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模式下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改善策略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man_Z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G市L社区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在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下对社区的邻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分析,提出以居民需求为本、促进居民个人发展、以人为本、团结邻里等改善策略,鼓励居民关注、参与、解决社区邻里关系问题,为建立一个美好、幸福、和谐的社区贡献自身力量。
  关键词:地区发展模式;邻里关系;城市社区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邻里和谐是实现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居住方式逐渐被单元式的小区所取代,伴随而来的是邻里关系不断退化。就算同住一栋楼,哪怕是同一层,彼此间都可能不熟悉、不认识,缺乏沟通和帮助,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小事恶言相向,给社区安定和谐埋下隐患。G市L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社区,长期以来,社区居民关系淡漠、互动互助不足、社区融入感低,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社会工作领域的地区发展模式主张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积极整合社区资源,以改善邻里关系。因此,本文将以G市L社区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在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下,对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策略,以推动社区邻里关系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地区发展模式及研究个案简介
  (一)地区发展模式简介
  地区发展或者说社区发展从概念上讲,既表示一种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的发展;也表示一种理念,强调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表示为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1]。地区发展模式认为邻里之间是倾向于团结、合作的,社区内的居民有能力且有意愿参与社区事务,居住在相同社区的居民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但由于居民在社区内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及参与合作的平台,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下降,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倾向于冷漠和疏离。地区发展模式工作的重点是挖掘、培养社区骨干,通过社会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促使社区居民关注社区共性问题、广泛参与讨论、积极采取行动、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改善社区邻里关系,最终达到社区发展的目的[2]。
  (二)研究个案概况
  G市L社区属于保障性住房社区,目前已经入住6483户,常住人口超过10 000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约1300人。此外,低保户、残疾人(精神残疾占比较大)、失业待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也占一定比例,人员构成复杂。该社区高楼层密集,目前配有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以及独立的商业综合体、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医院及相应的居委会。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简易,只有少部分的公共体育健身器材,公共活动空间较为匮乏。
  笔者选取L社区入住率较高、入住时间相对较长的3个楼栋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考虑到居民以老年人居多,我们以线下随机抽样入户(每栋楼挑选大约20户)进行访问的方式为主,线上电子问卷(问卷星)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最终入户访问了68户,并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5份,线上发放60份问卷,全部收回,线上线下一共回收了125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邻里互助情况、交往的意愿等内容。通过数据统计,被调查对象共有85位女性和40位男性;独居长者较多,有56人,占比44.8%,具体情况如图1、图2所示。
  二、L社区的邻里关系现状及问题
  (一)邻里关系现状
  1.邻里互动频率
  从图3可以看出,当问到社区居民“是否会到邻居家串门”时,选项最多的是“从不”,占33.6%;其次是“很少”,占29.6%;“有时”占23.2%;“经常”占13.6%,这可以说明邻里之间的互动频率较低。据部分访谈对象反映,在未迁入L社区之前,会经常去邻居家聊天,但搬来之后,大家都紧锁大门,邻里之间基本上没有串门、聊天的机会,虽然居住了几年,但对邻居还是不熟悉、不了解,有些甚至都没有见过面。
  2.邻里互助程度
  当前,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生活设施便利,社区居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越来越强,自我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从图4可以看出,当问到“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情况”时,认为邻居对自己的帮助“一般”的占45.6%,其次是“很少”,占23.6%,说明总体上向邻里求助的情况很少,居民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邻里之间也并不像过去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活,忽略了邻里之间的互助。有被调查人员反映说:“我现在和子女居住,主要是帮他们煮饭,他们经常叮嘱我尽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什么事情等他们回来解决,所以我不能解决的事情基本不找邻居帮忙。”
  3.邻里互动意愿
  对于“邻里互动意愿”这个问题,表1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居住方式如何,大部分居民都愿意与邻居交往,其中,居住方式為“独居”的居民这一意愿更为明显(达58.93%),这说明大部分社区居民有和邻居交往的需求。在访谈中有人表示:“邻里之间见面只是普通的问候,有时候甚至打招呼人家也不回应,应该是没认出我;我们也想多和邻里互动,一个人在家里没人聊天,除了看电视没有什么事情做了。”
  (二)邻里关系存在的问题
  1.邻里之间不熟悉、不信任
  该社区的居民大多来自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互相不熟悉,在调查中居民被问及“邻里往来少的原因”,无论居住方式如何,选项最多的都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其次是“身体较差”,再次是“对社区不熟悉”(见表2)。这三方面原因在居住方式为“独居”的长者中最为明显。他们并不知道邻居来自哪里,所以,与陌生人交往会存在戒备心理,加上他们自己生活在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中,进一步加剧了L社区邻里之间的不熟悉和不信任。   2.邻里之间的互动、互助较少
  如图5所示,居民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48%的居民选择自己解决,不想求助任何人;其次是向親戚、朋友或同事寻求帮助,选择向邻居求助的只占26.4%。一位独居老人讲述:“我平时自己在家,有时候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想寻求邻居的帮助,但是白天人家都去上班了,找不到人帮忙,所以我只能自己尽力解决。”这表明邻里之间存在互动、互助程度不高的问题。
  三、地区发展模式下L社区邻里关系的问题成因及改善策略
  (一)社区邻里关系的问题成因
  1.居住方式的改变与交往心理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L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生活在新的社区环境中,他们传统的集体化宿舍或者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居住方式被打破,现今生活在相对封闭和私密性的单元式小区中。此外,L社区的公共空间较小,基础设施少,未能为居民邻里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大部分居民习惯在自己家中的独立空间进行活动,难以与邻居接触,导致邻里之间的互动较少,居民之间也互不熟悉,社区内居民渐渐倾向冷漠的、孤立封闭的状态。
  随着居民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以及居家生活的便利和改善,当离开之前的“熟人社区”来到一个新的居住环境,不免会保持警惕心理且更愿意选择自己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即使在必要的交往场合中,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只流于表面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精神残疾人,普通居民总会担心发生“伤人事件”,出于对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考虑,活动场所一般都会选择在自己家里,这种心理变化是社区居民邻里关系逐渐淡漠、邻里之间不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2.社区人口流动频繁,人员构成复杂
  L社区自从入住第一批新居民开始,便陆陆续续有不同的居民搬进来居住,且该社区属于保障性住房社区,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较多,据部分访谈对象反映:“因为对邻居不了解,每次外出时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有时候听说有精神残疾的居民搬进来,心理或多或少还是害怕的,所以尽量不出门。”居民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和对精神残疾人产生的刻板印象等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互动的意愿,邻里之间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3.社区活动开展较少,成效不足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L社区居委会由于社区事务管理繁忙,且物业公司也只是负责平时的安全事物,忽略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工作,开展的促进邻里关系的活动非常少。虽然有时候会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活动,但大多流于表面,吸引力度不足,导致参与活动的居民非常少,部分居民参加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小礼品,对活动主题不关心,因此,开展的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难以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4.居民缺乏沟通和参与的平台
  根据调查结果,L社区的居民愿意解决当前存在的邻里关系不良问题,但是社区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对于一些社区事务,居民只能听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安排与指示,基本上没有参与关乎自己利益决定的机会;社区内活动空间小,居民之间缺少互动的平台,所以不会主动去与邻居来往;部分居民也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身体情况等各种原因,在解决邻里问题和参与社区事务时越来越显得无助。因此,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低,这些情况都导致居民之间互动不足、关注社区问题较少,社区内邻里关系不断趋于冷漠与疏离,不利于社区团结邻里氛围的形成。
  (二)改善策略
  针对居民关系冷漠、封闭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常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使能者、支持者及协调联络者等角色,鼓励社区成员通过自助互助解决社区问题。通过调查发现,L社区同样存在邻里关系冷漠、居民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改善L社区的邻里关系,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地区发展模式中的以下策略:
  1.开展社区活动,促进邻里交往互动
  针对社区中部分居民邻里交往的心理,社工要发挥好协调者的作用,建立基层联络网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鼓励居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减少误会和分歧;同时,开展和谐邻里和友爱社区主题活动,营造互助、帮扶社区弱势群体的社区文化氛围,设计一些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互动的社区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去了解不同的群体,提高居民的正向互动交往频率,减少对他人的偏见,从而使居民之间建立新的社交生活圈子,进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最终实现邻里关系的改善。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邻里可以使他们远离孤独感、失落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3]。
  2.培养社区骨干,动员社区居民自助互助
  社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陌生、社区认同不足以及培养居民骨干等问题,促使居民认识社区和关注社区事务[4]。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好协调者及引导者的作用,可以通过印制传单、发放社区地图的方式,让新入住的居民尽快了解社区的资源,告知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来改善生活;可以邀请新、旧居民一起商量设计一些促进居民自助互助的活动,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鼓励居民自己组建兴趣小组,构建相互支持的网络,在活动过程中挖掘并培养居民骨干,提升居民的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居民融入社区,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3.挖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地区发展模式注重运用社区资源,认为社区内部拥有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与资源。对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发动社区居民,整合社区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来解决社区问题。社工要发挥好协调联络的作用,为居民互动提供相关资源;与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建议他们完善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提供居民活动的场地,以满足居民邻里互动的需求;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为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从而改变居民对弱势群体的认知与偏见,进而增进邻里之间的理解。
  4.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搭建沟通和参与的平台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是地区发展模式在社区工作中运用的基础,需要动员居民广泛参与[5]。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转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工作理念,建立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平台;同时,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链接多方资源,与社区工作者、居委会互相合作,组织一系列公共活动,让居民相互熟悉、相互协助;还要搭建居民沟通的平台,以社区居民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为介入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使居民有意愿、有兴趣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居民之间的自助互助精神,营造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在促进居民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本文在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提出解决L社区邻里关系问题的策略,开展了一系列促进邻里交流互动的活动,以提升居民的一般能力,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促进居民自助互助。经过社工的介入,社区内邻里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增多,邻里关系也得到改善,有利于重构传统社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2]赵猛猛.地区发展模式应用于“三社联动”的实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3.
  [3]袁潇潇.地区发展模式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9:5.
  [4]顾正品.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模式(三)[J].中国社会工作,2018(19):8.
  [5]杜赛男.地区发展模式在城市老旧社区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21.
其他文献
摘 要:广东省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作为第一批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城市,广州市政府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广州市政府通过“群体通”App或其公众号建立双边市场,消费者通过平台能获得惠民价格或免费的体育公共场地服务。本文根据政府招标的8批次体育场馆服务商的情况,对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政府在購买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并提
期刊
摘 要:红池坝镇地处巫溪西陲,是重庆市巫溪县最偏远的乡镇,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以来,通过聚焦深度贫困,集中火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3年时间,红池坝镇贫困发生率由20.5%降至0.42%。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从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治理等维度,展现了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并深入剖析了红池坝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原因。同时,从农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愈发得到社会重视,而怀旧疗法正以其独特的程序指引成为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方法。本文从独居老人的精神状况与情感需求出发,追溯怀旧疗法的根源,设计实施服务的方案,并对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怀旧疗法的优势及其在专业性、适切性、持续性等方面的困境。  关键词:独居老人;老年社会工作;怀旧疗
期刊
摘 要:为更好地提升残疾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东省珠海市J区7个社区的残疾人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J区残疾人的火灾和地震应对能力较弱,地震和食物中毒、犯罪应对知识相对缺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处于一般水平,而传染病应对能力最强。鉴于调研数据及相关文献对伤残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关注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群体、关注学历低残疾人群体、关注“沟通障碍”残障群体、加强残障群体应
期刊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喜的变化背后带来的也是农村垃圾种类的增加,过去以厨余垃圾为主的农村垃圾种类逐渐变得多元化。垃圾种类的增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处理农村垃圾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平度市Z社区垃圾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我国日后在农村地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期刊
摘 要:基层社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抓手”与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G社区开展的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为例,以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从微观层面探索“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工作角色功能的发挥,并从观念融合、协同治理、能力提升等维度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策略,以推动社会工作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家庭依恋、认同、接纳三个维度分析不同年龄段监护缺失儿童对家庭归属感的理解和需求,并以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的介入案例为分析对象,探寻提升其家庭抗逆力和增强其家庭归属感的路径,从而总结得出通过提升家庭抗逆力,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增强监护缺失儿童家庭归属感的积极经验。  关键词:监护缺失儿童;归属感;家庭抗逆力  儿童是家庭的延续,也是国家的未来。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
期刊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有必要存在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处于“总体性社会”时期,政府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主体,其他社会力量缺乏参与空间和参与能力,政府负担过重,限制了公共服务提供的效能,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20世纪90年代传统“单位制”福利体系迅速瓦解,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
期刊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最后战略决策,其战略地位十分关键,已取得的扶贫救助成效显著。基层政府面对不同于常规组建方式而成立的搬迁安置新社区,在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方面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方面的实践调查,梳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相关治理与服务经验,进而以发展性视角审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新理念,以期为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
期刊
摘 要:自从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纳入医院考核标准之一以来,公立医院便相继开始成立社会工作部门,设置医务社工岗位。本文便以江苏省某三甲医院为例,总结现阶段医务社工在提供慈善救助服务中的经验,探析医务社工介入公立医院慈善救助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医务社工;慈善救助模式;公立医院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