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迎华:请你先谈谈你的教育背景。
鄢醒: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小学到大学学历完整。
卢迎华:最早认识你的创作是通过刘鼎的介绍,他给我看了你的网站,虽然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你,但对你在学校里创作的一些装置和照片作品的趣味和气息产生了兴趣,能否谈谈在重庆时的工作状态吗?谈谈你当时的语境?我知道你是挺格格不入的。
鄢醒: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去年四月在站台中国的“丛林”展上第一次见面的吧。我在重庆出生,念书,学习,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好像谈不上工作状态。四川美术学院有一个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的尴尬的“优势”,四年来学生(有可能是我这样的学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任其自然生长。那个环境我很适应,我早就习惯了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完善,不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浸淫。我这样的学生比较麻烦,还比较爱来事儿,大二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校策划了一个展览,老师也不来看,估计觉得我们没戏吧,瞎折腾。这种状况上的“格格不入”不是我刻意为了塑造某种态度,但自上而下,你跟几乎所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对等,他们还怀揣着不知者无畏的心态横行霸道。我坚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无知鄙夷,而我还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对我想要完成的事孜孜不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与他们争论,我也会死磕到底。所幸,我还是走吧。
卢迎华:你是哪年搬来北京的?为什么会搬来?
鄢醒:我毕业一个月就搬来北京了。北上最大的愿望是想要成为一个好艺术家。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北京是不二之地嘛。
卢迎华:在北京,你的创作产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鄢醒: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这让我能在每个环节上去叩问自己的创作。这种变化比较难判断。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我不是一个相信灵感(灵光)的艺术家,这就把我每件作品中那些大相径庭的突兀感降低了;其次,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所以我对自己的变化不是那么敏感。变化肯定是有的,可能比较细微,长久以来我对所有的“革命”“改变”“颠覆”嗤之以鼻,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它们的关系仅存于“微调”的默契。
卢迎华:很多人了解你的创作是从“DADDY项目”(2011年1月)开始的,“DADDY项目”是一个自述性的作品,刘鼎曾经说,“艺术家有时需要敞露心扉。”你觉得这是不是你的初衷?为什么会选择以表演,背对着观众,既有自述,又有歌唱的方式来表演?
鄢醒:“敞露心扉”不是我的初衷,初衷这个提法对我来说还是有些“灵光性”,至少有个可验的步骤。这件作品在很多方面上是我创作的一个例外,包括当时给你的展览方案里,也没有展现足够多的细节。这也许是行为现场不可替代的魅力。我选择“表演性”的表演使用的是一个“更为进步的身体”,这个身体里包含了很多编码,这些编码通过一系列神秘而富有弹性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说可能有些飘渺,我尽量在让自己作品中的每一个材料“降级”,让观念降级,表演降级,叙述降级。我希望我的作品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何去定义“表演”。另外,我也相信命运本身。
卢迎华:“现实主义”是“DADDY项目”之后不久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些连贯性,虽然“现实主义”中加入了雕塑、其他的表演者,但你自己仍然在表演中保持中心的角色,而且同样在表演中有歌唱的部分,而且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歌曲?为什么需要演唱?
鄢醒:我在“DADDY项目”里演唱过《天涯歌女》,“现实主义”里我一共演唱了11首邓丽君的歌,这些歌的顺序,演唱的情绪,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全在这件作品里。这是另外一个通道,一个关乎浪漫主义的小调,支撑着人们对艺术所有的想象。我在“现实主义”这件作品里借鉴了我在写作上的努力和实践,我试图采用几个段落的编排来达到一种叙述上的合理,我也在尝试着一个丰富的叙述,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它既不同于全角视点,也不同于第一人称的内视点。
卢迎华:很多人谈论你的创作,都爱从你的性取向作为讨论的基础,我觉得当然这是你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你的创作并不关平性取向,却涉及了很多艺术本身的问题和作为艺术家的工作的问题,特别是“现实主义”,是对艺术,艺术的秩序,我们对于艺术的投射一次很有温度和饱满的讨论。当然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想了解的是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创作的。
鄢醒:我的性取向是我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对它既不感到兴奋,也不感到不幸。这个问题如果谈到作品中的“自我”,我想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我对期盼中的那个自我还远远未能如愿。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处出处,我在乎我的观众,我只为少部分和我一样能量庞大的观众“服务”,对他们的预期判断也在回馈着我自己对创作的判断。
卢迎华:阅读和写作是你创作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你喜欢怎样的作家?
鄢醒:我要澄清的是,写作不会成为我的工作。我对自己性格的判断让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在写作上离自己期望的高点太远,也错过了良性训练的最佳时期,追都追不上,纯属没戏。我17岁以前写诗,现羞于重提,早就放弃了。当然,我有不少喜欢的作家,纪德,福楼拜,海明威,西蒙,残雪等等。纪德可能是我最着迷的作家。他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古典大师。比如说他的“古典性”,这些大家可能没有兴趣研究的部分,是我着迷的前提,他所有行文中蔓延开来的轻触质感;包括他对“个性”的不啻;对所有作家妄图以独特性在历史长河留下孤影的不屑:他对“现代性”的客观预言;他退位到一个更为浩瀚的“属性”层面,经常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卢迎华:谈谈你所喜欢的艺术家和创作。
鄢醒:很多,艺术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委拉斯开兹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他画和不画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就是他在那里,你看着这些作品会激动兴奋,脑电波会蠢蠢欲动,惴惴不安。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鄢醒: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小学到大学学历完整。
卢迎华:最早认识你的创作是通过刘鼎的介绍,他给我看了你的网站,虽然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你,但对你在学校里创作的一些装置和照片作品的趣味和气息产生了兴趣,能否谈谈在重庆时的工作状态吗?谈谈你当时的语境?我知道你是挺格格不入的。
鄢醒: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去年四月在站台中国的“丛林”展上第一次见面的吧。我在重庆出生,念书,学习,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好像谈不上工作状态。四川美术学院有一个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的尴尬的“优势”,四年来学生(有可能是我这样的学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任其自然生长。那个环境我很适应,我早就习惯了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完善,不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浸淫。我这样的学生比较麻烦,还比较爱来事儿,大二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校策划了一个展览,老师也不来看,估计觉得我们没戏吧,瞎折腾。这种状况上的“格格不入”不是我刻意为了塑造某种态度,但自上而下,你跟几乎所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对等,他们还怀揣着不知者无畏的心态横行霸道。我坚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无知鄙夷,而我还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对我想要完成的事孜孜不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与他们争论,我也会死磕到底。所幸,我还是走吧。
卢迎华:你是哪年搬来北京的?为什么会搬来?
鄢醒:我毕业一个月就搬来北京了。北上最大的愿望是想要成为一个好艺术家。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北京是不二之地嘛。
卢迎华:在北京,你的创作产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鄢醒: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这让我能在每个环节上去叩问自己的创作。这种变化比较难判断。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我不是一个相信灵感(灵光)的艺术家,这就把我每件作品中那些大相径庭的突兀感降低了;其次,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所以我对自己的变化不是那么敏感。变化肯定是有的,可能比较细微,长久以来我对所有的“革命”“改变”“颠覆”嗤之以鼻,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它们的关系仅存于“微调”的默契。
卢迎华:很多人了解你的创作是从“DADDY项目”(2011年1月)开始的,“DADDY项目”是一个自述性的作品,刘鼎曾经说,“艺术家有时需要敞露心扉。”你觉得这是不是你的初衷?为什么会选择以表演,背对着观众,既有自述,又有歌唱的方式来表演?
鄢醒:“敞露心扉”不是我的初衷,初衷这个提法对我来说还是有些“灵光性”,至少有个可验的步骤。这件作品在很多方面上是我创作的一个例外,包括当时给你的展览方案里,也没有展现足够多的细节。这也许是行为现场不可替代的魅力。我选择“表演性”的表演使用的是一个“更为进步的身体”,这个身体里包含了很多编码,这些编码通过一系列神秘而富有弹性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说可能有些飘渺,我尽量在让自己作品中的每一个材料“降级”,让观念降级,表演降级,叙述降级。我希望我的作品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何去定义“表演”。另外,我也相信命运本身。
卢迎华:“现实主义”是“DADDY项目”之后不久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些连贯性,虽然“现实主义”中加入了雕塑、其他的表演者,但你自己仍然在表演中保持中心的角色,而且同样在表演中有歌唱的部分,而且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歌曲?为什么需要演唱?
鄢醒:我在“DADDY项目”里演唱过《天涯歌女》,“现实主义”里我一共演唱了11首邓丽君的歌,这些歌的顺序,演唱的情绪,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全在这件作品里。这是另外一个通道,一个关乎浪漫主义的小调,支撑着人们对艺术所有的想象。我在“现实主义”这件作品里借鉴了我在写作上的努力和实践,我试图采用几个段落的编排来达到一种叙述上的合理,我也在尝试着一个丰富的叙述,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它既不同于全角视点,也不同于第一人称的内视点。
卢迎华:很多人谈论你的创作,都爱从你的性取向作为讨论的基础,我觉得当然这是你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你的创作并不关平性取向,却涉及了很多艺术本身的问题和作为艺术家的工作的问题,特别是“现实主义”,是对艺术,艺术的秩序,我们对于艺术的投射一次很有温度和饱满的讨论。当然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想了解的是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创作的。
鄢醒:我的性取向是我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对它既不感到兴奋,也不感到不幸。这个问题如果谈到作品中的“自我”,我想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我对期盼中的那个自我还远远未能如愿。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处出处,我在乎我的观众,我只为少部分和我一样能量庞大的观众“服务”,对他们的预期判断也在回馈着我自己对创作的判断。
卢迎华:阅读和写作是你创作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你喜欢怎样的作家?
鄢醒:我要澄清的是,写作不会成为我的工作。我对自己性格的判断让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在写作上离自己期望的高点太远,也错过了良性训练的最佳时期,追都追不上,纯属没戏。我17岁以前写诗,现羞于重提,早就放弃了。当然,我有不少喜欢的作家,纪德,福楼拜,海明威,西蒙,残雪等等。纪德可能是我最着迷的作家。他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古典大师。比如说他的“古典性”,这些大家可能没有兴趣研究的部分,是我着迷的前提,他所有行文中蔓延开来的轻触质感;包括他对“个性”的不啻;对所有作家妄图以独特性在历史长河留下孤影的不屑:他对“现代性”的客观预言;他退位到一个更为浩瀚的“属性”层面,经常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卢迎华:谈谈你所喜欢的艺术家和创作。
鄢醒:很多,艺术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委拉斯开兹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他画和不画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就是他在那里,你看着这些作品会激动兴奋,脑电波会蠢蠢欲动,惴惴不安。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