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与戴枫仲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末录《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自序》,其中有云:
  三迤英贤,服官各省,闻甲申北京之变,乙酉南都之陷,悲愤填膺,弃官高蹈,其派一也;在籍缙绅,或予告家居,或丁艰旋里,一闻国变,遂不做出山之想,膏盲泉石,耻事新朝,其派二也;虽非迟官,而或为孝廉、或为明经,或为诸生,或为布衣,蒿目沧桑,时怀故国河山之感,其派三也;滇中循良,闻风解印,流连诗酒,啸傲林泉,作南荒之寓公,步西山之芳躅,其派四也;翩翩公子,随宦来滇,值社稷之变迁投岩穴以终老,其派五也;中原鼎沸,避乱远游,际易姓代兴之时,抱国破家亡之痛,寄迹六诏,遗恨千秋,其派六也。派别不同,而孤清凛冽,惓惓于旧国之心皆同。
  此序所列六派遗民之状况,虽仅限于滇南一隅,实际上当时全国各地遗民之情态皆当如是。《明遗民录汇辑》近一千四百余人中,山右只有十数人。这是因为南方各省主要反抗的对象是异族的入侵与统治,而山、陕、冀、豫早在满人入主中原以前,就遭受了李白成大顺军战乱的动荡,许多士夫之家、王公贵戚,城破奔溃,无家可归,殉节而死,或遭毒荼者,所在多有。和南方遗民相比,忧患困苦,更为惨烈。今在散见的文献资料中,得知山西遗民当不下数百人,其故国情怀,倾祚遗恨,依稀可见。于此山右遗民中,傅山、戴枫仲便是杰出的代表。
  一
  在明末清初,傅山所结交的友人中,以戴枫仲最为相契。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同门师承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朝代鼎革、社稷倾覆、华夷变迁的复杂环境中,他们的学问主旨、精神志向完全相同。
  傅山出生于一个具有王戚关系的官宦之家。六世祖傅天锡曾做过临泉王府的教授,官阶虽低,儒风犹存。曾祖傅朝宣为宁化王府的仪宾、承务郎,虽愤此不能扬显于功名,但家业之兴亦赖于此。祖父傅霖,明嘉靖壬戌一一五六二一进士,官至辽海兵备道参议。叔祖傅震,明嘉靖辛酉一一五六.)举人,官至耀州知州;傅霈,明万历丁丑一一五七七一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一门三凤,耀祖光宗,在当时的太原府也是颇为轰动的。父傅之谟,虽为诸生,授徒乡里,亦多有声望。可以说,傅氏一门,食明之禄,受明之恩,不下三代。
  戴枫仲虽然没有像傅山家世那样有着复杂的王戚关系,但从曾祖始,三代宦途,在昭余一代当属于显赫的门第。其曾祖戴宾曾为直隶大名府通判。祖戴光启,隆庆辛未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父戴运昌,明崇祯十年一一六三七一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其食禄状况,不亚于傅氏。
  类似于傅山这样的家庭,在李白成流民横扫山右、进军京师的过程中,无疑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追赃助饷,屠戮王公责戚,成为大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尤其傅山一族,不但因此家庭破败,而原有田产为庄民新贵所占,而清初又有所谓的『更名田』,失而难得。所以,怀念故国,不与新朝合作,成为甘于清贫的遗民,此种原因不可忽视。
  当然,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顾炎武不事二朝以母命为辞,李二曲不受征辟,以死抗拒。而傅山最初决心做遗民和其师袁继成顺治三年付嘱的一封信有关。袁继成明崇祯七年至九年一一六三四 一六三六一曾为山西提学佥事,恢复『三立书院』,选拔优秀的诸生讲习其中,傅山是袁继成最为爱戴的学生之一。明崇祯九年(一六三六),秋闱之后,为巡按御史张孙振诬陷,被逮至京师下狱,傅山和薛宗周联合『三立书院』同学赴京『伏阙讼冤』,袁案获解,无罪释放,以原官起武昌遭。南明弘光朝,袁继成擢为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总督江楚应皖。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六月被清军所执,押赴北上。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六月,不屈,被杀于京师。袁继成被俘之后曾有书信与傅山:
  独子同忧患,于今乃别离。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
  江州求死不得,至今只得为其从容者。闻黄冠入山养母,甚善,甚善!此时不可一步出山也。有诗一册,付曲沃锡艇,属之门下藏之山中矣。可到未?(乙酉冬季一。
  临终又书一信:
  前诗到未?若未到,门下不可往取,可嘱西河曹孝廉硕公缓颊取之,必藏之门下。所目今著《经观》《史观》二书,《经观》薄就矣,《史观》尚未竟,不知能终竞此业否?晋士惟门下知我甚深,不远盖棺,断不敢负门下之知,使异日羞称袁继成为友生也。 一丙戌秋初一。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亦有相同的记载:
  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以难中诗贻先生,日‘,『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一先生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
  傅山『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是其对先师的一个郑重承诺,也是决心作故国遗民的一个重大原因。即使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博学鸿词』科的征召,勉黾就道,但终以病托辞,没有参加考试。既周全了当地官员,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委实不易。
  与傅山不同的是戴枫仲在明祚倾覆的那一时刻,正陪伴父亲于京师,亲眼目睹了大顺军的暴虐、在朝官员的冷漠和京师百姓的无奈。戴枫仲的父亲戴运昌,时任户部员外郎,因为请饷事,被人弹劾下狱,后来查明属于诬陷,冤情得解,但随即国变,京城大乱。戴枫仲在动乱不安的情势下,陪同父亲回到故里。戴运昌归里后,『入鹿台山,不再入邑城,不与时官往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隐逸者,也是一位真正的故国遗民。正因如此,枫仲『力学而明于古今是非』,注重节义,虽结交广泛,然从不谋仕途,其旨意与父亲同归。清康熙年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其所建之『丹枫阁』也成为了全国各地遗民走访的中心。
  甲申国变之后,傅山与戴枫仲的交往越来越亲密。相同的故国情怀,相同的遗民态度,成为他们交往的纽带。先是甲申(一六四四)二月,李自成率众进入山西,大学士曲沃李建泰措饷抵御大顺军,聘傅山为军前赞画,傅山从太原前去平定州迎接。适太原城破,傅山滞留平定,先后避难于平定、寿阳山中或亲友之家。三月至五月,李白成进入北京,草草登基。后是清兵入关,赶走李白成,顺治称帝于太和殿。紧接着是南明弘光帝即位。八月,傅山出家为道士。此种变迁对傅山来说,如此之快,料想不及,其痛苦之状可想而知。此见其甲申守岁诗:   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黯一天。蒲坐小团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掩泪山城看岁除,春正谁辨有王无?远臣有历谈天度,处士无年纪帝图。北塞那堪留景略,东迁岂必少夷吾。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
  此后,傅山一直流寓于平定、寿阳或汾阳一带,以道士的身份,行医谋生,走访旧友,兼有恢复之意图。清顺治六年一一六四九一,姜壤反正,兵至汾阳,薛宗周、王如金见明号而加入其中,后战死太原。这对傅山谋图恢复的愿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顺治七年,至祁县访戴枫仲,遂成岁寒之友。傅山《叙枫林一枝》有云:
  枫仲髫年,受知于袁山先生,许以气节文章名世。丙子,拔晋才士三立书院课艺。枫仲声噪社中,少所许可,独虚心向余问字。余因其蚤慧,规劝之。甲申后,仲敛华就实,古道相助,竟成岁寒之友矣。同
  所谓『古道相助』,即傅山每遇困难,全靠戴枫仲接济。甲午『朱衣遭人』案,对傅山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在野的友人,多为傅山开脱。戴枫仲更是多次探监,予以宽慰。并忙前忙后,上下关说。此后等等,不一而语。
  这种遗民的情谊还不仅仅体现在彼此的关怀和相互帮助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决不能让为大明殉国的节义之士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淹没,也不能让遗民文献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流失。为此,他们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所见所闻进行记录或书写传记,并互有侧重。在这些传记资料中,他们都站在遗民的角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傅山在《明李御史传》后云:
  甲申之变,李公邦华死,倪公元璐死,马公世奇死,孟公兆祥父子死,金公铉死。晋自曹公于汴云亡,无真讲学者矣。……甲申以后,刘公宗周死,黄公道周死,左公懋第烈死7袁公继成缧不官死,金公声死,艾举人南英倡义劳瘁死。诸生则吴应箕,刘城死。又陈公子龙死,杨举人廷枢死。皆世所称为门户者,亦何死者众也?
  于《汾二子传》后亦云:
  从古无不亡之国,国亡后有二三臣子信其心志,无论成败,即敌国亦敬而旌之矣。
  于《明户部员外止庵戴先生传》云:
  傅山曰:戴先生晚成,官不大,又不久,迹三数行事,可不谓能厥官。然余传先生,特取甲申以来居鹿台二十三四年,风概有类汉管幼安也。先生同年友蒲坂杨公蕙芳亦不出,先先生数年卒。呜呼!丁丑榜山西几十九人,甲申以来,孝义张公元辅举义死城头外,出处之际,为山西养廉耻者,二人而已。先生初成名,即自号止庵,于今乃信。
  傅山传后所称颂者,或为国而捐躯,或隐逸而明志。戴枫仲书传亦然。
  戴枫仲《半可集》既收录了其为守晋土与大顺军作战而亡的大明官员而书写的传记,如《蔡忠襄公传略》《周将军传略》《卫巡抚赵布政毕巡道三先生传略》,还用更多的笔墨记录了被清兵所逼而宁死不屈的名臣传记,如《总督江楚应皖兵部左侍郎袁公传》和《何太师传》。这里的蔡忠襄公即山西巡抚蔡懋德,周将军为镇守宁武关的山西总兵周遇吉,卫巡抚为大同巡抚卫景瑗,赵布政为山西布政使赵建极,毕巡道为山西巡宁佥事毕拱宸,这些镇守山西的官员在傅山的《霜红龛集》里都有专门的记载,后来基本上都入录了《明史》。而不降清廷的袁公、何太师即傅山和戴枫仲的恩师袁继成和南明永历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何腾蛟。尤其袁继成传是傅山和戴枫仲商定由戴枫仲来写的。
  戴枫仲的豪气一点也不亚于傅山,正像傅山所说的『为人在儒侠之间』。枫仲在《何太师传》有这么一段记述何腾蛟:
  公笔立不屈,乃曰:『吾上撑日月,下奠山河,非昨者奸镇误我,誓将尽扫胡尘,一洗中土,令汝辈血流荒服!今有志未就,天也。死,自吾份,岂能屈膝犬羊哉!』
  何腾皎死于清顺治六年一一六四九一正月,戴枫仲写此传至少不早于清顺治七年(一六五〇)。要知传中『尽扫胡尘』一词是犯大忌的。但遗民之情感到此不得不发,生命已完全不顾,这就是遗民的刚烈与操守。
  如果说傅山人山为道士,在行动上是对异族统治的一种抵制与反抗。而戴枫仲已经意识到保留遗民诗文、整理故国文献是对华夷之辨更加长远的一种打算。
  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春,甲午『朱衣道人案』傅山出狱不久,戴枫仲就提出来刊刻傅山等遗民的诗集,其初衷见枫仲《叙晋四人诗》:
  丙申春,与公他先生徘徊崇兰老柏下,惓念晋之文人才士凋谢殆尽,幸先生与居实先生在,今寿毛、季子继起,皆一时高才,而淹留草野。欲稍梓篇章,以各备晋人一种。商之先生,先生不可,第曰:『我非诗人。』自知甚审,且声色坚绝,不敢固请。余亦知学道身隐者之无事雕虫也。而于四人之诗,自不能已。积三年,所先梓寿毛、居实、季子之诗皆仅仅得之者。复请诸先生,先生不可如前。遂不谋之先生,远近有藏先生之诗者,构录授梓。集成,名之曰『晋四人诗』,盖余所知晋四人也。即四人之诗,余亦未之尽见。大约四人者,心同学同,瞻识议论同,时命同,其诗则不必其同,才力厚薄,分定故耳。诗各有叙例,稍见品并,不覶缕也。回视老柏下语,又六年昭余戴枫仲书于补岩居。
  其又辑录《皇明百家诗选》,和傅山共同编撰同学郭九子诗集为《旷林一枝》,并于辑录、编撰之后,各写序言置于篇首,以述其志。遗民之心,昭然若揭。
  二
  当甲中国变之际,故国遗民,志在恢复。壮怀激烈,死而后已。无论是北国还是南方,不时有举义、有抗争。当清廷采取残酷手段,屠城杀戮,武力征服之下,手无寸铁的百姓只好暂且屈服,士子遗民们也只好隐忍遁迹,以图将来。而在此中,『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反思兴亡成败的原因,亦大有人在。
  黄宗羲在浙东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王夫之隐居石船山写下了《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宋论》,孙奇逢避处苏门夏峰编撰有《理学宗传》《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李顒在关中则有《悔过自新说》。更重要的是顾炎武,逃避祸事,远离家乡,流寓于山陕,而著述有《日知录》《肇域志》等。如果说北方的孙夏峰、李二曲之传播理学具有以夏制夷之意,南方的黄梨洲则从学案人手,反思人心;王船山则从历史的得失中总结教训。颇为有意思的是,顾亭林的反思是『亡国与亡天下』,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抛开了宋明理学,直奔汉儒,主张经世济用。这一切恰好和山西学术圈的思考是一致的。   正是傅山对戴枫仲的这种情谊和信任,傅山不便出头露面之事,常由枫仲帮忙处理。《傅山全书》卷二十七《书札》录有傅山与戴枫仲之书信:
  弟昨入城,擬一见臬司,而少礼,劳为赊茶扇充之。今日想不得见,复当先为展意。目下需费尚欲向兄为陈汤无行之事,不敢相强,亦不得不口枫仁兄浼也,数无定,令息眉口商之。弟山。
  ……臬司画册,不得不应,恐画成促裱则无边材,求兄先为之地,不必宫绫,但淡月白绢即可耳。以彼人近多嫌怨,不便弟亲嘱也。枫仁兄,山顿首。
  此二信中之臬司,即为山西按察使杨思圣。杨思圣清顺治十二年一一六五五一十月入山西按察使,清顺治十三年一一六五六一十月即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在晋仅一年。傅山清顺治十二年一一六五五一七月无罪出狱,次年三月,申涵光、殷岳、周容先后至太原访杨思圣,四月,申涵光即返里。所以,傅山和申涵光、殷岳、周容三人的订交可能是在此时,因为次年夏天傅山已到了江南,大约到了秋末傅山才回到山西。申涵光《杨方伯传》中所说:『青主者,傅山字,太原高士也。博学,兼通医。其人素难致。而公在晋时,曾折节式其庐。』应在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春,申涵光、殷岳、周容至太原访杨思圣时,傅山托戴枫仲『劳为赊茶扇充之』,当在傅山回并后,表示一个回访的礼节。至于后来傅山千里奔轵关为杨思圣治病,未至,杨故。说明二人的关系虽不见面,已为知己,多有往来。当然,其中不乏戴枫仲的作用。《半可集》收有戴枫仲《题傅公他画寄杨犹龙先生》:
  那许灵芝茹,苍生在大荒。玉山巍鉅陆,秀色起岩廊。相业需元老,新诗看盛唐。乾坤收拾得,太史旧文章。
  戴枫仲对于傅山的书画颇有经纪人的角色,他们的友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向傅山开口,有的想接济傅山又恐为傅山所知,唯通过戴枫仲这一环节周转。此见《半可集》上《题傅道翁乔梓画册》:
  慧业文人,邱壑至性,即丹青小技,一花一鸟,一木一石,莫非幽兴。此公他先生桥梓小画六叶,先生少年笃好书画,古今图籍无不博览,得其用笔之妙,兴之所到,聊一为之,纯以己意,不类前人。盖乘急戒缓,不入流而一往来者耶!寿毛不学乃翁,时用古法,犹小米之于老颠,虽有离合,正自家教。癸卯夏季,晤凫盟太原侨中,纵谈古今,流连累日,属余购之。因出素藏者以赠,是十年前得之西河道蘧者。知凫盟之不以为兰,即以为马,画者购者赠者指之非指,漆园之叟得之。
  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后,戴枫仲对傅山书画的收藏更为用心。他一方面收藏傅山的文稿,充入记室;一方面将书画作为艺术品予以收藏。这其中包括傅山的贺赠之作。枫仲之父止庵先生大寿,傅山画《硕果图》亦贺:
  太老先生大寿,台兄称觞,凡我知交,皆当登堂四拜,为山右硕果祝椿龄,正拟彤进,而理华见止,遂不敢违旨,滋高贤桥梓之劳。呵冻写得《硕果图》一章展诚,懒人不设色久矣。仰止太翁坚贞之志,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因此鸣草莽遗士之向往于夙昔者乃尔。仪状别具。曾六哥感台兄为丹青之知,写得浅绛山水一幅,躬往致祝。弟嘉与此作秀润苍翠,便欲跨吴下阿瞒而上。艺至此,顾不易得。良由为知己者搏,针芥之合所天见焉耳。因为题之,复庽弟仰止之意于中也。此兄笔大造妙,贵县有好事者求鼎嘘嘘,弟亦不得悬断。惟台兄不惜齿牙,俾有所益,幸之。弟山顿首。
  枫仲花甲之寿,傅山有《题自画高阁飞泉图》赠贺:
  阁中贮书,书贮公子。书山书水,深高厥枳。百岁除六,卌年裕止。他珍非珍,我玖乃玖。登阁岂飞,壬承以癸。所之无尤,在鼎之旅。顢頇非禅,道似顽鄙。顽鄙寓言,实食气母。侠终方儒,儒寿在腐。糟粕日蜕,轮斫自喜。储与扈治,枫真丹矣。丹须霜教,元期贞起。枫仲仁丈六十寿,题画填介。傅山。
  傅山晚年最得意之作应该是《丹枫阁记》与《草书千字文》。《丹枫阁记》原是戴枫仲康熙初年依梦而写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的是枫仲所梦丹枫阁的宏伟建筑和美妙的环境,颇有庄子闲适的味道。傅山由此抄录了这篇散文,并题跋其后。傅山、戴枫仲文以字显,字以文传,相得益彰。《草书千字文》是傅山应戴枫仲之请而写的,时已年迈多病,但豪气犹存。其于书后有跋:
  枫仲要书《千字文》,实三四年矣。老我两腕如铁,岂复能矜庄应之。兼以眼花,下笔一黑知一 一黑主一,皆属猜拟。今春既杪,韛驢将入管岑深处,而使适来,勒理前约。败笔一支,是村侨终日握之以刷土墙者,雅与老掔相宜。枒楂其豪迈,然支离实赏厥真,振懒终之。再一回眸,欲不自辨。本不良书,而缪膺知声,良可笑也!若复迈山,便须嗔我管城大不边幅,是非所望于枫者耶?山附记。
  戴枫仲的收藏后来不仅限于傅山的作品,傅山的儿子傅眉、侄子傅仁、孙子莲甦俱在收藏之列,这已不仅仅是遗民之间的往还问题,二十年情感已经凝结为世家之关系。这种关系的超越,既是遗民精神的延续,也是遗民不世袭的现实走向。戴枫仲《跋家藏傅道翁三世墨迹》云:
  当论文字比之,古文、籀篆则典诰,以及诸予,汉隶则史记汉书,楷则则晋唐文章耳。至于今之楷,今之时文也。此中变化出没途径甚多,须专心致志,将历代书法一一临摹,得其精神。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中,然后纵横行止,无不如意。若游戏墨池,各是俗师。轻非往古,终难入晋唐之室也。傅公他先生书法名天下。祖孙父子一堂授受,如右军大令各臻其妙,神奇浑璞,时人必未尽知也。黄先生石斋,与马先生君常论书,晋唐后首推公他,次李燧臣,次王觉斯。燧臣者武安李尔育也。董思白见燧臣书大击节,称善余。丹枫阁藏思白书东坡黄州赤壁词赋,燧臣跋,其卷后如此。公他有子日眉,眉之子日莲甦,三世习书。俱自王出,真行外公他之急就,眉之小篆,遂成独艺。莲甦能世其业矣。汉隶一法,三世皆能造与每秘而不肯传诸人,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公他幼习唐隶稍辨其肥扁,又似蔡李之类,后悔而改笔,一宗汉法。眉得荡阴令梁鹄方劲法,莲甦得淳于长碑之妙,而参之以白石卒史孔宙,虽带森秀,其实无一笔唐气,杂之于中。二子高古矣,公他则入于化,公他道德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者也。
  尽管戴枫仲评述的是书法,但道德文章是那一代遗民所标榜的,因为只有道德文章才能够直接对后世起到启迪的作用。陈寅恪读傅山《霜红龛集》至《东海倒坐崖》一诗中『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便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余海外王。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
  四
  傅山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一二八八四一六月与世长辞,之前二月,傅眉先逝,这对傅山的打击是致命的。自知不久于人世,所以,下帖在官场的友人对其弱孙予以看护和照顾,其遗嘱中并没有托付两孙于戴枫仲,而戴枫仲也未见有祭文与怀念的诗,这是十分蹊跷的事情。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戴枫仲年事已高,满六十七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戴枫仲的儿子戴记为了捐官,将顾炎武存储于戴家的钱财悄悄地使用了。这不仅伤害了顾炎武与戴枫仲的关系,也使得寓居于晋中一带的遗民渐渐地疏远了戴枫仲。为了归还顾炎武的钱财,戴枫仲不得不变卖家中的一部分财产,家道开始出现了衰落的景象。为此,枫仲不得不在七十高龄之时先后出任曲沃教谕和闻喜县学训导,虽然这是个不入流的官衔。
  但实际上,戴枫仲对傅山后人的关怀始终没有停止。傅山与傅眉去世二年后,傅眉长子莲甦请戴枫仲为其父写传,戴枫仲含泪写下了《高士父寿毛行状》,并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呜呼,余见寿毛之弱冠以迨于壮而老死,又见儿子之读书励志,克有成立,葬其祖父。则余之阅世已久矣,回思四十年事,话言嬉游,学问相长,忧惠与共,历历如在目前,不少良朋,取次凋谢,有人琴之感。而余衰迟慵惰,老而多忘,不自知我非昔人,为尤可悲也。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是书法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各种创新探素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种宽松活跃的艺术氛围,必然推动书法艺术新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书家过多地关注视觉形式,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忽视;中西文化的融会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但也容易导致对传统的漠视;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
期刊
清代中期,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活跃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书画风格以迥异于传统画风而著称,被世人称为“扬州八怪”。南通画家李方膺就是其中一位。  李方膺,字晴江,号虬仲,又有仙李、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别号。他擅泼墨写意“梅、兰、竹、菊”四君子,工诗文书画,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梅花是李方膺最爱的题材之一。《国朝画徵续录》记李方膺作画“尤长于梅,作大幅丈许,蟠塞妖娇,于古法
期刊
前些天在台北朋友给我看了一方印章,一方让我久违但是印象深刻的印章。说久违是因为这方印章曾经是西泠印社拍卖首个篆刻专场(2006年秋拍)的拍品,那个专场366个标的800方印章,两三个小时下来,各有得主,悉数拍出,轰动了艺术市场和篆刻界,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专场上的任何一方重要印章。而印象深刻是那个专场取名“犀象印萃”,主打拍品是出自近现代篆刻名家之手的犀角和象牙印章,比如张钧衡的35
期刊
福建漳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曾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世界海道大通,西方殖民者东来,漳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批批的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一批批漳州人从这里起航,前往异国他乡。而外国的货物、白银也从这里流向中国内陆,在这里发现的两款神圣罗马帝国银币,就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了漳州对外贸易的兴盛。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
期刊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
期刊
你见过照片上面镶嵌宝石吗?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有见过,甚至连想都想不到。因为现在早已进入数码、网络、信息时代,照片的拍摄、制作几乎全部由电脑和机械来完成,手工已经完全退出了这个领域,甚至连照片最后的装潢如相册、镜框、海报等等,也都是通过电脑在画面上叠加些异国风景、卡通动物和英文美术字母等,尽管也可以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款式供选择,但最能体现人的技艺个性的、别人无法模仿的纯手工制作则完全退出,甚至完全被人
期刊
本刊于2012年第12期推出“上博专家带你看珍品”系列文章,邀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在展览现场为读者讲述遗存精华,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表示收获颇丰,但仍觉意犹未尽。其中“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呈现的瓷器珍品,不仅拓宽了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更有益于对这一品类的研究,希望本刊能再多介绍一些瓷器精品。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本刊再次邀请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从此次大展中精选出9件元青花,它
期刊
201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9周年纪念日。这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那些歌颂毛主席诞生地——韶山的老唱片。再次聆听这些老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词作家瞿、曲作家曹俊山创作了歌曲《颂歌一曲唱韶山》。歌词恢弘大气,曲调优美动听、催人奋进。197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了由郑湘娟演唱的《颂歌一曲唱韶山》、编号为M-985(M-33/73035)、转速为33转的密纹唱
期刊
2012年,阳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于美国洛杉矶开始了“2012年奥林匹克环球行”的第一站。也许是上天眷顾我的原因,在第一站的访问中,我就获得了一件“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瑰宝”—— 一本1936年的奥运代表团签名册。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当时中国派出了由69名运动员、34名赴欧考察团以及官员组成的110多人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奥运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期刊
这枚小小的虎钮铜印(安徽桐城市博物馆藏),单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黄铜材质,由印身和印钮两个部分组成。印身长5.8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四角截圆,呈椭圆形,四周用单线凸边。将铜印置于手上,就会发现印底部横镌着“御赐”二字,其下竖刻“调梅良弼”四字,皆为朱文小篆。镌文两侧雕刻有两条螭虎,蜿蜒向上,相对拱卫。印钮为虎形。虎呈跽踞状,尾巴向右卷曲,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从印上的“御赐”二
期刊