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作为创造者的带路人,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发挥学生创造的潜能。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在各个学科当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它的形式。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个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萌生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优越条件,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鼓励学生大胆问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疑”是创新的萌芽,“问”是创新的动力。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要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去发现问题。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从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语言因素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重复等方面去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问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甚至能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善问,能够不断发现问题,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了。
三、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想象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想象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想象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只要教师重视,几乎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用。比如,我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蔡老师,在信中会对受了委屈的小魏巍说些什么话呢?”我的话音一落,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去回答,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极了,答案让你始料未及,非常精彩。又如我在教《边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接着故事的结尾去续写一下,想象一下翠翠到底能不能等到傩送的归来。学生写完之后,我批阅作文时发现他们续写的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曲折感人,引人入胜,绝不亚于原文。
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其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中的发散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进行。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都认为于勒是主人公,但也有不同看法的,到底该是谁?我先让学生思考,并告诉他们是谁都可以,但要讲一下理由。果不其然,有学生认为是于勒,有学生认为是“我”,还有学生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他们的理由都非常的充分。我暗自高兴我的“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培养的目的达到了。至于“一事多写”的训练,我会选一个辩论式的话题,让学生从正、反方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辩论。
五、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权威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还有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
可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了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是相违背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摒弃“唯师”、“唯书”的错误思想,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朱自清的《春》,当讲到春风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他的看法:“老师,作者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的风化为有型、有味、有色的风,这确实很妙,但我觉得作者用鸟叫声来突出风声很落伍,没有独树一帜!在我看来,改用悠扬的钟声更好。”听了学生的话,我在短暂的诧异之后马上对这个学生大加赞赏。这篇散文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从未有人提出疑问,今天学生竟对此提出异议,我感动不已。我马上放手让学生去改写,学生们思如泉涌,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写出佳句来。就是这样,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地加以压制,而是以赞赏的眼光,去引导他们不迷信权威,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多种多样,也不是靠一两天就能训练出来的。我们教师不仅要灵活变通地使用各种方法,更要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学生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定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责任编辑 吕 行)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作为创造者的带路人,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发挥学生创造的潜能。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在各个学科当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它的形式。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个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萌生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优越条件,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鼓励学生大胆问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疑”是创新的萌芽,“问”是创新的动力。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要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去发现问题。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从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语言因素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重复等方面去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问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甚至能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善问,能够不断发现问题,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了。
三、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想象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想象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想象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只要教师重视,几乎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用。比如,我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蔡老师,在信中会对受了委屈的小魏巍说些什么话呢?”我的话音一落,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去回答,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极了,答案让你始料未及,非常精彩。又如我在教《边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接着故事的结尾去续写一下,想象一下翠翠到底能不能等到傩送的归来。学生写完之后,我批阅作文时发现他们续写的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曲折感人,引人入胜,绝不亚于原文。
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其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中的发散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进行。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都认为于勒是主人公,但也有不同看法的,到底该是谁?我先让学生思考,并告诉他们是谁都可以,但要讲一下理由。果不其然,有学生认为是于勒,有学生认为是“我”,还有学生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他们的理由都非常的充分。我暗自高兴我的“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培养的目的达到了。至于“一事多写”的训练,我会选一个辩论式的话题,让学生从正、反方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辩论。
五、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权威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还有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
可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了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是相违背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摒弃“唯师”、“唯书”的错误思想,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朱自清的《春》,当讲到春风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他的看法:“老师,作者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的风化为有型、有味、有色的风,这确实很妙,但我觉得作者用鸟叫声来突出风声很落伍,没有独树一帜!在我看来,改用悠扬的钟声更好。”听了学生的话,我在短暂的诧异之后马上对这个学生大加赞赏。这篇散文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从未有人提出疑问,今天学生竟对此提出异议,我感动不已。我马上放手让学生去改写,学生们思如泉涌,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写出佳句来。就是这样,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地加以压制,而是以赞赏的眼光,去引导他们不迷信权威,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多种多样,也不是靠一两天就能训练出来的。我们教师不仅要灵活变通地使用各种方法,更要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学生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定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