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人偏笃爱 重金购娱珍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雄厚的徽人在行商之余,热衷于古玩书画的收藏。他们对待“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所以“独有徽人偏笃爱,重金无吝购娱珍”。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一首诗道出了徽州无限的神秘。徽州自古人文荟萃,商业繁盛,到了明代尤为突出,时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商贾纪》中说:“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可见徽州有着善于经商的传统。
  资产雄厚的徽人在行商之余,热衷于古玩书画的收藏。他们对待“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所以“独有徽人偏笃爱,重金无吝购娱珍”。尤其是歙县的“书籍字画、金玉古玩,储藏最富”。徽人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读书做诗绘画,并与当时社会上的贤豪名流相往还,积极搜求古今法书名画。由此引发了徽州艺术品市场的兴盛。当时的徽州人“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导致丰富的艺术珍品积聚徽州,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收藏地,亦带动了周边地区古玩市场的发展。
  收藏风行 家弦户诵
  徽州的书画市场甚为活跃,当地人们的收藏亦相当可观:宋元明清近千余岁,陵谷变迁,未受兵革,书籍、碑版、金石、书画之藏,至明弘嘉,搜罗宏富,家弦户诵,虽吴越文物之盛,无以逾之。古玩收藏竟达到“家弦户诵”,可见其参与市场群体的庞大。究其原因,除了徽州地域的因素外,也与当时整个社会的鉴藏风气有关。沈德符在描述明中期社会收藏之风时就说:“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比来徽人为政,以临邓程、卓之货,高谈宣和博古,图书画谱,钟家兄弟之伪书,米海岳之假帖,泥水燕谈之唐琴,往往珍为异宝。”
  这种风气自然影响到徽州:“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以致沈唐之画,上等荆关;文祝之书,进参苏米,其敝不知何极。”在这里,沈氏讥讽徽人鉴赏水平不高,对书画古玩收藏趋之若鹜以致真假不分。然而这毕竟是由于晚明社会收藏风气愈演愈烈所致,对古物缺少修养的徽商自然也难以避免。
  但无论如何,明末徽州鉴藏家收藏的法书名画不计其数却是事实。徽州籍著名藏家兼古董商人吴其贞对此就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把自己历年行商古玩的所见所想,都记录在自己写的《书画记》上,让我们得以真实地看清当时市场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吴氏出身于收藏世家,其父吴豹韦“笃好古玩书画,性嗜真。尤甚于扇头,号千扇主人,然不止千也”。他曾于1639年在溪南观画:“余至溪南借观吴氏玩物,十有二日应接不暇,如走马看花,抑何多也!据(汪)三益曰,吴氏藏物十散其六矣……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所得甚多。其风始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继之余乡商山吴氏、休邑朱氏、居安黄氏、榆村程氏,所得皆为海内名器。”此话中所提及的徽州几个大收藏家族皆为徽州名门望族,也是富甲一方的徽商世家。这种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社会收藏结构,使徽州具有自身独特的面貌。
  榆林程氏为徽州大收藏家族,代表人物是程季白。他与汪珂玉、董其昌、李日华均有交往。吴其贞称其“笃好古玩,辨博高明识见过人,鉴赏家称焉,所得物皆选拔名尤”。而李日华(1565年至1635年)《六研斋笔记》中说季白藏有唐人韩干《五牛图》。画家王时敏亦曾借观过他所藏的王维《江山雪雾图》。季白死后,其儿子程明诏继承了家产,收藏虽不如前,但依旧十分富足。家藏有“汉白玉器、项氏所集图章百方,皆各值千金者。”吴其贞在徽州到过他家中,并看到了王维的《江山雪霁图》,以及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翟院深的《雪山归猎图》、赵孟頫的《水村图》手卷、王羲之《行攘贴》的唐初摹本、王蒙的《秋丘林屋》题记等。可见其藏品之鸿富和精美! 12年之后,他再次拜访,观赏了黄公望《同天春晓》、吴镇《水竹山居图》、郭熙《乔松山水图》、荆浩《山水图》等9件作品。
  此外,居安黄氏也是当地的收藏望族。吴其贞曾在居安黄氏家里观赏了夏圭《雪亭图》、马和之《毛诗东归弦歌》和赵孟頫《前后赤壁图》。同年还在其家观赏到了马远所作册页等14幅书画作品:“以上十四种在乙亥十月既望观于伯昭侄肯堂之上。是日所观未登记者有唐人临王右军《曹娥碑》、米元章为国祥书《天马赋》、李龙眠《游骑图》。伯昭讳道昂,攻举子业,无心古玩,翼明兄次子也。兄讳怀贤,为人以孝弟自持,好博古,尤嗜书画,所得皆海内名物。”
  然要论徽州最大的收藏家,当属西溪南的吴氏,可谓家藏巨丰,匹敌清内府收藏,并与名士多有交往。《丰南志·士林》有吴廷传:“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丰南人。博古善书,藏晋唐名迹甚富。董其昌、陈继儒来游,尝主其家。尝以米南宫真迹与其昌,其昌作跋,所谓‘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尚藏有右军官奴帖真本’者也。刻《余清斋帖》,杨明时为双钩入石,至今人珍袭之,谓不减于《快雪》、《郁冈》诸类帖。所刻有馆本《王右军十七帖》……皆刻于万历中。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
  徽州参与艺术市场的群体除了徽商之外,还有画家、官绅、医生、装裱工、平民百姓、门客等,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
  陶元祐,崇祯十六年进士。壬辰(1683年)年正月二十六日,吴其贞与他一起到吴门,观赏一个名叫于庭的人携来的两幅名画,一幅是元代曹云西的《群峰雪霁图》大纸画,另一幅是赵仲穆的《渊明图》小纸画。曹画被朋友归希之以他物易去,《渊明图》因陶公见之与己同姓,事迹又相同(陶公入清后便隐居),故赠之。无独有偶,清官庄冏生也与吴其贞过从甚密。壬辰三月八日,吴氏在其吴门园上,观赏董源《风雨归庄图》大绢画一幅。并说“庄淡冏庵先生讳生,字玉骢。武进人,应会先生仲子也。登丁亥进士。长于临池丹青,雅好古玩。家多收藏,大多得于旧内省。是日购予李唐《风雨归牛图》、萧照《瑞应图》、盛子昭《烈妇刺虎图》、钱选《兰亭图》。时壬辰三月八日”。这位身居官场的大清官员,因何能得到明宫廷藏品,不得而知。   再者,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在当时也不乏其人。如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吴其贞在岩寺大桥头方胖子家,观赏了一幅特殊风格的黄公望《山水图》大劈之画一幅。“气色尚佳。所画山水,尽用秃笔,无钩亦无皴,一笔一画如写字一般。此法古往今来未见有也。大都大痴作画无一定之见,皆随笔而成,各有不符。是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称为画圣诚不虚誉也。识二字曰大痴,用子久一图书。”估计这位方胖子既无身份也无背景,仅是一介平民,不然不会连他的名字都不记得。
  热闹交易 作伪高明
  徽州的书画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吴其贞在《书画记》中提起家乡龙宫寺古玩交易场所时说:“余乡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于龙宫寺中。”据吴氏观察,龙宫古刹位于村口,每当“秋月百物萃集,为交易胜地,将颓,输金万余锭新之”。
  实际上,龙宫寺内可能有交易的店铺,吴氏多次去龙宫寺,与那里的古董商人素有交往。如已卯九月五日,他曾记叙在一家古董店里看画,其中一幅还是黄公望所作,名为《赠别图》:“此图在龙宫寺,观于邑中王虎臣令郎手。虎臣笃好书画,收藏甚多。是日所见元人画六幅可一记者仅此。”二十天后即已卯九月二十六日,他又于“龙宫寺中金虎臣乃郎手”。观倪云林《紫芝山房图》小纸画一幅、唐子华《捕鱼图》绢画一幅、王叔明《杉溪图》小纸画一幅、马文壁《山水图》大绢画一幅等四图,另有“黄大痴枫横张纸画册子十二页,董思白跋”,是“金收藏名画也”。可以看出书画的流动十分迅速,而且当中也有名画的存在,想必有专门的艺术品店铺。甚至于,徽州各地均已形成固定的艺术品交易集散地,如吴其贞曾于“邑中市上”得“梅道人《竹梢图》”等作品。可知这是一个有专门卖书画的市场,而这类似于店铺的市场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
  交易方式除了市场购买外,还有各类的古董商登门求售,或鉴藏家之间直接交易。商人的存在,大大方便了商品的交易。
  既然明末书画的交换如此方便迅畅,那么也不一定仅限金钱交易。其实这时期还有以物换物、报以礼物人情、或留画家在家中款待代替金钱的方式来获得艺术品。如董其昌有次想以黄公望的山水与汪珂玉换沈周《阳冈图》,只是汪珂玉不愿意:“时董太史欲以子久山水相易而未果。”但也看出以这种方式交换藏品已属普遍。此外,还有以人情交换的。万历四十年三月一日,李日华“为海盐郑茂才图四扇”,作为不久前对他“以朱西方村诗集见饷”的回礼。
  然而,明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画交易日趋繁荣,出现了“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赝,即其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的景象。不少文人也参与书画作伪,从中牟利。尤其是苏州地区的作伪甚是严重,波及到江南各个地区,徽州自然也深受影响。据沈德符观察:“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身此中生活。至王伯谷则以此作计然策矣。”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伪谋生的人逐渐增多。尤其在书画市场发达的徽州地区甚是严重。如徽州溪以南吴龙,其“聪明多技艺,多出自己意,未尝学于人。若临界摹宣德炉、接补汉玉颜色、制琢灵壁假山石、修补青绿铜器,一一皆瞒过有见识者,此为溪南神手”。很明显,这种专门人才是在艺术市场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地步后应运而生的,所谓“瞒过有见识者”,正是已经具备了作伪的先决条件。
  在作伪者日益猖獗之时,鉴定家应运而生。在徽州地区出现了像吴廷、吴祯、詹景凤这样大的鉴赏家,他们的鉴定水平一流。有了这些鉴定家的存在,使书画购买能减少些风险,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市场的秩序。
  互动交流 市场中心
  徽州的地理位置优越,离江南地区的余杭、苏州和嘉兴都很近。随着明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徽州的书画市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地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
  其时书画交易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徽州人时常与外地书画藏家互通有无,再带回到家乡本地交易,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流通。如徽人詹景凤(1520年至1602年)就是一位长期往来于江南的徽州鉴藏家。在其书画著录《东图玄览编》中记载了许多徽州鉴藏家的书画藏品,以及他与江南鉴藏家藻鉴书画的事迹。由于奔波于各地的艺术市场,詹景凤对各地的审美趣味有一定了解。他论及江南与徽州地区在收藏及审美喜好上的前后关系:“要以太史短幅小长条,实为本朝第一。然太史初下世时,吴人不能知也,而予独自酷好,所过遇有太史画无不购者。见者掩口胡卢,谓购此乌用。是时价平平,一幅多未逾一金,少但三四五千耳。余好十余年后吴人乃好,后有三年而吾新安人好,又三年而越人好,价醉悬黎矣。”此段文字中,詹景凤除了夸耀自己的眼力高明之外,还表明在当时徽州的收藏趣味多继苏州之后,徽州的鉴藏家受到苏州书画鉴藏趣味的影响,紧随其后。
  然而说到底,这也是市场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徽州收藏以“元四家”等南宗画家的作品为主。30年前,在董其昌徽州交游之前,那时的市场基本状况是:“吾族世蓄古书画,往时吾新安所尚,画则宋马(远)、夏(硅)、孙、刘(松年)、郭熙、范宽,元颜秋月、赵子昂,国朝戴进、吴伟、吕纪、林良、边景昭、陶孟学、夏仲昭、汪肇、程达,每一轴价重至二十余金不吝也。而不言王叔明、倪元镇,间及沈启南,价亦不能满而三金。又尚册而不尚卷,尚成堂四轴,而不尚单轴。”而30年之后,王世贞说:“画当重宋,三十年来,忽重倪云镇以逮沈周,价增十倍。大抵吴人滥筋,而徽人导之。”
  徽州繁荣的书画市场及丰富的藏品,吸引了大批外地知名的画家、收藏家过来游玩作画及购藏,使徽州的书画得以迅速流通。史载沈周、董其昌、陈继儒等都曾经到过徽州,并在徽州留下不少画作。许承尧《歙县闲谭》载:“董其昌为诸生时,游新安。江村江一鹤迎馆于家,克其子必名。居年余去。所遗书画真迹最多。”董与上文中提到的吴廷交好,来西溪南时一般都居住在吴廷的“余清斋”,此斋的匾额也是董其昌亲笔所写。著名文人收藏家钱谦益也曾来此地购买书画作品。他曾从丛睦坊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宋元人书画作品。吴其贞记载,1642年十一月,他在吴子含“去非馆”遇到钱谦益,并从他手上观赏了王蒙《九峰读书图》和黄公望《草堂图》及其他作品:“以上二图在子含去非馆中观于虞山宗伯手。是日,仍见宗伯行囊中。入记中者有:黄大痴《洞天春晓图》、王右丞《雪霁图》、萨天锡《云天图》、王右军《平安帖》。不入记者:褚河南《西竹经》、米元章《多景楼诗》、米元章《题定武兰亭一记》”。以上皆得于溪南丛睦坊者。还有沈周游“新安时,江念祖师事之,延诸村中,为作《瑞金秋霏》、《长湖烟雨》诸图”。
  除了这些知名的收藏家来徽州购买书画。一些当地的书画中介者也会把徽州的艺术品带到江南各地去卖。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品交易的中间商人,即“牙人”。他们时常往来于徽州和江南之间,出入嗜好艺术收藏的富商及文人之宅,成为当时艺术品交易的经纪人。我们熟知的吴其贞就是一名牙人,他在江南各地四处游走,买卖书画。他曾得梅道人《竹溪泛艇图》小纸画一幅于常州陆家达那里。在丙午秋七月五日,又偶获宋徽宗《金钱羁雀图》绢画一小幅于杭城九曲巷施四老家。壬子八月廿二日,购僧梵隆《高僧图》纸画一卷于苏州吴子敏手。吴其贞还曾得到黄公望的《剩山图》,后来转卖出。有了这些书画交易人,使徽州与周边地区的书画交易变得异常顺畅,书画市场日臻完善。徽州书画大都流向苏州、杭州和扬州等地。
  除此以外,还有一大批徽州人长期居住在外地从事书画买卖或收藏。如居住在嘉兴的歙县籍藏家汪珂玉,是徽州地区重要的收藏家族。他的家族三代极富收藏,钱谦益与他多有往来,并称:“新安汪宗孝(珂玉)收藏金石古文法书名画彝器古玉甚丰。”吴其贞在《书画记》中也多有提及他与徽州汪氏的交往,如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在汪氏处获观盛愚《古木垂钓图》:“此图得于汪中绥手,仲绥为人蕴籍,雅能博一占,目力超众,前辈鉴赏家。每每推敲于彼,故世人呼为古董秀才。时巳卯三月之既望。”此外,徽人在外地亦多有开设艺术品店铺,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了一位开铺于杭州岳庙前十余年的歙人,其人名项宠叔,号玉怀道人。另有江苏扬州的吴振鲁,讳藩,是“歙之南溪人,商于淮扬。好古玩,所藏重器,得于榆村程氏、丛睦坊汪氏者多。”
  然而,明清易代,战乱不断,使社会经济严重受创。战乱后的徽州,书画交易萧索起来,藏家不少家道衰败,收藏品也随之大量流失消散,或遭破坏,或流往经济发达的其他地区。对此,吴其贞有切身的感受。1639年(己卯)四月初三至四月十四,吴其贞在溪南吴氏家族观画时感慨道,昔日徽州艺术市场的繁盛已了无踪影,诸多“海内名器,至今皆渐次散去,计其得失不满百年。可见物有聚散,理所必然”。20多年后的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吴其贞再至溪南,触景生情,不禁感慨:“忆余昔到溪南观古玩,如登山阴道,应接不暇;今来两日,搜寻得见四画,人事可知。”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9周年纪念日。这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那些歌颂毛主席诞生地——韶山的老唱片。再次聆听这些老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词作家瞿、曲作家曹俊山创作了歌曲《颂歌一曲唱韶山》。歌词恢弘大气,曲调优美动听、催人奋进。197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了由郑湘娟演唱的《颂歌一曲唱韶山》、编号为M-985(M-33/73035)、转速为33转的密纹唱
期刊
2012年,阳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于美国洛杉矶开始了“2012年奥林匹克环球行”的第一站。也许是上天眷顾我的原因,在第一站的访问中,我就获得了一件“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瑰宝”—— 一本1936年的奥运代表团签名册。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当时中国派出了由69名运动员、34名赴欧考察团以及官员组成的110多人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奥运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期刊
这枚小小的虎钮铜印(安徽桐城市博物馆藏),单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黄铜材质,由印身和印钮两个部分组成。印身长5.8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四角截圆,呈椭圆形,四周用单线凸边。将铜印置于手上,就会发现印底部横镌着“御赐”二字,其下竖刻“调梅良弼”四字,皆为朱文小篆。镌文两侧雕刻有两条螭虎,蜿蜒向上,相对拱卫。印钮为虎形。虎呈跽踞状,尾巴向右卷曲,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从印上的“御赐”二
期刊
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末录《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自序》,其中有云:  三迤英贤,服官各省,闻甲申北京之变,乙酉南都之陷,悲愤填膺,弃官高蹈,其派一也;在籍缙绅,或予告家居,或丁艰旋里,一闻国变,遂不做出山之想,膏盲泉石,耻事新朝,其派二也;虽非迟官,而或为孝廉、或为明经,或为诸生,或为布衣,蒿目沧桑,时怀故国河山之感,其派三也;滇中循良,闻风解印,流连诗酒,啸傲林泉,作南荒之寓公,步西
期刊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隔上一两日便会在灯下欣赏藏品,这样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找一片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任由思想恣意地飞驰,伏在书案前欣赏藏品,此时此刻的人生该是多么得惬意!  法兰西的圣女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我的目光渐渐地停留在一枚纪念章上。它在暖暖的灯光下,泛着漂亮的金属光芒,散发出久远的历史信息。小小的币面满是精雕细刻的图案,巧妙的构图透着雕刻师的灵光。今生能与它相遇,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约
期刊
在2012年的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徕卡相机成为了一匹“黑马”:香港邦瀚斯首次于香港举行的徕卡相机珍藏拍卖会取得了佳绩,一架1930年LUXUS I 相机以746万港元夺魁,创下徕卡LUXUS相机的世界拍卖记录;而在随后的北京保利2012年秋季拍卖会上,徕卡相机专场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机中的“奢侈品”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在德国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诞生。作为用于
期刊
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司、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日前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此次统计年报首次由拍卖行业主管部门、文物拍卖业务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发布,客观反映了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据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共成交553.53亿元,规模继续扩大,但与2010年相比,增速放缓。  市场
期刊
据说,2012年冬天是北京近3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几场大雪和肆虐的北风将京城的气温直接拉低到零下十几度。不过,即便窗外天寒地冻,但临近岁末,热闹的气氛仍然一点不减。就像接近尾声的2012年秋拍,虽然寒冬还没有过去,但拍场仍然熙熙攘攘地挤满了藏家、买家,大家依旧看的看,买的买,并且时不时地带给我们一些惊喜。  缩水、缩水、再缩水,从2011年秋到2012年春再到2012年秋,“降温”、“下滑”、“
期刊
北宋作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它所烧造的白瓷与釉色品种,带给人自然之美,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宁静之美。  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开始向着含蓄、素洁、秀美、典雅的风格演进,不论是造型、胎质、釉色,也不论是工艺、装饰、图案,均自擅其美,恰到好处,既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道,又传达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中和之美,从而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三大工艺平和曼妙  北宋定窑的白瓷,晶莹光润,精雕细
期刊
中汉2012年秋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Ⅱ和中汉犹珍13中国古代瓷珍暨工艺品残器两个专场的拍卖会日前收槌。两场拍卖会共遴选拍品167件,总成交率达83.83%,总成交额为4320.7万元。  本次瓷器工艺品Ⅱ专场秉承“珍精”理念推出拍品33件,成交26件,成交率为78.78%,斩获3317.2万元,成绩喜人。其中,清乾隆斗彩团花卷草纹缸力拔头筹,以750万元起拍,经过现场31次轮番竞价,最终以1035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