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和陶渊明及其父子信札合册》小考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d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徵明和陶渊明一九日闲居诗一及其父子信札合册》一以下简称合册一,纸本,书和画一共十四开,其中书法尺幅每开大约纵21.5cm,横12cm,绘画尺幅略大,原为台湾华氏家族旧藏,后归无锡博物院。从书册整体装裱情况来看,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联并无十分严谨的逻辑顺序,应为后人重新装裱而成。
  该书册的第一、二开是清代顾子长为文徵明的《九日闲居诗》补作的一幅设色小景山水画,一座院落里几株古树高耸,太湖石林立,书房矗立在庭院的中间,构成整个画面的中心。画家在技法处理中采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画中物象造型都极为认真细致,其中的太湖石、文房用品以及庭院里踱步的文人形象,鲜明地点出了画面的文人生活主题,四周的草编篱笆则又具有浓郁的农家气息。整幅画笔墨细腻工稳,色彩蕴藉,属于清代比较流行的江南文人画风格。画面最左侧有隶书题识:『偶得文太史和陶九日闲居诗,为之补图,乃光绪五年重九日。去太史和诗时几三百年矣。陶公之诗,太史之作,何令人仰慕如是耶。』款署『棱伽山民六十五岁记』,下钤朱文方印三方:『顾子长』『仙阶一品』『蒋翁』。该题识告诉我们,顾子长在光绪五年(一八七九)重九日得到文徵明的《和陶九日闲居诗》,出于仰慕与喜悦之心,颐氏补绘了这幅画作。顾子长,即顾曾寿、顾大昌,他字子长,芸台,号鞟翁,棱伽山民,今苏州人。顾氏工于书画,是清末道光至光绪年间著名的鉴藏家。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记载:『顾大昌,字子长,自号楞伽山民,江苏苏州人。工画山水,纯用古法,取径极高,一洗时下肤浅之习。乾隆四十八年尝写李德裕见客图』。关于顾氏的姓名记载亦不一,商务版《名人书画集》第十四集,《顾子长临李德裕见客图》载: 『顾大昌字曾寿,号子长,又号古剑子,自号棱伽山民,吴人,工画山水,纯用古法,取径极高,一洗时下肤浅之习』,则棱伽山民原名顾大昌。棱伽山民的生卒年,据其所著《雪泥爪印》一文,自题光绪七年,是年六十七岁(一八八一)。以此上推则生于清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卒年不详。根据这些文献,顾子长应与顾大昌是一个人,其号有芸台、鞟翁棱伽山民等,主要活动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
  画心右侧则有顾氏好友潘钟瑞(一八二二——一八九O)的楷书题识: 『昔人称文太史山园图云,位置古雅,绯娓绝伦。楞伽先生此幅直造其奥,以补写闲居诗意,殆有深相契者。抑余读东坡和陶此韵诗,当雨甚不能寐,而一篇中三言乐其云,四时靡不佳,盖心不为境累,乐不以时地易也。由是,以推画中光景,作陶公栗里观,可作文氏停云馆观亦可。己卯展重阳香禅居士识』。后钤『香禅』朱文方印。潘氏说顾氏此画深得文徵明堂奥,实为恭维之辞。根据印色和自号(潘钟瑞号『麟生』)来推断,右下角的『麟孙』朱文长方印也当为潘氏之印。潘钟瑞,原名振先,字麟生,号近僧、瘦羊、香禅,晚号香禅居士、瘦羊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太常寺博士。精篆隶、工词章,长于金石考证,所交皆当世名士。据陶渊明《九日闲居诗》文日: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爱其名。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垒,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而蓬庐、菊花等物象均出现在颐氏的画作之中,说明该图应为顾氏根据陶诗文字而作,是一个图像意义上的『九日闲居诗』。
  第三、四、五、六开的文字则是文徵明的行草书『九日闲居用渊明韵』,其文如下:『端居念物化,草屋秋风生。白云共东来,因之感浮名。素发已充领,世欲移聪明。穷无致用资,安事蜚英声。尘埃失故步,老大怀弱龄。菁华不复妍,白日已西倾。抚时不能忘,徙倚当前荣。寒花媚幽独,怅然伤我情。怆兹霜露早,宁知岁功成。右录呈补庵先生正之,徵明拜稿』,后无年款及文徵明本人钤印。该诗虽是文徵明写的奉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诗》,实际上文徵明有着一种很深的陶渊明情结,文徵明的际遇使他觉得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异代同道与知音,以至于陶渊明的许多诗词都成为文徵明笔下的创作来源。诗中『素发已充领』『旧华不复妍,白日已西倾』等句,表达出作者因岁月无情,年华老去所生的悲怆之情。文氏在诗末注『录呈补庵先生正之』,表明此诗是写赠无锡华云的。华云(一四八八——一五六O),字从龙,号补庵居士,少颖异,能诗文,曾师事邵宝、王守仁。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进士,榷税九江。时严嵩用事,以邢部郎中乞休。华云家饶于资,晚岁仿范文正公义庄事,捐田千亩以赡族,肖先世孝子像其中。筑真休园于宅旁,法书名画充轫其中。文徵明与无锡华氏家族素多交往,其中,交往最密切者莫过于华云、华夏及华世祯。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开墨迹中,颐曾寿反复题记,可见他极其喜爱该书。第四、五开裱边顾氏用工整的楷书抄录了陶渊明的《九日闲居诗》原文,第六开裱边均有顾氏题记:『嘉靖十三年三月,陆师道为无锡华补庵跋宋拓兰亭,是年文太史六十五岁,于九月曾作绢本山水五幅。孙退谷称其极似北宋人笔。今此诗呈补庵者,无年款,观其笔意,甚苍,大约七十以后所书也。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冬日棱伽山民记』。紧接着又是两行蓝色题识:『此书原有华补庵识语及文寿承、笪江上二跋,今皆失去。其流传有绪,毛意香先生之后在毛一亭处,吴子鱼得之。今子鱼之子祥之售余云。山民又记』。这段文字极为清楚地交代了该书册的流传过程,书册最初为文徵明写给无锡华云的,后归清人毛意香。即毛怀,字士清,号意香、野鸡、铁道人等,今江苏苏州人,工书,善谈谑。彭秋士、吴时中辈皆善之。其书不下于时中,尤工题跋,毛氏主要活动于清乾隆至道光初年,他在这件作品上钤盖了『毛怀』朱文方印一枚。蓝笔题记为光绪己卯一一八七九一三月,即文尾所说: 『己卯三月坐雨无聊录』。令人不解的是,书册本幅出现了『彦冲』朱文方印,说明刘泳之(一八0九——一八四七年以后)也曾收藏过此物,严格意义来讲,非藏家不会轻易钤印于书画本幅上。刘泳之,初名刘泳,字彦冲,号梁壑寺,四川铜梁人,侨寓苏州,朱昂之弟子,工诗文,善山水、人物、花卉。顾曾寿曾师事之。 『万』字朱文方印、『梅崖藏之』朱文方印、『万中立印』白文方印、 『梅崖清福』朱文方印、 『中立』朱文长方印为晚晴藏家万中立的藏印。万中立,号梅崖,汉阳人,甲午光绪举人,收藏古彝器甚富。由是,我们可以清楚地勾勒出《文徵明和陶渊明一九日闲居诗一及其父子信札合册》的流传过程:   文徵明书赠华补庵(一四八八——一五六O年)→笪重光(一六二三——一六九二年,本幅『江上笪氏图书印』朱文长方印)→毕泷(一七三三——一七九七年,『太仓毕氏静逸图记』朱文方印)→毛怀(一七五三——一八二二年以后)→毛一亭→吴子鱼→吴祥之→刘泳之-顾曾寿(道光至光绪年)→万中立(光绪年间)→华绎之(一八九三——一九五六年)。在上述藏家中,华云、笪重光、毛怀、毛一亭、吴子鱼、吴祥之、顾曾寿、万中立等人皆有可靠印章和文字佐證他们和书册的关系,毕泷的藏印『太仓毕氏静逸图记』则不见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疑伪。毕泷(一七三三——一七九七年),字涧飞,号竹痴、静逸庵,今江苏太仓人。工诗、画,富收藏,遇翰墨精粹,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
  至于第一开绘画上的『惟德堂』朱文长方印,则是顾曾寿的印章,『惟德堂』造于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为顾曾寿购得,成为顾氏的私家厅堂。另,『外物不可必』朱文方印也是顾氏的印章。至于裱边上的『姜』朱文圆印、『实节』朱文方印是清初姜实节(一六四七——一七O九年)的观赏印,说明姜氏曾过目此物。姜实节,字学在,号鹤涧,山东莱阳人,居苏州。明礼科给事中,入清不仕。善书,笔势如篆籀。画法倪云林,工诗。由是可知该诗册早年过目与经手之人都相对较多。
  文氏书册后是一开信札,其文日:『紫金扇牌领。贶多谢所委,拙言日一晚课上不负。徵明肃拜。口卿侍医尊契,五月朔』,确属文徵明真迹无疑,上款人为口卿侍医,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无甚关联,应是后世藏家将其主观装裱为一体所致。而后的七开则是文彭(一四九八——一五七三年)写给其子文元肇(一五一九——一五八七年)的信札:
  连得五月初八及五月廿日书,又得廿一日奚二友寄来书,知汝在京安好,极慰。所言赎卷事,想此时已到京。其间如我所言可也。若七泉事不可为,须就与赎之为妙。昨广东潘滋兰寄汝诗二首,附知。此泰泉之门人也,京中若有广东人,便可写书复之。吴中今年雨呖时若,今田已皆耘好矣,但未知秋成何如耳?想必不至狼狈也。昨有望气人说,吴中九月有兵事,未审如何7彭至泉家,一小厮纠合数十人,亦欲如前打行事,今已报了王府尊前。对人说吴中以《水浒传》为六经,真可怪也。蔡河塘已于六月初六日到此,今在杜家园上,且闻福建倭寇颇多,必待消息平妥而行,尚有两三月也。李友松去曾寄一书,六月初三日曾寄茶叶一篓与周外郎并周屏山书,想在七月初间已到矣。惟徐同知千万寻往一见,至嘱嘱。吴亚泉不曾到我家,我亦不曾去望他。若明年秋间或得趁耳船,亦甚便也,亦未知毕如何耳?兹因申云渠家人便,草草附此。云渠不及作书,可为我上复一声。六月廿四日平安书付元肇。丁家人已归,阿郎骔帽已收之。
  文元肇,又名肇祉,字基圣,号雁峰,文彭长子。十试有司不售,就选上林苑录事。诗文草隶,仿佛其父。该书信纯属父子之间的私人信函,文彭不仅教导儿子如何处理人事关系,而且亦谈及家中近来所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信中谈及苏州流行《水浒传》,且人们将之当『六经』阅读,可见流传之广,影响至深。另,信中谈及的『倭寇』也是明代中后期一件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明代嘉靖年间持续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四十年(一五二二——一六二0年),是明朝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史学界称『嘉靖大倭寇』。《明实录》中就曾多次记载倭寇数侵苏州的史实,文彭的书信也吻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彭书法各体兼善,且都很有功力,其草书出入于钟、王、怀素、孙过庭等,且常为其父代笔。这封草体书信书写流畅自然,带有唐人遗风,由于是家书的缘故,写的更是轻松自然。结尾没有印章,却有近代篆刻家兼书画家丁辅之(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年一)的『丁辅之曾观』的白文方印,说明该信札曾被丁氏过目。丁辅之,原名仁友,后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浙江杭州人。其家以藏书闻名海内,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喜篆刻,擅画花卉瓜果。另有一『刘口口秘藏章』的朱文长方印,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考证。
  由是,我们大抵可以做出如下结论:《文徵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及其父子信札合册》的四个部分本非一体,其中颐曾寿绘画为后补;作为主体的文徵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明清以来流传有绪,为真迹无疑;单独一开的文徵明信札应为散佚文氏书信的一页,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毫无关联;文彭信札亦是如此,总之这是一本经过多方拼凑装裱而成的册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1937年由马芷庠先生著、张恨水先生审定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旅游指南。书中详细记述了北京的文化历史、旅行交通、工商物产、公共团体、社会公益等丰富趣味的史实和信息,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名著。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书中“平民食品”一章中,作者以打油诗配画的形式将旧京街头经营小吃的摊贩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这些小吃对我们现在的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江有生被公认为是一棵“常青树”,不仅其漫画能常画常新,而且其思想和观念总能跟上潮流,站在时代的潮头。  不久前得知著名漫画家江有生前辈因病于2015年5月6日在京逝世的消息,颇为悲伤。  江有生,192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市,原籍广东珠海市。1938年在澳门培正中学美术研究会学习漫画。1942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毕业。曾任一旅战地服务团漫画木刻组组长、《苏中画报》主编、第三
期刊
大东书局1923年5月28日出版的《半月》第二卷第十二号,是“李涵秋先生纪念号”。封面为谢之光所绘民初妇女图,内有袁克文的纪念题词、李涵秋先生墨迹和签名、李涵秋先生之遗物等图片多幅,并且刊有纪念李涵秋的文章13篇,还有挽诗挽联等近百首。  《半月》编辑部还为纪念号寫有说明:“本期李涵秋先生纪念号,是为对于李先生表示悼念和敬意而作的,所有材料,除自撰的几种外,其遗像遗物照片事略著作一览表挽联挽诗等,
期刊
睡蓮盛放
期刊
文者,《说文》谓:错画也,象交文』。渐为黼黻文章,五色鲜明而五音谐和。文华若水,纵横徜徉,于峰谷间流转,于埠口旁停顿。『篇章户牖,左右相瞰』(《文心雕龙》),括情理而向明堂,矫辞采而辟泥丸。  周口始自水岸子午街,沟通联达。情之所泛,生发南枝北叶;道之所经,蕴藏古往今来。略如:道之萌,有伏羲氏白龟玉草;道之生,有神农氏五谷丝弦;道之化,有夏王神浆中兴;道之虚,有老子玄铁上善;道之言,有《陈风》泽陂
期刊
铜炉收藏在当今收藏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制作过一批,它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在市面上极为罕见。然后世,宣德炉却成为人们热衷于收藏和把玩的对象,民间也竞相仿制。由于宣德炉的仿制数量越来越多,『宣德炉』从广义上而言演变成明清铜香炉的代名词。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
期刊
三十多年的书法复兴之路,风骚迭起,俊彦辈出,各种字体均涌现了诸多世所瞩目的代表性书家。小楷毫不例外地焕发了巨大的活力,投稿和入选数量在历次重要展览中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精耕细作,构建自家风格,并终于成为领军人物的,明臣兄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一员。  我与明臣兄交往有年,虽然谋面机会不多,但他洵洵儒雅的君子气度,使人一见即心生亲近,并且很容易由人及书而联想起他的小楷。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期刊
赵冷月书法,或说他这一类的书法,没有按『道理』写,所以也就没有『答案』。他把找寻答案这样的事情,交给了所有喜欢和不喜欢看他书法的人。  写字,被当作艺术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尴尬。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十分明确的字面意思,而让你看的,却又不是这个明确的字面意思,是超越字面另外的意思。不像绘画,让你看山水,当然就不是让你从中看见花鸟或人物;让你看猪狗就当然不奢望你从中看到猫鼠或者茄子黄瓜。书
期刊
原本是一通通简单的书信、便条,一转身就成了价值不菲的文物、艺术品,信札收藏市场虽然不像书画市场那样天价频频,但却一直有着自身的小规律、小情绪。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痴迷信札,大半生都是信札的忠实粉丝;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也来触摸信札,好像以此接近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小小一纸书信,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收藏信札收藏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  日前,梁启超的146件信札拍卖在国内藏界再起风云,这批藏品的
期刊
前几日去西安,采访老朋友王勇超先生,他现任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同行的还有古玉、古瓷、古砚的几位玩家。  参观完馆藏的十几个古民居和8000多个明清时期的拴马桩,几位藏友惊叹不已,连连说不虚此行。  平心而论,王院长的藏品从数量上看,无人能比,我们想了几个口号,比如“关中回来不看院”,“关中回来不看桩”,甚至“关中回来不看槽”(王院长收藏了上千个马槽)。但作为挚友,我们又忍不住直言相告,王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