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努力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成长沃土,是各个学校在育人方面努力的方向。在学校里,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又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懂劳动、善劳动、爱劳动,对于学校劳动教育效果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劳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291
引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劳动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既能拓展学科知识,又能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会劳动的艰辛,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认识劳动的美
艺术作品是作者通过一定的绘画表现手法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向往。在教学中,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透过作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绘画意图和精神内涵,达到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目的,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渗透劳动意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的生活经历,学生更能领略劳动人民的精神风采。
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诗情画意》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一幅诗配画作品,将陶渊明诗句“晨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所表达出的山野间劳动生活的辛苦,却又有着劳动意境之美的情景,通过欣赏作品感受诗人融入自然,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体会到劳动虽然辛苦,但是也可以苦中作乐,陶冶情操。类似的课例有很多,在教学《宁海古村落》这一绘画课程时,可以展示村落的图片和视频,其中图画和视频可以将雕梁画栋、黑瓦白墙以及石砖窗花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所凝结而成的。
二、在创作作品时体会劳动的美
艺术源于生活,劳动的美是最朴实,最自然的,因此一张好的创作必须要能够放射出纯真的美、而那种美就源自自然,来自劳动。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从了解劳动形式,到感悟劳动的精神内涵,再到实践,这个过程反映出的是学生思想认知的一个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阶段,也就是美术的创作。美术课程中最常见的创作方式就是绘画和手工制作,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丰富多彩的工具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引导积极探索和个性化的操作学习。工具和材料都属于劳动产物,这些工具都具备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发明之中的佼佼者,这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智的展现。
手工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活动,它可以培养孩子多种技能。其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剪贴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剪、拼、贴等技能;二是编织类活动,可以培养编、织、粘贴、润色等技能;三是泥塑类活动,可以培养揉、搓、捏、拼、贴等技能;四是雕刻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刻、润色等技能。显然,通过制作手工作品,学生的劳动技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劳动的美,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追求,《小鸟的家》一课是人教版美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上呈现的内容是手工制作鸟窝,当然也包括小鸟。本课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用粘土来表现作品,因为黏土的丰富塑造性,比常态的绘画和剪贴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导入环节,我就采用了对比的形式,告诉学生人类的劳动行为具有两面性,错误的劳动观念会破坏大自然,而正确的生产劳动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产生美的享受。通过学习,学生在创作时内心是积极向上的, 最后的作品完成度和学生的作业评价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体会劳动艰辛,磨炼了劳动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劳动创造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最具民族特色和最能彰显劳动精神的一个门类,在我校的“四季创艺”美术社团课程中,引入了民间传统艺术扎染。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扎染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多层次的色晕效果,美妙、奇特的纹理以及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色彩,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扎染丰富的工艺特点,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热切情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了扎染艺术之外,剪纸、泥塑、年画、农民画这些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授课的门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结合优秀美术劳动作品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劳动与审美的有效融合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劳动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审美教育。具体的美术劳动中嵌入相应审美元素、内容或环节较为可行,但想要对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予以针对性培养,提升其对美术艺术以及劳动美的认识,应当结合优秀作品进行针对性审美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拾穗者》《拉网》两幅名画进行劳动美的阐述,教师也可以在专项的美术劳动活动开展中,引入一些同龄学生的绘画作品,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共同进行意识赏析。美术劳动中结合优秀美术劳动相关作品进行赏析,讲解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明确基本的审美导向后,小学美术劳动也能成为有效的审美教育载体,小学美术劳动自然可以与审美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用体验式教学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劳动来感悟自身的变化与成长,理解辛勤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努力奋进、自主追求与实现梦想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曹卫慧.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53.
[2]程姣.小学美术与侗族民间绘画互相促进的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19(03):100.
[3]方毅.本土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探究——以常州堆花团糕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3):36-37.
[4]邱秀君.小學美术校本课程如何开发[J].小学教学研究,2005(09):42-4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劳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291
引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劳动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既能拓展学科知识,又能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会劳动的艰辛,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认识劳动的美
艺术作品是作者通过一定的绘画表现手法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向往。在教学中,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透过作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绘画意图和精神内涵,达到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目的,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渗透劳动意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的生活经历,学生更能领略劳动人民的精神风采。
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诗情画意》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一幅诗配画作品,将陶渊明诗句“晨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所表达出的山野间劳动生活的辛苦,却又有着劳动意境之美的情景,通过欣赏作品感受诗人融入自然,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体会到劳动虽然辛苦,但是也可以苦中作乐,陶冶情操。类似的课例有很多,在教学《宁海古村落》这一绘画课程时,可以展示村落的图片和视频,其中图画和视频可以将雕梁画栋、黑瓦白墙以及石砖窗花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所凝结而成的。
二、在创作作品时体会劳动的美
艺术源于生活,劳动的美是最朴实,最自然的,因此一张好的创作必须要能够放射出纯真的美、而那种美就源自自然,来自劳动。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从了解劳动形式,到感悟劳动的精神内涵,再到实践,这个过程反映出的是学生思想认知的一个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阶段,也就是美术的创作。美术课程中最常见的创作方式就是绘画和手工制作,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丰富多彩的工具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引导积极探索和个性化的操作学习。工具和材料都属于劳动产物,这些工具都具备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发明之中的佼佼者,这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智的展现。
手工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活动,它可以培养孩子多种技能。其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剪贴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剪、拼、贴等技能;二是编织类活动,可以培养编、织、粘贴、润色等技能;三是泥塑类活动,可以培养揉、搓、捏、拼、贴等技能;四是雕刻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刻、润色等技能。显然,通过制作手工作品,学生的劳动技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劳动的美,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追求,《小鸟的家》一课是人教版美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上呈现的内容是手工制作鸟窝,当然也包括小鸟。本课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用粘土来表现作品,因为黏土的丰富塑造性,比常态的绘画和剪贴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导入环节,我就采用了对比的形式,告诉学生人类的劳动行为具有两面性,错误的劳动观念会破坏大自然,而正确的生产劳动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产生美的享受。通过学习,学生在创作时内心是积极向上的, 最后的作品完成度和学生的作业评价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体会劳动艰辛,磨炼了劳动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劳动创造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最具民族特色和最能彰显劳动精神的一个门类,在我校的“四季创艺”美术社团课程中,引入了民间传统艺术扎染。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扎染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多层次的色晕效果,美妙、奇特的纹理以及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色彩,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扎染丰富的工艺特点,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热切情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了扎染艺术之外,剪纸、泥塑、年画、农民画这些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授课的门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结合优秀美术劳动作品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劳动与审美的有效融合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劳动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审美教育。具体的美术劳动中嵌入相应审美元素、内容或环节较为可行,但想要对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予以针对性培养,提升其对美术艺术以及劳动美的认识,应当结合优秀作品进行针对性审美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拾穗者》《拉网》两幅名画进行劳动美的阐述,教师也可以在专项的美术劳动活动开展中,引入一些同龄学生的绘画作品,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共同进行意识赏析。美术劳动中结合优秀美术劳动相关作品进行赏析,讲解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明确基本的审美导向后,小学美术劳动也能成为有效的审美教育载体,小学美术劳动自然可以与审美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用体验式教学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劳动来感悟自身的变化与成长,理解辛勤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努力奋进、自主追求与实现梦想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曹卫慧.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53.
[2]程姣.小学美术与侗族民间绘画互相促进的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19(03):100.
[3]方毅.本土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探究——以常州堆花团糕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3):36-37.
[4]邱秀君.小學美术校本课程如何开发[J].小学教学研究,2005(0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