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c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校本教研 认识 思考
  
  一、校本教研产生的背景
  
  校本(school-base)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国家,其中具体的背景和各自的特色已有不少论者阐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校本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旋风。最直接的背景是:
  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造就校本
  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个人、部门、单位都没有个性可言,都是国家这台巨型机器上的零部件,按照预设命令进行运转。教育领域在这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下,不可能有“校本”,因为学校的所有计划、行动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框定好了,学校只需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僵化的板块开始松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颁行,中小学校开始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推行校长负责制,与之相配套的是实行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进入改革轨道,传统的国家课程一分为三,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其中由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占到课程总量的16%。由此可见,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师资招聘等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校本意识在逐渐增强。
  2、倡导多样性和开放性、关注个性和差异性的素质教育理念呼唤校本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破除统一性,重视差异性,凸现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特色。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个办学个体,只是注重了学校属性和特点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只强调了办学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办学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作为个体的学校来说,它的历史、内外环境、教师、学生及发展定位与另一所学校是存在差异的,而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学校的特色,各种特色的整合又塑造了一个学校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到,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与学校的主体性、办学特色是密切相关、互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没有学校的主体性或“校本”就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或“生本”,而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或“生本”,学校的主体性或“校本”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探
  索校本研究之路。
  
  二、校本教研的内涵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那么从教育体制内(尤其是学校内)激起改革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而“以校为本”就是这种内在机制之一。校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学校自身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学校的一切办学和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学校的自身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成员的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学校教育对象的发展。“改进”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见识,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并提高学校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它不会囿于一般的笼统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而会在这种决策和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探寻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对策。它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不关心宏观决策和一般理论,它只是更强调从具体与特殊到一般与普遍,更强调已有的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更强调已有的决策和理论都须受学校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是证伪。
  “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在学校办学和教育改革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全体教师的创造潜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真正对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和教师。而“局外人”——那些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行政领导以及上级部门的领导等,很难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有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学校实际问题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
  “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教育改革与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来体现。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一切教育改革的措施都会落空。虽然在学校生活中,也会出现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的情况,但这种参与的意图不在于形成一个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的一个群体,而是希望发展成一个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学校业已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外的人员应服务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需要,他们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实际工作过程,是为了找到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路径。“校本”为研究者和学校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为研究者和学校实践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结合点,或者说一个共同活动的“场地”。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第一,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尽管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多年来师范生最感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这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它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
  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第五,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四、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1、集体备课,同伴互助
  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对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商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每个教师都能实现最佳教学,集体备课可大致归纳为七个步骤:
  ①钻研教研。要求每位教师首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钻研教材一定要深刻、透彻,处理教材则要深入浅出。每位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都要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备集体讨论。
  ②收集信息。教师在研究教材之后,还要不断完善、发展、深化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必须广泛查找资料,收集一些与本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信息,或者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等,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使课程资源丰富,体现多样化、主体化的特点。
  ③中心发言。由主备课人提前一周召集本组教师进行交流,针对教学内容就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作业设计等问题作中心发言。
  ④集体讨论,同备课组成员在听取主备课人的发言后,根据自己钻研教材,收集信息的情况,对主备课人的发言进行充分讨论,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合理、新颖、有创意、可操作的教学思路。集体讨论是集体备课的核心,这个过程是相互争辩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备课组的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断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⑤主备课人根据集体讨论意见形成统一教案。集体讨论之后,主备课人根据大家的意见,按照研讨的教学思路,合理整合各人的教学思想,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恰当选择一些电教媒体,教学图片等,写出一份详实的通用教案,打印或刻写印发给备课组的每位教师。作为年级学科组的通用教案,这样免去了教师抄袭教案的无效劳动,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上。
  ⑥个性化处理。每位教师在前一周拿到通用教案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悟在教案旁边作旁注、增删教学环节,或更换教学方法,增补教学内容和情节。这是一个教师个人进行二次备课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有对通用教案的消化、更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个性与创选性,做到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⑦教后反思,使用通用教案后将个人心得感受、教学亮点和失误,记在教后反思栏中,供下周备课时研讨,以利改进今后的教学。
  集体备课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⑴无备而来,除主备课人发言以外,其他备课成员无备而来、事先不钻研教材,讨论时不发表意见,由主备课人唱独角戏。
  ⑵只有分工备课,缺乏集体合作。集体备课首先强调的是集体智慧和力量,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就把集体备课变成了分工备课。
  ⑶改革落后的教案检查、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备课热情,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使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实效,在检查评价教师的备课时,要注重过程,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钻研教材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
  ⑷三个不可忽视:〈1〉不可忽视学生的实际;〈2〉不可忽视自己的教学个性;〈3〉不可忽视教学反思。
  2、合作教学
  即在教研组开展“上课、说课、评课,对话”教研活动。在集体钻研教材、备课的基础上,确定一位教师上课,一位教师说课,其余教师听课,首先进行合作、协商、分工,确定各自在上课、说课、评课中所承担的角色,继而进行共同商讨并确定主题。合作教学活动设置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情景,使教师既有个体独立的体验空间,更有学科成员间的合作氛围,使教师不知不觉感受到合作的欢乐。
  合作教学可以概括为“五步校本教研法”:
  ①说:以新课程理论为导向,以解决一线问题为宗旨,确定说课专题。然后大家分头准备,下次集中时说出自己在备课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手段、教学结构、程序及思维过程,而且说出“教什么”“怎么教”,并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具体阐述为什么这样教。
  ②讲:由执教老师围绕本次研究专题,根据说课中讨论的意见,形成教案,再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给予展示,上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如何学,着重导和练,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教研含量,使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③评:执教老师先对自己的上课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其他老师进行认真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④论:说课、讲课、评课结束后,所有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体会,从中提炼出成功的经验。
  ⑤行:将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师中推广应用,使教研成果真实地落实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它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背景,对自己以前所做出的教学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自我审视与分析,从而提高自我观察水平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它一般由提出问题→自我审视→教师互评→评价总结四个环节构成。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部分。课前反思是怎样结合新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课上好、上活;课中反思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发展上,学生深度思考问题,教学环节是否扎实有效;课后反思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找出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拜师学艺,书海寻宝。如果作为教师仅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对教学活动及时反思,教学便不会有长进,缺乏反思的教学是一潭死水,丧失了深化教改的前提和提高质量的保证。因此只有把教育教学纳入反思的轨道,有意识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才会提高教学质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反思可给教师带来成功的体验,也可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课题研究引领校本教研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一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二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作;三要应用研究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四要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
  课题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教研组和由几个教师组成课题小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5、根据新理念举行教学观摩
  通常指某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点评、着重讨论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课例能否体现某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是否衔接紧密,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平时教研室的同志到基层学校听课,大家感到实验教师在思想上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课堂上却毫无体现或是体现得生硬死板,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现象十分严重。避免这一现象的最佳办法,便是根据新的理念举行教学观摩,将一个个新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课堂教学实例。
  6、写教育案例,促使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向教师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结果。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
  案例研究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我们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把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紧紧结合起来,围绕“怎样改进更好、更有效”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遗憾,更有效地反思与重建自己的教学。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发现,研究的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是有心人,肯钻研,长期积累,一定会加速专业成长。
  案例的采集和写作过程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写教育案例的意义和目的在于:①可以培养教师自身的洞察力,促进教师做教学有心人,②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成长的阶梯;③可以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正是从案例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7、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
  许多学校都有以老带新的措施,但通过了解很多措施都没有落到实处,效果并不明显,这里介绍有关师徒制的一些有效做法:①每个骨干教师带2个徒弟;②师徒互相听课、评课;③徒弟向师傅说课,师傅听后指导;④师傅要确保徒弟上好过关课。何时上过关课由徒弟自己申报,届时备课组的同志一起来听,如果大家认为不行,下次再上,直到认为过关为止。⑤徒弟备课师傅检查、批改;⑥骨干教师跨年级教学,在多个年级起带头作用。⑦骨干教师在专题备课中作主讲教师,针对考试谈复习重点。
  8、区域性同伴互动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某些学校教师数量少,缺乏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难以发挥同伴之间的互助作用,因此必须突破学校壁垒,开展区域性联片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教学教研资源。具体方法:以强校或县级以上教学教研部门为龙头设立综合教研组,以中心骨干学科教师集体为依托,成立以片为单位的大教研组,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大教研组按照问题征集归类汇总,校内初步会诊,片区集体会诊,形成活动主题思路,制订大教研组实施方案,在片校开展课例研讨、集体备课、公开课竞赛、“送教下乡”等活动。利用强校的强科目带动弱校弱学科的进步、发展。
  9、开展校本教研管理“九个一”活动
  ①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录
  ②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教学案例
  ③每月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④每月交一份优秀教案
  ⑤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
  ⑥每人一个研究课题
  ⑦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记录袋
  ⑧每学期命制一份试卷
  ⑨每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很多,这里只略举几例,如果能把这9个方面做好,必见成效。
  
  五、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2、学校要建立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教研体系,充分发挥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学术带头作用,使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师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充分挖掘、整合、共享校内教育资源,营造一个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教学研究风气。
  3、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方案目标定位要准,要在对全校教师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教师需求和本校实际制定目标;方案设计内容要实,达到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三者统一,有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导处(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依照学校方案,根据职能和学科要求,制定本处室、本年级、本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计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复讨论取得共识。
  5、不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师摘录学习笔记,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和教学论文有明确要求,努力构建书香校园。
  6、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检查五落实。主要内容如:研究新老教材的差异,寻求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提出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开展课改实验研究,课改前后课堂教学考试命题导向之比较等等,总之内容和形式要不断创新,做到丰富多彩,不要让教师感到枯燥无
  味。
  
  六、思考改革教学评价办法,保障校本教研的实施
  
  许多基层教师谈到,如果不改变现行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单一性,只看学生考试成绩的片面做法,校本教研将难以开展。因此,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实施,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就必须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元评价。学校要重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态度与热情,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教学艺术,评课说课能力,教研教改成果,学生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从而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深入开展。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向全面铺开阶段,如何利用“校本教研”这个载体来加速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已是各地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校本教研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快捷方式。通过校本教研,中小学教师将从单纯的教学者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校本教研不仅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成为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机制,而且也成为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校本研究过程的不断展开与深入,不仅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善,推进教师不断成长的驱动器,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要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全面实现教学创新和提升办学品位上。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校长创新意识的高低,事关课程改革的成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建新一轮的特色学校,关键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具有创新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校长应具备必要的公关意识、领导艺术,而且应该是超现状的。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 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能否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学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环保 中学 化学教学 污染    一、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高度发展,显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领,人类在从自然界掘  取资源的同时也给
期刊
每个班集体都有后进生,在中小学阶段,年级越高,后进生越多。后进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研究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必须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有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和个人四方面的原因。    因家庭影响造成后进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依着顺着,导致孩子生活能力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掌握不同的技能技巧,对此,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
期刊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如何创新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职业教育中一个经常让人探讨的话题。本人就几年来的职校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一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力求为班主任工作寻找一个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一、班主任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班主任是班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影响  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如果班主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处为人师表,必
期刊
我县实施新年课程改革已经六年之多,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实验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亲历了几年的实验过程,深有感触地真正体验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沉内涵。尽管我已从教十多年,可是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小学生,感到的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更多的信心不足。最终,在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和阅读大量的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实践后体悟到:    一、要引导学生能真正与文本直接对话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中学生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学习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听课 解题 调查 分析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初中数学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呢?对于班主任来说,只有学习和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要求,才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一、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都规定: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
在广大农村中学,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让班级集体更加团结。一个班主任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是班主任时刻考虑的问题。根据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当好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衣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