亲看到孩子回来,不由自主地抱起了十四五岁的孩子;还有的单身父亲,拿起针线给孩子缝缝补补。学生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发自肺腑的情感,融汇进了课堂,让课堂有了情感,有了灵性。于是学生迷上了写作,因为这里是自己情感宣泄的天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优秀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等等。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获得的知识也是僵硬的,很少有个人情感在其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环境和途径去学习语文。
  首先,应该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好的平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地感知,积极地学习。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的,也应在一定的情境中培养,否则,情感的形成就没有土壤或生发点。当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孕育对文本的体验热情并为理解作者的情感蓄势。
  其次,给学生提供互相感知、交流的舞台。一篇文章,你有你的认识,他有他的体会,何不让学生之间来一场情感交流大会,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气氛活跃了,思维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要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带着期望去学,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其他文献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语文学科的一道选考题,相对于文学类文本而言,难度低些,得分高些,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上选择的都是实用类文本。但是满分25分的大题,学生的平均分仅仅15、16分,得分有些低了。  2014年贵州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的考查角度仍然是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
期刊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是语文之本,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那么,如何才能养成高中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的好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  培养阅读兴趣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获得感受和启发,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阅读的愿望。
期刊
写景状物的文章,特别是那些情辞优美的写景散文,最具魅力的还是那些鲜活的意象。把握完整的意象是欣赏散文的关键,只有把意象的“象”把握完整了、准确了,才能真正准确地理解寓含在意象中的“意”——作者的情思意趣。而作者创造鲜活意象的有效手段,莫过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能否准确辨识比喻和拟人,并且从意象的完整性去认识它们的作用,就成为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散文写作的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
期刊
19年教学生涯转瞬即逝,有人说语文教学是痛苦的,也有人说语文教学是快乐的,所有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承载着痛苦,也享受着快乐。在忙碌而又愉快的学习中,教师不禁反思,自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吗?  一、采撷阅读精彩  读肖川老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刘乾跃老师的《家庭教育启示录》,颇有感触:1.教师的智慧是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的灵感来自同伴的启发;2.做书香型教师,卓越者首先应该是善于学
期刊
工作三年来,我觉得2013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与学生相处上,不能说自己突飞猛进,至少也算是进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从纵向比较中得来的进步,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幸福从教的决心和使命感。  一、得与失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来记录教学中的杂事简直太重要且必要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遇到的琐事很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工作笔记本,来记录学生的平日练习情况、上课情况以及每节课
期刊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方法很多,若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确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修辞手法的适当选用,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也有利于文章从众多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运用修辞,优化结构  谋篇布局,安排结构,方式很多,若能让修辞参与这项工程,常会使作文别具一格,新意迭出。可以用设问、比拟、排比、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谋篇构段。  1.巧设问,能
期刊
2010年那个暑假,作为全国最后一批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四川开始如火如荼地推行新课改。就如近些年每一次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一样,虽然说法不同,其实做法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学中教师拿起教鞭是为了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同时教师更要放开手,充分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由主体地位转化为主导位置,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提高学生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  三年过去了,四川率先实行新课改的
期刊
高中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又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但它曾因为紧扣高考与现实脱节而陷入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面对当前形势,高中语文新课改该何去何从,语文课堂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在此,略谈一些个人的浅薄认识。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以教师单纯的说教为主,
期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已经半年了,第一次接触这么多孩子,心中颇多感慨。感慨最深的是,我从一位学生身上深切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的真谛。  这位学生叫何举正,是高一十五班的一名男生。起初,他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总是默默无语,课上不积极回答问题,课下也不主动问问题,后来是因为他总是不交作业而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关注这个不积极的男生。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坚持使这个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