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研究性课堂教学多元模式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现阶段,学生研究性学力的主渠道依然在课堂,为此,转换以灌输式、接受式、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呼唤。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于所有的学科学习和活动学习之中;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研究性。建构研究性课堂教学多元模式,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推进优质教育达成研究性学习根本目标的主渠道。是一种开放性创新教学、探究性发展教学、自主性选择教学。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课堂变大、变活、变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学习能力素质,这种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
  2、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批判精神,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问题
  3、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时空想象力,独立的自主判断力和鲜活的思维发散力
  4、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困难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耐挫品质,勇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注重主体性教育,转换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创新学力为本的“三为本”的能力本位教学。创新学力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为本,自主性探究学习。为此,应当把研究课堂教学模式转换工作的重心放在“三还”促“三本”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上。把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思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把课堂变大、变活、变新,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兴趣性在课堂上得到迁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必须实行“三个突破”:
  一是突破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和学习空间的界限,使学生拥有自己全部的时间、空间进行独立思维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对课堂概念的内涵作新的界定。要求教师把小教室的课堂教学与自然社会大课堂、网络虚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开放式学习。
  二是突破以“书本知识”为唯一知识源的思维定势。要把思维还给学生,必须转变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模式观和知识观,把课本学习与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活动、媒体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全方位深层次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学习能力。
  三是突破教师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形成的教学习惯思维定势。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三为本”教学理念,从而全方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标志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个体——群体”互动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结构形式。构建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标志:
  1、把课堂变大、变活、变新
  2、建构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建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科学的运作流程,其基本流程大致为;准备——问题导引——自学思考——多元论证——自主判断——拓展应用。基本流程是贯穿在各种种类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基本框架,而具体实施环节的设置及其组合,视学科性质、教学内容与对象的特点及其运作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流程结构上是多元的、灵活的、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3、形成各类学科教学模式的变式
  笔者认为构建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创新教学、发展性探究教学、自主性选择教学。因此,决定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多元的、动态变化的。模式的变化称之为变式。具体而言,变式是模式基本结构的灵活变通多元组合的教学样式。
  4、建立“双主互动”式师生关系
  对于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系,笔者有自己的理解。具体是: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研究的主体;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与两个主体通过主动与互动关系整合,产生同步共振互育作用,提高研究性学力。教师的主体导引作用,具体发挥着“五导”作用,即:启动引导、点拔指导、质疑辅导、情趣诱导和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学习主体性越强,教师主体导引作用越大、要求越高。双方互动关系和谐整合,研究性学习表现能力就能产生放大倍增效应。
  5、发展学生的自主判断力
  在建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力和自主判断力,主要是逐步建立与推进“五重+延迟”自主评价原则,即: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激励、重在发展、重在创新和老师的延迟判断的原则。让学生在开放式交互讨论中学会自主判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和自主判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和自控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作者单位:433100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三中)
其他文献
陶渊明,字元亮,另一说法是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于东晋末年。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陶渊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现代人提起渊明先生,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其“采菊东篱
期刊
幼儿文学是以幼儿为接受对象,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合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对幼儿文学加以收集和记录。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可以读到最早记载下来的童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并把儿童歌谣定为“儿歌”沿用至今。然而,幼儿文学的真正繁荣与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二十余年间,这主要得力于独生子女的早期智力开
期刊
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文记叙了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的语言、犀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一次攻防演练,使楚国不敢轻举妄动,终于阻止了一场战争的发生。课文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和反对不义攻伐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学用书>>以及其他一些教辅资料在评价其写作特色时,都认为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  笔者当学生的时候曾听老师讲课,很佩服墨子的口才,居然凭“三寸不烂之舌”,阻止了一场战争
期刊
【摘要】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
期刊
嫩江高中于1983年建校。1998年以来,我校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发展,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第二批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工作总结会议、全省县域高中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被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全省县域高中发展的一面旗帜,2005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组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近年来,我校以创办全县人民满意
期刊
六年的教学经历,通过对本班和其他班学生的观察和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作业时抄袭现象很严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对其产生的原因作详细分析后,总结出以下几个应对策略:帮学困生消除抄袭的需求;向学生传授“学习是应该出错”的理念;让学生明白“抄袭无功效”的道理;给学生树立“纠错孕育成功”的意识;帮学生强化“规范纠错”的习惯。    一、原
期刊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教师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较全面地描述教师职业反思能力结构,并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反思指向的差异,构建适合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培训方式。    一、反思能力的含义与结构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
期刊
科学地建设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班风,又称班级风气,是班级内大多数同学在情绪、言论、行动、道德面貌和作风的共同倾向。它通过其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优良的班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它通过感染熏陶等方式,对师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产生重要的影响。优良的班风,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大量信息,有筛选择优的功能,
期刊
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讲例题、套法则(公式、关系式)、仿考题”,学生总是在教师指定的“路”上行走,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不但知识学得死,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再创造”。新的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再创造”呢?我的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    一、创造情境,先为学生引路    良好的开端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