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将成为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渠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清晰、生动地像学生展示化学知识和原理,而对于化学微观知识教学尤为适用,可以显著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工作的发展,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效率的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方法,并从应用对策为突破点,并探索初中化学信息化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化学微观知识是初中教学内容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很多中学生受“先入为主”的宏观经验影响,在认识化学微观知识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式,加之化学微观知识涉及的内容是“摸不到、看不到”的,这也增加了化学微观知识学习的难度。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宽,信息化手段也成为解决化学微观知识教学难度的重要选择,能够将抽象化学微观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当前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集合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初中化學微观知识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环境,部分初中也开始着手建立更为高效、科学的信息教学平台,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也在逐步上升。
  二、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特征
  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微粒观相关内容、化学式微观、化学方程式微观性等知识。由于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具有特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系统化的特征。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系统化是指化学微观知识体系内部的高度系统化,即看似宏观性的物质其实都是由高度系统化的微观粒子构成,具有有机协调性的特征。二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化学方程式是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而对于熟悉宏观物质特征的初中生而言,理解化学微观知识就要能够搭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从宏观物质的发展原理以及运行理念来认知微观世界,而这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种特定的微观思维能力训练。三是理解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并不局限于特定学科信息框架的隔离,能够理解化学微观知识原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联,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和本质,而不仅仅是单一领域学科知识的需求。
  (二)信息化教学对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手段基于互联网技术体系,是教学信息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体系共同组成的体系。通过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化学微观知识资源体系,还能够利于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效率,这也使得这些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高效化的展示、管理和处理工作,为化学微观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显著增强新时代化学教育的价值,也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整个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开展情况的预测和回应,这就需要构建覆盖全范围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体系,保障每一个信息化教学流程的科学与连贯,并且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分析和预测,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水平的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书面信息获取上面,而是更加关注于深层次的理解和概括。这就需要独辟蹊径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此时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既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得以清晰生动的展示,还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则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三、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因为具有较高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很多学生在接触和学习初中化学微观知识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困惑。而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微观世界的原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微观知识,让微观表征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从教学案例出发,对初中化学微观知识信息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掀开化学微观知识的面纱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对书本上已有的或未呈现的化学微观知识进行整合和呈现,达到“情境化”教学的目的。在化学微观知识教学实践中,影响教学效果的要素之一就是情境的创设。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拓展知识的范围,构建出化学微观知识和宏观物质知识的桥梁,实现教学定位的更加精细化,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效率。借助实验情境、视频情境等信息化工具,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了解看似陌生的微观世界。
  例如,在原子结构的认识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创设“密信”实验情境,在生动趣味性探索实验中学生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更容易理解微观粒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此外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是多样化的,例如A Boy And His Atom号称是当前世界上“最小的电影”,学生在利用信息媒体观看趣味视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认识原子的相关知识,掀开化学微观知识的面纱。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直观模型,搭建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桥梁
  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基于原子、分子和电子等等微观粒子的特定,而这些微观粒子是我们肉眼难以企及的,只能通过想象或者特殊精密设备了解和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关于微观粒子的直观模型,则是初中生认识化学微观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中,以往都是采取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而这些教具很难展示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关于微观粒子的三维模型,采取FLASH动画等方式展示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微观世界,从而搭建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桥梁,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例如,在“电解水”实验中,以信息技术构建水分子的3D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分解的过程,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最后引发学生对微观粒子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合理展示我们不熟知的微观模型,可以促进学生对宏微知识结合的实现,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可视化认识。
  (三)借助信息多媒体描述,分析化学微观世界的格局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知识学习的兴趣尤为关键。借助于信息多媒体描述功能,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化学微观知识形象化展示,如将微观粒子想象成会说话、会行动的个体,借助于拟人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原子构成课程之前,教师先使用PPT展示“原子家族”,從电子拟人化视角来介绍“原子家族”的成员。“原子家族”中“原子核”是家中父母,是家庭运转的中心地带,而“电子”们总想挣脱“原子核”父母们的管教,尤其是带正电的质子妈妈但这一目标却难以达到,还好中子爸爸不带电,“中立”的中子爸爸从中调停才形成了稳定的“原子家族”。通过这样的一份“原子家族”的“自白书”,让学生更容易分析及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
  (四)采用动画模拟展示,理解微观化学的变化规律
  在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教学工具,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微观化学变化特征抽象、不可视化的问题,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微观粒子的运动、间隔特征,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情况来自由选择模拟速度,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时间而言,不再受到操作条件和实践的限制,可以大大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对学生学习微观化学变化情况的掌握情况,提前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分析,彰显信息化教学的专业优势,拓展信息化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渠道,进行前期教学策略的预测及方案准备,帮助教师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拓展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离子形成”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钠和氯气反应过程。即在反应过来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带正价的钠离子,而氯原子接收钠一个电子,变成带负价的氯离子。flash动画模拟展示可以引导学生对微观化学反应的思考,了解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进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观应用信息化工具可以使得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更加高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在思想理念上认识到位,还要在实践方法上得当,这就要求必须要深入结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特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的优化作用,大力挖掘信息化工具在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方法,大胆改革,总结经验,尽快提高初中化学微观知识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丙香,毕华林.中学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的困难及原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6):67-71.
  [2]董广庆.基于初中生三重表征及转换能力勘查的教学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3]魏志方,元春晖,董广庆.朝鲜族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转换能力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14(15):55-58.
  [4]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毕华林,黄婕,王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51-54.
  作者简介:
  赵伟,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会龙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广大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深度教学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学途径。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也将深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应用多样的教学策略着力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从深度把握历史本质,超越表层知识;深入创设历史情境,完整理解历史;深层探究历史
摘 要:对于山区学校而言,由于其地区经济文化等相对落后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严重制约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某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且教学手段单一,因而使得其课堂教学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匹配。此外,相较于城市小学,山区小学生的家庭条件、学生基础以及学校设施等都与城市小学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在当前教育部门提倡的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下,就如何提升山区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是当前山区小学数学教师所面
摘要: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了模板,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加强名著阅读,会使语文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分析了所在初中的名著阅读的现状,认识名著阅读对于初中学生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性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素养;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一、 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从早期的“双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認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关键词:读讲结合;《要下雨了》;语感  新教材第二册中《要下雨了
摘 要:数学学习强调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因此,将深度学习的理念有效融入复习教学中,将带有一定探究性的数学问题视为学习的支撑点,并在充分运用体验式活动中让深度学习的形式得以实现,达到在提升学生学习力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文章以“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教学为例,探究将深度学习融入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复习课;二元一次方程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被动学习导致数学课堂
摘 要: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思想基础,另外,数学学科中含有多种数学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们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多种问题。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学科的研究,寻求有效的方法实现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其功能,为其他学科服务。本研究立足于中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渗透整合的研究,阐述了中学学科和其他学科渗透整合的意义,且对中学数学学科在
摘要: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民主平等中解放学生的大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解放学生的双手;把握课堂教学阵地,在提问辩驳中解放学生的嘴巴;组织校外参观活动,在多彩体验中解放学生的空间;组织各项实践活动,在观察发
摘 要: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应当通过强化彼此间的互动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而师生互动的作用发挥需要教师进行设计,以提出问题与创设情境等方式,在双方交流中去发散学生思维,进而深化有效教学。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实现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和发展,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一直沿用至今,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的改革,还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了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保
摘 要:初中数学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要在课堂上用数学分析和计算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能够拥有完整的数学思维,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学习。本文从指导观察,发现规律;拆分重组,巧解难题;感悟质疑,自主探究三个方面入手,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自主学习;拆分重组;巧解概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