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交往日益密切,不同文化在交往中激烈碰撞。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急剧世俗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为塑造适应当代社会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提供了新的契机。植根于传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进行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人生终极价值的合理发展方向,对社会生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人生价值;道德理想;多元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变得空前频繁,不同文化的激荡与碰撞则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每一个加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或民族之间。中国也不可避免的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开放的、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在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新鲜的外来文化与传统的本土文化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交互发展,渗透到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信仰与道德选择之中,影响着国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一、转型期的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在物质生产资料得到很大满足的今天,人们更多地开始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目标、终极价值的关注。在这场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引起的社会及其道德结构的转型中,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混乱、冲突、失序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的迷失和道德理想的失落,是固有的道德信仰经历的一次严重危机。《说文解字》中对“信仰”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卬。”按照一般理解,信仰是人们对于某种价值的坚信与敬仰。
  大体上说,信仰可以分为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或者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信仰绝不仅仅指对于某种宗教的敬仰,也包括对于某种道德理想与人生价值的确信与推崇,是一种精神追求。“人可以不属于任何宗教,却不能没有信仰而生活。人可以终其一生不走进寺庙教堂,却不能长久地不去面对自己。”信仰作为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是指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对最高价值的承诺,是一种价值观和真理观的选择。信仰包涵着人类对于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亦在根本上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凝聚或整合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仰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选择,是对于某种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崇尚,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对真、善和自由幸福境界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商业化和世俗化,商业价值在许多领域成为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利益至上等观念在社会上滋生蔓延,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诸多现象令人们看到了事实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道德信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基础有了些许动摇,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道德困惑随之产生。于是,人们在关注人生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同时开始思考何谓当代中国的“终极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开始了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回
  归,人们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求人生的终极价值与道德理想,以求达到精神的澄明之境。
  
  二、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的传统文化回归
  
  最近几年以来,在探寻人生价值与追求道德理想的道路上,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日益显著,近来的“国学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根基的认同感,以及对于回归传统文化的内心渴望。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每一个孕育过灿烂文明的民族或者国家都有着各自合理的产生过重大和持续影响的哲学和宗教人生观。就西方世界而言,是古希腊与基督教两大道德传统;就中国而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观,特别是影响深远的儒道伦理观。在多数西方人眼中,中华民族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也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基督教的作为整体性的终极关怀发挥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至今仍然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则是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担当着道德教化的重任,作为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指导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并发展成熟之后,将作为精神生活的指导核心,长期影响着这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轴心时代形成的伦理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人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的认同仍然以此为标准。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精神根基,想要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或道德传统从根本上改变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或者凭空创造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对于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沉的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也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寻求适应自身现代发展的伦理价值根基是十分必要的。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观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全民信仰,受到人们顶礼膜拜,规定和制约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倒的文化根基、精神家园。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代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觉醒,为了救亡图存开始向西方学习,尽力吸收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及社会、哲学的新知识,用以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当时,在探索如何引进“西学”方面展开了一场关于“器变道不变”与“器变道亦变”的论争,以及关于本末、体用问题的新探讨。五四运动之后,更在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全盘西化”这一激进排斥传统文化的倾向。直至“文革”时期,甚至出现了更为激进偏执的“打倒孔家店”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情况。但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建思想,生长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传统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迂腐的封建等级观念。事实告诉我们,简单化的与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分割,这种想法是十分肤浅的。近代中国在学习“西学”,反对“旧学”的同时没能准确区分社会制度伦理与个人德性的不同,将封建等级制度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等个人道德修养部分统统否定。历史经验证明:没有根的文化是不能蓬勃发展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思想,有着系统地宗法伦理道德体系,中国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的特点使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外在信仰对象的哲学—伦理体系中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领悟到了超越现实价值的更高价值。这种伦理道德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完全可以同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儒家道德优秀成果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多元文化互动的今天,儒家先哲的道德理念仍具有现实价值。在伦理道德方面自觉回归传统文化正是走出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有利契机。
  
  三、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的传承与创新
  
  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在探寻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的道路上实现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儒家伦理优秀思想成果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并有其合理性因素的。但是,回归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思想的倒退,绝不意味着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机械重复与全盘接受。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理论传承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孔子很少讲到“利”,但十分重视“仁”。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孔子倡导“仁”,却并不简单地排斥“利”,在公正基础上的合乎道德标准的“利”是应当的。儒家伦理精神主要是追求一种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孔子明确指出“仁”即是“爱人”(《论语·八佾》),“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等等。孟子又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孔孟都把“仁”解释为“爱人”,将此作为“仁”的核心思想。儒家伦理思想主张“见利思义”、“舍生取义”,重视理性自觉,讲求个人对社会履行义务,提倡“天下为公”,因而表现一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这些道德理想指引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舍生忘死,危难面前顽强不屈,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儒家伦理思想中关于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以及摧残人类天性的部分是需要坚决摒除的。
  现代社会是十分多元化的,伦理价值观也是多样性的,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更不可能有任何一种价值观统治一切,探寻一种相对合理的适应当代中国的伦理价值观还需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多种文化的合理因素。儒家伦理价值注重社会整体性,强调社会担当的重要性,倡导一种献身社会服务大众的精神,这种信念曾经有利于诺大的中国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制度,但在今天仅仅依靠这种整体性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同来到了中国,人性解放、追求个性的时代已经来临。吸收西方人本主义、张扬个性等观念对于当代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理论创新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发挥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的优势,融合西方文化注重自由个性的特点,正是实现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的理论传承与创新的合理方向。
  
  参考文献:
  [1]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2]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7]陈泽环.多元视角中的德行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8,(3).
  [8]陈泽环.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
其他文献
孟子认为,一代帝王兴起,上天会赋予他五百年的国运,五百年后将为人取代,即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然而,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于此?”的浩叹;陈抟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后世所重。所以,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期刊
衣饰录彩    “辫子王国”赏辫饰  凡到过玉树高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藏家男女不仅衣着装饰奇特而美丽,而且辫子最多。在青海其他藏族聚居区,除藏家妇女皆依其传统习惯梳有满头小辫外,牧民男子仅果洛草原常见梳辫者,余则多剃光头。而玉树的藏家男子,要不长发披肩,要不梳着各种辫子,而且梳辫者居多。因此地辫制盛行,故人们常戏日“辫子王国”。  当地藏家妇女除少数梳两条长辫垂于脑后外,多将长发梳成数
期刊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影响巨大,二者都以“文化”为理论的重心和突破点,探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论语景,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本文拟就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和法兰克福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的“文化大拒绝”为对象,对其文化方面的论述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霸权”与“肯定的文化(aff
期刊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飞速发展和变革,并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及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学习和利用世界各国先进思想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由于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自学考试的竞争以及生源下滑的影响,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问题。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质量;成教发展    函授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新时期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期刊
【摘要】论文从确定全新的教育观念、深化改革管理方式、狠抓教学中心环节、努力搞好教学管理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校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高校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一、确定全新的
期刊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王朝却出现了不断向长江流域倾斜的趋势。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江以南地区的钱粮赋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历史学家说,这是因为北方频繁出现战乱,经济遭到了破坏,所以历代政权不得不把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可是这个说法不是很圆满:北方出现战乱,那么南方为什么没有?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认真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个猜想:也许这
期刊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变化性、可分性与整体性等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征;现代化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和与人类自身发生关系的产物,因此文化
期刊
【摘要】节气性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民风淳厚,同俗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泰州过年时节唱凤凰、清明时节划会船、农闲时凶赶庙会等节气性民俗活动,非常热闹,极富特色,影响也很深远,值得关注。  【关键词】泰州;节俗文化;赏析    古泰州乃江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州文化整体上反映了江南风格,但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自然特点,加之数千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