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收藏的是什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是一通通简单的书信、便条,一转身就成了价值不菲的文物、艺术品,信札收藏市场虽然不像书画市场那样天价频频,但却一直有着自身的小规律、小情绪。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痴迷信札,大半生都是信札的忠实粉丝;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也来触摸信札,好像以此接近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小小一纸书信,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收藏信札收藏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
  日前,梁启超的146件信札拍卖在国内藏界再起风云,这批藏品的面世,打开了尘封于历史之中的细微往事,为研究和证实那段历史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价值。这批信札都是梁启超家族及友人的私人通信,但因为梁启超的特殊身份,以及收信人的身份和信件的内容,使它们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的内容甚至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与片段。而这些真实的记录,或许在其他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很难见到,而信札却凭借其私人性与私密性,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真实。这恰恰是信札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时有具重大历史价值的信札藏品现身,除了刚刚成交的梁启超146件信札,还有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付拍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也堪称手札藏品中的大部头。其中的书信对于陈独秀学识方面的成就做出了佐证。”著名信札收藏家方继孝向记者介绍说:“通常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政治家,但对于他学问家的身份,其实了解的人很少。这批陈独秀给胡适的信中,谈到他在监狱中研究音韵学、文字学,还问胡适是否能够帮助他出版。如果没有这些信件以及他的其他书信、手稿,那就很难对陈独秀做出学问方面的评价。”
  有时候,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也可以改变后世对于历史的看法和态度,信札的文献价值正在于此。
  比书法作品更好的艺术
  在传世的书法名作当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手札,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寒切帖》,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陆机《平复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怀素《苦笋帖》、《食鱼帖》,杨凝式《韭花帖》、《夏热帖》,苏轼《人来得书帖》、《江上帖》、《北游帖》、《渡海帖》,文征明《昨来帖》、《长者帖》等等,都是作者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其中有些甚至连正式的书信都算不上,而仅仅是一纸便条,寥寥数语,呈现出当时真实的语言情境。
  按理说,这类私人信件在时过境迁之后似乎便没什么留存的必要,尤其对于相对书信双方的“外人”而言,或许连其中的内容、情感都看不明白,但因为书写者书法家的身份,这些信札虽然是随意书写,却拥有着一般书信难以比拟的书法艺术价值。它们原本是书信,却因为那一笔一划的讲究而成为书法家的作品。尤其在中国早期,因纸张等创作工具的限制,书法家的作品大多以信札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谓“帖”,便是信札成为书法作品后的另一个称谓。
  虽然是日常书信,但信札的艺术价值却一点不逊色于那些大幅巨制,甚至可以说,从书法价值的角度来看,信札反而具有更高的美学意味。北宋书法家苏轼也早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论断,即表明越是刻意为之的书作,反而越不易成功,反倒是那些随意之作,才是作者真实情感与水平的流露,手札正是这样的上佳作品。石建邦告诉记者:“对于藏家来说,手札也能够比书画作品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所谓翰墨馨香,将之装裱成手卷册页,细细赏玩,对于藏家们来说可谓乐趣无穷。”
  从传世与拍卖中的作品来看,信札也符合了这样的论断,代表着当是时期与个人的书法风貌。
  文化价值藏品之最
  信札收藏,与国外的书信收藏相类似,而书信收藏在国外其实是早已成体系的收藏门类。信札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私人经历,为研究名人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具有着重要意义。
  信札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对于研究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件、某一段时间的历史,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种研究其实便是对于文化的研究。从今天国内外的文化研究看来,名人书信也是严谨的考证研究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某个名人没有留下一通私人信件,几乎就会影响到对于这个立体的人以及其所影响到的文化层面的理解。
  “一个民族的历史靠文化来支撑,那么文化人恰恰就是它的脊梁,因此记载了文化人丰富的历史足迹的书信当然就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方继孝认为,收藏信札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而并不是所有的收藏门类都具备这样的价值与意义。“甚至可以说,信札的文化、历史价值超出了所有其他收藏门类。”
  其中除了信札本身的文化价值,当然也有名人效应的影响,如2012年秋拍市场及民间交易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莫言的信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名人光环对于藏品价值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世人普遍对于文化的追逐。
其他文献
以元魏墓志为代表的魏碑体,处于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北魏墓志书法最繁荣鼎盛的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魏太和廿年(公元496年)到北魏彻底分裂的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北魏墓志书法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刊刻意味强烈、风格相对单一,即如包氏所说的“具龙威虎震之规”。此期风格与造像题记如出一辙,极为接近,如《元桢墓志》(公元496年)、《元简墓志
期刊
狮子头帽花  长5.2厘米 宽4.1厘米 重6克 无款  此动物头上虽有“王”字,但却不宜解读为老虎,因为它的鬃毛和卷毛更适合将其解读为狮子。这件狮子帽花产自福建,按其造型来看,口中当有一把剑。狮子吞剑,即表示化解戾气,也可表示拥有智慧福德。因为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其坐骑就是青狮,而文殊菩萨的代表性法器就是一把“斩断痴愚剑”。  无爪双龙帽花  直径4.9厘米 重7克 无款  这对双龙帽花
期刊
1937年由马芷庠先生著、张恨水先生审定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旅游指南。书中详细记述了北京的文化历史、旅行交通、工商物产、公共团体、社会公益等丰富趣味的史实和信息,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名著。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书中“平民食品”一章中,作者以打油诗配画的形式将旧京街头经营小吃的摊贩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这些小吃对我们现在的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江有生被公认为是一棵“常青树”,不仅其漫画能常画常新,而且其思想和观念总能跟上潮流,站在时代的潮头。  不久前得知著名漫画家江有生前辈因病于2015年5月6日在京逝世的消息,颇为悲伤。  江有生,192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市,原籍广东珠海市。1938年在澳门培正中学美术研究会学习漫画。1942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毕业。曾任一旅战地服务团漫画木刻组组长、《苏中画报》主编、第三
期刊
大东书局1923年5月28日出版的《半月》第二卷第十二号,是“李涵秋先生纪念号”。封面为谢之光所绘民初妇女图,内有袁克文的纪念题词、李涵秋先生墨迹和签名、李涵秋先生之遗物等图片多幅,并且刊有纪念李涵秋的文章13篇,还有挽诗挽联等近百首。  《半月》编辑部还为纪念号寫有说明:“本期李涵秋先生纪念号,是为对于李先生表示悼念和敬意而作的,所有材料,除自撰的几种外,其遗像遗物照片事略著作一览表挽联挽诗等,
期刊
睡蓮盛放
期刊
文者,《说文》谓:错画也,象交文』。渐为黼黻文章,五色鲜明而五音谐和。文华若水,纵横徜徉,于峰谷间流转,于埠口旁停顿。『篇章户牖,左右相瞰』(《文心雕龙》),括情理而向明堂,矫辞采而辟泥丸。  周口始自水岸子午街,沟通联达。情之所泛,生发南枝北叶;道之所经,蕴藏古往今来。略如:道之萌,有伏羲氏白龟玉草;道之生,有神农氏五谷丝弦;道之化,有夏王神浆中兴;道之虚,有老子玄铁上善;道之言,有《陈风》泽陂
期刊
铜炉收藏在当今收藏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制作过一批,它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在市面上极为罕见。然后世,宣德炉却成为人们热衷于收藏和把玩的对象,民间也竞相仿制。由于宣德炉的仿制数量越来越多,『宣德炉』从广义上而言演变成明清铜香炉的代名词。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
期刊
三十多年的书法复兴之路,风骚迭起,俊彦辈出,各种字体均涌现了诸多世所瞩目的代表性书家。小楷毫不例外地焕发了巨大的活力,投稿和入选数量在历次重要展览中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精耕细作,构建自家风格,并终于成为领军人物的,明臣兄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一员。  我与明臣兄交往有年,虽然谋面机会不多,但他洵洵儒雅的君子气度,使人一见即心生亲近,并且很容易由人及书而联想起他的小楷。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期刊
赵冷月书法,或说他这一类的书法,没有按『道理』写,所以也就没有『答案』。他把找寻答案这样的事情,交给了所有喜欢和不喜欢看他书法的人。  写字,被当作艺术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尴尬。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十分明确的字面意思,而让你看的,却又不是这个明确的字面意思,是超越字面另外的意思。不像绘画,让你看山水,当然就不是让你从中看见花鸟或人物;让你看猪狗就当然不奢望你从中看到猫鼠或者茄子黄瓜。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