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isn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迎华:请你先谈谈你的教育背景。
  鄢醒: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小学到大学学历完整。
  卢迎华:最早认识你的创作是通过刘鼎的介绍,他给我看了你的网站,虽然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你,但对你在学校里创作的一些装置和照片作品的趣味和气息产生了兴趣,能否谈谈在重庆时的工作状态吗?谈谈你当时的语境?我知道你是挺格格不入的。
  鄢醒: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去年四月在站台中国的“丛林”展上第一次见面的吧。我在重庆出生,念书,学习,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好像谈不上工作状态。四川美术学院有一个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的尴尬的“优势”,四年来学生(有可能是我这样的学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任其自然生长。那个环境我很适应,我早就习惯了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完善,不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浸淫。我这样的学生比较麻烦,还比较爱来事儿,大二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校策划了一个展览,老师也不来看,估计觉得我们没戏吧,瞎折腾。这种状况上的“格格不入”不是我刻意为了塑造某种态度,但自上而下,你跟几乎所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对等,他们还怀揣着不知者无畏的心态横行霸道。我坚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无知鄙夷,而我还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对我想要完成的事孜孜不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与他们争论,我也会死磕到底。所幸,我还是走吧。
  


  卢迎华:你是哪年搬来北京的?为什么会搬来?
  鄢醒:我毕业一个月就搬来北京了。北上最大的愿望是想要成为一个好艺术家。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北京是不二之地嘛。
  卢迎华:在北京,你的创作产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鄢醒: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这让我能在每个环节上去叩问自己的创作。这种变化比较难判断。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我不是一个相信灵感(灵光)的艺术家,这就把我每件作品中那些大相径庭的突兀感降低了;其次,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所以我对自己的变化不是那么敏感。变化肯定是有的,可能比较细微,长久以来我对所有的“革命”“改变”“颠覆”嗤之以鼻,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它们的关系仅存于“微调”的默契。
  


  卢迎华:很多人了解你的创作是从“DADDY项目”(2011年1月)开始的,“DADDY项目”是一个自述性的作品,刘鼎曾经说,“艺术家有时需要敞露心扉。”你觉得这是不是你的初衷?为什么会选择以表演,背对着观众,既有自述,又有歌唱的方式来表演?
  鄢醒:“敞露心扉”不是我的初衷,初衷这个提法对我来说还是有些“灵光性”,至少有个可验的步骤。这件作品在很多方面上是我创作的一个例外,包括当时给你的展览方案里,也没有展现足够多的细节。这也许是行为现场不可替代的魅力。我选择“表演性”的表演使用的是一个“更为进步的身体”,这个身体里包含了很多编码,这些编码通过一系列神秘而富有弹性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说可能有些飘渺,我尽量在让自己作品中的每一个材料“降级”,让观念降级,表演降级,叙述降级。我希望我的作品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何去定义“表演”。另外,我也相信命运本身。
  卢迎华:“现实主义”是“DADDY项目”之后不久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些连贯性,虽然“现实主义”中加入了雕塑、其他的表演者,但你自己仍然在表演中保持中心的角色,而且同样在表演中有歌唱的部分,而且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歌曲?为什么需要演唱?
  鄢醒:我在“DADDY项目”里演唱过《天涯歌女》,“现实主义”里我一共演唱了11首邓丽君的歌,这些歌的顺序,演唱的情绪,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全在这件作品里。这是另外一个通道,一个关乎浪漫主义的小调,支撑着人们对艺术所有的想象。我在“现实主义”这件作品里借鉴了我在写作上的努力和实践,我试图采用几个段落的编排来达到一种叙述上的合理,我也在尝试着一个丰富的叙述,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它既不同于全角视点,也不同于第一人称的内视点。
  卢迎华:很多人谈论你的创作,都爱从你的性取向作为讨论的基础,我觉得当然这是你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你的创作并不关平性取向,却涉及了很多艺术本身的问题和作为艺术家的工作的问题,特别是“现实主义”,是对艺术,艺术的秩序,我们对于艺术的投射一次很有温度和饱满的讨论。当然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想了解的是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创作的。
  鄢醒:我的性取向是我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对它既不感到兴奋,也不感到不幸。这个问题如果谈到作品中的“自我”,我想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我对期盼中的那个自我还远远未能如愿。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处出处,我在乎我的观众,我只为少部分和我一样能量庞大的观众“服务”,对他们的预期判断也在回馈着我自己对创作的判断。
  卢迎华:阅读和写作是你创作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你喜欢怎样的作家?
  鄢醒:我要澄清的是,写作不会成为我的工作。我对自己性格的判断让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在写作上离自己期望的高点太远,也错过了良性训练的最佳时期,追都追不上,纯属没戏。我17岁以前写诗,现羞于重提,早就放弃了。当然,我有不少喜欢的作家,纪德,福楼拜,海明威,西蒙,残雪等等。纪德可能是我最着迷的作家。他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古典大师。比如说他的“古典性”,这些大家可能没有兴趣研究的部分,是我着迷的前提,他所有行文中蔓延开来的轻触质感;包括他对“个性”的不啻;对所有作家妄图以独特性在历史长河留下孤影的不屑:他对“现代性”的客观预言;他退位到一个更为浩瀚的“属性”层面,经常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卢迎华:谈谈你所喜欢的艺术家和创作。
  鄢醒:很多,艺术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委拉斯开兹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他画和不画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就是他在那里,你看着这些作品会激动兴奋,脑电波会蠢蠢欲动,惴惴不安。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比竞争对手更优异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只有因地制宜,全力以赴地把自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企业,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获取丰富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迎接时代挑战。  关键词:学习型;客观要求;团队;学习型企业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比竞争对手
期刊
此次应“北京设计周”之邀,透过雅筑的引介与冰峰兄的鼎力襄助,方能在“当代艺术&投资”刊物中藏著一份精简版的简体破报。  两岸的交流已过于泛滥,每年的政经商会、学术参访、观光营队的碳足迹大概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了,然实际的辩诘仍未发生,我特别指的是那种进到城市里头交换彼此的历史经验与当下文化整体感受,并且“识异”的过程。  在台湾收视率很高的陈文茜主持的电视节目里,她常用的口号是“不了解中国,就不能了解
期刊
作为八零年代出生的外省人,我的青春期可以一劈两半,前半截在河北老家,灰暗贫乏的小城,极度的压抑,读书听摇滚,愤怒和躁动。后半截则是在北京,膨胀,斑斓的超级都市,剧烈的震荡冲击,海量的信息,目睹种种怪状和奇观,曾经的压抑变为焦虑,愤怒和躁动转化为怀疑和扭曲,前半截是线性的,后半截更像拼贴。  在90年代末,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摇滚乐一道,对很多青年人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即是其中一个。它们仿
期刊
书名: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黄煜文  出版:麦田2011/06  书名:这就是天堂!我的北韩童年  作者:姜赫、菲利普·格兰杰罗(Philippe Grangereau)  译者:陈怡华  出版:卫城2011/06  唐诺曾为文分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摩尔的《乌托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到奥韦尔的《1984》,在人类
期刊
活动讯息是城市的厚度,一个城市的文化的测量表。北京大部分的时节是个日不见阳光,夜不见月亮的灰暗城市,却是华人世界疯子最多,文化底蕴含量最高的城市。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群人或一份刊物证实其伟大,而北京,正是由这家夫妻店所开张的生活便利签给标记完成的。    以下为破的访问:破:我很想知道,做生活便利签对你们的婚姻生活有帮助吗?你们每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多少?约会的时间呢?  elvita威:Elvi
期刊
2011年1月15日,鄢醒(1986年生于中国重庆,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在我策划的一个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名为《DADDY项目》(2010)的行为作品。在这次令人心酸的呈现中,鄢醒面对着白墙站立,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在单亲妈妈的照顾下成长的经历,向在场的观众坦露了自己曾经承受的家庭暴力、生活的巨大动荡感、来自家族的认同感及爱的缺失,以及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不曾有过的父爱。开始这场讲述时,鄢醒把
期刊
卢迎华>>  “Afterall展览历史”丛书关于1989年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的特辑中刊登了哥拉多·墨斯凯拉(Gerardo Mosquera)所撰写的文章《在全球和本土语境中的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哥拉多·墨斯凯拉是居住在哈瓦那的批评家和策展人,是哈瓦那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在1989年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结束后由于不满双年展机制本身日趋加强对于艺术的审查和管制而辞职。这篇文章追溯了哈瓦那双年展创立
期刊
                 
期刊
艺人:谢金燕  专辑:爱你辣  发行:乾坤唱片  很难想象她已为人母,年过三五,出道近二十年。说起谢金燕,许多人都先想起她那一双招牌美腿,肌肤没有随时光松弛,尤其适合在舞曲节拍里摆动,那么煽情却不色情。从以前的、等经典台妹舞曲,到睽违三年、亲自与吕晓栋、Tan联名担任专辑制作人的新专辑里单曲,只能令人赞叹谢金燕真是台式舞曲的最佳代言者。标示为谢金燕本人作词的MV在youtube上一发出,立刻引起网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汉英指示词“那”和 “that” 的异同点以及它们的对应翻译。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和分类深入分析,指出“那”和“that”这两个指示词之间的相同点之外,主要研究了汉英指示词“那”和“that”的不同点。研究结果表明“那”和“that”有以下几点不同:(一)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功能负荷量不同;(二) 人称指代不同;(三) “that”可用于替代句中名词,而“那”无此用法;(四)指示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