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文本字数和赋分值逐渐增加,阅读难度有所提高,题目设计也越来越灵活。再看历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在这里的失分率是最高的。有不少学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答题不是答不完整,就是答不到点子上,或似是而非、或答非所问。那么,如何提高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解答速度和解题质量呢?有没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可遵循呢?接下来,笔者结合一些试题对此做一番探究。
第一环节:速读全文
现代文到底要阅读多少遍才能答题?有很多教师总是谆谆告诫学生,要读熟,要读懂,要读多少多少遍才能答题,弄得学生心情紧张。我认为,考试时间短,由不得我们去细咀慢嚼,一遍足矣。
读什么?一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达此目的,在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文章的重要语句:①表示时间、空间、行踪的语句。②段首、段尾有照应的语句。③过渡性语句。④有指代词“此、即”等的语句。⑤带“总之、由此看来”等总结性的语句。⑥议论、抒情性语句。⑦深奥不理解的语句。⑧含有修辞格的语句。其中①、②、③、④、⑤类语句可以借助来梳理文章中句间、段间甚至整篇的脉络关系;⑥、⑦、⑧类语句可借助来分析、把握文中的观点、态度,乃至全文的主旨。如果能用“通过……,表达(或表现)……”句式概括出全文内容,那么第一个目的就是达到了;如果能就此分出文章的大致层次,那么第二个目的也就达到了。否则,文本的初读就还不能结束,还必须重新思考。
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读完全文后可以理出这样的行文思路: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结”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因此,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
第二环节:审清题干
高考是集选拔性和检测性于一体的统考,其命题是极为慎重的,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难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考命题专家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巧设各种暗示,引导考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巧用题中暗示,可以帮助考生阅读、分析、理解,有助于准确答题。
【例】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指津】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①“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②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③“哪些”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④“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答题的字数;⑤“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一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要点。
第三环节:确定区域
第一,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第二,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第四环节:组织表达
这是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摘录法
即直接用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例】 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
【指津】 第一问,我们可以根据对文章结构和中心的把握,抓住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的一些抒情强烈的中心句“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可以摘录为答案,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进一步使语言简洁。答案为:①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②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③长城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2.摘要法
即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准题目要求,确定好答案所在文中的范围之后,能够准确把握符合题目要求而又含义深刻的词句。
3.归纳法
即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总之,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只要以细致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加上娴熟地掌握以上这些解题方法,做到环环相扣,最后得出答案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 刘宇帆)
第一环节:速读全文
现代文到底要阅读多少遍才能答题?有很多教师总是谆谆告诫学生,要读熟,要读懂,要读多少多少遍才能答题,弄得学生心情紧张。我认为,考试时间短,由不得我们去细咀慢嚼,一遍足矣。
读什么?一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达此目的,在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文章的重要语句:①表示时间、空间、行踪的语句。②段首、段尾有照应的语句。③过渡性语句。④有指代词“此、即”等的语句。⑤带“总之、由此看来”等总结性的语句。⑥议论、抒情性语句。⑦深奥不理解的语句。⑧含有修辞格的语句。其中①、②、③、④、⑤类语句可以借助来梳理文章中句间、段间甚至整篇的脉络关系;⑥、⑦、⑧类语句可借助来分析、把握文中的观点、态度,乃至全文的主旨。如果能用“通过……,表达(或表现)……”句式概括出全文内容,那么第一个目的就是达到了;如果能就此分出文章的大致层次,那么第二个目的也就达到了。否则,文本的初读就还不能结束,还必须重新思考。
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读完全文后可以理出这样的行文思路: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结”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因此,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
第二环节:审清题干
高考是集选拔性和检测性于一体的统考,其命题是极为慎重的,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难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考命题专家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巧设各种暗示,引导考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巧用题中暗示,可以帮助考生阅读、分析、理解,有助于准确答题。
【例】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指津】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①“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②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③“哪些”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④“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答题的字数;⑤“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一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要点。
第三环节:确定区域
第一,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第二,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第四环节:组织表达
这是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摘录法
即直接用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例】 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
【指津】 第一问,我们可以根据对文章结构和中心的把握,抓住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的一些抒情强烈的中心句“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可以摘录为答案,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进一步使语言简洁。答案为:①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②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③长城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2.摘要法
即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准题目要求,确定好答案所在文中的范围之后,能够准确把握符合题目要求而又含义深刻的词句。
3.归纳法
即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总之,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只要以细致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加上娴熟地掌握以上这些解题方法,做到环环相扣,最后得出答案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